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地球上沒能同時進化出兩種以上的智慧生命?

人類獨霸地球, 這不是偶然的。 這裡面有太多的必然。 每一個節點的進化, 都是承前啟後的。 比如人類文明的發展, 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和傳播。 其中語言和文字, 交通和通訊, 是決定人類知識積累和傳播的基礎。 這些都是其他動物沒有的。 而文明進化的承前啟後。 就是科學技術的逐步發展。 比如有了文字才可以跨時間的傳承知識(不必只是口口相傳), 有了交通和通訊, 才可以跨地域的交流知識。

大家可以想想, 地球有這麼多物種憑什麼就類人猿進化成智慧的人類呢?猩猩不可以嗎?猴子不可以嗎?大象不可以嗎?同樣是經歷了這麼多年, 從概率的角度來說也不應該只有一種生物進化成智慧生物啊!

文字出現的歷史其實很短。 幾千年而已。 但是語言出現的時候, 人類就已經有別於其他動物。 具有獨霸地球的本質了。 但是之前進化方面的必要節點是什麼?1,

使用工具。 2, 利用自然。 3, 改造自然。

在地球進化45+億年的綿延歷史中, 有人類特徵的動物只是最近400-600萬年的事情, 人類其實是地球本身演化和地球生物進化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地球歷史比作長江, 從唐古喇山脈的源頭到入海口處, 約6280公里, 人類歷史出現在距離入海口的8000多米處。 在這之前, 人類前身的動物的祖先經歷了從單細胞、多細胞、簡單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到靈長類和猿......., 人類從其他猿類區分開的時候已經是大約400-600萬年前的事情了, 人類的基因裡已經凝聚了天地萬物之靈!起點很高!

其次, 在最近的400-600萬(或700萬)年, 人類這個自然進化的集大成者, 更是像開掛了一樣, 鬼使神差地先後學會了:直立行走、製造和使用工具、走出非洲、大腦快速成長、農業、文化和工業, 使得其他所有的生物失去了和人類競爭的意義!人類能夠成功走出非洲其實得益於人類和其他動物相比較最大的優勢, 人類行走的耐力, 人類可以連續行走的距離是遠遠超過其他動物的。

在最近的400-600萬年了,

這些能夠稱之為人類的動物, 經歷了不同的命運, 有的走向滅亡, 有的互相傾軋, 包括雜交與戰爭, 最典型就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尼安德特人的滅亡, 這已經是最近的30,000年前的事情了。 最後就剩下我們最近的祖先智人(Homo Sapiens)了!

在過去的400-600萬年了, 有一種因素就是文明, 基於人類智力和社會性的另外一種讓人類超越其他動物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東東。 這些包括:石頭工具、取火、燒飯、貨物交換、顏料與識別字號、製造衣服、祭祀、打獵技能、農業、文字、科技、建築與各種藝術、直到最近 的各種近現代科技.......

這其中的任何一項都是一個篩選器, 讓人類能夠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存活並最終勝出, 除了打獵技能和使用工具、其他任何生物都沒有人類所具有的這些技能與特性!

自然界適者生存, 某種動物有一個特長可以生存下去, 就很難出現高智慧動物方向的進化。 比如, 馬和羊有迅速的奔跑能力, 而且是大群的群居動物, 繁殖能力也很不錯。 就不會向高智慧動物方向進化。 再比如。豬和牛,也是群居動物,有比較健壯的身體。有獠牙或者犄角,繁殖能力適中。在面對猛獸的時候,有較強的對抗能力,而且也有比較不錯的奔跑能力。所以,它們也不會跨越式進化。再比如,齧齒類動物的各種老鼠,或者接近齧齒類動物的各種兔子。它們最大的優勢一個是有打洞能力,再一個繁殖能力超強。一年好幾胎,一胎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所以,這些弱小的齧齒類動物和兔子也很難跨越式進化。

當恐龍滅絕之後。很多樹上生存的動物都逐漸下到陸地。但也有幾乎不下樹的,比如樹懶。樹懶沒有手掌,但有長爪子。而且樹上的動物減少之後,樹懶根本沒必要向靈敏的方向進化。只需要緩慢的爬樹就可以生存了。(也因為樹懶的存在,我認為虎豹獅熊這些動物,存在它們祖先依賴于樹上生存的可能)

而下樹的動物們,比如虎豹熊獅它們依然還有出色的爬樹能力。但恐龍的滅絕讓它們成為食物鏈頂端。所以,它們不再捕獵樹上的動物。只需要捕獵陸生食草動物就可以生存了。所以它們向尖牙利嘴的方向進化。也自然不會向高等智慧方向進化。所以,哪怕如熊,也有很高的抓握能力的爪子(甚至我們都叫之熊掌了)但是,還是那句話,能生存尤其是在食物鏈頂端,就不必跨越式進化。

