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滴滴加碼共用電單車 共用出行生態能做多大?

滴滴接管小藍單車的消息剛剛宣佈, 又傳出滴滴佈局共用電單車的消息。 來自媒體的報導稱, 滴滴已經在杭州成立代號為“黑馬”的事業部, 主攻共用電單車和電動汽車。 對於這一消息, 滴滴方面表示不予置評。

看來, 滴滴並不滿足於在網約車行業領先的現狀, 要全面佈局共用出行。 在互聯網大會上, 滴滴對外聲稱要叫智慧交通, 眼下又加碼共用電單車, 試圖壟斷1-10公里的共用出行。 不得不說, 滴滴的野心非常大。

從表面來看, 在接管了小藍單車後, 滴滴在共用出行領域又增加了一個商業閉環, 填補了共用出行最後一公里的空白。 如果滴滴再去涉足共用市場, 那麼滴滴將在共用出行領域形成一個無縫的商業閉環。

毫無疑問, 滴滴的共用出行藍圖很美好。 只是, 在ofo和摩拜們還未看到盈利曙光的市場背影下, 滴滴能把共用出行做成一樁大生意嗎?

經歷了瘋狂的燒錢大戰後, 共用單車市場格局大勢已定。 在ofo與摩拜合併成為泡影後, 本來即將熄滅的共用單車戰火, 在滴滴接管小藍單車後再次被點燃。 受市場競爭的影響, ofo和摩拜兩家近乎壟斷了共用單車市場, 但邁入寡頭時代的共用單車並沒有盈利。 眼下, 滴滴加入了共用單車的戰局, 這無疑會把共用單車行業的盈利時間拉長。

也就是說, 滴滴接管了小藍單車後, 要想從ofo和摩拜嘴裡搶食, 只能燒錢補貼用戶。 在網約車領域, 美團已經不單單是在行銷上挑戰滴滴, 而是相繼在各個城市推出美團打車業務, 並用補貼的手段蠶食的網約車市場。 雖說短期內美團打車業務難以撼動滴滴網約車的市場份額, 但來自美團的競爭對滴滴而言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 美團的進攻, 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滴滴在共用單車和共用電單車兩大領域擴張的步伐。

在共用單車領域, 滴滴即將與ofo和摩拜展開競爭。 就現狀而言, 不差錢的滴滴也很難改變共用單車的行業格局。

原因很簡單, 在共用單車領域, 滴滴並沒有任何的優勢。 雖說接管了小藍單車, 但滴滴能利用的資源也就是小藍單車的牌照, 客戶資源和市場資源基本被小藍押金風波消耗光了。 從這一角度來說, 在共用單車領域滴滴相當於重頭再來。

由於滴滴還沒有共用單車產品, 產品研發和生產製造, 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善, 要追上對手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所以, 滴滴的共用單車業務目前並沒有什麼殺傷力。 不過, 滴滴提前佈局共用電單車, 這一戰略還是比較超前的。

在滴滴共用出行的業務版圖中, 共用電單車比共用單車更重要, 因為在這一領域滴滴與ofo和摩拜兩個對手都還在起跑線上。 有消息透露, ofo和摩拜都有進軍共用電單車的計畫,

只是在政策的限制下並沒有放開手腳。 為了填補共用出行3-10公里的空缺, ofo轉向助力自行車。

眾所周知, 助力自行車一般指以力矩傳感助力技術為基礎的自行車, 而不是靠電力驅動的自行車。 通俗易懂的說法是“助力自行車=自行車+動力輔助系統”。 由於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的監管部門明確表示不發展電動自行車作為共用單車,這迫使很多籌畫共用電單車的企業只能放棄。眼下,滴滴也要做共用電單車,政策這一關如何解決還是一個未知數。

相比共用單車來說,共用電單車不僅有來自政策層面的壓力,還有產品研發上的困難。要想把電動自行車做成共用電單車,要解決定位、解鎖、防丟失等一系列的問題,這都需要成熟的技術方案。加之電動自行車的成本高,產品的成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善。只要政策不放開,滴滴的共用電單車夢就無法實現。

客觀地說,共用電單車落地仍有多道難關需要突破。在滴滴的共用出行生態中,電單車和共用單車都扮演著比較重要的角色。雖說接管了小藍單車,但滴滴僅僅是收購了小藍的用戶而已。沒有政策支援,沒有成熟的產品,滴滴加碼共用電單車勝算依舊渺茫,這意味著共用出行生態仍有諸多未知的因素。

由於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的監管部門明確表示不發展電動自行車作為共用單車,這迫使很多籌畫共用電單車的企業只能放棄。眼下,滴滴也要做共用電單車,政策這一關如何解決還是一個未知數。

相比共用單車來說,共用電單車不僅有來自政策層面的壓力,還有產品研發上的困難。要想把電動自行車做成共用電單車,要解決定位、解鎖、防丟失等一系列的問題,這都需要成熟的技術方案。加之電動自行車的成本高,產品的成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善。只要政策不放開,滴滴的共用電單車夢就無法實現。

客觀地說,共用電單車落地仍有多道難關需要突破。在滴滴的共用出行生態中,電單車和共用單車都扮演著比較重要的角色。雖說接管了小藍單車,但滴滴僅僅是收購了小藍的用戶而已。沒有政策支援,沒有成熟的產品,滴滴加碼共用電單車勝算依舊渺茫,這意味著共用出行生態仍有諸多未知的因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