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夢欣:《品藝小樓》丁酉篇(1)「瞻言見貌有新姿」

瞻言見貌有新姿

-----讀丁漢江《孤山詠梅》詩

余常勸人別寫詠梅詩, 那理由, 是古往今來的詠梅詩太多了。 多到什麼程度, 恐怕誰都不相信,

連同今人所寫, 估計在2萬首以上。 這個數目接近于全唐詩的一半。 你想, 還有什麼角度, 還有什麼層面, 還有什麼微言大義, 還有什麼情感寄託, 留給你發揮, 都不過是重拾前人的牙慧而已。 想在2萬首梅花詩中突圍而出, 何其艱難。

但這麼說, 也不見得一定不能寫, 況且詩者抒發情性是也, 喜歡, 又有真感情, 或有高見識, 為什麼不寫?即使同一意思, 前人說了十遍, 再說第十一遍, 只要表達得有技巧, 有奇趣, 能拓深意境, 一樣可以成為有人讀、有人喜歡的好作品。 這不, 當夢某偶然讀到丁漢江的《孤山詠梅》一詩時, 心頭也咯噔一下, 覺得有亮點, 也仍然是可讀之作。 先看其詩:

雪壓林間獨自開, 瓊枝綽約入亭台。

逋仙去後無知己, 空向孤山照影來。

這詩的意蘊與情感, 前人均已寫過, 比如宋人黃裳“為聞高隱訪遺孫, 只有孤山獨自存。 悵望詠梅人不見, 寂寥惟度月黃昏”(《遊孤山》)、清人言忠貞“孤山空嫁林和靖, 冷月清霜只自知”(《詠梅》)、清末民國初人許南英“淡嘗世味與人殊, 寄跡孤山伴亦孤”(詠梅八首其六》及“寂寞空山相慰藉,

高岑老鶴守天寒”(《詠梅八首其七》), 都有感慨知音去後梅花寂寞孤單的冷清處境之韻味。 那麼, 作者這首《孤山詠梅》, 亮點在哪?

愚以為, 亮點, 就在作者賦予了梅花一種新的精神境界, 當其獨處冷月清霜境況時猶保存一份自我欣賞的憐愛與自信。

在前人那些“零寒獨自開”、“香自苦寒來”、“輕寒瘦損一分肌”、“寄跡孤山伴亦孤”、“六橋風月是知音”的詩句裡, 梅花的傲霜雪、高潔獨放清香的形象也十分突出, 但多少總讓人讀出一絲淡淡的惆悵韻味來。 畢竟, 詩人們欣賞梅花的氣質、品德, 都與那一份嚴寒、那一份孤單有關。 嚴寒時節, 一枝獨放, 百花開時, 黯然謝幕, 一生堅守著“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的那份寂寞和清寒,

這正是歷代文人所稱許和推崇的梅花精神。 是以, 在詩人的筆下, 梅花就是“高標逸韻”的美人與雅士。 同樣是對美人與雅士的讚賞與憐愛, 宋人黃裳的“寂寥惟度月黃昏”, 清人言忠貞的“冷月清霜只自知”及民國初人許南英的“寄跡孤山伴亦孤”, 都離不開惆悵、惋惜的筆調, 依然是“只因誤識林和靖”的翻版或延伸。 而在丁漢江這裡, 儘管也還是沿著這一思路這一情節落筆, 但在道出“逋仙去後無知己”這一句之後, 卻刻畫了梅花伸展腰肢到亭台邊的湖水裡“照影”的細節, 這就從惆悵的意緒中突圍出來, 還原了一個普通女子應有的情性。

但這麼解釋, 估計會有爭議。 問題就在那一個“空”字上。 或許會有讀者這麼認為,

作者用上這個“空”字, 就和以上所舉的例子沒有多大區別, 依然含有孤單寂寞的惆悵之意味。 如果作者有讚賞之意則應該用上“猶”字或“仍”字。 實際上, 也可以這麼理解, “空”字是作者的評論, 但這一評論並不影響梅花自身的品德。 因為此詩的一二句用的是樂觀、奔放的筆墨, 這使得結句的“照影來”一樣感染上樂觀豪邁的氣氛。 還可以這樣理解, 明知“逋仙去後無知己”, 明知照出自己的清雋身影, 也不再有象林和靖那樣癡心的詩人出現, 但梅花依然在“獨自開”之後, 便去水邊舒展芳枝從容“照影”, 這不正是一種樂觀人生的自我激勵麼。

應該指出的是, “誰誰去後無知己”這種句子, 前人用的比較多, 舉如“孫陽去後無知己”、“夷齊去後無知己”、“柴桑去後無知己”、“濂溪去後無知己”等等, 而“逋仙去後無知己”這一句,也見於元人顧安的一首題畫詩中:“逋仙去後無知己,只有青山不世情”,但把它與梅花的“照影”聯繫起來,這便是丁漢江《孤山詠梅》這首詩妙手偶得的情形。妙手偶得也好,精心構思也罷,因為有此一詠,也在紛繁卷跌的詠梅詩中留下個性延伸的一個亮點,那當也是值得稱譽的。

從藝術層面上看,這首詩側重于梅花的形象刻畫,首句的“獨自開”,次句的“瓊枝綽約”,結句的“照影來”,都是描繪梅花的形體或動作的,有了這些細節的描寫,梅花的形象便活現在讀者眼前。有了鮮明的圖景,有了生動的視覺形象,讀者“瞻言見貌”便可進入作者蓄意營造的藝術空間去發掘梅花的精神境界,於是方明白作品在前人大量吟詠的基礎上增添了什麼新的東西。這比那些議論太多或主觀色彩太濃的描述要顯得可讀一些。

本期審核 :小樓聽雨

而“逋仙去後無知己”這一句,也見於元人顧安的一首題畫詩中:“逋仙去後無知己,只有青山不世情”,但把它與梅花的“照影”聯繫起來,這便是丁漢江《孤山詠梅》這首詩妙手偶得的情形。妙手偶得也好,精心構思也罷,因為有此一詠,也在紛繁卷跌的詠梅詩中留下個性延伸的一個亮點,那當也是值得稱譽的。

從藝術層面上看,這首詩側重于梅花的形象刻畫,首句的“獨自開”,次句的“瓊枝綽約”,結句的“照影來”,都是描繪梅花的形體或動作的,有了這些細節的描寫,梅花的形象便活現在讀者眼前。有了鮮明的圖景,有了生動的視覺形象,讀者“瞻言見貌”便可進入作者蓄意營造的藝術空間去發掘梅花的精神境界,於是方明白作品在前人大量吟詠的基礎上增添了什麼新的東西。這比那些議論太多或主觀色彩太濃的描述要顯得可讀一些。

本期審核 :小樓聽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