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十一屆浙江省政協工作探索與實踐述評之三

譜寫政協協商民主的浙江篇章

——十一屆省政協工作探索與實踐述評之三

據聯誼報 春風浩蕩,一碧萬頃。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推進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政協協商民主一派生機盎然。

網路圖

迎著時代的春風,十一屆省政協五年來,精准把握人民政協性質定位,充分發揮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管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堅決維護核心、緊緊圍繞中心、傾力服務大局、真情服務群眾,濃墨重彩書寫政協協商民主的浙江篇章。

完善協商議政格局,把制度體系“立”起來

“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 ”

人民政協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管道和專門協商機構。 結合時代特徵、浙江特點,推進政協協商民主建設該從哪裡入手,以什麼為突破口?這是中共十八大之後,十一屆省政協邁進開局之年就面對的一份時代考卷。

“推進落實好中共中央和省委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規定,推動完善我省政協協商民主制度機制。 ”2013年1月,省政協主席喬傳秀在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就開始謀劃部署。

接著,省政協緊鑼密鼓勾畫出一張張“設計圖”“施工圖”,政協協商民主的浙江藍圖徐徐展開。

一年多時間裡,在修訂完善原有制度規章基礎上,“系列民生”履職工作實施意見、加強和改進調查研究意見、委員履職若干規定、委員聯繫群眾若干規定,以及全體會議工作規則、常務會議工作規則、主席會議工作規則、秘書長會議規則、專委會通則、提案徵集辦法、提案遴選與督辦辦法等一系列有關政協協商工作的文件、制度密集出臺。

後來,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制度,出臺關於視察考察、反映社情民意資訊、提案協商、提案審查立案、提案內容公開等規則辦法。

一路探索實踐,一路將實踐成果轉化為制度規範,為政協協商民主建設奠下一塊塊基石。

在加強自身制度建設的同時,省政協積極協助省委將政協協商民主建設融入省委、省政府全域工作的“總盤子”中來推進。

為切實貫徹中共十八大關於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和政協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十一屆省政協在開局之年協助省委召開全省政協工作會議。 同年底,省政協認真謀劃次年的協商議題,向政協參加單位、各界別活動組和全體委員發函書面徵求選題建議,並兵分多路,走訪省直部門徵詢對省政協年度協商選題的建議,共梳理出35個協商計畫選題,供省委制定協商計畫參考。

2014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辦第1號檔印發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政協浙江省委員會2014年度協商工作計畫》。

此後四年,省委辦每年第1號檔印發年度協商工作計畫,對協商議題、協商形式、時間安排、參加人員範圍、協商活動流程、協商成果報送、協商意見處理回饋等方面作具體安排。

在省委辦“一號檔”基礎上,省政協還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要點、計畫和分工方案,涵蓋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等更廣泛的協商領域,為全年協商工作進行制度性安排。

各專委會、界別組也根據各自職責,制定年度計畫。 通過全方位、多層面的頂層設計,串起了政協協商議政各項工作的鏈條。 政協每年協商活動有了明晰的“時間表”“路線圖”。

2014年8月,在省政協的協力下,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於加強省直黨政部門同省政協專門委員會和界別對口聯繫工作的意見》,並推動42個省直黨政部門相繼制定了具體實施意見。 此後,省政協11個專委會、34個界別活動組根據檔要求,按照各自職能定位、專業對口的情況,與63個省直黨政部門和單位相繼分別建立對口聯繫關係,形成了規範化對口聯繫工作機制,這對委員知情明政、精准協商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5年,根據中央有關檔精神,省政協又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協助省委制定了《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這是中共浙江省委制定的首個關於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專項檔,為新形勢下我省政協協商民主建設提供了遵循。

這份《意見》拓展了協商領域,規範了協商程式,完善了協商議政格局。最為人樂道的是,《意見》凝結了我省政協的做法經驗,呈現出濃濃的“浙味”,提出完善“浙江政協·民生論壇”、健全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制度等,並把健全專題類提案集中面商、同類提案“打包”督辦、難點提案多輪反復協商機制等創新之舉納入其中。

《意見》還提出,要健全協商成果採納、落實和回饋機制,強調要完善政協協商與黨委政府工作的有效銜接,要堅持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及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政協協商活動,對政協協商成果的採納落實和回饋情況,納入黨政機關績效考核體系。

五年來,省政協每項重要協商活動都及時整理一份《協商紀要》報送省委、省政府,省委、省政府及時向省政協回饋協商意見的落實情況。五年來,省政協共向省委、省政府提供《協商紀要》69份,推動協商成果及時有效地轉化為黨政決策部署。

