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間距LED顯示幕行業2017年七大關鍵字解讀

內容導航:分頁流覽 |全文流覽

前言:如果說以往小間距LED還只是屬於一個小圈子的遊戲, 那麼, 2017年, 不僅遊戲的參與者已經幾乎涵蓋了所有大屏商顯企業, 遊戲規則也面臨新的挑戰。 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和推進, 為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未知數。 投影時代網盤點2017年小間距LED顯示幕行業的7大關鍵字, 梳理行業發展脈絡。

關鍵字一:COB

今年以來, 小間距LED顯示幕領域, 技術突破的重點不再聚焦於圖元間距的減小, 特別是當SMD封裝面臨一定瓶頸的情況下, 行業創新的思路逐漸聚焦於上游, 這也推動了, COB這種封裝方式開始在小間距領域施展拳腳。

當行業主流的SMD表貼被認為很難突破0.7mm以下圖元密度產品的工藝和成本限制條件下, COB這種直接LED晶元級的封裝方式被認為在更高圖元密度領域優勢更加明顯。 首先其直接將LED晶元焊接於電路板, 再加上一層光學矽膠的保護外殼,

對於晶元防潮、防磕碰、散熱、穩定性更加有益。 並且, 由於不存在SMD需要採用的回流焊工藝, 更進一步提高了面板穩定性, 使COB死燈率可低至SMD的十分之一。 此外, 普遍認為, 在1mm以下小/微間距領域, COB在製造成本上也更具優勢。 另外其晶片級的封裝, 也帶來了更好的視覺體驗, 更加適合長時間、近距離的觀看。

正因如此, 近年來COB封裝的關注熱度不斷攀升, 包括索尼、三星, 國內的威創、希達、雷曼等終端製造商相繼推出基於COB的應用, 並已在以指揮調度中心為代表的高端應用中斬獲不少項目, 更向世人展示了其在數位化影院、數位影視製作等領域的應用前景。

威創為茅臺集團會議中心提供的COB小間距LED顯控系統P1.5

事實上, 這種變化也早已波及到行業上游。 如索尼在2012年就曾展示基於mini-LED顆粒的、晶片級封裝、僅有0.5mm間距的LED屏產品。 我國臺灣的LED上游產業, 認為2018年開始mini-LED產品的“屏型應用”, 包括小間距LED屏、直下式液晶背光源產品將會進入加速發展階段。

業內人士指出, COB即將面臨的, 是SMD在過去6年中走過的“從高端到普及”的路。

而行業對於技術導向的選擇, 將很可能對LED產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關鍵字二:microLED

談及LED顯示領域的另一個熱點, 當屬micro-LED。 事實上, 談及本質, micro-LED與前文的mini-LED相仿, 都是基於微小的LED晶體顆粒作為圖元發光點。 最大的差別在於, 前者採用1-10微米的LED晶體, 實現0.05毫米或更小尺寸圖元顆粒的顯示幕;後者則是採用數十微米級的LED晶體, 實現0.5-1.2毫米圖元顆粒的顯示幕。 而其二者的“親戚”, 也正是如今已廣為人知的小間距LED, 採用亞毫米級LED晶體, 實現1.0-2.0毫米圖元顆粒顯示幕。

因而, 簡單來說, 這三種同類型的技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晶體單元的尺寸。 而恰恰是這個因素帶來的製造工藝、成本等相關因素, 決定了哪種技術路線能夠真正商業化應用。

相對於小間距LED屏的普及化, mini-LED的即將到來, micro-LED似乎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最大的技術障礙在於“巨量轉移”環節, 而業界目前對於這一問題尚沒有成熟的解決方案。

可以說, 正是在傳統小間距LED已面臨更小圖元挑戰, 而micro-LED尚未解決技術和成本難題的背景下, mini-LED先行一步。 但micro-LED仍是不少巨頭研發的焦點。

當前micro-LED的應用方向主要集中於亮點,其一是大尺寸顯示應用,如索尼的小間距大尺寸高解析度室內/室外顯示幕,三星計畫於2018年推出的150英寸micro-LED電視等。其二是以VR設備、智慧穿戴為核心的小尺寸設備,如蘋果公司的Apple Watch。

