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其實這才是《無問西東》最大的彩蛋!

“《無問西東》用散文詩般的鏡頭和臺詞娓娓道來的不僅僅是清華的歷史, 更是中國教育最好的韶華和幾代知識份子的精神風骨。 ”

本文共4000字

閱讀約8分鐘

提起清華你會想起什麼?

是世界排名第25位, 是錄取率不足1%的學霸聚集地, 還是一代又一代蜚聲中外的名人俊彥?

對無數普通觀眾而言, 正在上映的《無問西東》很可能是你距離“清華”最近的一次。

作為獻給清華百年誕辰的生日禮物,

《無問西東》用四位學子不同年代的生命求索串聯起了這座世界名校的世紀沉浮。

在攝影師曹郁精緻唯美的膠片畫面中, 四代人在各自的時空中徐徐前行, 共同奔赴一場激情澎湃的青春盛宴。

他們無一不經歷著生死離別、愛恨背叛、迷茫抗爭的人生試煉,

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中, 他們亦都選擇堅守對自己的“真實”, 只問初心, 無問西東。

難怪有人說, 如果《芳華》是一代人的青春, 那《無問西東》就是幾代人的芳華。 導演李芳芳用散文詩般的鏡頭和臺詞娓娓道來的不僅僅是清華的歷史, 更是中國教育最好的韶華和幾代知識份子的精神風骨。

為了精准地還原歷史, 《無問西東》前期籌備了14個月,主創團隊翻閱了百余萬字的歷史文獻、找到了十余萬張珍貴的歷史參考圖片。 下面, 就讓小電君帶領大家跟隨電影鏡頭一起回望那些清華百年歷史中彌足珍貴的點滴瞬間吧。

1911年

由國恥中“自強不息”

1911年4月29日, 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正式開園辦學。 以後, 每個四月最後一個星期日也成為清華校慶日。

與其他名校不同, 清華依託於美國“退回”的庚子賠款建立, 是“退款辦學”策略的直接產物。

美國人原想利用培養留美學生的方式, 從精神上支配中國未來的精英領袖, 但沒想到幾批留洋學生雖深受西方學術體系薰陶, 卻無一不心系祖國, 懷著振興中華的熱望在海外孜孜以求。

1909年,第一批47名庚子賠款留美生合影

第二批留美生合影

在這幾批留學生中,既有電影中重點刻畫的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也有胡適、趙元任、竺可楨、胡剛複等。他們毅然放棄了美國優厚的生活條件,回歸祖國,成為近代思想啟蒙、民族獨立的中堅力量。

由於特殊的建校背景,清華學子間常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清華不幸而產生於國恥之下,更不幸而生長於國恥之中,不幸之中,清華獨幸而獲受國恥之賜”。

“既享特別權利,自當負特別義務”,也成了胸懷天下的老一輩清華人上下求索的起點。

梁啟超

民國三年(1914年)冬,梁啟超來清華演講,引用了《易經》中的卦辭激勵清華學子發奮圖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清華的八字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由此而來。

當年,梁啟超對這一句話的引申解讀也同樣振聾發聵:“今日之清華學子,將來即為社會之鴻儒,深願及此時機,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則民國幸甚矣!”

1923年

隨泰戈爾問詢生命意義

吳嶺瀾(陳楚生飾)所處的民國初年是讀書人最好也最壞的時代。一方面,社會動盪、軍閥混戰,政權頻繁更迭,另一面,思想領域卻迎來空前繁盛,東西思想交融激蕩,知識份子視科學、民主、自由為畢生信條。

其時,清華園彙聚了享譽全國的國學四大導師——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還有如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這樣的青年才俊。他們不僅讓清華迅速躋身一流學府,所提倡的中西融會,古今貫通的學術范式更惠及當今。

自左至右依次為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油畫:張大千)

