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福清、閩清的這些傳奇景點,你去過嗎?

近年來, 把革命傳統教育與放鬆身心、增加閱歷相結合的紅色文化旅遊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今天來介紹福州市區的福清和閩清。 這兩個地方也有很多革命遺址和紅色紀念設施呢!

福清

福清簡稱“融”, 是福州市轄的一個縣級市。 目前, 轄區內保存著20多處紅色史跡地和紅色紀念設施, 我們將分上、中、下篇進行介紹。

今天介紹的有:中共福清縣委誕生地和機關駐地舊址、福平沿海抗日遊擊第八中隊駐地舊址、中共福清縣委機關駐地舊址等3處紅色史跡地, 以及福清市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陳炳奎烈士陵園、余長鉞烈士陵園、解放福州作坊山戰鬥紀念園(德勝亭、德勝公園)等4處紅色紀念設施。

1

漈頭村

福清市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

福清市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

福清市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 位於陽下街道漈頭村。

福清市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於2005年建成, 主體建築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共三層。 紀念館展廳分三個部分展出福清的革命歷史:一樓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二樓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 陳列物品共213件。

2

陳氏支祠

中共福清縣委誕生地和機關駐地舊址

中共福清縣委誕生地和機關駐地舊址。

中共福清縣委誕生地和機關駐地舊址, 位於陽下街道漈頭村陳氏支祠內。

1934年1月, 何文成、陳炳奎、餘長鉞等在陳氏支祠組建中共福清縣委, 何文成擔任縣委書記, 陳炳奎、餘長鉞、何胥陶、池亦妹仔等人任縣委委員。 陳氏支祠成了中共福清縣委的第一個駐地。

在縣委領導下, 福清革命重心由城鎮轉移至農村, 並組織了南西亭暴動, 農民運動蓬勃發展。

3

陳氏祠堂(漈陽書院)

福平沿海抗日遊擊第八中隊駐地舊址

福平沿海抗日遊擊第八中隊駐地舊址。

福平沿海抗日遊擊第八中隊駐地舊址,

位於陽下街道漈頭村陳氏祠堂(漈陽書院)內。

1941年四五月間, 按照中共福建省委和中共閩中特委的部署, 中共福清中心縣委把隱蔽在海上的偽和平救國軍中的幹部和武裝人員全部撤回, 組建了3支抗日遊擊隊。 第一支抗日遊擊隊是福(清)平(潭)沿海抗日遊擊第八中隊, 隊部設在陳氏祠堂。 他們以這裡為據點, 打擊日本侵略者。 抗戰勝利後, 祠堂又成為中共地下遊擊隊議事之所, 中共閩中地方組織的領導人都曾集中在這裡, 共商義舉。

4

漈頭村

陳炳奎烈士陵園

陳炳奎烈士陵園。

陳炳奎烈士陵園,位於陽下街道漈頭村。

陳炳奎(1907-1937),原名陳祖進,生於陽下漈頭村。曾任中共福清特支委員、中共福清縣委書記、中共閩中特委委員等職。2003年,陳炳奎烈士陵園與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同時籌建,2005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占地面積約9000平方米。

5

陽下村

余長鉞烈士陵園

余長鉞烈士陵園。

余長鉞烈士陵園,位於陽下街道陽下村東邊的統子坪山西北坡上。

餘長鉞,1918年10月18日生於陽下村,1931年參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福建人民政府福清特派員、共青團福清縣委書記、中共閩中特委委員等職。1934年,他與陳金來、陳炳奎等人領導南西亭暴動。1937年2月,因叛徒吿密,他在莆田被捕,後於1937年6月23日慷慨就義。

1998年,余長鉞烈士陵園由陽下村村口遷至現址,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

6

戴氏宗祠

中共福清縣委機關駐地舊址

中共福清縣委機關駐地舊址。

中共福清縣委機關駐地舊址,位於音西街道雲中洋村嶺口自然村戴氏宗祠內。

1949年2月中旬,中共福清縣委在戴氏宗祠召開擴大會議,貫徹中共閩中地委溪尾洋會議精神。縣委成員和各區領導幹部100多人出席。會議根據中共閩中地委溪尾洋會議精神,結合福清實際,作出發展黨組織,擴大遊擊武裝,繼續開展除霸、反“三征”鬥爭的決定。

7

作坊村

解放福州作坊山戰鬥紀念園(德勝亭、德勝公園)

