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夥子收藏本土文化實物資料 上千件藏品折射義烏百年歷史變遷

王聖慶在仔細整理藏品

●商報記者 陳金花 文/攝

時光如流水一般, 帶走了很多東西, 那些曾經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老物件,

隨著時代的發展, 大多已消失在光陰裡。

然而不管流水如何沖刷, 歷史的長河中總會留下一些實物“貝殼”。 這些“貝殼”就是歷史的證詞, 它們佐證了一切文字和語言的正確性, 它們還讓我們想起了我們正在遺忘的過去。

歷史的“貝殼”需要有人去撿拾、去整理、去展示, 才會散發出動人的光芒。

30出頭的義烏小夥子王聖慶, 就是這樣一位執著的“拾貝者”。

上千件藏品述說義烏歲月變遷

一個冬日的上午, 亮亮的陽光灑在身上, 給人融融的暖意。 推開義烏古玩街上烏傷會館的大門, 一股滄桑悠遠的氣息撲面而來。 推開這一扇門, 仿佛打開了一個世界, 仿佛跨越了一片時空, 回到了義烏半個世紀前的悠悠歲月。

二三十平米的會館內,

整齊排列著一個個玻璃櫥櫃和玻璃櫃檯, 裡面分門別類地陳列著各類藏品;一些大件藏品, 如大幅捷報、長條聖旨、農業學大寨紅旗及牌匾、石碑等, 錯落有致地點綴在不同空間。

帥氣儒雅的王聖慶聲音洪亮地給我們講解著他的藏品, 滔滔不絕, 如數家珍, 眉宇間掩飾不住那種自豪和陶醉。

“我是佛堂人, 平時自然而然地會多收集一些有關佛堂的藏品。 瞧, 這一面櫥櫃展示的全是佛堂的老東西。 ”隨著他的介紹, 建國初期佛堂的社員證、購肥證、請帖、新華劇院戲票等生活票證, 銀行存單、購物清單、借款契約等商業票據;民國佛堂學校的畢業證書、畢業照、成績單等證照材料, 佛堂制的銀器、瓷器、木器等老工藝品……一一映入眼簾,

令人恍若隔世。

而有關義烏歷史文化的藏品門類、品種也十分豐富, 有各時期的印章、紀念章、獎章、證書;光緒年間門牌, 民國月餅印板、香煙印板、實寄封;早期義烏煙酒廠出品的煙酒注冊商標;文革時期各類紅色藏品;義烏人外出雞毛換糖證明、市場臨時攤位證等。 另外, 還有朱丹溪《金匱鉤玄》、陳棣生《水向風從對聯》、陳無咎《黃溪大案》《傷寒論說》等古書作品。

據王聖慶介紹, 因空間有限, 會館裡展示出來的只是他藏品的一部分。 從2009年至今, 他已收集了上千件清代至解放前後義烏本地的各類實物資料。

這些頗具年代感的物品, 見證並記錄了過去百年間, 大到國家發展、社會進步, 小到家庭生活、個人命運, 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民國義烏老刀牌香煙印板

迷上收藏從兩枚硬幣開始

王聖慶是怎樣走上收藏之路的?這得從兩枚香港和佛堂的硬幣說起。

小學一年級期間, 一天, 他的一位同班同學帶來一枚奇特的硬幣給大家欣賞, 說是在放學路上的佛堂老街撿的。 大家仔細一看, 發現是香港的一毫硬幣。 這枚少見的硬幣, 深深吸引了喜歡新奇玩意的王聖慶。 他省吃儉用湊足了5角錢, 好說歹說終於從同學手中換來了這枚香港硬幣。

自此以後, 只要看到各種新奇特的東西, 他都會想方設法收集起來。 王聖慶浙大畢業後又到日本留學一段時間, 回家鄉後, 他一邊做生意一邊搞收藏。 起初, 他的興趣愛好放在老銀元上, 前後3年, 收集了晚清、民國等時期的不少銀幣。

2009年秋天, 一個偶然的機會, 他在朋友家看到一枚有“佛堂鎮”“價值一分”等字樣的錫幣。 朋友說, 這種錫幣是佛堂商會鑄造的, 主要在清末民初流通, 而且不僅在佛堂使用, 還通行到交界的東陽、永康。

這枚佛堂錫幣使王聖慶對義烏本土歷史文化及老物件產生濃厚興趣, 也使他的收藏領域發生較大改變。 之後, 舊時的布票、車票, 老宅子的古磚、殘窗, 以及他奶奶的嫁妝、爺爺的老茶缸、爸爸的工分冊等, 只要是充滿義烏年代感的老物件, 他都一一收入囊中。 他甚至還把自己從小學到大學的校徽、畢業證書等, 也當寶貝一樣地收集起來。

這些在常人眼中很不起眼的老物件, 有了主人的慧眼賞識和感情傾注, 它們就是有靈魂的。

 有關義烏的徽章實物資料藏品

讓流落異鄉的“寶貝”回家

歲月變遷,人事更替,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義烏的“寶貝”流落在異地他鄉,默默地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故土。

“迷上收藏義烏老物件後,我下決心要把散落在全國各地的義烏貨盡可能地帶回家。”王聖慶回憶道。搞了3年銀元收藏,在各地結交了一批藏友,開始幾年王聖慶通過電話短信跟他們聯繫,讓對方一發現義烏老貨就通知他。若是認為有收藏價值,他會立馬趕過去,把它們帶回家。