據統計,目前全球參與 Micro LED 的相關廠商及機構達近百家,其中除了蘋果和索尼外,還有 Facebook 旗下 Oculus 收購 InfiniLED、康得新投資 Ostendo,以及台商鴻海集團收購eLux,晶電投資錼創,三星收購臺灣的PlayNitride,大陸LED龍頭三安光電也已悄然佈局。

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報告,micro-LED市場有望在2025年達到199億美元,並在2019至2025年間保持54.7%的複合年增長率。由此,micro-LED領域將成為繼mini-LED之後LED顯示行業的下一個風口。

關鍵字三:雙備份

近年來,小間距LED顯示幕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將行業熱度推高,帶動了應用的進一步普及。值得關注的是,小間距LED在各類重大會議、賽事上頻頻露面,如G20峰會,朱日和閱兵,天津全運會等,小間距LED顯示幕的身影可謂無處不在。

作為高精密設備,使用者對於小間距LED屏的需求除去顯示效果的優異外,還伴隨有穩定性方面的考量,因為,一旦主會場出現黑屏等故障,將會造成重大影響,如天津全運會的5環變4環。因此,小間距LED作為會場主屏時,其穩定性考核是重中之中,“不能黑屏”成為擁有一票否決權的關鍵一票。

正因如此,杜絕黑屏現象成為屏企研發的核心訴求點,由此也帶熱了“雙備份”設計熱潮。遮罩黑屏問題,其實就是防止信號和電源的意外中斷,因此,電源和信號的雙備份成為當下不少屏企針對高端市場產品的設計準則。

以阿勒泰旗下的王者系列為例,其針對小間距LED屏日常使用中出現黑屏問題的潛在隱患,針對性地採用轉接板集成結構,內置2個系統晶片及2個AC-DC電源,雙晶片集成,打造成為電力雙倍長效,信號加倍穩健的鋼鐵之軀。一旦使用中一路電源或信號出現故障,另一路備用電源和信號會瞬間接管,達成“永不黑屏”的效果。

同樣是雙備份產品,阿勒泰對抗黑屏的思路頗具代表性,諸如其獨特的無接收卡設計,降低了前端電子器件的故障風險;無排線,接外掛程式硬連接設計,從設計端避免了線纜的多次插拔疲勞和常規冷壓造成的觸點不良等隱患;雙電源設計,不僅延長了電源的使用壽命,也避免了電源波動對畫面的影響;多元化的環路設計,可以滿足電視臺、現場直播、國家級會議等不同等級的可靠性需求。

當前及未來,行業競爭的焦點將更多著眼於“幫用戶解決問題”。以雙備份設計為代表,差異化、多元化的競爭業態業已形成。

關鍵字四:視覺化

視覺化,對於大屏商顯領域而言其實已經喊了很多年,隨著行業理解的加深,這個概念在內涵上也得到了深化和升級。與以往簡單要求“信號上牆”的“表層”視覺化不同,現階段的視覺化應用開始向下深挖,在“能看”的基礎上,更要實現大屏與用戶自有業務體系的深層次對接融合,並能實現跨部門、跨地域的高效業務聯動,讓大屏系統在使用者業務的每個環節中都能發揮最大決策價值,做到“好用”。

正如台達負責人在InfoComm China期間接受投影時代網採訪時表示,在台達看來,真正的視覺化不僅僅是將後臺資料轉化成圖形顯示,不僅是“看”這麼簡單,而是要讓大屏系統真正地“用”起來。也就是說,在大屏背後高效的資料獲取、分析、處理系統中,必須要深度瞭解並與使用者的業務流程和已有資料網路形成無縫對接,讓大屏顯示的資訊真正能在使用者業務的每一道流程發揮作用,為使用者提供高效、直觀、精准的決策依據。簡言之,就是讓大屏及其顯控系統真正地參與到使用者業務流程中去,創造和發揮更大的價值。

而對於深度視覺化應用的認可,已經幾乎成為全行業的共識。分析其背後原因,從企業競爭層面來看,是破解產品同質化困局而謀求差異化突破的需求;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用戶需求的提升,推高了企業服務標準。伴隨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等前沿科技的深度滲透,智慧城市等建設專案的積極帶動,使得大螢幕顯示系統在安防監控、指揮調度等系統性工程中發揮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大規模、高效率的工作協同,大屏顯控系統必須能夠勝任,因而視覺化也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關鍵字五:技術新突破

