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攤上事兒"到"幹成事兒"――河南駐村"第一書記"扶貧記

新華社鄭州3月14日電題:從“攤上事兒”到“幹成事兒”――河南駐村“第一書記”扶貧記

新華社記者孫清清

“蘑菇基地又出事啦, 半夜有人偷偷把剛蓋好的大棚拆啦, 這下可咋辦。 ”64歲的李術生老漢跑到村委會嚷道。 這是去年春天發生在河南新縣郭家河鄉灣店村的一幕, 現在這一幕不再發生了。

這要從一年前灣店村來了駐村第一書記說起。

2015年8月, 河南選派了1.2萬多名優秀幹部駐村任第一書記, 實現省內貧困村全覆蓋, 駐村幹部一項重要工作是扶貧。

灣店村, 位於革命老區新縣, 山清水秀, 但這裡的貧困卻在省裡掛了號,

一條小路是通向村外的唯一道路。 2015年8月31日, 就是沿著這條小路, 駐村幹部吳騫來到了灣店村。

“駐村幹部得有婆婆的嘴、毛驢的腿、橡皮的肚, 我來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當時就想, 來了就不能怕‘攤上事兒’。 ”吳騫說。

當天安頓下來後, 吳騫就開始拿著記錄本和照相機, 沿著蜿蜒的山路, 逐戶摸底走訪調查, 一個多月的時間, 他走訪了全村18個村民組, 32個自然村, 525戶村民, 摸清了全村人的“家底”, 搞清楚了81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

憑藉在氣象系統工作的經驗, 吳騫發現當地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發展特色菌類種植。 自此, 他開始四處尋找投資公司, 終於找到鄭州一家公司, 歷時兩個多月, 5次實地考察, 最終在2015年12月與村簽約發展“四菇連種項目”,

首期意向投資1200萬元, 準備在村裡建設120個標準化蘑菇大棚。

有了專案, 就要流轉土地, 從此吳騫便“攤上事兒”了。 過去有人在這裡流轉土地搞養殖, 不到兩年便“毀約退地”, 讓村民吃了大虧, 這次無論吳騫說啥, 他們都將信將疑。

有的村民白天不在家, 吳騫就半夜去, 去一次不成就多去幾次, 說不通就托村民的親戚去做工作。 有的村民晚上同意了, 第二天又反悔, 甚至有村民半夜去拆蘑菇大棚。 為此, 吳騫曾連著三天三夜沒睡覺, 最後竟累病了。

吳騫說, “有個村民顧慮土地會做房地產開發, 我們就在合同裡專門加上了一句話, 如果不發展蘑菇種植就收回土地, 徹底打消了他的疑慮。 ”

僅解釋工作, 吳騫前後做了半年時間。

2016年春天, 灣店村委會邊上110畝土地上陸續建成了80個標準化蘑菇大棚, 當年5月10日, 開始出菇, 平均日產鮮菇3000多公斤, 外運加工出口。 除了收租金, 有些貧困戶還在蘑菇大棚裡打工, 真正嘗到了發展蘑菇種植的“甜頭”。

談到蘑菇種植項目, 村裡的貧困戶陳良紅很激動。 47歲的她因小兒麻痹症左腿殘疾, 丈夫郭忠福言語二級殘疾, 家裡有個兒子上高中, 全家就靠郭忠福在建築工地打工的微薄收入。

“有了蘑菇基地, 俺掙到了平生第一份工資600塊錢, 正好是俺兒一個月的生活費。 ”陳良紅高興地對記者說, “去年, 半年時間, 俺靠在蘑菇棚裡打工, 就掙了6000多塊錢, 一輩子都沒想過自己能掙這麼多錢。 ”

吳騫給記者算了一筆脫貧賬:村裡81戶貧困戶靠到戶增收資金入股公司“四菇連種”專案,

每年分紅800元左右;貧困戶無論老弱病殘都可以在蘑菇基地打工, 每天收入70-200元不等, 幹得好一年能收入2萬多元;今年年底120個蘑菇大棚將全部建成, 能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 預計年產值近3000萬元, 2017年底全村81戶貧困戶有望全部脫貧。

現在, 陳良紅每天就巴望著今年蘑菇大棚早點出菇, 在她看來, 有一份能掙錢的活, 就是最幸福的事兒。 現在村裡, 再也沒人半夜去拆蘑菇大棚了, 因為這已成為他們脫貧致富的門路。

如今, 像吳騫一樣的“第一書記”已遍佈河南各個貧困角落, 他們圍繞脫貧攻堅正幹得熱火朝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