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要從執念中解脫,你需要找到自己的“隱藏動機”

文:續祥法師

每個人都有執念, 每個人也都不同程度的想要擺脫執念。

執念令人痛苦的地方就在於:明知這件事情不可為, 卻總還是抑制不住的想要“為之”。

我們一般把執念重的原因歸結為:“重感情”、“偏執”、“腦子軸”等模糊的概念, 但其實在我看來, 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自己的“隱藏動機”。

1、隱藏動機是什麼?

自古以來, 人們對“動機”的研究與爭執就從未停止過, 我們為什麼要做我們正在做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一般來說, 動機是引起、推動、維持與調節個體行為, 使之趨向一定目標的心理過程。

在我看來, 動機是隱藏的、模糊的、幽深的, 既有意識層面之上的, 也有意識層面之下的。

意識之上的動機大多數都能夠被我們所覺察、控制, 但意識層面之下的動機卻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控制著我們。

主宰人們行動的是各種動機與隱藏動機不同程度的聯合,

而不是我們一般以為的那樣, 是一個單一的原始的最重要的動機去主宰我們的行動。

我們的行為是多種動機複雜交互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隱藏動機往往才是我們行為的“真實目的”, 與表層可見的動機相比, 隱藏動機對我們身體和頭腦的支配權要大得多。

但是人類自我合理化的本能卻會導致我們無法認清自己的“隱藏動機”。

2、什麼是自我合理化?

動機是以需要為基礎的, 人人都有需求, 但是資源卻總是有限的, 無論是食物、金錢、物品、異性等有形的資源, 還是社會地位(尊重)、優越感等無形的資源, 都註定有大部分是掌握在金字塔頂尖的少數人手裡。

人們為了這些資源只能不停的陷入零和博弈中, 彼此爭鬥, 而彼此爭鬥的手段從最初的兵戎相見, 到今天的政治貿易, 其操作方式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人們已經從相互殺伐變成了相互欺騙。

需要是“對有機體內部不平衡狀態的反映, 表現為有機體對內外環境條件的欲求”。

而要想欺騙別人, 我們先要騙過自己,

一方面是為了自我的尊嚴感和內心的平衡感, 避免認知失調和心理扭曲, 另一方面, 自己入戲, 觀眾才能入戲——人會掩藏自己的真正動機, 表演另一種動機給別人看, 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欺騙資源的目的。

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合理化”

人總是習慣為自己最卑鄙的行為找最光明的動機

經過這種“自我合理化”的扭曲之後, 人們往往已經無法辨認自己的“初心”——那些產生決定性力量的“隱藏動機”。

於是我們大腦內的BUGbug——執念就由此產生 我們以為自己這麼做是為了A(用以自我安慰的淺層動機), 但其實我們是為了B(隱藏動機)。 我們明知道這麼做得不到A, 卻總還是在一條路上走到黑, 我們幾乎不會去思考更好的辦法是什麼——因為我們本就不是為了A而來。

有些事情看起來是為了自己, 實際上是為了別人, 有些事情看起來是為了別人, 實際上是為了自己。

比如說:很多學習教理的人並不一定像自己以為的那樣是為了自己的修行而學習, 很可能只是為了“教別人怎麼修行而學習”;教別人怎麼修行也並不一定真的是為了幫助別人修行, 很可能只是希望自己從中獲得價值的體現、身份的強化、甚至利益的獲得。

如果“修行”是一種剛需, 那麼幫助別人“修行”就是一門生意, 而很多“法師”其實是不折不扣的“生意人”。

不論如何, 如果真的想要在修行的上得到饒益, 不再做無用功——我們必須要破除自己內心的執念, 而想要破除自己內心的執念就一定要找到被自己內心隱藏起來的真正動機。 然後再選擇實現它亦或放棄它。

3、如何找到內心隱藏的真實動機?

我們公眾號的二傻法師寫過一篇文章《你是一個會問問題的學佛人嗎?》,在文章中,二傻哥告訴我們古德總結了五種問別人問題的形式和方法:“利樂有情問、不解問、愚癡問、試驗問、輕觸問 ”。

這五種“套路”都是用來和他人交流的,但其實,和自己交流也需要設置一些套路,問自己一個特定的問題就能找出來自己真實動機——假如確信這麼做不能實現A,你還想這麼做嗎?若是,為什麼?