一系列檔制度、工作機制串起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工作鏈、力量鏈、成果鏈,協商議政格局不斷完善,促進了政協協商民主工作有序有效開展。

創新形式載體平臺,讓協商議政“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就“人民政協要發揮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多次作出指示,強調要更加靈活、更加經常開展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和提案辦理協商,探索網路議政、遠端協商等新形式。

“更加靈活、更加經常”,就要努力讓政協協商內容形式既豐富多彩,又持久有序,真正讓政協協商民主“活”起來。

“解決停車難,要科學規劃,立足于私家車進入每戶家庭這一事實,實現基礎設施相對超前”“要把公共交通優先放在重要位置,讓公共交通成為居民出行的首選”“利用科學手段提高車位的利用率,建設智慧停車系統,要把這一技術列為停車場建設的一個標準”……

2017年12月20日,省政協機關一樓會議室裡,與會人員沉浸在協商議政的熱烈氛圍中。省政協正在這裡舉行“浙江政協·民生論壇”。

十一屆省政協於2013年12月創辦民生論壇,從首次聚焦城市交通擁堵整治,到這次聚焦“停車難”,已先後舉辦41次。民生論壇由創辦之初每季度一次,後改為每月一次,增加了協商密度。

“給我一分鐘時間”“我就提一點建議”,委員們和界別群眾代表高高舉手、爭相發言;“我做個回應”“我介紹點情況”,黨政部門負責人務實回應。這樣互動交流的熱烈場景在論壇上不斷上演。每次民生論壇,委員和界別群眾根據自己的調研和瞭解的社情民意,自由舉手即席發言,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和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現場溝通交流。每場3小時左右的論壇,大家的發言不穿靴戴帽,直言不諱、直奔主題談看法,說建議。

“現在經常能選擇自己關注的話題,參加民生論壇這樣接地氣的協商活動。”曾多次參加論壇的張英委員說,論壇拓寬了委員、界別群眾和黨政部門負責人直接交流溝通的通道,增強了協商議政的活力。

十一屆省政協認真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新部署新要求,積極改革創新,不斷探索“浙江政協·民生論壇”、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重點提案辦理協商、網路議政等更加靈活多樣、務實有效的履職方式,為政協協商民主注入活力。

省政協常委鄭勇軍至今還記得,2016年8月參加省政協十一屆十八次常委會議時,有“眼前一亮、精神一振”的感覺。

這次會議圍繞“加強杭州灣、象山港、三門灣、台州灣、樂清灣、甌江口等保護和開發”專題協商議政。為提升協商議政的品質和成效,會議一改傳統的組織方式,呈現新變化:首次在協商主題下分設7個專題,由與會人員按專題自願報名參加分組討論;首次邀請在11個設區市對議題有專門研究的省政協委員列席常委會議,並參加分組討論和大會協商發言……

鄭勇軍表示,會議組織方式的創新帶來一系列“蝴蝶效應”,常委個人的主體性、自主性更加凸顯,可以將議政專題與個人的關注點、興趣點和專業特長有機結合,更能聚焦重點,研深議透。“此外,‘志同道合’的小組成員在發言時還能碰撞出智慧火花。”

“本屆省政協五年來履職亮點很多,其中政協協商作用的發揮特別明顯。”省政協常委范誼感同身受。

因為親身參與過一份有關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提案的辦理協商,範誼對2016年的一次履職記憶格外深刻。當年,他與省長和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圍坐在一起,討論浙江省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推進。這份提案是在基層綜合執法改革實踐基礎上,由致公黨和民盟省委會共同提出,兩任省長當年接續領辦。

“來自基層的呼聲能得到兩任省長的持續重視,並有機會與省領導面對面交流,體現了政協協商民主在我省的生動實踐。”時至今日,範誼仍然感慨良多。

十一屆省政協每年精選一批重點提案,分別由省委、省政府領導領辦,省政協主席、副主席督辦,推動提案辦理品質的提升。其間,承擔提案辦理的黨政部門和單位,與省政協提案人進行全過程協商,共同組織相關調研、面對面座談協商,各職能部門相互溝通協調,積極吸收提案中的合理建議,落實相關政策措施。五年來,開展了122次重點提案辦理協商,其中有3位省長接續領辦5件重點提案並參與協商。