在那個國門乍開,思想巨變的年代,如何擁抱西方科學,同時堅守文化傳承是擺在每個知識份子面前的課題。對於電影中的吳嶺瀾亦是如此。

擅長國文的他堅持修讀實科(理工科),誤以為“最優秀的人才都讀實科,只要把自己交給書本,即可獲得踏實”,卻恰恰忽略了求學者對自己內心的“真實”。

梅峰飾梅貽琦

受教務主任梅貽琦的點撥,吳嶺瀾開始了對人生價值和真實自我的探尋。其中,1924年泰戈爾在清華大學的演講對他影響最深。

泰戈爾的這次訪問在歷史上有據可考。這位印度文壇泰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于4月23日受邀抵達北京,曾在清華停留五天六夜,並在5月1日晚發表演講,由徐志摩擔當翻譯。

《清華週刊》對泰戈爾訪華的報導

一排左起:王文顯、張歆海、徐志摩、張彭春,二排左起:辜鴻銘、泰戈爾,三排右為清華學校校長曹雲祥

清華校歌作者汪鸞翔在泰戈爾演講時畫的小像和筆記

泰戈爾的演講充滿了對物質文明的批判和對精神世界的嚮往,他呼喚清華學子不被時代思潮所限,不為物質生活所奴役,勇於追求心靈的根本自由。

其中,最後一段如是說道:

“我竭我的至誠懇求你們不要錯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記你們的天職,千成不要理會那惡俗的力量的引誘,誕妄的巨體的叫喚,擁積的時尚與無意識,無目的的營利的誘惑。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滿的理想,你們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動都應得折中於那惟一的標準。”

這位花甲老人的從容和篤定,讓電影中的吳嶺瀾倍受觸動,“那一刻我從思索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他仿佛真正明白了梅貽琦所說的“真實”——“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1938年

在西南一隅開闢教育聖地

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段落,回望的是抗日戰爭中,清華學子在西南聯大的崢嶸歲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1938年,遷至昆明,正式定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聯大校徽、校旗

西南聯大所屬研究機構圖

戰火中的西南聯大,堪稱世界上條件最差的大學之一。鐵皮屋頂的簡陋教室,茅草屋一般的學生宿舍,沒有擋風的窗戶,沒有明亮的電燈,圖書館的書架用裝汽油桶的紙箱折疊而成,還要隨時躲避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

西南聯大的茅草屋與圖書館

然而,正如校長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西南聯大雖物質艱苦,但精神絕不貧瘠。以聞一多、華羅庚、馮友蘭、朱自清、沈從文、錢鐘書、錢穆等為代表的教授學者,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從容的君子之風,在西南一隅同樣耕耘出了一片教育聖地。

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全體師生合影

抗戰8年間,聯大培養出了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汪曾祺、殷海光等一批國家建設的棟樑之才,真正踐行了校訓——“剛毅堅卓”。

電影中的“靜坐聽雨”、“警報中讀書”、“山洞裡吟詩”等場面都是當時聯大師生的風貌縮影。

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聯大師生同樣以天下興亡為己任。電影中讓聯大學子備受震動的名言:“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出自青年運動著名領導人、清華前校長蔣南翔之筆。

1935年,“一二·九”運動前夕,他在清華學堂地下室起草的《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激勵了無數學子,投筆從戎,奔赴抗戰第一線,其中就包括校長梅貽琦的一對兒女——梅祖彥和梅祖彤。

《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

蔣南翔

西南聯大短暫的歷史上曾掀起三次從軍熱潮。第一次出現在抗戰初期,第二次出現在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為協助中國空軍美國志願航空大隊(飛虎隊),部分外文系同學參加徵調,擔任英文翻譯。第三次則是為配合1943年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

電影對於西南聯大徵兵場景還原度很高

《無問西東》中,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也是參軍大部隊中的一員。他雖出身優渥仍品學兼優,心懷天下。在親情的羈絆,家族的厚望面前,他選擇遵從國家的召喚和自己的真心,與萬千學子一道實現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

