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有飯仙寺、今有梵仙山

為了徹底解密大仙信仰, 我曾經特別去過五臺山的梵仙寺。 梵仙寺:明代以前稱飯仙寺, 建於佛教聖地五臺山的梵仙山上。 相傳文殊菩薩在此以一缽米飯飽腹部500地獄餓鬼, 度餓鬼入佛門而終成正果, 即文殊常隨500羅漢, 故稱飯仙寺, 現因寺廟建於梵仙寺山而得名, 。 寺東南角建有登天塔, 為五臺山之南天門, 受超度的亡魂由此往生天界、人間。 寺內供奉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王四大菩薩, 藥王孫思邈, 胡老仙、胡大仙、胡二仙、胡三太爺、胡大將軍及諸仙夫人。 現在的大仙殿翻建于明朝弘治醜年, 距今已有600年歷史,

始建年代不詳, 應為五臺山最早的宗教建築。 大仙信仰屬原始民間宗教, 為道教之根。 五臺山最初為道家修煉之洞天福地, 釋門東傳華夏後, 確定為佛教聖地。 東漢初年, 傳入華夏的佛教遭到本土道教的頑強抵制, 曾發生激烈衝突, 永平年間洛陽佛道鬥法, 驗證了佛法的偉大, 參加了鬥法的五嶽道士大部分皈依佛門, 確定了佛教的至尊地位, 以五臺山為佛家道場, 由朝廷出資為佛家建洛陽白馬寺。 道家從五臺山撤出, 大仙寺卻得以保留至今。

梵仙寺的歷史, 記錄了炎黃子孫宗教信仰的發展歷程, 先民從鬼神精怪(大仙)信仰到尊崇佛教, 接受六道輪回, 因果報應之說, 佛法於東土發揚光大。 而大仙寺能保留於五臺山, 體現了佛教包容一切普渡眾生的博大胸懷和六道眾生皆願向佛的思想。 在這裡, 佛門的救苦救難、普渡眾生與大仙的求財消災、造福民眾及藥王的懸壺濟世精神得到完美和融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