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島已引進高校29所 2020年高校總數將超50所

原標題:目前青島已引進高校29所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 大學一個令人景仰的字眼, 是一座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

更是彰顯城市實力的名片。 細心的市民會發現, 自2012年起, 青島站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高度, 開始發力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 同時配套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超前佈局、主動謀劃, 努力營造“大學城”的氛圍, 尤其是在最近幾年間, 已有北大、清華、哈工程、復旦等29所院校或與青島簽署協定, 或是落地生根, 國內外著名大學的集聚效應初步凸顯。 在可預見的未來, 一座現代化大學之城已浮現在我們面前。

國務院批復的《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提到, 到2020年, 青島城市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主城區不再僅僅是市內四區, 而是規劃為三個主城區, 也就是東岸城區、北岸城區和西岸城區, 從而構建大青島格局。 青島優質高校資源的引入,

也正是為了適應未來格局發展的需要。

“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機構 (含軍事院校)總數增加至50所以上”的目標也隨之確立。 經過短短幾年努力, 青島優質高校資源引進方面可謂是成果卓著。 引進高校數量多達29所, 2016年一年就引進了11所“985”“211”等知名高校。

多所國內外名校已與青牽手

大學之於城市, 不僅僅體現在智力人才的輸送、科研資源的聚集、創新能力的培養, 更在於它能夠厚植文化底蘊、培育城市精神、傳承精神文明、迸發創新活力。 城市的創新離不開大量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和先進科技的驅動, 高校擁有的創新人才和科技資源則扮演著“橋頭堡”的角色。 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 是打造城市創新體系的主力軍,

更是推動青島城市藍色跨越的新引擎。

據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青島原有高校25所。 從辦學層次上看, 有本科層次高校16所, 專科層次高校8所, 成人教育高校1所。 從辦學性質來看, 有教育部直屬高校3所、省屬高校7所、市屬高校2所、企業所屬高校2所、民辦高校9所、軍事院校2所。 從建設水準而言, 有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3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1所、國家骨幹高等職業立項建設院校1所。

青島優先佈局, 謀劃發展。 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引進逐步進入快車道, 2016年有11所高校牽手青島, 2017年開始短短兩個多月時間裡, 就有4所高校與青島牽手或者擴建校區。 1月7日, 青島市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定;1月20日, 西北工業大學青島研究院共建協議簽約儀式在青島府新大廈舉行;2月9日,

青島市、山東大學和劍橋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三方將在創新轉化領域開展具備引領性的深度合作;2月14日, 青島市將與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共建北航青島科教新城, 北航青島校區計畫2019年開始招生……今年, 青島高校資源引進大幕已拉開, 會有越來越多優質高校搶灘青島、集聚青島。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 青島地位進一步凸顯, 藍色產業作為引領, 全力向藍色、高端、新興產業轉型。 青島將建設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國家重要的區域服務中心、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藍色跨越之夢逐一變成現實。

繪製青島高校發展新藍圖

“青島引進高校的政策可以說是目標宏大, 但又切實可行。 ”青島市委黨校文史教研部主任趙立波教授表示。 2016年, 青島出臺了《關於加快引進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對引進的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提供“一攬子”政策支持。 《意見》規劃了青島未來5年高等教育發展的藍圖和格局。 提出到2020年, 在青高等教育機構(含軍事院校)總數增加至50所以上。 根據要求, 引進高校研究院、研究生院、國際化人才基地、技術轉移中心等機構20所以上, 研究生數量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 在校生數量和高校數量位居計畫單列市首位, 在副省級城市中處於上游水準;建成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準大學, 使青島成為充滿活力的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從世界大學發展史來看,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會吸引高校集聚,而高校的集聚又會促進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兩者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青島也正在進入一個這樣良性的迴圈。”曾參與《意見》論證的青島大學國際合作處處長劉琪說。青島出臺這樣一個政策,可以說走在了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前列。

引入高等教育資源,不是想來就能來。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青島引進高校,突出“優質”二字,引進的高等教育機構應為國內外知名高校,境內大學原則上應為國家“985”“211”工程大學或國內專業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學原則上應為世界一流大學或擁有一流學科。事實上,青島引進高等教育資源方面從來都是嚴格把關。北京大學青島科技園和海洋研究院、復旦大學青島研究院、山東大學青島校區、中央美術學院大學生藝術創業園、上海財經大學青島財富管理研究院、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研究院 (校區)、四川大學青島研究院、吉林大學青島研究院……目前,青島引進的高校共有29所,絕大多數是“211”或者“985”高校,甚至有英國的劍橋大學、美國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國外知名高校。

