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亞洲人智商更高還是更努力?

選自《認知升級》第八章

重塑思維與認知, 實現自我進化

作者:理查•尼斯貝特

(Richard E. Nisbett)

作者簡介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 世界上最具名望的心理學家之一。 他曾獲得美國心理學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以及其他很多國內外的獎項。 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成員。 本書和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思維版圖》獲得多項大獎, 並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 另有著作《邏輯思維》。

下面這些統計數字應該能夠引起具有歐洲血統的人的注意。

• 1966年, 在美國高中學習的華裔高三學生參加SAT考試的人數比歐裔學生高出67%。 儘管並不是最優秀的學生, 但平均來說, 這些華裔學生的分數和歐裔學生的分數非常接近。

• 1980年, “66級”的華裔學生已經32歲了,

他們中成為專業人士、管理人員或技術人員的比例比歐裔學生高出62%。

• 20 世紀80 年代末, 在加利福尼亞州橘郡的加登格羅夫, 東南亞“船民”a 的子女只占當地全部人口的20%。 然而在當地的14 所高中裡, 有12 所學校都是由這些孩子作為畢業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致辭的。

• 1999 年, 第三次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的結果顯示, 美國八年級學生的數學成績比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新加坡的同年級學生低0.75~1 個標準差, 科學成績低0.33~0.5 個標準差。

• 雖然亞裔美國人只占美國總人口的2%, 但是2008年西屋科學大獎賽的5 位元獲獎者全部是亞裔美國人。

• 哈佛大學現在有20% 的學生都是亞洲或亞裔學生,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45% 的學生是亞洲或亞裔學生。

所以歐裔美國人還是認輸的好, 亞洲人就是更聰明。

事實很可能並不是這樣。 至少傳統的智力測試顯示的結果並不是這樣。 赫恩斯坦和莫瑞, 拉什頓和詹森, 菲力浦·弗農和理查·林恩以及其他人都曾在報告中指出, 亞洲人具有智力優勢。 不過弗林已經證實, 這些報告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果, 是因為研究人員使用了過時的智力測試版本, 而不是最新的版本, 並且研究樣本的規模較小, 也不具有代表性。 所以, 使用過時的智力測試版本就會錯誤地提高亞洲人的智商。 弗林回顧了16項不同的研究, 這些研究的結果都基本一致, 大多數研究結果表明, 東亞人的智商略低於美國人的智商。 a

毋庸置疑的是, 亞裔美國人取得的成就遠遠高於他們測得的智商顯示的成就水準。

亞洲人在成績上的成就, 更多的是靠辛勤的汗水換來的, 而與智力無關。

亞洲人的智力成就來源於刻苦努力、積極和堅持不懈

哈樂德·史蒂文生及其同事對三個不同城市的學生進行了研究, 這三個城市的社會經濟水準非常接近:日本仙台、中國臺北, 以及美國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研究人員從一年級和五年級隨機挑選出一部分學生作為樣本,然後對他們進行了智力測試以及閱讀和數學水準測試。我們並不清楚他們對於三個不同人群的智力測試是否具有可比性(不過研究人員認為有可比性—並且給出的論據也比較有說服力)。儘管如此,一年級時,美國學生在絕大多數智力測試中的分數都高於日本學生和中國學生。作者認為,這是因為美國的家長在子女進入學校以前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激發子女的智力發展。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美國一年級學生的表現更加優秀,到了五年級時,美國孩子在智力的優越地位幾乎喪失殆盡。從這些事實中我們瞭解到,不管一年級時誰比誰更聰明,五年級時美國孩子在智力上的優勢已經拱手讓給了亞洲孩子。

不過這項研究中真正值得注意的研究結果是,亞洲學生的數學成績遠遠高於美國學生。使用同樣的試題對日本、中國臺灣地區和美國的孩子進行測試,到了五年級,中國臺灣孩子的數學成績比美國孩子高出將近1 個標準差,而日本孩子的數學成績比美國孩子高出1.3 個標準差。更令人吃驚的是,在一項範圍更大的研究中,史蒂文生及其同事研究了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以及日本很多所不同學校中五年級學生的數學水準。結果顯示,這些亞洲孩子的數學成績沒有太大的差別,這些學校的數學成績大致在同一水準上,而美國學校之間的差距就比較大。但是美國數學成績最好的學校,其水準僅相當於亞洲最差的學校!

