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佛菩薩為何眉心都有一個點?極少人知道答案!

佛教造像十分講究法度, 不僅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規定, 甚至還有《造像度量經》這樣的經典對身體的比例、尺度進行細緻的解說。

如果不符合這些法度和規定, 那一尊佛像就會有“不如法”的嫌疑。

例如, 藏傳佛教中的唐卡, 就需要嚴格遵循《度量經》的尺度來進行繪製, 否則就會被認為缺乏經典的根據。

我們常常可以見到, 卻又往往不知所謂的佛像眉心的那一個小點, 就是佛教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法相, 即第三十二相中的“眉間白毫相”。

根據佛經記載, 白毫相是指佛的眉間有白毛, 柔軟如兜羅綿, 其色雪白, 光潔清淨, 長一丈五尺, 右旋卷收。

這是佛在因位時, 見眾生修三學, 稱讚其美而不毀訾, 有謗者則遮制守護而感得的妙相。

能見到此相者, 可除去百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的生死之罪。

正是由於白毫相如此重要, 觀想白毫也就成為了佛教修行的一種法門。

淨土宗的觀相法門尤為重視《阿彌陀經》中的“白毫宛轉五須彌”, 實際上也就是希望通過正確地觀想白毫來達到真實不虛的境地, 通過正觀的方式來改變修行者的意念與思想。

在佛教造像中, 白毫相雖然看似簡單, 實際上卻不能隨意為之。

繪製白毫相最為重要的一點,

就是要繪製出其中的“右旋”特徵。

佛教講究右旋與右繞, 這種動態的旋與繞, 實際上體現著佛教的特定的宇宙觀與時空觀。

而“旋相”就是這一觀念在佛像上的具體表徵, 佛經中記載白毫相“引長一尋, 右旋螺如真珠, 大放光明”, 這裡特別強調右旋, 就是意圖強調一種宇宙在生滅之間的動態。

與佛像形制的歷史變化及地區差異相同, 白毫相也並非存在於所有時期和地域的佛像中。

在一些早期的佛像或者特定地域的佛像裡, 白毫就不是一種一定會出現的相好。 有些佛像中, 即使有白毫, 也未必會表現得極為明顯。

但由於白毫豐富的宗教意涵, 這一相好在佛教藝術的後期逐漸成為了一種相對固定的造像樣式,

沒有白毫的佛像, 往往都會被視為逾矩。

當然, 無論是白毫的光明, 還是白毫的旋轉, 最終意圖表現的都是佛法的光明與偉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