對於小間距LED屏而言,儘管圖元間距並非衡量顯示幕品質、畫質、可靠性等指標的唯一指標,並且伴隨企業對於應用層面關注度的增強而不再是企業比拼的唯一看點,但從技術角度,特別是對於大型上市企業而言,圖元間距仍然是構建企業差異化競爭壁壘的焦點。由此,繼1.2mm產品成為主流後,不少巨頭開啟了1.0mm以下產品的角逐。

4月的InfoComm China 2017期間,洲明展示了4K標準解析度小間距LED顯示幕UHP0.9,將螢幕解析度推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利亞德展示了具有超高清超寫實畫面展示能力的0.9mm間距10K顯示牆TWA0.9;主打“微間距”概念的Voury卓華,展出了P0.9微間距黑珍珠LED顯示幕。

9月舉辦的上海國際LED展期間,聯建光電V0.8極清LED顯示幕亮相。這款屏不僅完全由聯建光電自主研發設計,更突破了多道極其精密的加工工藝難關,實現了批量化生產,將1.0mm以下小間距LED屏帶入到應用階段。

諸多行業巨頭的相繼發力,不僅是企業研發、製造等相關實力的展示,是在同質化競爭紅海格局下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構建。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更小圖元間距的技術突破不斷實現,與其他技術陣營相比,小間距LED在解析度方面的“短板”不斷得到彌補,加速了技術路線之間的優勢平衡。換句話說,對於小間距LED屏企而言,包括提升解析度在內的種種新的技術突破,不僅有益於其與同行間的競爭,更加有助於爭奪其他技術既有或潛在的市場份額。因此,未來無論SMD,還是COB,抑或是mini-LED、micro-LED,對於極致畫質及可靠性的追求仍是新技術突破不斷湧現的源源動力。

關鍵字六:應用領域拓展

對於2017年而言,小間距LED屏行業最值得關注的趨勢之一是,應用領域的日益多元化。指的是,其應用不僅集中於以監控、展覽展示為核心業務的傳統領域,而是向以往較少涉及甚至從不涉足的領域邁開了實質性的步伐。

早在今年3月,三星就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inemaCon 電影博覽會上推出了全球首款LED電影屏,能以令人過目難忘的4K解析度(4096×2160圖元)在高動態範圍(HDR) 技術之下呈現最新的電影大片,震驚了電影業界。此後更是拉開了其在全球的部署序幕:今年7月在韓國首爾的世界塔樂天影院(Lotte Cinema World Tower)完成了全球首塊商用螢幕的安裝;2018年2月將在泰國曼谷Paragon Cineplex劇院裡安裝LED電影屏。通過與Arena影院和Imaculix AG的合作,三星目前正在瑞士蘇黎世的Arena影院安裝歐洲範圍內的首塊LED 電影屏。在瑞士取得成功之後,三星2018年將持續推動在世界各國更多的電影院裡安裝LED 電影屏。

儘管小間距LED在影院的應用構想已經提出了多年,但三星此舉可謂實現了該技術在影院行業的真正落地,這也為小間距全面進軍以影院為代表的休閒放映類應用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不僅如此,在幾乎被LCD壟斷的廣告機領域,小間距LED今年的表現也十分搶眼。

針對以零售、商超、酒店、銀行、展覽為主導的數位標牌使用者需求,阿勒泰(AET)推出全新升級的二代LED鏡子屏iMira2,不僅外觀設計新穎,還採用了超輕超薄屏體,賦予安裝更多靈活性,通過單屏、級聯組合,還可以實現豐富的顯示效果;此外,其支持手機app智慧遠端監控管理,使用者可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實現內容更新和管理,解決了傳統廣告機資訊發佈滯後以及維護費時費力的難題。

再如上海三思旗下的廣告機不僅擁有100"超大尺寸的LED螢幕,而且主機殼厚度只有100mm。採用P2.5小間距顯示幕,即使面對面的近距離觀看,也可以得到畫面清晰的超清畫質、亮麗鮮豔的顯示效果。底部還安裝有萬向輪,使其可以靈活輕便的移動,不會給人造成笨重不便捷的壓迫感。

諸如此類的種種“跨界”,使得小間距LED屏走出了人們腦海中僅被用於大屏監控等領域的禁錮,開始在多領域開花。這對於加快小間距LED的普及,拓寬市場,緩解內部同質化競爭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字七:燈珠小型化

