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祝賀!王澤山、侯雲德兩位元院士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作者:張素)、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

年過八旬的王澤山, 一生專注於研究火炸藥, 突破了多項世界性的瓶頸技術。

年近九旬的侯雲德, 是我國分子病毒學和基因工程藥物的主要奠基人, 主導建立了舉國體制協同創新的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 成功應對了近十年來國內和國際數次的重大傳染病疫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正式設立至今, 已有29位科學家獲獎。 每位獲獎者獎金500萬元人民幣。

資料圖為王澤山院士在實驗室。 朱志飛攝

生於1935年的王澤山是吉林省吉林市人, 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火炸藥專業。 他是中國著名火炸藥學家, 發射裝藥理論體系的奠基人, 火炸藥資源化治理軍民融合道路的開拓者,

系列原創技術的發明人。

王澤山曾於1993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又於1996年和2017年兩次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自詡為“80後”的他頭腦靈活、精力充沛, 依然奮戰在國防科研事業第一線。

資料圖為2006年8月侯雲德院士在禽流感國際會議上。

生於1929年的侯雲德是江蘇省常州市人, 195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醫學院七年制, 1962年被原蘇聯醫學科學院破格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回到祖國後, 他歷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等職。

侯雲德是中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

他從事科研工作60余年間, 曾率先研發出中國首個基因工程藥物——重組人干擾素α1b, 應用於上千萬名患者的臨床治療;他率領團隊成功應對近十年來國內外發生的多次重大傳染病疫情, 包括2009年中國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應對和科技攻關。 (完)

王澤山院士簡歷(中國工程院官網)

王澤山, 1935.10.10出生, 含能材料專家。 生於吉林省吉林市, 原籍吉林市。 1960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現任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從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學與科學研究。 研究了發射藥及其裝藥理論;發明低溫感技術, 提高了發射效率, 使發射威力超過國外同類裝備的水準;研究和解決了廢棄火炸藥再利用的有關理論和綜合性處理技術,實現了資源化再利用, 改善了安全,降低了公害,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明了一種高密度火藥裝藥技術,已推廣應用。數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獲何梁何利獎。“低溫度係數發射藥、裝藥技術及加工工藝”獲199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1);“庫存過期火藥和退役報廢炸藥的再利用技術”獲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1)。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14部。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侯雲德院士簡歷(中國工程院官網)

侯雲德(1929.07.13- )醫學病毒學專家。江蘇省常州市人。1955年3月同濟醫學院醫本科畢業。1962年就讀于原蘇聯莫斯科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同時獲得副博士和醫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院士實驗室主任,傳染病國家重大專項技術總師,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侯雲德同志從事醫學病毒學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在分子病毒學、基因工程干擾素等基因藥物的研究和開發以及新發傳染病控制等方面具有突出建樹,為我國醫學分子病毒學、基因工程學科和生物技術的產業化,以及傳染病控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新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作為聯防聯控機制專家委員會主任,與全國著名科學家一起,舉國體制,協同創新,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對流感大流行的人為干預獲得成功,並獲得國際公認。在國內外共發表論文400餘篇,主要著作9部。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衛生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0項。獲國家新藥證書7個。曾獲何梁何利獎,中國醫學科學獎。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改善了安全,降低了公害,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明了一種高密度火藥裝藥技術,已推廣應用。數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獲何梁何利獎。“低溫度係數發射藥、裝藥技術及加工工藝”獲199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1);“庫存過期火藥和退役報廢炸藥的再利用技術”獲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1)。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14部。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侯雲德院士簡歷(中國工程院官網)

侯雲德(1929.07.13- )醫學病毒學專家。江蘇省常州市人。1955年3月同濟醫學院醫本科畢業。1962年就讀于原蘇聯莫斯科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同時獲得副博士和醫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院士實驗室主任,傳染病國家重大專項技術總師,曾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侯雲德同志從事醫學病毒學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在分子病毒學、基因工程干擾素等基因藥物的研究和開發以及新發傳染病控制等方面具有突出建樹,為我國醫學分子病毒學、基因工程學科和生物技術的產業化,以及傳染病控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新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間,作為聯防聯控機制專家委員會主任,與全國著名科學家一起,舉國體制,協同創新,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對流感大流行的人為干預獲得成功,並獲得國際公認。在國內外共發表論文400餘篇,主要著作9部。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衛生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0項。獲國家新藥證書7個。曾獲何梁何利獎,中國醫學科學獎。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