但靈長類動物呢?可能本來就沒有尖利的爪子。逐漸下樹之後,有些適應能力強的,也就是能較長時間在陸地生存的,進化成猩猩。而大多還是依賴于樹木的,則進化成猴子。也就是過多依賴於樹的猴子(完全依賴於樹的是樹懶類,動作緩慢)雖然進化出敏捷的行動能力。但還是無法擺脫對樹木的依賴,那麼跨越式進化也是不可能的了。

還有人認為同一生態位不能有兩種生物同時存在。我們假設一種情況,假如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和獅子差不多的捕食者,都是通過群體力量捕食大型食草動物。那麼這兩種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一定會有微弱差別。假如獅子的捕食能力略微強一點點,原本有一百隻獅子,它們的下一代存活101只。而擬獅子的捕食能力略微差一點點,它們的下一代存活99只。那麼只需要很短時間,擬獅子就會完全出局。雖然非洲大草原上有很多捕食者,但是它們的生存策略各不相同,佔據的並非同一生態位。比如獅子通過集體力量捕食大型食草動物,獵豹通過速度捕食同樣奔跑迅速的湯姆遜鄧羚,鬣狗更喜歡搶劫別人的獵物。就算是食草動物,它們的生存策略也有很大差異。角馬靠遷徙追逐水草,河馬靠著強悍的身體霸佔水源及其附近最好的草場。

最後,就人類本身來說,確實是自然的精華,進化的集大成者,人類集成了海陸空生物的諸多特性,確立了食物鏈最頂端的地位後,各種碾壓其他的生物,讓其他的生物永遠失去了競爭的機會,永遠!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菜葉網微信公眾號 再比如。豬和牛,也是群居動物,有比較健壯的身體。有獠牙或者犄角,繁殖能力適中。在面對猛獸的時候,有較強的對抗能力,而且也有比較不錯的奔跑能力。所以,它們也不會跨越式進化。再比如,齧齒類動物的各種老鼠,或者接近齧齒類動物的各種兔子。它們最大的優勢一個是有打洞能力,再一個繁殖能力超強。一年好幾胎,一胎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所以,這些弱小的齧齒類動物和兔子也很難跨越式進化。

當恐龍滅絕之後。很多樹上生存的動物都逐漸下到陸地。但也有幾乎不下樹的,比如樹懶。樹懶沒有手掌,但有長爪子。而且樹上的動物減少之後,樹懶根本沒必要向靈敏的方向進化。只需要緩慢的爬樹就可以生存了。(也因為樹懶的存在,我認為虎豹獅熊這些動物,存在它們祖先依賴于樹上生存的可能)

而下樹的動物們,比如虎豹熊獅它們依然還有出色的爬樹能力。但恐龍的滅絕讓它們成為食物鏈頂端。所以,它們不再捕獵樹上的動物。只需要捕獵陸生食草動物就可以生存了。所以它們向尖牙利嘴的方向進化。也自然不會向高等智慧方向進化。所以,哪怕如熊,也有很高的抓握能力的爪子(甚至我們都叫之熊掌了)但是,還是那句話,能生存尤其是在食物鏈頂端,就不必跨越式進化。

但靈長類動物呢?可能本來就沒有尖利的爪子。逐漸下樹之後,有些適應能力強的,也就是能較長時間在陸地生存的,進化成猩猩。而大多還是依賴于樹木的,則進化成猴子。也就是過多依賴於樹的猴子(完全依賴於樹的是樹懶類,動作緩慢)雖然進化出敏捷的行動能力。但還是無法擺脫對樹木的依賴,那麼跨越式進化也是不可能的了。

還有人認為同一生態位不能有兩種生物同時存在。我們假設一種情況,假如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和獅子差不多的捕食者,都是通過群體力量捕食大型食草動物。那麼這兩種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一定會有微弱差別。假如獅子的捕食能力略微強一點點,原本有一百隻獅子,它們的下一代存活101只。而擬獅子的捕食能力略微差一點點,它們的下一代存活99只。那麼只需要很短時間,擬獅子就會完全出局。雖然非洲大草原上有很多捕食者,但是它們的生存策略各不相同,佔據的並非同一生態位。比如獅子通過集體力量捕食大型食草動物,獵豹通過速度捕食同樣奔跑迅速的湯姆遜鄧羚,鬣狗更喜歡搶劫別人的獵物。就算是食草動物,它們的生存策略也有很大差異。角馬靠遷徙追逐水草,河馬靠著強悍的身體霸佔水源及其附近最好的草場。

最後,就人類本身來說,確實是自然的精華,進化的集大成者,人類集成了海陸空生物的諸多特性,確立了食物鏈最頂端的地位後,各種碾壓其他的生物,讓其他的生物永遠失去了競爭的機會,永遠!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菜葉網微信公眾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