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臺山古刹七佛寺,你去過嗎

普化七佛寺坐落在台懷鎮東莊村東面的山坡上, 背山面水, 居高臨下, 視野開闊。 寺創于北宋, 明成化二年(1466)修葺, 清雍正十二年(1734),

由菩薩頂大喇嘛重建, 改為黃廟。 以寺內供奉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 故名。

現在寺內有佛殿院、寮房和禪堂院。 佛殿院內西為佛殿, 內供七尊緬甸玉佛, 造型優美, 法相莊嚴。 東為三聖殿, 三開間, 單簷硬山頂, 內供脫紗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等“華嚴三聖”。 南為祖師殿, 三開間;北為客堂, 三開間;西北耳房為文殊殿。 寺內原有明代大鐵鐘一口, 在寺院外山坡上, 有宋元豐年間所建經幢三座。 禪堂院在該寺西面, 正在修建, 準備供奉已經請來的十幾尊漢白玉佛菩薩像。

寺內南面高高矗立著一座漢白玉砌築的六角七層密簷式塔, 石質塔基, 束腰須彌座, 上下雕刻仰覆蓮瓣, 束腰飾花草圖案。

塔身正面每層有拱洞一孔, 從下而上置石雕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 故名七佛塔。 塔身側面每層都雕有窗口, 並雕有塔簷椽飛。 該塔設計新穎, 造型優美, 通身高22米, 高高聳立在山坡上, 是當今五臺山最高的漢白玉塔。

在五臺山寺廟群中心, 向北可望到七佛寺潔白高聳的大寶塔。 這座結宇北山坡的古刹, 背山面水, 居高臨下, 東南接普壽寺, 西北接集福寺, 寺內寺外綠樹成蔭, 花繁草茂。 若遊覽至此, 只見寶塔、紅牆, 卻難覓寺字面目。 牆拾級而上, 小亭古道, 迤迤邐邐, 別有一種韻致風光。

七佛寺初創於北宋。 寺外山坡, 尚留有宋元豐年間八角石幢三個, 山門旁的為“歿故僧首琴功德之幢”。

另兩幢, 分別刻正覺、正淨大師法名, 說明這個寺廟同廣化寺一樣, 它在宋代, 已經是一個高僧雲集、諸宗競秀的著名道場了。 在明朝的成化二年(1466), 寺廟再有修葺, 寺中還留有這一年所鑄大銅鐘一口。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 該寺由菩薩頂大喇嘛重建, 這一青廟古刹便形成了有名的黃廟十大寺之一。

七佛寺坐西向東, 有佛殿院, 寮房院、禪堂院三處院落, 100多間殿堂房舍, 是五臺山的一處主供七佛的道場, 敬名七佛寺。 關於這七佛, 傳說是過去久遠劫時, 西方佛地的七姐妹尋來此修持, 證得正果, 成就了佛道, 故在漢時, 在此建寺, 歲時供養。 據此說來, 這七佛原為女身, 它作為尼眾修習的道場, 是再合適不過了。

《長阿含經》中則說, 在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久遠時, 已有六佛出世, 這六位佛分別就是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 加上釋迦牟尼佛, 就謂之七佛, 其中的毗婆屍佛是“九十一劫”時出世, 屍棄佛和毗舍婆佛在“三十一劫”時出世, 拘留孫佛則為“賢劫”時出世的第一位佛,

拘那含佛是“賢劫”中出世的第二位佛, 迦葉佛是“賢劫”中出世的第三位佛, 釋迦牟尼則是 “賢劫”中出世的第四位佛。 從中可知, 宇宙中出一個佛是何等的漫長。 在佛殿院西的七佛殿中, 就主供著這七位佛:這七尊緬甸玉佛, 雕造細膩, 法相莊嚴=七佛殿東邊為三聖殿, 釋迦牟尼居中, 文殊、普賢分坐左右, 為“華嚴三聖”。

院的正面高臺, 新建起一座面闊七問的大雄寶殿, 脊飾四龍戲珠, 前有12根紅柱繞簷, 殿中供奉橫三世佛並十幾尊漢白玉雕菩薩像。 殿前院中, 新塑一尊10米高的文殊菩薩銅質鍍金立像。 若站在下院觀看, 像與大殿, 花草樹木聯為一體, 雄麗豪華, 頗為壯觀。

七佛寺的南面, 建有一座漢白玉砌築的七佛寶塔。 塔高22米, 為平面六角七層密簷式, 塔身正面每層有拱洞一孔,石基漢白玉欄杆圍繞,束腰須彌座細雕,形制優美,挺拔秀逸,是目前五臺山最高的塔建。

