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乾隆陵墓被盜經被竟賣了1.3億?!

搞收藏的人都盼著“撿漏”, 但往往事與願違, 很多帶有傳奇色彩的撿大漏往往發生在不經意間!

▽▽▽

就好比一件在2010年拍賣會上拍出1.3億的緙絲陀羅尼經被,

就是一位業餘藏家撿漏而來。

緙絲陀羅尼經被

2005年的一天, 酷愛收藏的秦先生在北京參加了一場拍賣會。

拍賣會上許多拍品都名花有主。

可是, 一件標價8萬元人民幣的“清末黃緞子袈裟”卻始終無人問津。

最後這件拍品流標了。

但秦先生覺得這塊“袈裟”有些蹊蹺, 黃緞子裡面隱約透出精美的花紋, 還有文字。

所以最後他狠心以9萬元將這件“袈裟”拿下。

回家後, 他拆開了“袈裟”。

當把表面的黃緞子拆開後, 夾層裡一個精美絕倫寫著四種文字的“經被”出現了。

誰會想到, 這件罕見的緙絲陀羅尼經被, 竟然是他在一件袈裟的夾層中發現的。

又有誰曾料想, 這件以1.3億元成交的國寶, 幾年前卻無人問津。

在經過越來越多的專家鑒定後, 也有了越來越多的藏家想收藏此文物。

最終, 在2008年的一場拍賣會上, 這件曾經流標的經被作為壓軸之作驚豔現身。

最終被持有15號牌的一位女士以6550萬元拍得。

一位年輕女士以6550萬元拍得緙絲陀羅尼經被

雖然拍品以6550萬元成交, 但秦先生對這個價格並不滿意。

他說:“還是比預期低了很多”, 因為他預期這件緙絲陀羅尼經被至少應該拍出9000萬元。

而之後這件珍寶在2010年便拍出了超出他預期的成交價!1.3億!

那麼這件緙絲陀羅尼經被到底什麼來歷?

當年無人問津為何又拍出了如此高價?

▽▽▽

這件緙絲陀羅尼經被長2米,寬1.38米,呈古銅色。

經被採用雙面緙,用細羊毛撚絲製成。經被正反面紋飾均清楚平整,精細一致。

含梵、藏、漢等多種文字,主體為一座緙滿陀羅尼經的佛塔。塔周圍有著精美繁複的花紋。

我們知道緙絲這種“織中聖品”,是民間百姓很難聽說且不可能親見的,代表著我國幾千年絲織工藝的頂峰。

明代早期還只允許用於織造“誥命”甚至“冊妃”等最高等級的聖旨,因此歷來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

採用緙絲製成的“龍袍”

而緙絲陀羅尼經被(簡稱經被)是清代皇帝、皇后等皇族葬祭專用的用品,從質地、顏色和數量上嚴格分為六個等級。

這件由藏羚羊羊絨、獐子絨和真絲混合緙絲而成的經被則屬於最高等級。

因此專家推測它絕不會出自民間,只有宮廷才有。

據調查,真正傳世的緙絲經被僅兩件,分別置於乾隆裕陵和慈禧定東陵中,慈禧的那件在孫殿英盜墓時被發現,但乾隆的則下落不明。

傳說慈禧下葬時的衣服

儘管典籍中對這種墓葬形式的經被顏色、紋飾有詳細記載,但民間基本無人親見,僅僅是在慈禧陵墓被盜後,才有所耳聞。

這件經被則據傳為西藏活佛敬貢給乾隆皇帝專用,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文物價值非同一般。

從它的緙絲質地和織法,以及文字的書法風格看,帶有明顯的清乾隆時期的印記。

因為經被上標注了“左腳掌”、“右腳掌”、“左肩”和“右肩”的位置,是依照乾隆爺1.8米的身高量身訂做的,質地、織法和文字均帶有明顯的乾隆時期印記,堪稱國寶。

按照秦先生對這件經被來歷追尋的說法,當年孫殿英率領盜陵大軍兵分兩路,一支奔向埋葬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另一支則進入了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

無數隨葬的金銀財寶被洗劫一空,墓室遭到了很大破壞。

得知這個消息後,前清的遺老遺少趕到,屍骨重新裝殮後取了一些陪葬作為留念。

這件覆蓋在乾隆皇帝身上的緙絲陀羅尼經被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故宮雜項權威鑒定專家張淑芬曾說,

“這確實是清中期真品,雖不能完全肯定就是覆蓋在乾隆爺身上的那件,但這種皇帝專屬的陀羅尼經被是最高等級的私人物品,通常不會再有第二套。”

