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深圳增強現實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蘇波:大資料是AR走向C端市場的一根導火線

12月29日, 深圳增強現實技術有限公司獲得中國虛擬實境創新創業大賽南昌賽區一等獎。 深圳增強現實技術有限公司(0glass)創始人兼CEO蘇波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說,

就像當年互聯網把PC點燃一樣, AR通往C端市場也需要一根導火線, 這根導火線不是很多人認為的5G網路, 而是無處不在的大資料。

AR還處於工業、商業階段

任何新技術, 特別是與IT相關的新技術, 似乎都是沿著軍事、工業、商業、消費品的路徑發展。 電腦的發展路徑就是一個典型, 最早的圖靈機是為了破譯軍事情報而產生的。 二戰時, 德國的U型潛艇在多年的海戰中曾給盟國軍艦及商船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發明了圖靈機, 協助盟軍破譯恩尼格瑪密碼, 讓盟軍在海上作戰行動中取得了極大的主動權, 從而扭轉二戰戰局。

後來, 世界科技巨頭IBM將電腦由軍事領域推廣到工業領域。

目前, IBM是全球最大的資訊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 蘇波指出, 現在一講到IBM就覺得它是一家諮詢和服務公司, 實際上它是一家以實業為支撐的諮詢和服務公司。 “IBM既不是給你一堆PPT, 也不是給你一堆Word文檔, 而是給你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並且能夠用IT將各種設想落地。 而且IBM擁有自己的設備、SDK、中介軟體等, 只需要根據需求把應用層開發出來就行。 ”

同樣, 微軟Windows系統的發明則將電腦帶入商業辦公階段, 互聯網的普及又讓電腦從辦公室走進家庭。 電腦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伴隨著革命性技術的出現, 這些技術推動著電腦不斷升級並逐漸實現普及。

同樣, AR的演進也需要經歷這些發展階段。 目前, AR還處於軍事、工業、商業階段,

四年前, 谷歌曾嘗試跳過工業、商業階段, 直接將Google Glass推向消費者, 但是由於產品不是十分完美、潛在隱私問題等原因難以在消費市場進一步推進。 蘇波認為, 谷歌可能原本想打破常規的發展邏輯, 直接切入C端市場, 但是在推進的過程中發現苗頭不對只能停掉Google Glass, 經過兩年調整之後, 新一代谷歌智慧眼鏡回歸, 主要面向企業級用戶, 又按照正常的發展邏輯升級產品。

無論是國外的AR公司DAQRI、ODG、HoloLens、Mate、Google Glass, 還是國內的AR公司梟龍科技、0galss等, 目前它們主要還是在軍事、工業和商業領域尋求應用場景, 幾乎沒有一家企業令其AR眼鏡直接面向消費者市場。

AR+工業走不出試點試用怪圈

國內AR近兩三年才蓬勃興起, 而國外AR起步很早, 像DAQRI已經有7~8年的歷史了, ODG更是經歷了10年的發展歷程,

但是這些企業至今還不能自負盈虧。 實際上, 工業場景當中採用AR技術的較多, 而且AR+工業已經發展多年, 為什麼AR一直走不出試點、試用的怪圈呢?也就是說, 為什麼工業企業沒有擴大範圍使用AR技術呢?

蘇波認為, AR眼鏡重量不輕、續航不久、運算不快, 造成AR+工業不能真正落地。 工業企業在試點試用的時候可以不惜成本, 例如西門子採用0glass的解決方案時肯花10萬元, 但是當他們打算大規模採用的時候發現現在的AR眼鏡都太重, 不適合長時間佩戴, 不具有落地價值。

而且現在AR眼鏡的運算太慢, 同樣無法滿足工業場景的需求。 AR眼鏡主要以3D視頻、模型和圖片為主, 而且工業企業資料量很大, 比如一輛汽車有幾萬個零部件,

需要幾十萬個拆解步驟, 運算量很大, 如果AR眼鏡運算跟不上, 再輕也無法滿足工業應用的需求。 而微軟HoloLens的運算能力跟上了, 但是體積、重量、視場角又存在缺憾, 很難實現平衡。

此外, 續航和價格也是企業大規模採用AR眼鏡的時候需要考慮的。 按照8個小時工作時長來講, AR眼鏡續航時間一般至少需要8個小時, 但是現在的智慧眼鏡大多只有兩三個小時。 如果從筆記本普及價格來看, 一般是在5000元到8000元左右, 但是現在AR眼鏡動輒就是上萬元的價格, 如果企業要大量使用, 價格可能是個攔路虎。