1991年初,五郎廟近代名尼通願法師門下的比丘尼正提,因師父往生西去,便偕同一尼常於此寺僻靜處啼哭,她見寺中佛像破壞,殿堂荒廢,遂發願重振法業。她們住入寺中後,找食野菜,下山挑水,歷經磨難,廣積善緣,才將這座古刹重建新飾。據說在1994年6月19日早晨開光之時,寺宇上空出現了黃赤等色彩的殊勝佛光。在1998年12月12日上午七佛寶塔開光時,寺宇上空湛藍色的天海中,又飄卷著一朵奇異的白雲。那一朵白雲不停地翻卷變幻,最後競化成了一隻脫脫毛茸茸的大鵬金翅鳥(大鵬金翅鳥就是殿堂中佛祖背光之上的那只佛鳥)。在佛門來說,這無疑是佛聖顯跡的殊勝景象了。大自然真是無奇不有,這種持續了多時的景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那到底是一種什麼氣流抑或是磁場?又為什麼從中會孕育出一隻幼雛,漸至長大成熟,最終變化為一隻活生生強健飛旋的大鳥?它又一次說明了五臺山地質氣象的特殊魅力,把文殊靈境點化得若神若幻,令人不得不心馳神往,虔誠膜拜。

七佛寺這一處古道場,民間相傳是東漢末年建寺。傳說在唐朝時,有一個南方來的比丘尼曾在此寺掛單,後來又移住于法華寺中終其一生。這位比丘尼就是五臺山著名的智通禪師。智通禪師初出家時在馬祖的弟子歸宗智常禪師門下。那一天,她隨著大家人靜坐禪,待到夜深人靜之時,忽然高聲叫喊起來,連聲說:“我開悟了,開晤了。”眾比丘尼問她: “你開悟什麼了?”剛剛削髮的智通禪師說: “尼姑原是女人做。”大家正覺得詫異,卻見天色微明,她便持缽拔腳走了。以後,一路雲遊,走了不少寺廟,後來到得五臺山地界,就掛單在七佛寺中,晚上望星星,白天看雲朵,後來人法華寺,閉關坐靜.

塔身正面每層有拱洞一孔,石基漢白玉欄杆圍繞,束腰須彌座細雕,形制優美,挺拔秀逸,是目前五臺山最高的塔建。

1991年初,五郎廟近代名尼通願法師門下的比丘尼正提,因師父往生西去,便偕同一尼常於此寺僻靜處啼哭,她見寺中佛像破壞,殿堂荒廢,遂發願重振法業。她們住入寺中後,找食野菜,下山挑水,歷經磨難,廣積善緣,才將這座古刹重建新飾。據說在1994年6月19日早晨開光之時,寺宇上空出現了黃赤等色彩的殊勝佛光。在1998年12月12日上午七佛寶塔開光時,寺宇上空湛藍色的天海中,又飄卷著一朵奇異的白雲。那一朵白雲不停地翻卷變幻,最後競化成了一隻脫脫毛茸茸的大鵬金翅鳥(大鵬金翅鳥就是殿堂中佛祖背光之上的那只佛鳥)。在佛門來說,這無疑是佛聖顯跡的殊勝景象了。大自然真是無奇不有,這種持續了多時的景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那到底是一種什麼氣流抑或是磁場?又為什麼從中會孕育出一隻幼雛,漸至長大成熟,最終變化為一隻活生生強健飛旋的大鳥?它又一次說明了五臺山地質氣象的特殊魅力,把文殊靈境點化得若神若幻,令人不得不心馳神往,虔誠膜拜。

七佛寺這一處古道場,民間相傳是東漢末年建寺。傳說在唐朝時,有一個南方來的比丘尼曾在此寺掛單,後來又移住于法華寺中終其一生。這位比丘尼就是五臺山著名的智通禪師。智通禪師初出家時在馬祖的弟子歸宗智常禪師門下。那一天,她隨著大家人靜坐禪,待到夜深人靜之時,忽然高聲叫喊起來,連聲說:“我開悟了,開晤了。”眾比丘尼問她: “你開悟什麼了?”剛剛削髮的智通禪師說: “尼姑原是女人做。”大家正覺得詫異,卻見天色微明,她便持缽拔腳走了。以後,一路雲遊,走了不少寺廟,後來到得五臺山地界,就掛單在七佛寺中,晚上望星星,白天看雲朵,後來人法華寺,閉關坐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