《意見》中還提到,結合青島市高校現有學科佈局、實力,以及產業發展趨勢和對人才、科技的需求,“十三五”期間,重點引進海洋開發、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船舶海工、航空經濟以及文化影視傳媒、商學、財富金融管理等領域的學科專業。 “意見中涉及到的學科專業主要是一些新興產業,跟產業的升級、區域的發展結合都特別密切,而很多高校選擇來青島,也是看好了青島的這一點。”劉琪告訴記者。

參與《意見》論證的青島市工程諮詢院政策規劃研究部規劃諮詢師鄭雲龍則表示,青島確定引進的新興產業不僅僅是要在“十三五”期間發展,與青島的產業發展相結合,而是著眼更加長遠的目標,促進青島城市的發展。

有資金補助 提供用地支持

引進優質高校資源,青島可謂是大手筆。資金、用地、配套、一事一議四方面政策支持,加快引進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對引進並正式運行的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給予補助,對引進的非獨立法人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第一年給予不低於500萬元的啟動補助資金,以後根據績效情況每年補助不低於200萬元,連續補助5年;對引進的獨立法人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第一年給予不低於1000萬元的補助資金,以後根據績效情況每年補助不低於400萬元,連續補助5年。對國內外高水準大學來青辦校區或分校的,劃出專門區域並預留500畝至3000畝建設用地;對設立研究院、二級學院等二級辦學機構的,根據需要預留相應面積的用地。給予建設用地、人才公寓、房屋租賃、稅收減免、機構設置等優惠政策,並提供高層次人才、子女及配偶落戶等配套服務。

“引進在科技進步、產業發展、經濟社會建設等方面對我市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高等教育機構,實行‘一事一議’,予以特別支持”。如青島設立了200億元高等教育發展基金,對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等高校的青島校區專案給予重點支援。根據各高校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校園規劃總用地3000畝,教工住宅規劃總用地720畝;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校區將占地2000畝,總建築面積107萬平方米,計畫發展成為擁有全日制在校生2萬人左右的船海核特色鮮明的高水準研究型大學……

對引進的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實行“實物化”支持。由公共財政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高標準圖書館、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目前已經建成使用的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博物館就是由公共財政參與建設。學校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博物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向市民開放。

創新高等教育機制體制

引進設立的高等教育機構要創新體制機制和管理運行模式,建立健全現代大學制度,形成政府引導、社會投入的多元發展格局。也就是說,我市將積極探索公辦、民辦、國有民辦、混合制等多種所有制形式,採取合作辦學、墊資辦學、租賃辦學、獨立辦學等多種辦學方式,支援社會力量參與高等教育機構的創建。嘗試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大學制度和產學研融合發展的管理體制,為青島市乃至全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提供借鑒和經驗。

目前,引入並已經運行的高校中,青島也做了諸多的探索。山東大學校長張榮表示,青島校區將會堅持新體制運行。在辦學體制上,探索部、省、市共建新模式,探索實施大學理事會制度,吸納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在管理體制上,探索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延伸管理與屬地管理相結合,以延伸管理為主”的校區管理體制,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異地多校區管理模式;在培養體制上,試點探索“書院制”,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積極打造國際化的育人環境。

在青島建立科研院所的高校,也做了諸多的嘗試。“對於引進的高校研究院,基本上都是事實理事會制度,地方、學校和企業聯合參與,重大事項理事會決策,院長負責執行。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在運行上,研究院也是實行雙主體。比如說,天津大學青島研究院既是事業單位法人,也是企業單位法人,這樣可以更好地與市場對接,實現產業轉化。

本土高校“開疆拓土”

青島持續加強優質高校引進力度,原有駐青高校也在不斷拓展辦學“版圖”,以服務於青島市城市發展的需要。去年,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和青島農業大學就分別劃定了新校區。中國海洋大學黃島校區選址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占地約3000畝。該校區將重點打造國家級綜合性濱海試驗區和海上試驗場,建設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裝備與儀器、船舶與海洋工程等研發基地和相關學院;建設海洋發展戰略研究領域的協同創新中心,打造國家“藍色智庫”;並與國際知名海洋科教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共建學院。海大黃島校區規劃到2020年,校園建設達到招收和培養研究生、開展科研的辦學條件和生活條件,在校生規模達到1000人以上;2021年,初步完成校區一期基本建設,規模不低於30萬平方米,在校生規模達到5500人;2025年,初步實現校區運行常態化,形成黃島校區學科專業基本框架。