近些年,網路、微信廣為普及,王聖慶跑外地的次數大大減少。他和各地藏友在微信群裡互通有無、溝通交流,一有義烏好貨出現,他就會想盡各種辦法把它搞到手。

2017年10月31日晚,因白天忙於11月初義烏古玩街開業的預備事宜,王聖慶直到深夜才打開微信朋友圈流覽,結果發現一朋友在出售一塊民國義烏老刀牌香煙印板。他當即決定買下這塊印板,並打算第二天一早再跟該朋友聯繫。誰知第二天忙得焦頭爛額,就把這事忘了。幾天後,他在朋友圈又看到這塊印板才想起來。但此時它已幾經轉手,流落到外地藏友手中了。

懊惱、遺憾不已的他,發誓一定要找回這個義烏“寶貝”,於是找到最初那位朋友瞭解情況。朋友說,在古玩街開業那天的交流會上,印板已被義烏一古玩店老闆花50元錢買去了。經層層追問,多方打聽,終於找到那位買下印板的外地藏友。殊不知,該藏友竟向他要價幾萬元。經過近一個月的溝通、協商,他終於花高價把印板買了回來。

仔細觀察這塊失而復得的印板,其木質細膩黝黑,雕工精緻,圖案清晰,大小形狀如香煙殼,上刻“老刀牌香煙”“義烏天熙煙社出品”等字樣,另還有一些數位、英文、中文字母。

“這塊印板估計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它是義烏有捲煙生產的一個物證。”王聖慶欣慰地說,雖然花了比原價多出數百倍的錢,心痛是肯定的,但義烏的好東西能找回來,值了!

 民國時期佛堂周恒大福記京貨布疋發票

只收藏展示,不對外出售

2018年1月1日—3月7日,“烏傷遺珍——— 義烏民間收藏展”在義烏博物館開展,展出的100多件古玩精品中,王聖慶提供的民國陳棣生《水向風從對聯》、民國義烏城隍廟牒照、民國佛堂寶生銀樓廣告紙等珍貴藏品就有16件(套)。

“如果有足夠大的展示平臺,我會拿出更多的藏品來展示。我覺得,收藏的意義在於讀懂歷史,展示的意義在於傳承文化。”他表示,收藏只是個人喜好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力所能及地來保護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義烏文化精品,讓這些藏品完整地散發出歷史的生命力。

為了讓義烏本土藏品有更大的展示平臺,王聖慶在去年5月18日的世界博物館日,捐贈出一部分極具代表性的藏品給義烏博物館,希望在更大更專業的平臺上,讓更多義烏人走進烏傷文化。

 有關義烏的徽章實物資料藏品

讓流落異鄉的“寶貝”回家

歲月變遷,人事更替,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義烏的“寶貝”流落在異地他鄉,默默地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故土。

“迷上收藏義烏老物件後,我下決心要把散落在全國各地的義烏貨盡可能地帶回家。”王聖慶回憶道。搞了3年銀元收藏,在各地結交了一批藏友,開始幾年王聖慶通過電話短信跟他們聯繫,讓對方一發現義烏老貨就通知他。若是認為有收藏價值,他會立馬趕過去,把它們帶回家。

近些年,網路、微信廣為普及,王聖慶跑外地的次數大大減少。他和各地藏友在微信群裡互通有無、溝通交流,一有義烏好貨出現,他就會想盡各種辦法把它搞到手。

2017年10月31日晚,因白天忙於11月初義烏古玩街開業的預備事宜,王聖慶直到深夜才打開微信朋友圈流覽,結果發現一朋友在出售一塊民國義烏老刀牌香煙印板。他當即決定買下這塊印板,並打算第二天一早再跟該朋友聯繫。誰知第二天忙得焦頭爛額,就把這事忘了。幾天後,他在朋友圈又看到這塊印板才想起來。但此時它已幾經轉手,流落到外地藏友手中了。

懊惱、遺憾不已的他,發誓一定要找回這個義烏“寶貝”,於是找到最初那位朋友瞭解情況。朋友說,在古玩街開業那天的交流會上,印板已被義烏一古玩店老闆花50元錢買去了。經層層追問,多方打聽,終於找到那位買下印板的外地藏友。殊不知,該藏友竟向他要價幾萬元。經過近一個月的溝通、協商,他終於花高價把印板買了回來。

仔細觀察這塊失而復得的印板,其木質細膩黝黑,雕工精緻,圖案清晰,大小形狀如香煙殼,上刻“老刀牌香煙”“義烏天熙煙社出品”等字樣,另還有一些數位、英文、中文字母。

“這塊印板估計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它是義烏有捲煙生產的一個物證。”王聖慶欣慰地說,雖然花了比原價多出數百倍的錢,心痛是肯定的,但義烏的好東西能找回來,值了!

 民國時期佛堂周恒大福記京貨布疋發票

只收藏展示,不對外出售

2018年1月1日—3月7日,“烏傷遺珍——— 義烏民間收藏展”在義烏博物館開展,展出的100多件古玩精品中,王聖慶提供的民國陳棣生《水向風從對聯》、民國義烏城隍廟牒照、民國佛堂寶生銀樓廣告紙等珍貴藏品就有16件(套)。

“如果有足夠大的展示平臺,我會拿出更多的藏品來展示。我覺得,收藏的意義在於讀懂歷史,展示的意義在於傳承文化。”他表示,收藏只是個人喜好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力所能及地來保護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義烏文化精品,讓這些藏品完整地散發出歷史的生命力。

為了讓義烏本土藏品有更大的展示平臺,王聖慶在去年5月18日的世界博物館日,捐贈出一部分極具代表性的藏品給義烏博物館,希望在更大更專業的平臺上,讓更多義烏人走進烏傷文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