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隴原非遺」藏地聖音——拉蔔楞寺佛殿音樂“道得爾”

到甘南旅遊自然少不了甘南藏族的特色音樂!

安多地區, 是藏族歷史上頗負盛名的佛教後弘期之策源地, 這裡擁有特殊的宗教地理、奇異的人文景觀以及雄厚的宗教基礎。

在這塊神奇迷離的雪域上, 源遠流長的藏族歌舞音樂, 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徵, 經過漫長的文明演變, 成為舉世矚目的藝術珍品。 拉蔔楞佛殿音樂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佛殿音樂”, 在安多地區俗稱“道得爾”, 樂隊則稱為“道得爾巴”。 拉蔔楞寺的樂隊是寺主嘉木樣大師儀仗隊的四大組成部分之一包括香火隊、傘蓋隊、旗隊、樂隊。

“道得爾”, 原指古代藏族民間和王宮以管樂與打擊樂相結合的一種傳統音樂。 然而, 隨著藏族社會的發展變遷和“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 這種傳統的音樂逐步轉化, 僅限於寺院的各種宗教場所之中, 故將其稱為“佛殿音樂”較為合適。

拉蔔楞的佛殿音樂——“道得爾”自產生200多年來,

以優美舒緩的色調、典雅肅穆的旋律、鮮明規整的節、深沉淳樸的風格, 深受安多地區廣大藏蒙的喜愛, 具有濃郁的宗教風味和獨特的術魅力。

拉蔔楞寺所獨有的藏傳佛教音樂——“道得爾”是藏、漢文化的一種特殊混合體, 充分體現了藏、漢個族文化的密切交流與融合。 保留著我國古代藏族宗教、民間音樂和清代宮廷部分樂曲的古老風貌, 為後人研究安多地區藏族的歷史、風俗習慣、語言文學以及音樂藝術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道得爾”樂隊:由宮廷禮儀樂隊演變而來

拉蔔楞寺佛殿音樂“道得爾”頗有來歷。 “道得爾”樂隊實際上是一個宮廷禮儀樂隊, 主要是為嘉木樣活佛的正式活動(如上殿、講經、宴請、出行、迎送貴客等)伴奏。

據《漢藏蒙關係史概要》記載, 早在17世紀中葉第一世嘉木樣活佛從西藏東返的途中, 隨從僧人要求奏音樂, 嘉木樣說:“按佛規是不應當奏音樂的, 你們要奏就奏吧。 ”於是僧人們便煨桑祈禱, 燒香叩頭, 奏樂自樂。 翌年4月, 親王與嘉木樣活佛一行輾轉各地擇址, 最後決定在大夏河岸的紮西奇地方創建寺院。

1711年底, 拉卜楞寺聞思學院大經堂建成, 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典禮。 在典禮上, 寺院的幾位僧人組成了樂隊奏樂示慶, 這便是“道得爾”樂隊的雛形。 此後, 經歷世嘉木樣的組建、擴充, 特別是到了第四世嘉木樣時期, 移植了清朝殿廷音樂和內地寺廟音樂, “道得爾”樂隊漸趨完善, 具有了一定的規模。 第五世嘉木樣丹貝堅參組織人員由“道得爾”樂隊伴奏演出藏戲, 在拉蔔楞地區引起了強烈反響。

“道得爾”的主要演奏樂器有九音雲鑼、笙、管子、骨笛、鈸等。 樂隊成員是從寺院六大學院的僧人中選調的, 即聞思學院(大經堂)10人, 其他五大學院各兩人, 除此之外, 再從技藝高超的僧人中選出第21人。

漢、藏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機融合

多姿多彩的傳統民族樂器在民族地區的廣泛應用, 是對古老文化的延續和傳承。 “道得爾”最顯著的特點是使用漢族樂器——管、笛、笙、雲鑼, 而樂曲則是漢、藏兼有, 其中的漢族樂曲也都帶有某些藏族風格。 樂隊所使用的樂譜, 亦頗具特色, 是用同音藏文記錄的在漢族地區曾廣泛流行的“工尺譜”。

“道得爾”大多數傳自西藏,是純粹的宗教樂曲,如《浪麥》、《仰保》、《央移》、《嘛呢》。這些樂曲歷史久遠,受民間音樂的影響較深。此外,還有部分樂曲來源於內地寺廟和宮廷,如《五臺山》和《萬年歡》。四世嘉木樣從五臺山帶回了一些曲譜,其中《五臺山》流傳至今。“道得爾”樂隊演奏的樂曲至今還完好保存的有《姜懷希索》、《萬年歡》、《五臺山》、《孝卡瑪爾》、《喇嘛丹真》等十幾首。

