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劉曉春:銀行業信貸准入門檻不足以擋住信貸風險

文/專欄作家 劉曉春

從前大戶人家, 高牆大門。 那大門, 厚厚的, 平時都緊閉著。 大門的門檻高高的, 往往是兩層活動的, 總共有三尺高。

日常進出, 都走邊門。 邊門有低低的門檻, 有看門老頭看管著。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銀行業有了“准入門檻”一說。 看了許多銀行的准入門檻, 有總行的, 有分行的, 那條件跟評先進似的。 設計門檻的人比試著各自的聰明才智, 力爭把任何有風險隱患的客戶拒之于銀行門外, 同時又能讓優質的客戶進入銀行的懷抱。 特別是當經濟環境惡化的時候, 門檻就更高了。 最後這門檻越來越高, 並且是犬牙交錯。 此時雖然還叫門檻, 實在已是抗洪的堤壩了。 門檻和堤壩, 都是起到阻擋的作用。 但目的和功用大不相同。 堤壩就是擋水的, 不論是大水小水, 一概擋之。 門檻的擋, 更多的是象徵性的。 就以大戶人家的看門老頭為例, 並不是所有跨得過門檻的人都能隨便進門的,

即使是邊門。 有衣著光鮮的人坐轎來到, 需要遞上名刺, 老頭拿著這名刺通報老爺, 老爺同意後才能把這客人迎進門。 如果來人雖然是破衣爛衫, 但是送水的、送柴的, 或者是掏糞的, 老頭連老爺都不用通報就可以放他們進門。

那麼, 銀行信貸的“准入門檻”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所謂信貸“准入門檻”, 應該是一家銀行對信貸客戶的基本要求, 或者說是一家銀行的最低信貸風險底線、偏好。 再換個說法, 是一家銀行設定的客戶獲得貸款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所以, 信貸“准入門檻”是一家銀行選擇信貸客戶的最低要求, 不是最高要求;是放貸款的必要條件, 不是充分條件。 信貸審查、風險評估,

不是拿著“准入門檻”這把尺去量貸款客戶, 只要符合標準, 就可以發放貸款。 比如徵兵, 對身高有一米六五的要求, 但是並不是只要高於一米六五的人就可以入伍了。

然而, 自從有了信貸“准入門檻”這一說以後, 由於沒有認識到“門檻”應該是風險的最低要求, 是客戶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審核基本條件不等同於風險審查, 反而逐步把設定“門檻”當作了風險審查了。 因此, “門檻”越設越高, 導致一系列的弊病。

由於“門檻”太高, 幾乎找不到符合“准入門檻”的客戶。 有些銀行於是只好另開綠色通道, 對達不到“准入門檻”要求的客戶進行特別審核。 經營機構為了能做成業務, 必須千方百計把審查材料送入綠色通道, 其間溝通成本之高、效率之低是可以想見的。

這些內部溝通工作, 有時還是非常驚心動魄的。 對於業務人員來說, 通過綠色通道, 成就感往往比做成業務還讓人興奮。 曾見到多次, 業務人員因為專案終於獲得總行通過喜極而泣, 那激動、那成就感, 比與多家銀行競爭在客戶那裡拿下專案還讓人滿足。

由於“門檻”太高, 對於業務人員和經營機構來說, 怎麼讓貸款項目符合“准入門檻”反而比風險審查本身更重要。 結果造成, 風險審查應該揭示風險, 變成了如何掩蓋風險。 導致風險審查工作嚴重異化。 甚至還會造成更大的風險, 比如聯保貸款、比如互保、比如許多無效的抵質押品、比如把專案貸款改成流動資金貸款等。

由於“門檻”太高, 迫使員工和經營機構選擇客戶和專案簡單化、粗暴化。

我國銀行業貸款集中投放於國有企業、政府平臺、房地產領域, 有方方面面的原因, 銀行信貸“准入門檻”太高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只有國有大型企業、政府平臺、房地產領域的客戶和專案, 相對容易符合“准入門檻”的要求, 即使不符合“准入門檻”的要求, 也容易走綠色通道通過。

長此以往, 惡性循環, 無論是前臺還是後臺, 風險管理能力就開始弱化、簡單化。 後臺審計, 拿著“准入門檻”當尺子, 符合“准入門檻”的, 即使出現了不良, 追究責任相對也輕描淡寫一些。 中台審查, 拿著“准入門檻”這把尺子, 只要符合“准入門檻”的, 就可以放行, 自己感覺不會承擔太大的責任。 前臺調查, 盡可能找國企、政府平臺、房地產等客戶, 然後盡可能往符合“准入門檻”的方向編材料。