為了讓政協委員更加靈活、更加經常地參與協商,省政協各專委會和界別組與省直黨政部門全面建立對口聯繫工作制度後,省政協11個專委會、34個界別活動組高密度地組織開展對口協商和界別協商。五年來,共舉辦了52次對口協商、102次界別協商。如圍繞《防暑降溫實施細則》修訂,由省總工會界別組織委員,與省人力社保廳、省安監局等部門開展界別協商,委員們提出的將高溫補貼標準由原來的三檔200元、160元、120元分別提高到225元、180元、145元,35℃以上縮短戶外作業時間等意見建議都得到了採納。

十一屆省政協還積極拓展各界群眾參與政協協商民主管道,大力推進政協協商民主向基層拓展,支持建立委員聯絡室、工作室,設立委員信箱和界別聯絡站等。同時推進政協協商民主向網路拓展,通過網路公開辦理提案、網路視頻議政會議、政協委員網上工作站等形式,創新網路議政方式。

根據省政協的創新要求,工商聯界別結合委員實際、界別特色,於2015年推行設立若干委員工作室,網上、網下同步運作,並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開。幾年來,委員工作室不但協商解決了諸多民生難題,而且將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轉化為提案、資訊和調研材料等,成為民意直通車。

五年來,省政協致力於“更加靈活、更加經常”的探索與實踐,為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發展提供了浙江素材、浙江經驗,展示了政協協商民主的活力和魅力。

“省政協創新工作載體,盡心盡力履職,緊扣省委中心工作積極獻計出力,為我省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省委書記車俊對政協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加強謀劃精准發力,讓協商議政“實”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對協商議政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協商就要真協商”,要“提高協商實效”。

如何用好政協話語權、影響力,讓協商議政更富有實效?

精選議題、精准聚焦,是提高協商實效的前提。

“黨政所需、群眾所盼、政協所能”。這12字,是喬傳秀主席一以貫之的要求,也是十一屆省政協一以貫之的履職原則。

她說,要真正在黨政所需、群眾所盼、政協所能的交融交匯上找准履職切入點和著力點。要注重精准發力,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全面深化改革的難點問題、人民群眾關切的熱點問題、社會各界反映強烈的焦點問題,展政協之優,揚政協之長,避政協之短,精心謀劃,精准對接,精實出手,精優呈效。

2013年5月,省政協召開十一屆三次常委會議,圍繞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進行專題協商。這是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作出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大決策之前的一次政治協商。省政協順時而謀、因勢而動、適勢而為,瞄準省委全會這一重大決策,作為十一屆省政協第一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的協商議題。省政協在十一屆一次會議閉幕不久,就立即部署組建若干調研小組,到省內外開展了三個多月的深入調研,形成26份調研報告,做足了“功課”,圍繞省委全會《決定》(徵求意見稿)進行了分組協商討論,界別委員代表作了精彩的大會發言。會後及時整理形成並向省委報送《協商紀要》,意見建議被省委及相關部門充分採納或吸收,及時助推了省委的科學決策。

同樣,2017年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一結束,省政協聚焦黨代會的“最多跑一次”改革這一重大決策部署,立即開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專項集體民主監督集中行動,省政協主席、各位副主席分別帶隊赴全省各地監督調研,深入瞭解把握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務實管用的對策建議,寓協商於監督之中,充分發揮釘釘子抓落實的重要一錘作用。

“我們協商監督,找准了時機和切點,就能達到良好效果。真協商就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參與“最多跑一次”改革這項監督調研的劉毅委員如是感言。

對於對口協商、界別協商和民生論壇等協商形式,選擇議題注重以小見大。喬傳秀主席指出,既要協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綜合性、前瞻性問題,也要協商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特別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以更好地服務大局、服務決策、服務群眾。為此,省政協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力,使政協協商議題瞄準點更精准、結合點更緊密、著力點更務實。

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與運維管理、文化遺產保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與居家養老、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全民科學素養、抗戰紀念設施遺址保護與利用、臨終關懷、公共外交、海外華文教育工作……一場場以界別為基礎、以對口為紐帶,點對點、面對面的協商會異彩繪呈。

“省政協近些年來在協商議題選定方面做了很多精細的探索,將黨委政府交題、政協自己選題、公開向社會征題和黨派團體、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方面薦題結合起來,這種議題的選擇方式、確立過程本身經過廣泛協商,既調動了委員積極性、參與度,又容易使各方達成更大的共識,實際效果很好。”金永玲委員如是說。

知情明政、精准建言,是提高協商實效的基礎。

人民政協具有話語權、影響力,但這種話語權、影響力絕不是在“說了算”,而在“說得對”。協商建言,關鍵在於提高品質,必須“上接天線” “下接地氣”,瞭解政情、摸清民情,真正能夠建真言獻良策。