在昆明西南聯大昔日的校園裡,矗立著一塊由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羅庸書丹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的一面刻著西南聯大抗戰以來832名從軍學生的名字,其中有14人為國捐軀。而西南聯大8年來,累計學生人數不過8000人,這意味著每十個學生裡就有一位投筆從戎。

1962年

荒蠻戈壁抒寫家國情懷

時間來到60年代,黃曉明飾演的陳鵬,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是一名典型的理工男:較真、執著、也無比純粹。他對王敏佳的愛亦是如此。

在王敏佳被人誤解、受人唾棄、甚至人人喊打之時,陳鵬選擇堅守內心的“真實”、包容和善良。他不僅“托”起了王敏佳,也成為穿透那個沉重年代的一縷微光。

在血色浪漫之外,陳鵬的身份還是一位紮根邊疆的科研工作者,參與了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工作。他被分配到的“九所”,軍迷們一定不陌生,主要承擔核武器設計、研製和試驗等核心任務。

電影中對於戈壁生活的描繪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真實環境無疑要艱苦的多。科研工作者們不僅要面對風餐露宿、飛沙走石的惡劣生活條件,還要承受遠離家鄉,埋名戈壁的心靈煎熬。

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默默耕耘,沒有儀器,自己製造,缺少材料,刻苦鑽研,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創造了世界科研史上的奇跡。

1999年9月,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14位畢業於清華大學。陳鵬代表的不僅僅是有情有義的清華學子,更是無數為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奉獻的科研工作者們。

當下

名校學子的理想與現實

相較於前幾部分熱烈浪漫的史詩氣質,張果果(張震飾)所處的現代都市只剩下冷色調的淡漠和疏離。故事也從理想主義,時代重負的宏大敘事回歸到最平凡的生活細碎中。

在爾虞我詐的職場,為了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在人際關係垮塌的冰冷都市,最簡單的平和與喜悅似乎遙不可及。是隨波逐流,成為自己曾經最厭惡的一類人,還是逆流而上,聽從你心,是片中的張果果與我們共同面對的課題。

筆者不禁想起幾年前,高曉松在某綜藝節目上怒斥名校教育怪現象的驚人之語。他說現在的名校已成為職業介紹所,技能培訓學校。名校畢業生們不再胸懷天下,懷著改造國家的欲望,只關心找什麼工作,應該選擇“國企”還是“外企”。

也許,這正是導演李芳芳想通過《無問西東》傳達的終極奧義。在紛擾噪雜的社會中,每一個個體將何去何從,在物欲的洪流裹挾下,我們又是否遺失了先輩那份純粹的理想主義和家國情懷?

李芳芳說,電影結尾借張震之口道出的那段話最能表達她的創作主題,現拿出來與大家共勉:“如果提前瞭解了你們的人生,不知道你們是否還有勇氣前來,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他們的念頭來。

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瞭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是否你還會在意那些世俗要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佔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看完今天的推送,是不是對《無問西東》的歷史氣息充滿興趣?轉發本條到朋友圈,後臺發截圖給小電君,就有機會獲得2張電影票,共10個名額,週一開獎。

1909年,第一批47名庚子賠款留美生合影

第二批留美生合影

在這幾批留學生中,既有電影中重點刻畫的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也有胡適、趙元任、竺可楨、胡剛複等。他們毅然放棄了美國優厚的生活條件,回歸祖國,成為近代思想啟蒙、民族獨立的中堅力量。

由於特殊的建校背景,清華學子間常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清華不幸而產生於國恥之下,更不幸而生長於國恥之中,不幸之中,清華獨幸而獲受國恥之賜”。

“既享特別權利,自當負特別義務”,也成了胸懷天下的老一輩清華人上下求索的起點。

梁啟超

民國三年(1914年)冬,梁啟超來清華演講,引用了《易經》中的卦辭激勵清華學子發奮圖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清華的八字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由此而來。

當年,梁啟超對這一句話的引申解讀也同樣振聾發聵:“今日之清華學子,將來即為社會之鴻儒,深願及此時機,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則民國幸甚矣!”