中國銀行業是時候來調整對信貸“准入門檻”的定位了。為什麼喊了這麼多年支援實體經濟、支援新興行業,卻效果不彰呢?高高的“准入門檻”如堤壩一樣的擋在那裡。

一個客戶經理、一個信貸評審人員、一家銀行,真正的風險控制能力,體現在對符合“准入門檻”條件的客戶和專案的風險審查和管理上。就像那大戶人家的看門老頭,他對來人並不只看他是否跨得過門檻,他對不同的來人有著不同的審視標準和相應的處理方法。也就是說,真正的風險審查能力是在“准入門檻”之上對客戶、對專案的審查。除了那些財務指標,更注重對行業、產業、技術的評估,更注重對企業經營能力、管理能力的評估,更注重對企業戰略方向的評估,更注重對當下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中企業應對能力的評估。

一家銀行,首先應該根據自己的戰略、目標客戶策略、風險偏好,設定基本的“准入門檻”。每家銀行,由於自身的規模、所處的地域、人才等資源稟賦,會形成自己的戰略。這個戰略,沒必要根據時髦變來變去,互相抄襲。根據自己戰略的特色,確定自己的業務重點和目標客戶。然後依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來設定“准入門檻”。就好比入黨有黨員的基本條件,但符合條件的不等於就可以入黨,需要通過考察才能入黨。入團的基本條件又與入黨不同。

其次是對不同業務條線設定基本的“准入門檻”。在一家銀行總體戰略下,各業務條線又會有自己的業務策略,面向不同的客戶群體。比如戰略客戶、中小企業客戶、個人客戶、同業客戶等。當然就要對這些條線的客戶設定相應的“准入門檻”。

再次是對不同的產品設定基本的“准入門檻”。銀行的各類產品,是針對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設計的,面對客戶需求的不同環境、不同交易模式等,其風險類型不同、風險程度也不同,相應的,控制風險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因此,需要對不同的產品設定相應的“准入門檻”。比如,個人消費信貸與個人經營性貸款,雖然都是面向個人客戶,但確實完全不同性質的業務,風險審查的重點和內容是不同的,“准入門檻”當然也不同。消費信貸,更多的審查客戶的收入水準、自信情況、消費偏好和習慣等。個人經營性貸款更多的審查客戶經營的行業、內容以及市場現況和前景,客戶的經營規模和能力等。這兩大類產品裡面還會有許多細分的產品。再比如信用證項下的業務,僅就出口商這一方說,信用證押匯和信用證打包貸款,押匯,只要審查單證是否相符、開證行的信譽,考慮匯率變化和托收時間等,幾乎不用關注企業本身的情況。打包貸款,則更多的需要審查貸款企業按信用證的要求保質保量按時生產產品的能力、原材料等成本與信用證列示的產品價格之間的匹配性等。再比如,供應鏈融資與一般企業流動資金貸款。一個是在交易模式中的融資,一個是企業財務管理的融資,風險控制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當然“准入門檻”的設定和風險審查的重點與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我們設定的是“門檻”,“門檻”是要讓人跨的,但讓什麼人跨過,還是需要我們進行風險評估的。我們不是建築“堤壩”,“堤壩”會把水不分青紅皂白地擋在堤外。當水一旦漫過“堤壩”,那漫過堤壩的水一定是災難。如果單靠“准入門檻”就能擋住信貸風險,那麼這些年甚囂塵上又一地雞毛的互聯網金融真的就把銀行給顛覆了。

記得是1982年畢業實習,在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營業部。那時中國工商銀行還沒有從人民銀行分出來。我的師傅在解放前就做銀行的跑街,高高的個子佝僂著,長長瘦瘦的手指伸出來也像那佝僂的身子。他對我說,我們做信貸員的,到企業要到處看、到處聊,廠裡認識的人要比廠長還多,廠長、財務科長、會計、出納、車間主任、倉庫保管員、司機、開電梯的、掃地的……。他們有各自看到聽到的資訊,各個角落的狀態也透露著方方面面的資訊。你對這些資訊進行加工分析,就可以得到這個廠的完整真實的情況。光聽廠長、財務科長說的,是不完整的。這一席話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腦子裡。也許,隨著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的發展能解決這些資訊的收集功能、部分的分析功能,但最終的分析結論,一定還是要人來解決的。科技無論如何發展、發達,相對於人類幾千年積累的智慧,終究只是星星點點而已。

有一天,老爺對看門老頭說:阿福,明天有尊貴客人要來。明天一早,把門前灑掃乾淨,打開大門,準備迎接。不能出岔子啊!

是,老爺!

第二天早飯後,老爺打扮停當,莊重地走出堂屋,突然眼睛一瞪:阿福,怎麼回事啊?!

老爺,門前已經灑掃得乾乾淨淨的,中間的大門已經打開了。

那門檻,門檻!

原來阿福打開了大門,卻沒把那三尺高的門檻拿掉。

此時車馬聲已越來越近。

阿福,快把門檻撤了!快撤!快撤!