智商不是差距存在的關鍵所在,使美國學校或美國兒童與亞洲學校或者亞洲兒童有所區別的是學習的積極性。

讓我們先從學校說起。日本孩子每年上學的時間是240 天,而美國孩子上學的時間大約是180 天。亞洲的學校可能更好,但美國學校中亞裔學生的表現說明,問題的關鍵在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於1966 年發表的關於美國教育機會平等性的科爾曼報告,測量了隨機選取的大量美國孩子的智商,弗林跟蹤記錄了這些孩子直到平均年齡36歲時的情況。其中,有東亞血統的美國人在智力測試非言語部分的得分是100分,語言部分的得分是97分,所以他們的總體智商略低於有著歐洲血統的美國人。

儘管在智力測試上略遜一籌,1966年這個班級中的華裔美國人在基礎教育中留級的比例比其他孩子低50%。不僅如此,這些華裔兒童小學時成就測試的成績也略高於歐裔小學生。到了高中,華裔美國人在成就測試中的成績比歐裔美國人高出1/3個標準差。在同一智力水準上,華裔美國人在典型的成就測試中的成績比歐裔美國人高出1/2個標準差。這種優勢在數學測試上尤為明顯。在微積分和分析幾何測試中,華裔美國人的成績比歐裔美國人高出整整1個標準差。當進入高中三年級時,華裔美國學生的SAT考試成績比具有相同智商的美國學生高出1/3個標準差。

到32歲時,那個班級中的華裔美國人的付出得到了雙倍的回報。為了獲得成為專業人士或管理或技術工作所必需的教育資格證書,華裔美國人的智商至少要達到93分,白人則要達到100分。更重要的是,在智商達到了這些標準的人中,有78%的華裔堅持不懈最終拿到了資格證書,並且得到了期望的工作,而白人的這一比例則為60%。最終的結果是:55%的華裔擁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工作,而只有1/3的白人獲得了這樣的工作。日裔美國人的資料大概介於華裔和白人之間。

弗林在對東亞人的大量研究中也發現了這一現象,即亞裔美國人在成就測驗和職業方面取得的成就高於根據他們的智力預測出的結果。

請注意,亞裔美國人的超預期成就,也就是他們智力測試的結果與其學習成績之間的差異,足以證明從學前班到十二年級進行的成就測驗以及SAT 考試絕不是智力測試的代名詞。這些考試反映出的智力成就不同于智力測試測量的記憶力、感知力和推理能力。另外,亞裔美國人的超預期成就也證明了,學業成就比智力更能準確地預測人們最終取得的社會經濟成就。

最近,弗林研究了1966 年那個班級中的亞裔學生的子女。既然我們知道成長於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與高智商有關,我們就可以認為這些孩子的智商不僅應高於他們父母的智商,而且應高於全部人口的整體水準。實際情況的確如此。這些亞裔孩子上學之前的智商就比白人孩子的平均智商高9 分。但是後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進入了普通的美國中學讀書,我們可以想像,這對於他們的智力發展並不理想。事實上,他們的平均智商持續下降,直到成年時,他們的智商僅比白人的平均智商高3 分。

請注意,我將亞洲人的成就稱為“超預期成就”可能有些不合適。我有一位韓國朋友在美國生活剛滿一年,他的孩子在公立學校裡念書。有一次,我在他面前使用了“超預期成就”這個詞。“你所說的‘亞洲人的超預期成就’是指什麼呢?”他爭辯道,“你應該說是‘美國人的成績不良’!”他告訴我,有一次他參加女兒學校的期末典禮,著實吃驚不小。他發現,有一個獎項竟然是頒發給完成全部家庭作業的學生的。他的女兒就是兩名獲獎者之一。在他看來,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進行獎勵簡直和對吃午飯的學生進行獎勵一樣可笑。亞洲人顯然認為完成家庭作業是理所當然的事。他堅持認為這種現象代表的是美國人的成績不良,這是合理的。在他眼裡,取得好成績是一個人的本分,而絕大多數美國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卻多少有些懈怠,這也是有道理的。