解放福州作坊山戰鬥紀念園(德勝亭、德勝公園)。

解放福州作坊山戰鬥紀念園(德勝亭、德勝公園),位於陽下街道作坊村。

1949年8月17日,在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韋國清的指揮下,福州5萬敵軍大部分被三野第十兵團第28軍、第29軍和第31軍殲滅,駐守福州的國民黨殘部南逃。18日,敵軍殘部11000餘人逃至福清作坊山一帶時,被我第29軍攔擊殲滅,並在作坊山俘敵4700餘人,其中中將1人、少將10人。在我軍解放福州過程中,福清陽下作坊山一戰是殲敵指揮機關級別最高、俘敵將領最多的一次。

為緬懷先烈、教育後代,2009年5月,福州市委、市政府與福清市委、市政府在作坊山興建“德勝亭”,福建省軍區原司令員盧福祥老將軍為“德勝公園”和“德勝亭”題名。

閩清

閩清簡稱“梅”,位於福建東部、閩江中下游,風光秀美,人文薈萃。目前,閩清境內保存著20多處紅色史跡地和紅色紀念設施,我們將分篇逐一介紹。

今天將介紹閩清戰時民眾教育流動工作隊隊部舊址、中共閩清二都支部舊址、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舊址、閩清人民遊擊隊成立舊址、南下解放大軍先遣部隊指揮部電臺樓舊址等5處紅色史跡地,以及閩清縣革命烈士陵園、十五都反擊戰紀念台等2處紅色紀念設施。

1

洋桃路17號

閩清縣革命烈士陵園

閩清縣革命烈士陵園。

閩清縣革命烈士陵園,位於梅城鎮洋桃路17號。

陵園建造於1963年9月,占地6200平方米,其中烈士陵墓占地215平方米。陵園內共安葬新中國成立前及初期犧牲的革命先烈262名(女烈士2名)。陵園1984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被列為省級黨史教育基地。

2

梅城鎮城北大街

閩清戰時民眾教育流動工作隊隊部舊址

閩清戰時民眾教育流動工作隊隊部舊址。

閩清戰時民眾教育流動工作隊(簡稱“戰工隊”)隊部舊址,位於梅城鎮城北大街的閩清文廟內,2017年被列為縣級黨史教育基地。

1939年,中共閩江工委組織部長兼中共閩清工委書記盧懋居及地下黨員項新(即項南)、舒誠等來到閩清,以閩清文廟為陣地,組織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他們將福州師範、福州簡易師範和福州英華中學統配到閩清做民教工作的二三十位青年學生組成戰工隊。他們在文廟排練宣傳抗日救亡的歌曲和話劇,並在許多鄉村演出,給閩清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3

台鼎村83-1號

中共閩清二都支部舊址

中共閩清二都支部舊址。

中共閩清二都支部舊址,位於雲龍鄉台鼎村83-1號,2017年被列為縣級黨史教育基地。

1947年10月,中共閩浙贛省委電臺台長黃廣天受省委委派返鄉調查處理“牛皮山事件”。其間,黃廣天秘密發展黨員並組建了閩清縣內第一個地下黨支部——中共閩清二都支部。該支部與黃廣天單線聯繫,接頭點在福州倉前山上渡100號。中共閩清縣委組建後,中共閩清二都支部改由中共閩清縣委副書記鄭一惠領導。11月中旬,鄭一惠領導中共閩清二都支部開展抗丁鬥爭並取得勝利,黨的影響和革命隊伍迅速擴大。1947年底,中共閩清二都支部升格為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

4

台鼎村

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舊址

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舊址。

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舊址,位於雲龍鄉台鼎村,2017年被列為縣級黨史教育基地。

1947年底,中共閩清二都支部升格為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下轄台鼎、際上支部。

1948年三四月,中共閩清縣委和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遭破壞。同年10月,複建中共閩清縣核心領導小組後,重建了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下轄四個支部,並繼續開展農民運動,籌資購物支援山頭遊擊隊等革命活動。1949年7月後,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積極籌糧支前,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閩清縣城。

5

興增厝

閩清人民遊擊隊成立舊址

閩清人民遊擊隊成立舊址。

閩清人民遊擊隊成立舊址,位於金沙鎮上演村興增厝,2017年被列為縣級黨史教育基地。

1949年3月,中共閩清縣核心領導小組負責人黃世傑在上演村興增厝宣佈成立閩清人民遊擊隊,黃世傑為總負責,謝元安為隊長,並以上演村為基點建立閩(清)尤(溪)邊遊擊根據地。

同年4月至6月,閩清人民遊擊隊成功策反國民黨南平專署保安營第一連連長謝道球率部起義。6月,人民解放軍第29軍86師副師長徐光友率南下解放大軍先遣隊與遊擊隊勝利會師並進駐興增厝。8月,遊擊隊與解放軍密切配合取得“十五都反擊戰”勝利,並為解放閩清縣城作出了重要貢獻。