曬佛節和七月法會上的“道得爾”表演

在藏民族的生活習俗中,“誦經拜佛”、“燒香叩頭”等佛事活動,已成為普遍現象,而這些活動又往往與佛殿音樂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拉蔔楞寺六大學院的宗教活動,無不有音樂伴奏,按佛事活動範圍的大小,演奏的佛殿音樂也有所不同。據介紹,目前,在“道得爾”音樂藝術的各種表演活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毛蘭花木法會和七月法會等。

毛蘭花木法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曬佛節,於每年的藏曆正月十三午前舉行。在法會舉行的當天,數百僧眾列隊,裝扮一新的“花身土地”領先,邊跳邊舞,器樂齊鳴,眾僧抬大型唐卡畫到寺南山處舉行曬佛儀式,這時的樂隊由8人組成,其中包括:雲鑼兩人,法螺兩人,鈸兩人,鼓兩人。正月十四午時在大經堂前廣場跳法舞,這時的樂隊由20餘人組成,包括:擊鼓11人,擊鈸8人,吹大號4人,吹骨笛4人,場面甚是壯觀。到了正月十六,眾僧抬著銅制鎏金彌勒佛塑像,在樂隊伴奏聲中,繞寺一周。正月十五晚,舉行酥油花燈會。當晚大經堂前展出製作精美的各色酥油花,佛燈照耀,僧眾誦經,樂隊伴奏佛樂,直至深夜方告結束。

七月法會則是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九至七月十五舉行。最隆重的是七月初八,這一天中午時分,大經堂前廣場坐滿僧眾,在樂隊的伴奏聲中,跳法舞者翩翩起舞。

被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1997年,受香港亞洲音樂學院邀請,道得爾樂團赴法國表演。自此,十幾年來,道得爾樂隊先後受邀赴法國、英國、比利時、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演出,交流藏傳佛教音樂,所到之處,海外僑胞對他們的熱情歡迎,和對道得爾的虔誠喜愛,受到海內外賓客的讚譽。

2006年9月30,對於道得爾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拉蔔楞寺佛殿音樂道得爾被批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年後,在2008年6月7日,道得爾被批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道得爾”大多數傳自西藏,是純粹的宗教樂曲,如《浪麥》、《仰保》、《央移》、《嘛呢》。這些樂曲歷史久遠,受民間音樂的影響較深。此外,還有部分樂曲來源於內地寺廟和宮廷,如《五臺山》和《萬年歡》。四世嘉木樣從五臺山帶回了一些曲譜,其中《五臺山》流傳至今。“道得爾”樂隊演奏的樂曲至今還完好保存的有《姜懷希索》、《萬年歡》、《五臺山》、《孝卡瑪爾》、《喇嘛丹真》等十幾首。

曬佛節和七月法會上的“道得爾”表演

在藏民族的生活習俗中,“誦經拜佛”、“燒香叩頭”等佛事活動,已成為普遍現象,而這些活動又往往與佛殿音樂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拉蔔楞寺六大學院的宗教活動,無不有音樂伴奏,按佛事活動範圍的大小,演奏的佛殿音樂也有所不同。據介紹,目前,在“道得爾”音樂藝術的各種表演活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毛蘭花木法會和七月法會等。

毛蘭花木法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曬佛節,於每年的藏曆正月十三午前舉行。在法會舉行的當天,數百僧眾列隊,裝扮一新的“花身土地”領先,邊跳邊舞,器樂齊鳴,眾僧抬大型唐卡畫到寺南山處舉行曬佛儀式,這時的樂隊由8人組成,其中包括:雲鑼兩人,法螺兩人,鈸兩人,鼓兩人。正月十四午時在大經堂前廣場跳法舞,這時的樂隊由20餘人組成,包括:擊鼓11人,擊鈸8人,吹大號4人,吹骨笛4人,場面甚是壯觀。到了正月十六,眾僧抬著銅制鎏金彌勒佛塑像,在樂隊伴奏聲中,繞寺一周。正月十五晚,舉行酥油花燈會。當晚大經堂前展出製作精美的各色酥油花,佛燈照耀,僧眾誦經,樂隊伴奏佛樂,直至深夜方告結束。

七月法會則是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九至七月十五舉行。最隆重的是七月初八,這一天中午時分,大經堂前廣場坐滿僧眾,在樂隊的伴奏聲中,跳法舞者翩翩起舞。

被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1997年,受香港亞洲音樂學院邀請,道得爾樂團赴法國表演。自此,十幾年來,道得爾樂隊先後受邀赴法國、英國、比利時、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演出,交流藏傳佛教音樂,所到之處,海外僑胞對他們的熱情歡迎,和對道得爾的虔誠喜愛,受到海內外賓客的讚譽。

2006年9月30,對於道得爾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拉蔔楞寺佛殿音樂道得爾被批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年後,在2008年6月7日,道得爾被批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