這位韓國朋友的困惑觸及了理解亞洲人成就“魔法”的關鍵。

亞洲人和亞裔美國人的成就並沒有什麼神秘的,完全是靠刻苦努力得到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高中生平均每天學習3.5小時,現在可能時間更長。東南亞“船民”的子女讀高中時每天平均學習3小時,美國高中生整體上平均每天學習1.5小時。(底特律的研究顯示,黑人八年級學生平均每週學習2小時。當然,不能完成作業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不高。)

亞洲人和亞裔兒童學習如此刻苦的原因也沒有什麼神秘可言。孔子在2 500多年前就已經把這件事說清楚了。他把能力的來源分為兩類:一類來自自然—是上天給予的;另一類則是刻苦努力的結果。

如今亞洲人仍然相信智力成就—至少是優異的數學成績—主要是通過刻苦努力而取得的,而歐裔美國人則更願意相信智力主要是天生的能力或者得益于好老師。亞裔美國人在這件事上的態度介於東亞人和歐裔美國人之間。

和西方人(包括歐裔美國人)相比,亞洲人和亞裔美國人還有另外一個積極性上的優勢。如果他們在某一件事情上表現欠佳,他們就會更加努力地鑽研。加拿大的幾位心理學家將一些日本大學生和加拿大大學生帶到一間實驗室,讓他們參加一項關於創造力的測試。測試進行了一段時間以後,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們致謝,並告訴他們測試的結果。不考慮他們實際上究竟完成得如何,研究人員告訴一部分參與者,說他們的表現非常出色,然後告訴另外一部分參與者,說他們的表現不令人滿意。然後研究人員又向參與者們分發了一個類似的創造力測試,並告知他們願意花多長時間來完成這個測試都可以。在第一個測試中被告知表現優秀的加拿大大學生會花更多的時間完成第二個測試,而在第二個測試上花費了更多時間的日本大學生,都是在第一次實驗中被告知表現欠佳的學生。

面對失敗堅持不懈是亞洲人自我提升傳統中的重要元素。而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亞洲人習慣於面對批評,而西方人的回應方式往往是逃避或者憎惡。日本的教師在任教10 年以後還會有人在教室裡旁聽觀察,其他教師會給出有關教學方法的各種回饋意見。在日本,人們一般都認為沒有很多年的經驗根本不可能成為一名好教師。而在美國,我們往往採用投硬幣的方式來決定哪位元老師管理哪個班級,我們假設他們一開始就能夠勝任教師的工作,如果他們不能勝任,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掌握要領。

亞洲人能夠最大限度地開發他們天生的智力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的文化—由他們的家庭傳承給他們—要求他們這樣做。以中國文化為例,早在2 000 多年前中國人就非常重視學業成就。一個男孩如果聰慧好學,並且在官府主持的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就極有可能為自己謀得一個收入豐厚的顯赫官位。這不僅給他的家族帶來了榮耀和財富,連他的同鄉也能跟著沾光—是家人和父老鄉親的希望和期待在激勵著他用功讀書。和西方相比,早在2 0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將教育作為升入更高社會階層的雲梯。

所以,亞洲家庭能夠更成功地促進子女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因為亞洲家庭比美國家庭更能對子女施加強大的影響力—他們更加看重學業成就。

以及美國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研究人員從一年級和五年級隨機挑選出一部分學生作為樣本,然後對他們進行了智力測試以及閱讀和數學水準測試。我們並不清楚他們對於三個不同人群的智力測試是否具有可比性(不過研究人員認為有可比性—並且給出的論據也比較有說服力)。儘管如此,一年級時,美國學生在絕大多數智力測試中的分數都高於日本學生和中國學生。作者認為,這是因為美國的家長在子女進入學校以前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激發子女的智力發展。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美國一年級學生的表現更加優秀,到了五年級時,美國孩子在智力的優越地位幾乎喪失殆盡。從這些事實中我們瞭解到,不管一年級時誰比誰更聰明,五年級時美國孩子在智力上的優勢已經拱手讓給了亞洲孩子。