在這件陀羅尼經被面世之前,人們只見過同樣因孫殿英盜墓而出土的慈禧覆蓋的陀羅尼經被。

而那件經被是明黃色,等級和規制都不如這一件。

▽▽▽

在古代,繡娘必須才德兼備,同時還需對紋樣、美術等具備非常高的審美能力,才有可能織造宮廷用品。

這樣大的緙絲織物,其尺幅之巨大,紋飾之精美,因織造難度大,一個人要用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這種工藝在清乾隆時期達到頂峰,此後便漸漸衰落,即便是現在也不能達到當時的工藝水準。

所以有專家估計,“就算現在最普通的工匠來仿製,成本也高於20元/平方釐米,總造價更不會低於10萬元。”

所以不說其是否為乾隆墓葬經被,單其精緻工藝拍出億元價錢也是不足為奇了。

當年9萬元買下經被的秦先生,也真可是撿了一個大漏!

▼喜歡你就點個贊!

而之後這件珍寶在2010年便拍出了超出他預期的成交價!1.3億!

那麼這件緙絲陀羅尼經被到底什麼來歷?

當年無人問津為何又拍出了如此高價?

▽▽▽

這件緙絲陀羅尼經被長2米,寬1.38米,呈古銅色。

經被採用雙面緙,用細羊毛撚絲製成。經被正反面紋飾均清楚平整,精細一致。

含梵、藏、漢等多種文字,主體為一座緙滿陀羅尼經的佛塔。塔周圍有著精美繁複的花紋。

我們知道緙絲這種“織中聖品”,是民間百姓很難聽說且不可能親見的,代表著我國幾千年絲織工藝的頂峰。

明代早期還只允許用於織造“誥命”甚至“冊妃”等最高等級的聖旨,因此歷來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

採用緙絲製成的“龍袍”

而緙絲陀羅尼經被(簡稱經被)是清代皇帝、皇后等皇族葬祭專用的用品,從質地、顏色和數量上嚴格分為六個等級。

這件由藏羚羊羊絨、獐子絨和真絲混合緙絲而成的經被則屬於最高等級。

因此專家推測它絕不會出自民間,只有宮廷才有。

據調查,真正傳世的緙絲經被僅兩件,分別置於乾隆裕陵和慈禧定東陵中,慈禧的那件在孫殿英盜墓時被發現,但乾隆的則下落不明。

傳說慈禧下葬時的衣服

儘管典籍中對這種墓葬形式的經被顏色、紋飾有詳細記載,但民間基本無人親見,僅僅是在慈禧陵墓被盜後,才有所耳聞。

這件經被則據傳為西藏活佛敬貢給乾隆皇帝專用,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文物價值非同一般。

從它的緙絲質地和織法,以及文字的書法風格看,帶有明顯的清乾隆時期的印記。

因為經被上標注了“左腳掌”、“右腳掌”、“左肩”和“右肩”的位置,是依照乾隆爺1.8米的身高量身訂做的,質地、織法和文字均帶有明顯的乾隆時期印記,堪稱國寶。

按照秦先生對這件經被來歷追尋的說法,當年孫殿英率領盜陵大軍兵分兩路,一支奔向埋葬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另一支則進入了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

無數隨葬的金銀財寶被洗劫一空,墓室遭到了很大破壞。

得知這個消息後,前清的遺老遺少趕到,屍骨重新裝殮後取了一些陪葬作為留念。

這件覆蓋在乾隆皇帝身上的緙絲陀羅尼經被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故宮雜項權威鑒定專家張淑芬曾說,

“這確實是清中期真品,雖不能完全肯定就是覆蓋在乾隆爺身上的那件,但這種皇帝專屬的陀羅尼經被是最高等級的私人物品,通常不會再有第二套。”

在這件陀羅尼經被面世之前,人們只見過同樣因孫殿英盜墓而出土的慈禧覆蓋的陀羅尼經被。

而那件經被是明黃色,等級和規制都不如這一件。

▽▽▽

在古代,繡娘必須才德兼備,同時還需對紋樣、美術等具備非常高的審美能力,才有可能織造宮廷用品。

這樣大的緙絲織物,其尺幅之巨大,紋飾之精美,因織造難度大,一個人要用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這種工藝在清乾隆時期達到頂峰,此後便漸漸衰落,即便是現在也不能達到當時的工藝水準。

所以有專家估計,“就算現在最普通的工匠來仿製,成本也高於20元/平方釐米,總造價更不會低於10萬元。”

所以不說其是否為乾隆墓葬經被,單其精緻工藝拍出億元價錢也是不足為奇了。

當年9萬元買下經被的秦先生,也真可是撿了一個大漏!

▼喜歡你就點個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