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農業項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糧食安全是維繫社會穩定的壓艙石, 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如何用世界8%的耕地, 養活世界20%的人口?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 產量事關糧食安全, 而育種創新正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中國科學院“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專案, 該專案從分子層面解決了水稻產量與品質相統一的難題, 培育出高產優質的水稻新品種。

現代育種技術, 也就是雜交水稻技術為糧食增產和品質改良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 面對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 迫切需要更加高效和精准的育種技術, 比如通過分子層面進行水稻品種設計的定向改良。 從水稻的產量三要素, 即穗數、粒數、粒重, 到蒸煮品質三要素——膠稠度、直鏈澱粉含量、糊化溫度, 進行全面優化, 既重視產量,

也看重口感。

專案第三完成人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 錢前:這是一個不只是我們中國, 也是世界上長期困擾的難題, 就一般高產不優質, 優質不高產。 尤其(控制水稻)品質是25個基因, 25個基因在這裡面是肉眼看不出來的。

經過20年攻關, 科學家們圍繞 “水稻理想株型與品質形成的分子機理” 這一核心科學問題, 創建了直接利用自然品種材料進行複雜性狀遺傳解析的新方法, 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礎, 從水稻4萬多個基因中, 找到了影響理想株型形成的關鍵基因IPA1, 使帶有半矮稈基因的現有高產品種的產量進一步提高。

同時對影響水稻口感的基因進行精細調控, 雜交培育了“嘉優中科”等一系列高產優質新品種, 連續兩年萬畝示範平均產量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20%以上。

項目第二完成人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態所 韓斌院士:解決了這個株型影響控制產量性狀的一個最主要的科學問題。 過去這個株型的改變對產量影響非常大, 能不能找到一個最好的理想株型, 這個關鍵基因, 或者叫關鍵因數, 最後通過利用這個基因資源, 在育種上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 能夠用分子設計的手段提高產量, 同時又能兼顧品質的品質, 因為有的時候這個產量提高了, 可能品質會下降。

截至2017年, 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論文120多篇, 累計影響因數大於1000, 被SCI引用8000餘次, 其中8篇代表性論文引用超過2300次。 《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高度評價說:理想植株在育種中可以與其他基因(其他高產基因、抗性基因)聚合, 產生更加高產的水稻品種。 通過提高IPA1的水準改良水稻株型具有提高水稻產量的潛力。《科學》雜誌新聞欄目則認為:該研究發現了推進水稻產量提高的遺傳學基礎。該項目的研究成果是“綠色革命”的新突破,為“新綠色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專案第一完成人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李家洋院士:我們在水稻上所研究獲得的這些知識,今後都可以利用到其他的主要農作物上去,這種技術的提升,能夠使我們用更少的土地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糧食出來,從而確保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或者說對世界的糧食生產都有貢獻。

為農業科技工作者點贊

通過提高IPA1的水準改良水稻株型具有提高水稻產量的潛力。《科學》雜誌新聞欄目則認為:該研究發現了推進水稻產量提高的遺傳學基礎。該項目的研究成果是“綠色革命”的新突破,為“新綠色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專案第一完成人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李家洋院士:我們在水稻上所研究獲得的這些知識,今後都可以利用到其他的主要農作物上去,這種技術的提升,能夠使我們用更少的土地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糧食出來,從而確保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或者說對世界的糧食生產都有貢獻。

為農業科技工作者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