縱觀小間距LED,甚至是整個LED顯示幕行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越來越小的圖元間距是一條主線,而如果探求其背後的本質,則會發現,變化的核心其實是基於發光效率的不斷提升。原因在於,在同等亮度需求下,發光效率越高,LED燈珠所需的晶體面積就越小。換句話說,光效的提升,使得更小的燈珠也能滿足以往同等亮度的需求,隨即帶來了一個燈珠不斷小型化的過程。

從最早的P1.5-P2屏採用的1mm燈珠,到P1.2及以下產品所採用的0.4-0.8mm燈珠,可以看到,封裝成品的規格在不斷變小。這一趨勢的出現背後,有諸多原因。其一是小間距LED遵循半導體行業發展的規律,技術進步是不可阻擋的,這一進步包括上游晶片、中游封裝等方面的進步,即更高的光效推動了燈珠尺寸的下降。

另一個原因,則是來自用戶需求。事實上,近年來在大屏商顯領域,4K甚至未來的8K已經幾乎成為了行業應用的標準——這也迫使小間距LED屏企必須在競爭標準上跟上競爭對手的步伐,即更高的解析度,更細膩的畫質,更適合近距離觀看的種種畫質需求。

而自從業企業內部競爭的因素來看,推出更小燈珠、更高解析度的產品,既是在同質化競爭凸顯的市場紅海中謀求差異化破局的必然選擇。更由於光效提升帶來的晶體面積減小,減少了襯底材料藍寶石或氮化鎵的使用,即製造成本的下降,以及產品利潤的提升。差異化市場策略和更高利潤的驅動,勢必推動屏企對更小燈珠的狂熱追求。

由於上述因素將長期存在,因此,燈珠的小型化必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進程。不過,這也為行業帶來了諸多新的挑戰,譬如,更小燈珠意味著更加密集的集成,這對於現有的SMD工藝來說無疑提出了更大挑戰。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COB等封裝技術關注度提升的原因。而即便是mini-LED、micro-LED,也需要解決巨量轉移的技術難題。

當前micro-LED的應用方向主要集中於亮點,其一是大尺寸顯示應用,如索尼的小間距大尺寸高解析度室內/室外顯示幕,三星計畫於2018年推出的150英寸micro-LED電視等。其二是以VR設備、智慧穿戴為核心的小尺寸設備,如蘋果公司的Apple Watch。

據統計,目前全球參與 Micro LED 的相關廠商及機構達近百家,其中除了蘋果和索尼外,還有 Facebook 旗下 Oculus 收購 InfiniLED、康得新投資 Ostendo,以及台商鴻海集團收購eLux,晶電投資錼創,三星收購臺灣的PlayNitride,大陸LED龍頭三安光電也已悄然佈局。

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報告,micro-LED市場有望在2025年達到199億美元,並在2019至2025年間保持54.7%的複合年增長率。由此,micro-LED領域將成為繼mini-LED之後LED顯示行業的下一個風口。

關鍵字三:雙備份

近年來,小間距LED顯示幕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將行業熱度推高,帶動了應用的進一步普及。值得關注的是,小間距LED在各類重大會議、賽事上頻頻露面,如G20峰會,朱日和閱兵,天津全運會等,小間距LED顯示幕的身影可謂無處不在。

作為高精密設備,使用者對於小間距LED屏的需求除去顯示效果的優異外,還伴隨有穩定性方面的考量,因為,一旦主會場出現黑屏等故障,將會造成重大影響,如天津全運會的5環變4環。因此,小間距LED作為會場主屏時,其穩定性考核是重中之中,“不能黑屏”成為擁有一票否決權的關鍵一票。

正因如此,杜絕黑屏現象成為屏企研發的核心訴求點,由此也帶熱了“雙備份”設計熱潮。遮罩黑屏問題,其實就是防止信號和電源的意外中斷,因此,電源和信號的雙備份成為當下不少屏企針對高端市場產品的設計準則。

以阿勒泰旗下的王者系列為例,其針對小間距LED屏日常使用中出現黑屏問題的潛在隱患,針對性地採用轉接板集成結構,內置2個系統晶片及2個AC-DC電源,雙晶片集成,打造成為電力雙倍長效,信號加倍穩健的鋼鐵之軀。一旦使用中一路電源或信號出現故障,另一路備用電源和信號會瞬間接管,達成“永不黑屏”的效果。