假如確信天天東奔西跑燒香拜佛並不能夠讓你得到當初“想要”的解脫,你還想繼續嗎?還想的話,為什麼?

假如確信像自己現在這樣把佛教當做一種學問來研究並不能得到你當初“想要”的自在,你還想繼續嗎?

(大概就是這個格式,具體的措辭視情況而定)

另一個重點是,我們必須訓練自己覺察行為背後掩藏的動機。

近年來正念禪法風靡全球,這種禪法要求人們每時每刻都要保持覺知,——關於這一點,一行禪師有很多專業的論述。

但是僅僅保持覺知是不夠的,畢竟人在打穿越火線時,也可以保持高度的覺知。

我們同時需要覺知自己行為背後隱藏的動機。

一般來說,需要被掩藏的動機大致分為三類:與貪相應的、與嗔相應的,以及與貪和嗔的潛在原因——癡(無明)相應的。

這三類動機無一例外,都是不善的,所以才需要被掩藏。

任何被這三種動機影響的行為、言語和意念,都是不善的。不論它表面怎麼美好或是無害,如果隱含的動機被無明、厭惡、憤怒、仇恨、貪婪、欲望所污染,涵括在我們許多身、語、意的行為中,那麼,這種行為基本上就是惡的,需要被我們覺察轉化的。

一般來說,嗔心重的人和癡心重的人,掩藏的動機要少一些,而貪心重的人往往是最善於掩藏自己真實動機的一群人,也是執念最重的一群人。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癡,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嗔是猛利而短暫的。癡是恒長而混沌的。而貪的作用則是細密而綿長的。

所以貪心重的人更有耐心去包裝和掩飾自己,他們往往是那些躁動不安的人、事事想發議論的人,渴慕榮譽和利益的。

所以想要徹底的清除執念,除了要找出被自己掩藏的真實動機,還要下功夫轉化自己的貪欲。而這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然後再選擇實現它亦或放棄它。

3、如何找到內心隱藏的真實動機?

我們公眾號的二傻法師寫過一篇文章《你是一個會問問題的學佛人嗎?》,在文章中,二傻哥告訴我們古德總結了五種問別人問題的形式和方法:“利樂有情問、不解問、愚癡問、試驗問、輕觸問 ”。

這五種“套路”都是用來和他人交流的,但其實,和自己交流也需要設置一些套路,問自己一個特定的問題就能找出來自己真實動機——假如確信這麼做不能實現A,你還想這麼做嗎?若是,為什麼?

假如確信天天東奔西跑燒香拜佛並不能夠讓你得到當初“想要”的解脫,你還想繼續嗎?還想的話,為什麼?

假如確信像自己現在這樣把佛教當做一種學問來研究並不能得到你當初“想要”的自在,你還想繼續嗎?

(大概就是這個格式,具體的措辭視情況而定)

另一個重點是,我們必須訓練自己覺察行為背後掩藏的動機。

近年來正念禪法風靡全球,這種禪法要求人們每時每刻都要保持覺知,——關於這一點,一行禪師有很多專業的論述。

但是僅僅保持覺知是不夠的,畢竟人在打穿越火線時,也可以保持高度的覺知。

我們同時需要覺知自己行為背後隱藏的動機。

一般來說,需要被掩藏的動機大致分為三類:與貪相應的、與嗔相應的,以及與貪和嗔的潛在原因——癡(無明)相應的。

這三類動機無一例外,都是不善的,所以才需要被掩藏。

任何被這三種動機影響的行為、言語和意念,都是不善的。不論它表面怎麼美好或是無害,如果隱含的動機被無明、厭惡、憤怒、仇恨、貪婪、欲望所污染,涵括在我們許多身、語、意的行為中,那麼,這種行為基本上就是惡的,需要被我們覺察轉化的。

一般來說,嗔心重的人和癡心重的人,掩藏的動機要少一些,而貪心重的人往往是最善於掩藏自己真實動機的一群人,也是執念最重的一群人。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癡,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嗔是猛利而短暫的。癡是恒長而混沌的。而貪的作用則是細密而綿長的。

所以貪心重的人更有耐心去包裝和掩飾自己,他們往往是那些躁動不安的人、事事想發議論的人,渴慕榮譽和利益的。

所以想要徹底的清除執念,除了要找出被自己掩藏的真實動機,還要下功夫轉化自己的貪欲。而這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