大戶人家的高門檻只是象徵,不是讓人跨的。

(本文作者介紹:浙商銀行行長)

然後盡可能往符合“准入門檻”的方向編材料。

中國銀行業是時候來調整對信貸“准入門檻”的定位了。為什麼喊了這麼多年支援實體經濟、支援新興行業,卻效果不彰呢?高高的“准入門檻”如堤壩一樣的擋在那裡。

一個客戶經理、一個信貸評審人員、一家銀行,真正的風險控制能力,體現在對符合“准入門檻”條件的客戶和專案的風險審查和管理上。就像那大戶人家的看門老頭,他對來人並不只看他是否跨得過門檻,他對不同的來人有著不同的審視標準和相應的處理方法。也就是說,真正的風險審查能力是在“准入門檻”之上對客戶、對專案的審查。除了那些財務指標,更注重對行業、產業、技術的評估,更注重對企業經營能力、管理能力的評估,更注重對企業戰略方向的評估,更注重對當下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中企業應對能力的評估。

一家銀行,首先應該根據自己的戰略、目標客戶策略、風險偏好,設定基本的“准入門檻”。每家銀行,由於自身的規模、所處的地域、人才等資源稟賦,會形成自己的戰略。這個戰略,沒必要根據時髦變來變去,互相抄襲。根據自己戰略的特色,確定自己的業務重點和目標客戶。然後依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來設定“准入門檻”。就好比入黨有黨員的基本條件,但符合條件的不等於就可以入黨,需要通過考察才能入黨。入團的基本條件又與入黨不同。

其次是對不同業務條線設定基本的“准入門檻”。在一家銀行總體戰略下,各業務條線又會有自己的業務策略,面向不同的客戶群體。比如戰略客戶、中小企業客戶、個人客戶、同業客戶等。當然就要對這些條線的客戶設定相應的“准入門檻”。

再次是對不同的產品設定基本的“准入門檻”。銀行的各類產品,是針對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設計的,面對客戶需求的不同環境、不同交易模式等,其風險類型不同、風險程度也不同,相應的,控制風險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因此,需要對不同的產品設定相應的“准入門檻”。比如,個人消費信貸與個人經營性貸款,雖然都是面向個人客戶,但確實完全不同性質的業務,風險審查的重點和內容是不同的,“准入門檻”當然也不同。消費信貸,更多的審查客戶的收入水準、自信情況、消費偏好和習慣等。個人經營性貸款更多的審查客戶經營的行業、內容以及市場現況和前景,客戶的經營規模和能力等。這兩大類產品裡面還會有許多細分的產品。再比如信用證項下的業務,僅就出口商這一方說,信用證押匯和信用證打包貸款,押匯,只要審查單證是否相符、開證行的信譽,考慮匯率變化和托收時間等,幾乎不用關注企業本身的情況。打包貸款,則更多的需要審查貸款企業按信用證的要求保質保量按時生產產品的能力、原材料等成本與信用證列示的產品價格之間的匹配性等。再比如,供應鏈融資與一般企業流動資金貸款。一個是在交易模式中的融資,一個是企業財務管理的融資,風險控制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當然“准入門檻”的設定和風險審查的重點與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我們設定的是“門檻”,“門檻”是要讓人跨的,但讓什麼人跨過,還是需要我們進行風險評估的。我們不是建築“堤壩”,“堤壩”會把水不分青紅皂白地擋在堤外。當水一旦漫過“堤壩”,那漫過堤壩的水一定是災難。如果單靠“准入門檻”就能擋住信貸風險,那麼這些年甚囂塵上又一地雞毛的互聯網金融真的就把銀行給顛覆了。

記得是1982年畢業實習,在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營業部。那時中國工商銀行還沒有從人民銀行分出來。我的師傅在解放前就做銀行的跑街,高高的個子佝僂著,長長瘦瘦的手指伸出來也像那佝僂的身子。他對我說,我們做信貸員的,到企業要到處看、到處聊,廠裡認識的人要比廠長還多,廠長、財務科長、會計、出納、車間主任、倉庫保管員、司機、開電梯的、掃地的……。他們有各自看到聽到的資訊,各個角落的狀態也透露著方方面面的資訊。你對這些資訊進行加工分析,就可以得到這個廠的完整真實的情況。光聽廠長、財務科長說的,是不完整的。這一席話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腦子裡。也許,隨著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的發展能解決這些資訊的收集功能、部分的分析功能,但最終的分析結論,一定還是要人來解決的。科技無論如何發展、發達,相對於人類幾千年積累的智慧,終究只是星星點點而已。

有一天,老爺對看門老頭說:阿福,明天有尊貴客人要來。明天一早,把門前灑掃乾淨,打開大門,準備迎接。不能出岔子啊!

是,老爺!

第二天早飯後,老爺打扮停當,莊重地走出堂屋,突然眼睛一瞪:阿福,怎麼回事啊?!

老爺,門前已經灑掃得乾乾淨淨的,中間的大門已經打開了。

那門檻,門檻!

原來阿福打開了大門,卻沒把那三尺高的門檻拿掉。

此時車馬聲已越來越近。

阿福,快把門檻撤了!快撤!快撤!

大戶人家的高門檻只是象徵,不是讓人跨的。

(本文作者介紹:浙商銀行行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