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現代版愚公移山?89歲工程師自建大氣鐵路,沒准真能改變世界!

編者按:本文翻譯自Wired雜誌的文章Meet the 89-Year-Old Reinventing the Train In His Backyard, 介紹了一位89歲的老人是如何在自家後院造列車的, 可能這列車還會改變未來汽車、火車的運行方式也說不定呢。

畫質感人的視頻截圖, 該視頻介紹了“實力哥”的壯舉

在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一個小鎮——尤基亞的葡萄園裡, 一列不同尋常的火車賓士在葡萄園裡, 是日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葡萄尚未綻出新芽。 其實, 要用“賓士”來形容這列車還是很勉強的, 因為它只有普通車的六分之一大小, 行駛也不靠柴油或者電力, 而是依賴於真空電力和重型磁鐵來獲得動力。

它的建造人——一位89歲高齡的老人——相信它會改變世界的運行。

老人的名字叫馬克斯·施利格(實力哥), 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工程師。 他擁有的不僅僅是這一片葡萄園, 還有家族企業Flight Rail 公司, 不過該公司的唯一產品是“Vectorr系統”, 這一系統有著獨一無二的驅動方式:在鋼軌之間鋪設一根直徑為12 英寸的聚氯乙烯管,

這根管子外連一台泵, 這台泵的作用是排儘管中的空氣或將空氣注入管中。 管中有一個被施利格稱為“推力車”的器械, 推力車通過磁鐵跟火車連接起來, 形狀和大小都跟西瓜類似, 就是它在真空動力的作用下在管子裡來回活動, 因而帶動火車車體運動。

如此奇妙而又頗具靈感的傑作, 其工作方式某種程度上有點類似於大名鼎鼎的超回路列車, 只不過在管道中運動的是車不是人。 不過, 就像為超回路列車傾注心血的人一樣, 施利格相信這是交通工具的未來之所在。 “我們總能在哪兒找到一些有著共同理想的人, 然後拼盡全力去實現它。 ”施利格說。

“實力哥”其人

施利格身高超過六英尺,

後背筆直, 滿頭白髮, 一雙藍眼睛炯炯有神。 儘管年事已高, 他依舊開著他那輛通用公司造的皮卡, 驅車在葡萄園裡往來的時候還不忘指點他種的不同品種的葡萄——從赤霞珠、蘇維濃到梅洛、西拉。 當年份好的時候, 他可以收穫500噸葡萄, 賣給酒廠賺個好價錢。

那年他十七歲, 趕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巴報名入伍海軍, 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一艘潛艇勤務艦服役, 在那兒擔任冶金、高強度磁體以及核廢料管理方面的工程師, 這一呆就是數十年。 他擁有“旋轉式等離子火炬”、“有毒廢物處理系統”以及與上述列車相關的“磁力輸送模型”等24項專利。 在20世紀90年代, 施利格賣掉了自己的冶金公司後開始種植葡萄。

“為什麼不呢”, 他說, “我又不是沒有地方可種, 畢竟在實驗室和工廠工作了一輩子, 換個活兒幹豈不是更有意思。 ”

但施萊格畢竟不是戴克裡先, 後者辛勤工作了一生, 晚年歸隱鄉間, 靜靜地照料著他的農場。 葡萄對施利格來說只能是一個副業。 他真正想做的其實是把Flight Rail 列車變為現實。

其實, 還是無法歸隱。

“大氣鐵路”

施利格其實是把19世紀20到30年代法國和英國的鐵路工程師們曾經設想過的“大氣鐵路”概念重新提出來了而已。 如果可以把火車頭以及燃料同剩餘的車廂分開的話, 不僅列車的重量大大減輕了, 列車的運行效率也會更高, 速度也會更快。 整套系統的工作原理跟Flight Rail極為相似, 只不過是將連接車頭和車廂的磁鐵換成了活塞而已。

工程師們用皮革將插槽密封得嚴嚴實實, 還給皮革上塗了一層牛油, 以保護它免受外界什麼的損害。

不過問題是, 牛油可能會把老鼠引過來, 再加上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 “大氣鐵路”並沒有預想的那樣完美運行, 因此這個設想也就漸漸束之高閣了。 “如果他們當時擁有我們現在的高強度磁體的話,那麼他們就能完成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事情了”,施利格說。

施利格從小就喜歡火車模型,不過卻從未想到有朝一日真的會從事現在這樣的鐵路工作。他說,大概20年前,他曾設想過利用真空動力使一列火車動起來——這個想法可從來沒有人實踐過。(在一本講述各種失敗的發明的書裡,他兒子找到了古老的“大氣鐵路”的方案,迄今為止還沒人有動力繼續這項研究。)施利格就是那會兒上手這個研究的。跟所有媒體報導的的創業者完全不同,施利格從沒有什麼靈感一閃茅塞頓開的時刻,讓他能一下子找到成功的坦途。他可能發現的只是一個不錯的點子。當有什麼問題出現時,他苦思冥想,在解決問題之後又繼續埋頭苦幹,建立一個又一個的模型來驗證他的理論。

大約兩年前,施利格感覺各方面條件都已成熟,他可以先建造一個有標準系統六分之一那麼大的實物,以便把長久以來的想法變成現實。於是他造了一列車出來,大小可容一人躺在其中。這列車主要是為了論證將動力源從車頭移至軌道可能帶來哪些好處。結果,他發現這台列車可以輕易地克服傳統列車無法逾越的陡峭坡度,而且在運行時噪音更小,也不需要什麼有礙觀瞻的高架輸電線路,製造真空動力的泵也可以用可再生能源來驅動。(當然目前施利格用的還是柴油發電機。)

