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知道番禺的民俗故事嗎?專家講給你聽!

你瞭解番禺的民俗嗎?想從番禺非物質文化遺產瞭解番禺的記憶?快來圍觀這個講座吧!

主辦單位

廣州市番禺區文廣新局

承辦單位

廣州市番禺區文化館

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時間

2017年4月15日(星期六)上午9:00時至11:30時

地點

廣州市番禺區文化館二樓(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市橋光明南路水邊屋下街7號, 即新華書店對面)

主講人

劉曉春, 男,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民俗研究》(CSSCI)編輯委員會委員、《民間文化論壇》編輯委員會委員。 主要論著有《儀式與象徵的秩序》(商務印書館, 2003)、《一個人的民間視野》(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中國節日志·春節》(廣東卷)(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5)、《番禺民俗》(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6)。

講座主題介紹

在番禺地區, “民田區、半沙民區/沙田區”的生存空間與族群格局, “稻/漁兩利”的生計模式, “雜食/ 鮮食”的飲食結構與飲食觀念, “以祖先為象徵的宗族共同體/以神明為象徵的地域共同體、性別共同體”認同的社會結構等等,

構成番禺地方社會文化結構的象徵性關係。

端午南山古廟請龍儀式(沙頭街文體中心供稿)

番禺人民在歷史過程中創造的這些關聯式結構, 已經成為當地的既有傳統。 在現實社會的實踐中, 人們不假思索地運用這些已經作為慣習而存在的關聯式結構,

把握、應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祖先以及神明的關係, 感知、建構歷史發展過程中遭遇的不同歷史事件。

農曆正月十八鐘村康公誕出會(朱光文攝)

儘管社會歷經變遷, 番禺人民應對變化的關聯式結構相對穩定, 表現在日常生活中,

則是模式化的生活依然年復一年, 日復一日, 周而復始。

清明墓地祭祖儀式(沙灣文體中心供稿)

講座安排

(一)主講人介紹

(二)講座時間

(三)互動環節

場地公交指引

市橋文化中心站途徑公交:

番1(祈福新邨-番禺汽車客運站,途經市橋地鐵站、番禺廣場地鐵站)

番20B(欖塘村-番禺中心醫院,途經市橋地鐵站)

番55(富豪山莊-好又多,途經市橋地鐵站)

番9(雅居樂城南源著-大夫山森林公園)

番22B(舊水坑村-北海村)

歡迎廣大番禺歷史文化愛好者出席講座,無需提前預約,免費講座。

場地公交指引

市橋文化中心站途徑公交:

番1(祈福新邨-番禺汽車客運站,途經市橋地鐵站、番禺廣場地鐵站)

番20B(欖塘村-番禺中心醫院,途經市橋地鐵站)

番55(富豪山莊-好又多,途經市橋地鐵站)

番9(雅居樂城南源著-大夫山森林公園)

番22B(舊水坑村-北海村)

歡迎廣大番禺歷史文化愛好者出席講座,無需提前預約,免費講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