1923年

隨泰戈爾問詢生命意義

吳嶺瀾(陳楚生飾)所處的民國初年是讀書人最好也最壞的時代。一方面,社會動盪、軍閥混戰,政權頻繁更迭,另一面,思想領域卻迎來空前繁盛,東西思想交融激蕩,知識份子視科學、民主、自由為畢生信條。

其時,清華園彙聚了享譽全國的國學四大導師——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還有如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這樣的青年才俊。他們不僅讓清華迅速躋身一流學府,所提倡的中西融會,古今貫通的學術范式更惠及當今。

自左至右依次為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油畫:張大千)

在那個國門乍開,思想巨變的年代,如何擁抱西方科學,同時堅守文化傳承是擺在每個知識份子面前的課題。對於電影中的吳嶺瀾亦是如此。

擅長國文的他堅持修讀實科(理工科),誤以為“最優秀的人才都讀實科,只要把自己交給書本,即可獲得踏實”,卻恰恰忽略了求學者對自己內心的“真實”。

梅峰飾梅貽琦

受教務主任梅貽琦的點撥,吳嶺瀾開始了對人生價值和真實自我的探尋。其中,1924年泰戈爾在清華大學的演講對他影響最深。

泰戈爾的這次訪問在歷史上有據可考。這位印度文壇泰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于4月23日受邀抵達北京,曾在清華停留五天六夜,並在5月1日晚發表演講,由徐志摩擔當翻譯。

《清華週刊》對泰戈爾訪華的報導

一排左起:王文顯、張歆海、徐志摩、張彭春,二排左起:辜鴻銘、泰戈爾,三排右為清華學校校長曹雲祥

清華校歌作者汪鸞翔在泰戈爾演講時畫的小像和筆記

泰戈爾的演講充滿了對物質文明的批判和對精神世界的嚮往,他呼喚清華學子不被時代思潮所限,不為物質生活所奴役,勇於追求心靈的根本自由。

其中,最後一段如是說道:

“我竭我的至誠懇求你們不要錯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記你們的天職,千成不要理會那惡俗的力量的引誘,誕妄的巨體的叫喚,擁積的時尚與無意識,無目的的營利的誘惑。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滿的理想,你們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動都應得折中於那惟一的標準。”

這位花甲老人的從容和篤定,讓電影中的吳嶺瀾倍受觸動,“那一刻我從思索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他仿佛真正明白了梅貽琦所說的“真實”——“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1938年

在西南一隅開闢教育聖地

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段落,回望的是抗日戰爭中,清華學子在西南聯大的崢嶸歲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1938年,遷至昆明,正式定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聯大校徽、校旗

西南聯大所屬研究機構圖

戰火中的西南聯大,堪稱世界上條件最差的大學之一。鐵皮屋頂的簡陋教室,茅草屋一般的學生宿舍,沒有擋風的窗戶,沒有明亮的電燈,圖書館的書架用裝汽油桶的紙箱折疊而成,還要隨時躲避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

西南聯大的茅草屋與圖書館

然而,正如校長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西南聯大雖物質艱苦,但精神絕不貧瘠。以聞一多、華羅庚、馮友蘭、朱自清、沈從文、錢鐘書、錢穆等為代表的教授學者,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從容的君子之風,在西南一隅同樣耕耘出了一片教育聖地。

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全體師生合影

抗戰8年間,聯大培養出了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汪曾祺、殷海光等一批國家建設的棟樑之才,真正踐行了校訓——“剛毅堅卓”。

電影中的“靜坐聽雨”、“警報中讀書”、“山洞裡吟詩”等場面都是當時聯大師生的風貌縮影。

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聯大師生同樣以天下興亡為己任。電影中讓聯大學子備受震動的名言:“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出自青年運動著名領導人、清華前校長蔣南翔之筆。