青島大學膠州校區選址在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功能是引進美國、加拿大等國際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聯合開展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引進高水準領軍人才,打造高水準創新科研團隊;圍繞青島市“三中心一基地”建設和膠州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優化學科佈局,調整組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學科群。青大膠州校區占地3000餘畝,青大將依託膠州校區,在國際化合作辦學、人才引進以及打造高水準學科方面加快發展步伐。新校區建成後,將有3萬名學生到青島大學膠州校區學習生活。

青島農業大學平度校區已開工建設。平度校區占地約1000畝,建築面積約2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3億元。2018年建成後,學校將圍繞區域經濟產業需要,按照不少於5個學科門類、不低於1萬人的規模開展全日制人才培養。青農大將在此配備相應教學、科研、教輔、後勤等機構和人員,平度校區將成為規模適中、結構完善、管理先進的主校區之一。

我市已引進並運行的高校有13個:

●山東大學青島校區●西安交通大學青島研究院●上海財經大學財富管理研究院●天津大學青島海洋技術研究院●大連理工大學青島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研究院(校區)●四川大學青島研究院●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青島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青島研究院(校區)●山東中醫藥大學青島中醫藥科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大學生藝術創業園●復旦大學青島研究院

已簽署合作協定並正在推進的國內外高校(機構)有16個:

●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中科院科教園)●同濟大學青島高等研究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青島科技園●西南交通大學青島軌道交通研究院●清華大學大資料中心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大連工業大學●北京大學青島科技園和海洋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中美城市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青島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島研究院●西北工業大學青島研究院●青島科技大學與德國耶拿應用大學等5所德國大學合作共建中德雙元工程學院●青島理工大學與德國BITS大學共建中德創業大學●聯合國大學可再生能源學院●普華永道大學

[編輯:亞麥]

使青島成為充滿活力的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從世界大學發展史來看,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會吸引高校集聚,而高校的集聚又會促進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兩者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青島也正在進入一個這樣良性的迴圈。”曾參與《意見》論證的青島大學國際合作處處長劉琪說。青島出臺這樣一個政策,可以說走在了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前列。

引入高等教育資源,不是想來就能來。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青島引進高校,突出“優質”二字,引進的高等教育機構應為國內外知名高校,境內大學原則上應為國家“985”“211”工程大學或國內專業排名前5名的高校,境外大學原則上應為世界一流大學或擁有一流學科。事實上,青島引進高等教育資源方面從來都是嚴格把關。北京大學青島科技園和海洋研究院、復旦大學青島研究院、山東大學青島校區、中央美術學院大學生藝術創業園、上海財經大學青島財富管理研究院、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研究院 (校區)、四川大學青島研究院、吉林大學青島研究院……目前,青島引進的高校共有29所,絕大多數是“211”或者“985”高校,甚至有英國的劍橋大學、美國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國外知名高校。

《意見》中還提到,結合青島市高校現有學科佈局、實力,以及產業發展趨勢和對人才、科技的需求,“十三五”期間,重點引進海洋開發、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船舶海工、航空經濟以及文化影視傳媒、商學、財富金融管理等領域的學科專業。 “意見中涉及到的學科專業主要是一些新興產業,跟產業的升級、區域的發展結合都特別密切,而很多高校選擇來青島,也是看好了青島的這一點。”劉琪告訴記者。

參與《意見》論證的青島市工程諮詢院政策規劃研究部規劃諮詢師鄭雲龍則表示,青島確定引進的新興產業不僅僅是要在“十三五”期間發展,與青島的產業發展相結合,而是著眼更加長遠的目標,促進青島城市的發展。

有資金補助 提供用地支持

引進優質高校資源,青島可謂是大手筆。資金、用地、配套、一事一議四方面政策支持,加快引進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對引進並正式運行的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給予補助,對引進的非獨立法人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第一年給予不低於500萬元的啟動補助資金,以後根據績效情況每年補助不低於200萬元,連續補助5年;對引進的獨立法人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第一年給予不低於1000萬元的補助資金,以後根據績效情況每年補助不低於400萬元,連續補助5年。對國內外高水準大學來青辦校區或分校的,劃出專門區域並預留500畝至3000畝建設用地;對設立研究院、二級學院等二級辦學機構的,根據需要預留相應面積的用地。給予建設用地、人才公寓、房屋租賃、稅收減免、機構設置等優惠政策,並提供高層次人才、子女及配偶落戶等配套服務。