不過這項研究中真正值得注意的研究結果是,亞洲學生的數學成績遠遠高於美國學生。使用同樣的試題對日本、中國臺灣地區和美國的孩子進行測試,到了五年級,中國臺灣孩子的數學成績比美國孩子高出將近1 個標準差,而日本孩子的數學成績比美國孩子高出1.3 個標準差。更令人吃驚的是,在一項範圍更大的研究中,史蒂文生及其同事研究了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以及日本很多所不同學校中五年級學生的數學水準。結果顯示,這些亞洲孩子的數學成績沒有太大的差別,這些學校的數學成績大致在同一水準上,而美國學校之間的差距就比較大。但是美國數學成績最好的學校,其水準僅相當於亞洲最差的學校!

智商不是差距存在的關鍵所在,使美國學校或美國兒童與亞洲學校或者亞洲兒童有所區別的是學習的積極性。

讓我們先從學校說起。日本孩子每年上學的時間是240 天,而美國孩子上學的時間大約是180 天。亞洲的學校可能更好,但美國學校中亞裔學生的表現說明,問題的關鍵在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於1966 年發表的關於美國教育機會平等性的科爾曼報告,測量了隨機選取的大量美國孩子的智商,弗林跟蹤記錄了這些孩子直到平均年齡36歲時的情況。其中,有東亞血統的美國人在智力測試非言語部分的得分是100分,語言部分的得分是97分,所以他們的總體智商略低於有著歐洲血統的美國人。

儘管在智力測試上略遜一籌,1966年這個班級中的華裔美國人在基礎教育中留級的比例比其他孩子低50%。不僅如此,這些華裔兒童小學時成就測試的成績也略高於歐裔小學生。到了高中,華裔美國人在成就測試中的成績比歐裔美國人高出1/3個標準差。在同一智力水準上,華裔美國人在典型的成就測試中的成績比歐裔美國人高出1/2個標準差。這種優勢在數學測試上尤為明顯。在微積分和分析幾何測試中,華裔美國人的成績比歐裔美國人高出整整1個標準差。當進入高中三年級時,華裔美國學生的SAT考試成績比具有相同智商的美國學生高出1/3個標準差。

到32歲時,那個班級中的華裔美國人的付出得到了雙倍的回報。為了獲得成為專業人士或管理或技術工作所必需的教育資格證書,華裔美國人的智商至少要達到93分,白人則要達到100分。更重要的是,在智商達到了這些標準的人中,有78%的華裔堅持不懈最終拿到了資格證書,並且得到了期望的工作,而白人的這一比例則為60%。最終的結果是:55%的華裔擁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工作,而只有1/3的白人獲得了這樣的工作。日裔美國人的資料大概介於華裔和白人之間。

弗林在對東亞人的大量研究中也發現了這一現象,即亞裔美國人在成就測驗和職業方面取得的成就高於根據他們的智力預測出的結果。

請注意,亞裔美國人的超預期成就,也就是他們智力測試的結果與其學習成績之間的差異,足以證明從學前班到十二年級進行的成就測驗以及SAT 考試絕不是智力測試的代名詞。這些考試反映出的智力成就不同于智力測試測量的記憶力、感知力和推理能力。另外,亞裔美國人的超預期成就也證明了,學業成就比智力更能準確地預測人們最終取得的社會經濟成就。

最近,弗林研究了1966 年那個班級中的亞裔學生的子女。既然我們知道成長於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與高智商有關,我們就可以認為這些孩子的智商不僅應高於他們父母的智商,而且應高於全部人口的整體水準。實際情況的確如此。這些亞裔孩子上學之前的智商就比白人孩子的平均智商高9 分。但是後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進入了普通的美國中學讀書,我們可以想像,這對於他們的智力發展並不理想。事實上,他們的平均智商持續下降,直到成年時,他們的智商僅比白人的平均智商高3 分。