同樣是雙備份產品,阿勒泰對抗黑屏的思路頗具代表性,諸如其獨特的無接收卡設計,降低了前端電子器件的故障風險;無排線,接外掛程式硬連接設計,從設計端避免了線纜的多次插拔疲勞和常規冷壓造成的觸點不良等隱患;雙電源設計,不僅延長了電源的使用壽命,也避免了電源波動對畫面的影響;多元化的環路設計,可以滿足電視臺、現場直播、國家級會議等不同等級的可靠性需求。

當前及未來,行業競爭的焦點將更多著眼於“幫用戶解決問題”。以雙備份設計為代表,差異化、多元化的競爭業態業已形成。

關鍵字四:視覺化

視覺化,對於大屏商顯領域而言其實已經喊了很多年,隨著行業理解的加深,這個概念在內涵上也得到了深化和升級。與以往簡單要求“信號上牆”的“表層”視覺化不同,現階段的視覺化應用開始向下深挖,在“能看”的基礎上,更要實現大屏與用戶自有業務體系的深層次對接融合,並能實現跨部門、跨地域的高效業務聯動,讓大屏系統在使用者業務的每個環節中都能發揮最大決策價值,做到“好用”。

正如台達負責人在InfoComm China期間接受投影時代網採訪時表示,在台達看來,真正的視覺化不僅僅是將後臺資料轉化成圖形顯示,不僅是“看”這麼簡單,而是要讓大屏系統真正地“用”起來。也就是說,在大屏背後高效的資料獲取、分析、處理系統中,必須要深度瞭解並與使用者的業務流程和已有資料網路形成無縫對接,讓大屏顯示的資訊真正能在使用者業務的每一道流程發揮作用,為使用者提供高效、直觀、精准的決策依據。簡言之,就是讓大屏及其顯控系統真正地參與到使用者業務流程中去,創造和發揮更大的價值。

而對於深度視覺化應用的認可,已經幾乎成為全行業的共識。分析其背後原因,從企業競爭層面來看,是破解產品同質化困局而謀求差異化突破的需求;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用戶需求的提升,推高了企業服務標準。伴隨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等前沿科技的深度滲透,智慧城市等建設專案的積極帶動,使得大螢幕顯示系統在安防監控、指揮調度等系統性工程中發揮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大規模、高效率的工作協同,大屏顯控系統必須能夠勝任,因而視覺化也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關鍵字五:技術新突破

對於小間距LED屏而言,儘管圖元間距並非衡量顯示幕品質、畫質、可靠性等指標的唯一指標,並且伴隨企業對於應用層面關注度的增強而不再是企業比拼的唯一看點,但從技術角度,特別是對於大型上市企業而言,圖元間距仍然是構建企業差異化競爭壁壘的焦點。由此,繼1.2mm產品成為主流後,不少巨頭開啟了1.0mm以下產品的角逐。

4月的InfoComm China 2017期間,洲明展示了4K標準解析度小間距LED顯示幕UHP0.9,將螢幕解析度推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利亞德展示了具有超高清超寫實畫面展示能力的0.9mm間距10K顯示牆TWA0.9;主打“微間距”概念的Voury卓華,展出了P0.9微間距黑珍珠LED顯示幕。

9月舉辦的上海國際LED展期間,聯建光電V0.8極清LED顯示幕亮相。這款屏不僅完全由聯建光電自主研發設計,更突破了多道極其精密的加工工藝難關,實現了批量化生產,將1.0mm以下小間距LED屏帶入到應用階段。

諸多行業巨頭的相繼發力,不僅是企業研發、製造等相關實力的展示,是在同質化競爭紅海格局下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構建。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更小圖元間距的技術突破不斷實現,與其他技術陣營相比,小間距LED在解析度方面的“短板”不斷得到彌補,加速了技術路線之間的優勢平衡。換句話說,對於小間距LED屏企而言,包括提升解析度在內的種種新的技術突破,不僅有益於其與同行間的競爭,更加有助於爭奪其他技術既有或潛在的市場份額。因此,未來無論SMD,還是COB,抑或是mini-LED、micro-LED,對於極致畫質及可靠性的追求仍是新技術突破不斷湧現的源源動力。

關鍵字六:應用領域拓展

對於2017年而言,小間距LED屏行業最值得關注的趨勢之一是,應用領域的日益多元化。指的是,其應用不僅集中於以監控、展覽展示為核心業務的傳統領域,而是向以往較少涉及甚至從不涉足的領域邁開了實質性的步伐。

