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中國南北方分界線在哪裡?

在一些南方人眼裡, 長江一帶都是北方, 在中國稱為南方的, 也就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海南, 其他都是北方, 也就是不下雪的地方, 雖然這些地方有些地方也下雪, 但不是每年都下, 偶爾幾年會下一次, 比如桂林, 但不是年年都下, 貴州雲南下雪是因為高原地區, 廣東福建那些地方下也是因為是高山地區

網友調侃:咱冬天光膀子吃火鍋, 大年三十曬太陽, 就這麼牛逼, 冬天不消費國家暖氣, 傳統上的“江南“一帶說是南方讓咱笑掉大牙, 冬天冰天雪地冷得瑟瑟發抖還稱南方?真笑死人, 樹都光禿禿的沒一片葉子還南方?

南北分界線, 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 水田旱地分佈分界線, 一月份0度等溫線, 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 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 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自古以來, 因秦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 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秦嶺南北氣候變化, 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 被稱為我國南北的分界線。 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

我國南方, 秦嶺以北為我國北方。 但秦嶺正式的名稱是自漢代才有的。

秦嶺位於我國中部, 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 它不但阻止了冬季時候冷空氣的南下, 而且還阻止了夏季時候東南季風的北上, 使得山脈以南和山脈以北呈現出明顯不同的氣候特徵。 而位於秦嶺東邊的淮河, 位於中國的東部, 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 河流兩岸也具有明顯不同的水文特徵。 正因為如此, 秦嶺——淮河一線就成為了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就是我國的北方, 而秦嶺淮河以南就是我國的南方。

首先秦嶺——淮河線是我國水田旱地分佈的分界線, 此處也是800mm等降水量線, 因此可以發現水田主要位於我國的濕潤區, 旱地位於我國的半濕潤區;其次秦嶺——淮河線也是我國一月份0度等溫線, 一般情況下, 一月份時候, 秦嶺淮河以南的氣溫均高於0度, 而秦嶺淮河以北的氣溫均低於0度。

從氣候特點看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河湖冬季結冰, 每當冬季來臨, 北風呼嘯, 大部分的樹會落葉, 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 叫做針葉樹。 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 水位變化大, 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 時間也比較短, 河流的含沙量較大。 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 冬季不結冰, 樹木不落葉, 一年四季常綠。 河流的水量較大, 水位變化不大, 汛期時間長, 河水含沙量較小。

農業及風俗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 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 北方耕地為旱地, 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 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 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 一年兩熟或三熟。 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 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南北分界形成原因及歷史意義

以水土保持為目的的水利建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自古就有堯舜禹治水的傳說,宋金戰爭以後,南宋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南宋保持著傳統,金國推行了改革,改旱澇保收農田為連片的旱地,以馬代船,這次改革導致農業生產靠天吃飯,不穩定,是南富北窮的轉捩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菜葉網微信公眾號

南北分界形成原因及歷史意義

以水土保持為目的的水利建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自古就有堯舜禹治水的傳說,宋金戰爭以後,南宋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南宋保持著傳統,金國推行了改革,改旱澇保收農田為連片的旱地,以馬代船,這次改革導致農業生產靠天吃飯,不穩定,是南富北窮的轉捩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菜葉網微信公眾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