6

謝開蓮洋樓

南下解放大軍先遣部隊指揮部電臺樓舊址

南下解放大軍先遣部隊指揮部電臺樓舊址。

1949年6月28日,南下解放大軍先遣隊300多人,在人民解放軍第29軍86師副師長徐光友率領下進駐上演村。7月5日,南下解放大軍偵察班一行16人在余參謀的帶領下,由遊擊隊政工員肖武梅做嚮導,專程護送一部新的電臺和軍用地圖,從南平經尤溪口,過百丈嶺,安全抵達先遣隊駐地上演村。當時,先遣部隊電臺就設在謝開蓮洋樓,負責收集、發送軍事情報。

7

仙峰山公園

十五都反擊戰紀念台

十五都反擊戰紀念台。

十五都反擊戰紀念台,位於白中鎮仙峰山公園之頂,建於2003年6月,2017年被列為縣級黨史教育基地。

1949年8月,解放軍第29軍86師先遣隊與閩清人民遊擊隊,在白中鎮前阪村與國民黨軍發生激戰。經過一天的戰鬥,我方以150余人兵力戰勝4倍之敵,並斃傷敵副團長等30多人。

十五都反擊戰是自解放戰爭以來在閩清發生的最重要、最激烈的一場血戰。它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反動當局據守閩清、阻止解放大軍南下的美夢,為閩清縣城的順利解放奠定了基礎。

源自:福州晚報

陳炳奎烈士陵園。

陳炳奎烈士陵園,位於陽下街道漈頭村。

陳炳奎(1907-1937),原名陳祖進,生於陽下漈頭村。曾任中共福清特支委員、中共福清縣委書記、中共閩中特委委員等職。2003年,陳炳奎烈士陵園與漈頭革命歷史紀念館同時籌建,2005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占地面積約9000平方米。

5

陽下村

余長鉞烈士陵園

余長鉞烈士陵園。

余長鉞烈士陵園,位於陽下街道陽下村東邊的統子坪山西北坡上。

餘長鉞,1918年10月18日生於陽下村,1931年參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福建人民政府福清特派員、共青團福清縣委書記、中共閩中特委委員等職。1934年,他與陳金來、陳炳奎等人領導南西亭暴動。1937年2月,因叛徒吿密,他在莆田被捕,後於1937年6月23日慷慨就義。

1998年,余長鉞烈士陵園由陽下村村口遷至現址,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

6

戴氏宗祠

中共福清縣委機關駐地舊址

中共福清縣委機關駐地舊址。

中共福清縣委機關駐地舊址,位於音西街道雲中洋村嶺口自然村戴氏宗祠內。

1949年2月中旬,中共福清縣委在戴氏宗祠召開擴大會議,貫徹中共閩中地委溪尾洋會議精神。縣委成員和各區領導幹部100多人出席。會議根據中共閩中地委溪尾洋會議精神,結合福清實際,作出發展黨組織,擴大遊擊武裝,繼續開展除霸、反“三征”鬥爭的決定。

7

作坊村

解放福州作坊山戰鬥紀念園(德勝亭、德勝公園)

解放福州作坊山戰鬥紀念園(德勝亭、德勝公園)。

解放福州作坊山戰鬥紀念園(德勝亭、德勝公園),位於陽下街道作坊村。

1949年8月17日,在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韋國清的指揮下,福州5萬敵軍大部分被三野第十兵團第28軍、第29軍和第31軍殲滅,駐守福州的國民黨殘部南逃。18日,敵軍殘部11000餘人逃至福清作坊山一帶時,被我第29軍攔擊殲滅,並在作坊山俘敵4700餘人,其中中將1人、少將10人。在我軍解放福州過程中,福清陽下作坊山一戰是殲敵指揮機關級別最高、俘敵將領最多的一次。

為緬懷先烈、教育後代,2009年5月,福州市委、市政府與福清市委、市政府在作坊山興建“德勝亭”,福建省軍區原司令員盧福祥老將軍為“德勝公園”和“德勝亭”題名。

閩清

閩清簡稱“梅”,位於福建東部、閩江中下游,風光秀美,人文薈萃。目前,閩清境內保存著20多處紅色史跡地和紅色紀念設施,我們將分篇逐一介紹。

今天將介紹閩清戰時民眾教育流動工作隊隊部舊址、中共閩清二都支部舊址、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舊址、閩清人民遊擊隊成立舊址、南下解放大軍先遣部隊指揮部電臺樓舊址等5處紅色史跡地,以及閩清縣革命烈士陵園、十五都反擊戰紀念台等2處紅色紀念設施。