1935年,“一二·九”運動前夕,他在清華學堂地下室起草的《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激勵了無數學子,投筆從戎,奔赴抗戰第一線,其中就包括校長梅貽琦的一對兒女——梅祖彥和梅祖彤。

《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

蔣南翔

西南聯大短暫的歷史上曾掀起三次從軍熱潮。第一次出現在抗戰初期,第二次出現在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為協助中國空軍美國志願航空大隊(飛虎隊),部分外文系同學參加徵調,擔任英文翻譯。第三次則是為配合1943年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

電影對於西南聯大徵兵場景還原度很高

《無問西東》中,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也是參軍大部隊中的一員。他雖出身優渥仍品學兼優,心懷天下。在親情的羈絆,家族的厚望面前,他選擇遵從國家的召喚和自己的真心,與萬千學子一道實現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

在昆明西南聯大昔日的校園裡,矗立著一塊由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羅庸書丹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的一面刻著西南聯大抗戰以來832名從軍學生的名字,其中有14人為國捐軀。而西南聯大8年來,累計學生人數不過8000人,這意味著每十個學生裡就有一位投筆從戎。

1962年

荒蠻戈壁抒寫家國情懷

時間來到60年代,黃曉明飾演的陳鵬,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是一名典型的理工男:較真、執著、也無比純粹。他對王敏佳的愛亦是如此。

在王敏佳被人誤解、受人唾棄、甚至人人喊打之時,陳鵬選擇堅守內心的“真實”、包容和善良。他不僅“托”起了王敏佳,也成為穿透那個沉重年代的一縷微光。

在血色浪漫之外,陳鵬的身份還是一位紮根邊疆的科研工作者,參與了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工作。他被分配到的“九所”,軍迷們一定不陌生,主要承擔核武器設計、研製和試驗等核心任務。

電影中對於戈壁生活的描繪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真實環境無疑要艱苦的多。科研工作者們不僅要面對風餐露宿、飛沙走石的惡劣生活條件,還要承受遠離家鄉,埋名戈壁的心靈煎熬。

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默默耕耘,沒有儀器,自己製造,缺少材料,刻苦鑽研,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創造了世界科研史上的奇跡。

1999年9月,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14位畢業於清華大學。陳鵬代表的不僅僅是有情有義的清華學子,更是無數為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奉獻的科研工作者們。

當下

名校學子的理想與現實

相較於前幾部分熱烈浪漫的史詩氣質,張果果(張震飾)所處的現代都市只剩下冷色調的淡漠和疏離。故事也從理想主義,時代重負的宏大敘事回歸到最平凡的生活細碎中。

在爾虞我詐的職場,為了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在人際關係垮塌的冰冷都市,最簡單的平和與喜悅似乎遙不可及。是隨波逐流,成為自己曾經最厭惡的一類人,還是逆流而上,聽從你心,是片中的張果果與我們共同面對的課題。

筆者不禁想起幾年前,高曉松在某綜藝節目上怒斥名校教育怪現象的驚人之語。他說現在的名校已成為職業介紹所,技能培訓學校。名校畢業生們不再胸懷天下,懷著改造國家的欲望,只關心找什麼工作,應該選擇“國企”還是“外企”。

也許,這正是導演李芳芳想通過《無問西東》傳達的終極奧義。在紛擾噪雜的社會中,每一個個體將何去何從,在物欲的洪流裹挾下,我們又是否遺失了先輩那份純粹的理想主義和家國情懷?

李芳芳說,電影結尾借張震之口道出的那段話最能表達她的創作主題,現拿出來與大家共勉:“如果提前瞭解了你們的人生,不知道你們是否還有勇氣前來,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他們的念頭來。

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瞭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是否你還會在意那些世俗要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佔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看完今天的推送,是不是對《無問西東》的歷史氣息充滿興趣?轉發本條到朋友圈,後臺發截圖給小電君,就有機會獲得2張電影票,共10個名額,週一開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