要破除試點試用的怪圈, AR眼鏡企業首先要在重量、運算、續航和價格上下工夫。 誰能夠最先做出四個方面平衡的產品誰就有可能成為AR領域的一匹黑馬。 但要做出一款黑天鵝式的產品並不容易。在功能手機時代,不少企業嘗試做智慧手機,但是都沒能成功,直到蘋果iPhone4的出現才帶動了智慧手機行業的繁榮,革了功能機的命,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AR應用還處於初級階段,需要更多的市場驗證,企業級市場爆發至少要到2020年以後。

AR通往C端市場還差大資料這根導火線

AR眼鏡在重量、運算、續航和價格上實現了平衡也只能滿足B端市場的需求,讓AR+工業走出試點試用的怪圈,離C端市場仍然有一段距離。AR在C端市場爆發可能要到2025年,蘇波指出,C端產品必須具備兩個特徵,一個是需要極高的市場保有量,另一個是要有一定的黏性。

如果滿足第一個特徵說明是現象級的產品,就像2016年大賣的VR眼鏡盒子,有的廠商號稱上千萬台銷量,但是這種產品體驗不佳,不會產生黏性。蘇波說,VR眼鏡盒子不是顛覆性的革命性產品,只是滿足消費者的好奇心,而且這種好奇心來自形式,不是由內容產生的,無法產生黏性,自然也沒有持續性。2017年市場中基本沒有VR眼鏡盒子的聲音,這說明VR/AR產品離C端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顧電腦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電腦進入家庭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電腦如果只有辦公軟體,沒有其它應用,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形成不了黏性,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消費品。有了互聯網之後,PC產生了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多元應用、內容,促使電腦成為個人消費品。蘇波指出,就像互聯網把PC點燃的一樣,AR要走向C端市場還需要一根導火線,不少人認為這根導火線是5G網路,其實不是。VR就是媒體,媒體承載大量的內容,VR內容需要5G網路傳輸,但是AR是平臺,促使AR走向C端市場的導火線不是5G網路,而是大資料。

未來AR眼鏡很輕,利用資料傳輸可以看到各種資料流程,例如,用戶到餐館點菜,一看功能表AR眼鏡就會呈現原料的來源、菜品製作過程等,讓用戶一目了然。蘇波指出,AR要走向C端市場需要各個環節的資料沉澱,不然使用者無法看到各種資訊。無處不在的大資料才是AR走向C端市場的一根導火線。

但要做出一款黑天鵝式的產品並不容易。在功能手機時代,不少企業嘗試做智慧手機,但是都沒能成功,直到蘋果iPhone4的出現才帶動了智慧手機行業的繁榮,革了功能機的命,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AR應用還處於初級階段,需要更多的市場驗證,企業級市場爆發至少要到2020年以後。

AR通往C端市場還差大資料這根導火線

AR眼鏡在重量、運算、續航和價格上實現了平衡也只能滿足B端市場的需求,讓AR+工業走出試點試用的怪圈,離C端市場仍然有一段距離。AR在C端市場爆發可能要到2025年,蘇波指出,C端產品必須具備兩個特徵,一個是需要極高的市場保有量,另一個是要有一定的黏性。

如果滿足第一個特徵說明是現象級的產品,就像2016年大賣的VR眼鏡盒子,有的廠商號稱上千萬台銷量,但是這種產品體驗不佳,不會產生黏性。蘇波說,VR眼鏡盒子不是顛覆性的革命性產品,只是滿足消費者的好奇心,而且這種好奇心來自形式,不是由內容產生的,無法產生黏性,自然也沒有持續性。2017年市場中基本沒有VR眼鏡盒子的聲音,這說明VR/AR產品離C端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顧電腦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電腦進入家庭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電腦如果只有辦公軟體,沒有其它應用,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形成不了黏性,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消費品。有了互聯網之後,PC產生了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多元應用、內容,促使電腦成為個人消費品。蘇波指出,就像互聯網把PC點燃的一樣,AR要走向C端市場還需要一根導火線,不少人認為這根導火線是5G網路,其實不是。VR就是媒體,媒體承載大量的內容,VR內容需要5G網路傳輸,但是AR是平臺,促使AR走向C端市場的導火線不是5G網路,而是大資料。

未來AR眼鏡很輕,利用資料傳輸可以看到各種資料流程,例如,用戶到餐館點菜,一看功能表AR眼鏡就會呈現原料的來源、菜品製作過程等,讓用戶一目了然。蘇波指出,AR要走向C端市場需要各個環節的資料沉澱,不然使用者無法看到各種資訊。無處不在的大資料才是AR走向C端市場的一根導火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