1

洋桃路17號

閩清縣革命烈士陵園

閩清縣革命烈士陵園。

閩清縣革命烈士陵園,位於梅城鎮洋桃路17號。

陵園建造於1963年9月,占地6200平方米,其中烈士陵墓占地215平方米。陵園內共安葬新中國成立前及初期犧牲的革命先烈262名(女烈士2名)。陵園1984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被列為省級黨史教育基地。

2

梅城鎮城北大街

閩清戰時民眾教育流動工作隊隊部舊址

閩清戰時民眾教育流動工作隊隊部舊址。

閩清戰時民眾教育流動工作隊(簡稱“戰工隊”)隊部舊址,位於梅城鎮城北大街的閩清文廟內,2017年被列為縣級黨史教育基地。

1939年,中共閩江工委組織部長兼中共閩清工委書記盧懋居及地下黨員項新(即項南)、舒誠等來到閩清,以閩清文廟為陣地,組織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他們將福州師範、福州簡易師範和福州英華中學統配到閩清做民教工作的二三十位青年學生組成戰工隊。他們在文廟排練宣傳抗日救亡的歌曲和話劇,並在許多鄉村演出,給閩清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3

台鼎村83-1號

中共閩清二都支部舊址

中共閩清二都支部舊址。

中共閩清二都支部舊址,位於雲龍鄉台鼎村83-1號,2017年被列為縣級黨史教育基地。

1947年10月,中共閩浙贛省委電臺台長黃廣天受省委委派返鄉調查處理“牛皮山事件”。其間,黃廣天秘密發展黨員並組建了閩清縣內第一個地下黨支部——中共閩清二都支部。該支部與黃廣天單線聯繫,接頭點在福州倉前山上渡100號。中共閩清縣委組建後,中共閩清二都支部改由中共閩清縣委副書記鄭一惠領導。11月中旬,鄭一惠領導中共閩清二都支部開展抗丁鬥爭並取得勝利,黨的影響和革命隊伍迅速擴大。1947年底,中共閩清二都支部升格為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

4

台鼎村

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舊址

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舊址。

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舊址,位於雲龍鄉台鼎村,2017年被列為縣級黨史教育基地。

1947年底,中共閩清二都支部升格為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下轄台鼎、際上支部。

1948年三四月,中共閩清縣委和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遭破壞。同年10月,複建中共閩清縣核心領導小組後,重建了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下轄四個支部,並繼續開展農民運動,籌資購物支援山頭遊擊隊等革命活動。1949年7月後,中共閩清二都區(工)委積極籌糧支前,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閩清縣城。

5

興增厝

閩清人民遊擊隊成立舊址

閩清人民遊擊隊成立舊址。

閩清人民遊擊隊成立舊址,位於金沙鎮上演村興增厝,2017年被列為縣級黨史教育基地。

1949年3月,中共閩清縣核心領導小組負責人黃世傑在上演村興增厝宣佈成立閩清人民遊擊隊,黃世傑為總負責,謝元安為隊長,並以上演村為基點建立閩(清)尤(溪)邊遊擊根據地。

同年4月至6月,閩清人民遊擊隊成功策反國民黨南平專署保安營第一連連長謝道球率部起義。6月,人民解放軍第29軍86師副師長徐光友率南下解放大軍先遣隊與遊擊隊勝利會師並進駐興增厝。8月,遊擊隊與解放軍密切配合取得“十五都反擊戰”勝利,並為解放閩清縣城作出了重要貢獻。

6

謝開蓮洋樓

南下解放大軍先遣部隊指揮部電臺樓舊址

南下解放大軍先遣部隊指揮部電臺樓舊址。

1949年6月28日,南下解放大軍先遣隊300多人,在人民解放軍第29軍86師副師長徐光友率領下進駐上演村。7月5日,南下解放大軍偵察班一行16人在余參謀的帶領下,由遊擊隊政工員肖武梅做嚮導,專程護送一部新的電臺和軍用地圖,從南平經尤溪口,過百丈嶺,安全抵達先遣隊駐地上演村。當時,先遣部隊電臺就設在謝開蓮洋樓,負責收集、發送軍事情報。

7

仙峰山公園

十五都反擊戰紀念台

十五都反擊戰紀念台。

十五都反擊戰紀念台,位於白中鎮仙峰山公園之頂,建於2003年6月,2017年被列為縣級黨史教育基地。

1949年8月,解放軍第29軍86師先遣隊與閩清人民遊擊隊,在白中鎮前阪村與國民黨軍發生激戰。經過一天的戰鬥,我方以150余人兵力戰勝4倍之敵,並斃傷敵副團長等30多人。

十五都反擊戰是自解放戰爭以來在閩清發生的最重要、最激烈的一場血戰。它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反動當局據守閩清、阻止解放大軍南下的美夢,為閩清縣城的順利解放奠定了基礎。

源自:福州晚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