早在今年3月,三星就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inemaCon 電影博覽會上推出了全球首款LED電影屏,能以令人過目難忘的4K解析度(4096×2160圖元)在高動態範圍(HDR) 技術之下呈現最新的電影大片,震驚了電影業界。此後更是拉開了其在全球的部署序幕:今年7月在韓國首爾的世界塔樂天影院(Lotte Cinema World Tower)完成了全球首塊商用螢幕的安裝;2018年2月將在泰國曼谷Paragon Cineplex劇院裡安裝LED電影屏。通過與Arena影院和Imaculix AG的合作,三星目前正在瑞士蘇黎世的Arena影院安裝歐洲範圍內的首塊LED 電影屏。在瑞士取得成功之後,三星2018年將持續推動在世界各國更多的電影院裡安裝LED 電影屏。

儘管小間距LED在影院的應用構想已經提出了多年,但三星此舉可謂實現了該技術在影院行業的真正落地,這也為小間距全面進軍以影院為代表的休閒放映類應用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不僅如此,在幾乎被LCD壟斷的廣告機領域,小間距LED今年的表現也十分搶眼。

針對以零售、商超、酒店、銀行、展覽為主導的數位標牌使用者需求,阿勒泰(AET)推出全新升級的二代LED鏡子屏iMira2,不僅外觀設計新穎,還採用了超輕超薄屏體,賦予安裝更多靈活性,通過單屏、級聯組合,還可以實現豐富的顯示效果;此外,其支持手機app智慧遠端監控管理,使用者可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實現內容更新和管理,解決了傳統廣告機資訊發佈滯後以及維護費時費力的難題。

再如上海三思旗下的廣告機不僅擁有100"超大尺寸的LED螢幕,而且主機殼厚度只有100mm。採用P2.5小間距顯示幕,即使面對面的近距離觀看,也可以得到畫面清晰的超清畫質、亮麗鮮豔的顯示效果。底部還安裝有萬向輪,使其可以靈活輕便的移動,不會給人造成笨重不便捷的壓迫感。

諸如此類的種種“跨界”,使得小間距LED屏走出了人們腦海中僅被用於大屏監控等領域的禁錮,開始在多領域開花。這對於加快小間距LED的普及,拓寬市場,緩解內部同質化競爭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字七:燈珠小型化

縱觀小間距LED,甚至是整個LED顯示幕行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越來越小的圖元間距是一條主線,而如果探求其背後的本質,則會發現,變化的核心其實是基於發光效率的不斷提升。原因在於,在同等亮度需求下,發光效率越高,LED燈珠所需的晶體面積就越小。換句話說,光效的提升,使得更小的燈珠也能滿足以往同等亮度的需求,隨即帶來了一個燈珠不斷小型化的過程。

從最早的P1.5-P2屏採用的1mm燈珠,到P1.2及以下產品所採用的0.4-0.8mm燈珠,可以看到,封裝成品的規格在不斷變小。這一趨勢的出現背後,有諸多原因。其一是小間距LED遵循半導體行業發展的規律,技術進步是不可阻擋的,這一進步包括上游晶片、中游封裝等方面的進步,即更高的光效推動了燈珠尺寸的下降。

另一個原因,則是來自用戶需求。事實上,近年來在大屏商顯領域,4K甚至未來的8K已經幾乎成為了行業應用的標準——這也迫使小間距LED屏企必須在競爭標準上跟上競爭對手的步伐,即更高的解析度,更細膩的畫質,更適合近距離觀看的種種畫質需求。

而自從業企業內部競爭的因素來看,推出更小燈珠、更高解析度的產品,既是在同質化競爭凸顯的市場紅海中謀求差異化破局的必然選擇。更由於光效提升帶來的晶體面積減小,減少了襯底材料藍寶石或氮化鎵的使用,即製造成本的下降,以及產品利潤的提升。差異化市場策略和更高利潤的驅動,勢必推動屏企對更小燈珠的狂熱追求。

由於上述因素將長期存在,因此,燈珠的小型化必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進程。不過,這也為行業帶來了諸多新的挑戰,譬如,更小燈珠意味著更加密集的集成,這對於現有的SMD工藝來說無疑提出了更大挑戰。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COB等封裝技術關注度提升的原因。而即便是mini-LED、micro-LED,也需要解決巨量轉移的技術難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