施利格暢想著自己的作品在高速路或是其他地方賓士,車上滿載著旅客或是貨物。至於細節,他留給了其他人去設想。到目前為止,他只是想證明列車的動力還有其他更好的來源。“現代人似乎都被今天這種標準的軌道列車給局限了,思維被禁錮住了,”施利格說,“我覺得人們想法到這兒之後好像就停滯了。”

實戰

施利格看上去並不像是所謂典型的科技幻想家,而他所在的尤基亞也跟矽谷沒什麼共同之處。但是,他很認同你在矽谷耳熟能詳的一個理念——如果有更好的解決方案,那就果斷使用它。正是這樣的理念促使投資者們蜂擁而至,為超回路列車和隧道迷宮計畫投資數十億計金錢的原因,而後者被馬斯克長年掛在嘴邊,據悉會改變交通格局。這也是為什麼超音速商業航空旅行的夢想依然存在的原因,人們依舊夢想著讓車飛起來。

然而這些願景某種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對現實的盲目基礎之上的。超回路列車可能不會像它的支持者所說的那樣快速和高效,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就不能付諸實踐。馬斯克的隧道迷宮也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擁堵,但他永遠不會獲得使他的想法落地生根的足夠許可。速度超過聲音並不難,難的是使之商業化。飛行的汽車也不能毫無約束地肆意飛行。

施利格和自己的家人知道他們的理念還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困難,但他依然沒有放棄,每週運行好幾次列車模型,試圖解決控制系統的問題。他的下一步計畫是打造一套實際尺寸的列車模型,不過這就需要相當數目的投資了。任何這類大型設施專案都會伴有環境問題、環境評估、政治鬥爭以及資金等棘手問題。

施利格仍然信心滿滿。1993年他父親去世的時候,施利格說,“他告訴我要繼續前進”。不過施利格也知道自己的事業未來還得由兒子來繼續。談及這麼多年來花費時間和金錢,施利格說:“我認為這是值得的。可能我有生之年不會看到這項事業的成功,可它還是值得的。”

言辭堅定,他是真開拓者。

(本文由36氪編譯組授權發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編輯:郝鵬程)

“如果他們當時擁有我們現在的高強度磁體的話,那麼他們就能完成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事情了”,施利格說。

施利格從小就喜歡火車模型,不過卻從未想到有朝一日真的會從事現在這樣的鐵路工作。他說,大概20年前,他曾設想過利用真空動力使一列火車動起來——這個想法可從來沒有人實踐過。(在一本講述各種失敗的發明的書裡,他兒子找到了古老的“大氣鐵路”的方案,迄今為止還沒人有動力繼續這項研究。)施利格就是那會兒上手這個研究的。跟所有媒體報導的的創業者完全不同,施利格從沒有什麼靈感一閃茅塞頓開的時刻,讓他能一下子找到成功的坦途。他可能發現的只是一個不錯的點子。當有什麼問題出現時,他苦思冥想,在解決問題之後又繼續埋頭苦幹,建立一個又一個的模型來驗證他的理論。

大約兩年前,施利格感覺各方面條件都已成熟,他可以先建造一個有標準系統六分之一那麼大的實物,以便把長久以來的想法變成現實。於是他造了一列車出來,大小可容一人躺在其中。這列車主要是為了論證將動力源從車頭移至軌道可能帶來哪些好處。結果,他發現這台列車可以輕易地克服傳統列車無法逾越的陡峭坡度,而且在運行時噪音更小,也不需要什麼有礙觀瞻的高架輸電線路,製造真空動力的泵也可以用可再生能源來驅動。(當然目前施利格用的還是柴油發電機。)

施利格暢想著自己的作品在高速路或是其他地方賓士,車上滿載著旅客或是貨物。至於細節,他留給了其他人去設想。到目前為止,他只是想證明列車的動力還有其他更好的來源。“現代人似乎都被今天這種標準的軌道列車給局限了,思維被禁錮住了,”施利格說,“我覺得人們想法到這兒之後好像就停滯了。”

實戰

施利格看上去並不像是所謂典型的科技幻想家,而他所在的尤基亞也跟矽谷沒什麼共同之處。但是,他很認同你在矽谷耳熟能詳的一個理念——如果有更好的解決方案,那就果斷使用它。正是這樣的理念促使投資者們蜂擁而至,為超回路列車和隧道迷宮計畫投資數十億計金錢的原因,而後者被馬斯克長年掛在嘴邊,據悉會改變交通格局。這也是為什麼超音速商業航空旅行的夢想依然存在的原因,人們依舊夢想著讓車飛起來。

然而這些願景某種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對現實的盲目基礎之上的。超回路列車可能不會像它的支持者所說的那樣快速和高效,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就不能付諸實踐。馬斯克的隧道迷宮也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擁堵,但他永遠不會獲得使他的想法落地生根的足夠許可。速度超過聲音並不難,難的是使之商業化。飛行的汽車也不能毫無約束地肆意飛行。

施利格和自己的家人知道他們的理念還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困難,但他依然沒有放棄,每週運行好幾次列車模型,試圖解決控制系統的問題。他的下一步計畫是打造一套實際尺寸的列車模型,不過這就需要相當數目的投資了。任何這類大型設施專案都會伴有環境問題、環境評估、政治鬥爭以及資金等棘手問題。

施利格仍然信心滿滿。1993年他父親去世的時候,施利格說,“他告訴我要繼續前進”。不過施利格也知道自己的事業未來還得由兒子來繼續。談及這麼多年來花費時間和金錢,施利格說:“我認為這是值得的。可能我有生之年不會看到這項事業的成功,可它還是值得的。”

言辭堅定,他是真開拓者。

(本文由36氪編譯組授權發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編輯:郝鵬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