“引進在科技進步、產業發展、經濟社會建設等方面對我市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高等教育機構,實行‘一事一議’,予以特別支持”。如青島設立了200億元高等教育發展基金,對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等高校的青島校區專案給予重點支援。根據各高校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校園規劃總用地3000畝,教工住宅規劃總用地720畝;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校區將占地2000畝,總建築面積107萬平方米,計畫發展成為擁有全日制在校生2萬人左右的船海核特色鮮明的高水準研究型大學……

對引進的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實行“實物化”支持。由公共財政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高標準圖書館、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目前已經建成使用的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博物館就是由公共財政參與建設。學校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博物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向市民開放。

創新高等教育機制體制

引進設立的高等教育機構要創新體制機制和管理運行模式,建立健全現代大學制度,形成政府引導、社會投入的多元發展格局。也就是說,我市將積極探索公辦、民辦、國有民辦、混合制等多種所有制形式,採取合作辦學、墊資辦學、租賃辦學、獨立辦學等多種辦學方式,支援社會力量參與高等教育機構的創建。嘗試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大學制度和產學研融合發展的管理體制,為青島市乃至全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提供借鑒和經驗。

目前,引入並已經運行的高校中,青島也做了諸多的探索。山東大學校長張榮表示,青島校區將會堅持新體制運行。在辦學體制上,探索部、省、市共建新模式,探索實施大學理事會制度,吸納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在管理體制上,探索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延伸管理與屬地管理相結合,以延伸管理為主”的校區管理體制,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異地多校區管理模式;在培養體制上,試點探索“書院制”,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積極打造國際化的育人環境。

在青島建立科研院所的高校,也做了諸多的嘗試。“對於引進的高校研究院,基本上都是事實理事會制度,地方、學校和企業聯合參與,重大事項理事會決策,院長負責執行。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在運行上,研究院也是實行雙主體。比如說,天津大學青島研究院既是事業單位法人,也是企業單位法人,這樣可以更好地與市場對接,實現產業轉化。

本土高校“開疆拓土”

青島持續加強優質高校引進力度,原有駐青高校也在不斷拓展辦學“版圖”,以服務於青島市城市發展的需要。去年,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和青島農業大學就分別劃定了新校區。中國海洋大學黃島校區選址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占地約3000畝。該校區將重點打造國家級綜合性濱海試驗區和海上試驗場,建設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裝備與儀器、船舶與海洋工程等研發基地和相關學院;建設海洋發展戰略研究領域的協同創新中心,打造國家“藍色智庫”;並與國際知名海洋科教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共建學院。海大黃島校區規劃到2020年,校園建設達到招收和培養研究生、開展科研的辦學條件和生活條件,在校生規模達到1000人以上;2021年,初步完成校區一期基本建設,規模不低於30萬平方米,在校生規模達到5500人;2025年,初步實現校區運行常態化,形成黃島校區學科專業基本框架。

青島大學膠州校區選址在膠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功能是引進美國、加拿大等國際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聯合開展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引進高水準領軍人才,打造高水準創新科研團隊;圍繞青島市“三中心一基地”建設和膠州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優化學科佈局,調整組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學科群。青大膠州校區占地3000餘畝,青大將依託膠州校區,在國際化合作辦學、人才引進以及打造高水準學科方面加快發展步伐。新校區建成後,將有3萬名學生到青島大學膠州校區學習生活。

青島農業大學平度校區已開工建設。平度校區占地約1000畝,建築面積約2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3億元。2018年建成後,學校將圍繞區域經濟產業需要,按照不少於5個學科門類、不低於1萬人的規模開展全日制人才培養。青農大將在此配備相應教學、科研、教輔、後勤等機構和人員,平度校區將成為規模適中、結構完善、管理先進的主校區之一。

我市已引進並運行的高校有13個:

●山東大學青島校區●西安交通大學青島研究院●上海財經大學財富管理研究院●天津大學青島海洋技術研究院●大連理工大學青島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研究院(校區)●四川大學青島研究院●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青島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青島研究院(校區)●山東中醫藥大學青島中醫藥科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大學生藝術創業園●復旦大學青島研究院

已簽署合作協定並正在推進的國內外高校(機構)有16個:

●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中科院科教園)●同濟大學青島高等研究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青島科技園●西南交通大學青島軌道交通研究院●清華大學大資料中心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大連工業大學●北京大學青島科技園和海洋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中美城市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青島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島研究院●西北工業大學青島研究院●青島科技大學與德國耶拿應用大學等5所德國大學合作共建中德雙元工程學院●青島理工大學與德國BITS大學共建中德創業大學●聯合國大學可再生能源學院●普華永道大學

[編輯:亞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