請注意,我將亞洲人的成就稱為“超預期成就”可能有些不合適。我有一位韓國朋友在美國生活剛滿一年,他的孩子在公立學校裡念書。有一次,我在他面前使用了“超預期成就”這個詞。“你所說的‘亞洲人的超預期成就’是指什麼呢?”他爭辯道,“你應該說是‘美國人的成績不良’!”他告訴我,有一次他參加女兒學校的期末典禮,著實吃驚不小。他發現,有一個獎項竟然是頒發給完成全部家庭作業的學生的。他的女兒就是兩名獲獎者之一。在他看來,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進行獎勵簡直和對吃午飯的學生進行獎勵一樣可笑。亞洲人顯然認為完成家庭作業是理所當然的事。他堅持認為這種現象代表的是美國人的成績不良,這是合理的。在他眼裡,取得好成績是一個人的本分,而絕大多數美國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卻多少有些懈怠,這也是有道理的。

這位韓國朋友的困惑觸及了理解亞洲人成就“魔法”的關鍵。

亞洲人和亞裔美國人的成就並沒有什麼神秘的,完全是靠刻苦努力得到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高中生平均每天學習3.5小時,現在可能時間更長。東南亞“船民”的子女讀高中時每天平均學習3小時,美國高中生整體上平均每天學習1.5小時。(底特律的研究顯示,黑人八年級學生平均每週學習2小時。當然,不能完成作業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不高。)

亞洲人和亞裔兒童學習如此刻苦的原因也沒有什麼神秘可言。孔子在2 500多年前就已經把這件事說清楚了。他把能力的來源分為兩類:一類來自自然—是上天給予的;另一類則是刻苦努力的結果。

如今亞洲人仍然相信智力成就—至少是優異的數學成績—主要是通過刻苦努力而取得的,而歐裔美國人則更願意相信智力主要是天生的能力或者得益于好老師。亞裔美國人在這件事上的態度介於東亞人和歐裔美國人之間。

和西方人(包括歐裔美國人)相比,亞洲人和亞裔美國人還有另外一個積極性上的優勢。如果他們在某一件事情上表現欠佳,他們就會更加努力地鑽研。加拿大的幾位心理學家將一些日本大學生和加拿大大學生帶到一間實驗室,讓他們參加一項關於創造力的測試。測試進行了一段時間以後,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們致謝,並告訴他們測試的結果。不考慮他們實際上究竟完成得如何,研究人員告訴一部分參與者,說他們的表現非常出色,然後告訴另外一部分參與者,說他們的表現不令人滿意。然後研究人員又向參與者們分發了一個類似的創造力測試,並告知他們願意花多長時間來完成這個測試都可以。在第一個測試中被告知表現優秀的加拿大大學生會花更多的時間完成第二個測試,而在第二個測試上花費了更多時間的日本大學生,都是在第一次實驗中被告知表現欠佳的學生。

面對失敗堅持不懈是亞洲人自我提升傳統中的重要元素。而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亞洲人習慣於面對批評,而西方人的回應方式往往是逃避或者憎惡。日本的教師在任教10 年以後還會有人在教室裡旁聽觀察,其他教師會給出有關教學方法的各種回饋意見。在日本,人們一般都認為沒有很多年的經驗根本不可能成為一名好教師。而在美國,我們往往採用投硬幣的方式來決定哪位元老師管理哪個班級,我們假設他們一開始就能夠勝任教師的工作,如果他們不能勝任,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掌握要領。

亞洲人能夠最大限度地開發他們天生的智力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的文化—由他們的家庭傳承給他們—要求他們這樣做。以中國文化為例,早在2 000 多年前中國人就非常重視學業成就。一個男孩如果聰慧好學,並且在官府主持的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就極有可能為自己謀得一個收入豐厚的顯赫官位。這不僅給他的家族帶來了榮耀和財富,連他的同鄉也能跟著沾光—是家人和父老鄉親的希望和期待在激勵著他用功讀書。和西方相比,早在2 0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將教育作為升入更高社會階層的雲梯。

所以,亞洲家庭能夠更成功地促進子女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因為亞洲家庭比美國家庭更能對子女施加強大的影響力—他們更加看重學業成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