為了“上接天線”,十一屆省政協注重讓參加協商活動的黨派團體和政協委員知情明政。每次省委全會重大決策前協商,省政協都提前向委員印發協商通知、學習資料等,讓委員早知曉、早準備。同時,舉辦專題學習講座、崇學講壇、讀書會、情況通報會等,邀請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通報、介紹有關情況。省長、省法院、省檢察院每年向省政協通報情況,省直有關部門向對口專委會、界別組通報情況。各專委會、界別組主動到有關單位上門走訪、諮詢問政。

為了“下接地氣”,十一屆省政協注重抓實做深協商前的調查研究工作,堅持問題導向,眼睛向下,深入基層開展調研,不當走馬觀花的“觀光客”,不滿足於社情民意的“二傳手”,盡可能多掌握第一手材料,努力提出有根有據、務實管用的協商意見和建議。2016年4月,省政協圍繞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關於“找短板、補短板”重大決策開展專題政治協商。為了做好這次協商,當年元旦剛過,主席會議成員就帶領政協委員分赴基層調研聽取群眾意見,省政協各專委會、各界別活動組共組織500多名委員,先後召開60多個座談會,共提出853條意見和建議,得到了省委高度重視和充分吸收採納。

省政協各調研組堅持深入一線、沉到基層,在融入中全面準確瞭解情況。在“加快發展我省民宿經濟”重點課題調研時,調研組不住賓館飯店,吃住在鄉村民宿,先後深入全省62個鄉鎮(街道)的228家經營戶,與業主、遊客融入交流討論,搜集真實情況、民意訴求,及時向當地黨政幹部提出意見建議,推動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實。同樣,在農村“‘三權’改革”課題調研中,為瞭解農民的最真實想法,34名委員一竿子插到底,走進60多個村莊,在田間地頭看農事,在農戶家中聊家常。這種融入式的調研方式,使委員建言更加精實。

跟蹤落實、精准助力,是提高協商實效的重要環節。

為使協商議政富有實效,省政協發揚釘釘子抓落實精神,鍥而不捨,通過再調研、再協商、再“回頭看”,靈活融入各種協商方式,持續跟蹤問效促轉化落實,不斷把政協協商優質成果一步步往深做、朝實幹、向前推。

省政協連續三年協商助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2013年協商督辦關於扶持民族鄉鎮發展的系列提案,推動省政府制定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快民族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2014年又以“提案回頭看”形式,助推省政府每年3600萬元增量幫扶資金支持18個民族鄉(鎮)發展;2015年再以加快民族鄉鎮發展為主題舉辦“浙江政協·民生論壇”,使這項協商成果價值最大化。

2013年,省政協在督辦《關於提高欠發達山區重點公益林補償標準的建議》提案過程中,以釘釘子的精神,與承辦提案相關單位反復溝通協商,促成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從每年每畝21元增加到25元,惠及全省90多萬農戶。

2017年,省政協對2016年69號提案《關於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工作的建議》的辦理落實情況專門進行了“回頭看”,組織政協委員、提案人、承辦單位赴各地開展聯合調研,深入協商。截至2017年10月底,已有10個設區市和79個縣(市、區)綜合行政執法局掛牌運行,其中溫州、湖州、嘉興、金華等7個設區市和54個縣(市、區)已完成列入綜合行政執法範圍的首批處罰事項劃轉。

“許多問題確實提到了點子上,實實在在幫助我們加快推進了這項改革。”省綜合行政執法指導局副局長呂飛鴻說,改革的推進要求流程再造和不斷協調,省政協重點提案辦理協商的重要作用就在於,在各部門、各層級的複雜關係之外,以公眾需求為導向,促成不同部門的協同合作。

同樣,省政協以民主監督形式持續深化協商。省政協連續三年持續跟蹤推進“兩路兩側”“四邊三化”專項整治民主監督,推動“兩路兩側”一個個問題的整治完成,並促成我省251萬平方米的公路橋下空間土地、435.6萬平方米的鐵路橋下空間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出臺和試點工作推進;連續四年持續開展的助推“五水共治”民主監督,推動了全省水環境的變清變美。

“這些年來,政協履職成果數不勝數,可以用‘碩果累累’來形容。這些成果背後,體現著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對政協協商民主的重視和支持,也體現著省政協的‘韌’勁、委員的‘拼’勁。”省政協常委魯善增深有感觸地說。

這份《意見》拓展了協商領域,規範了協商程式,完善了協商議政格局。最為人樂道的是,《意見》凝結了我省政協的做法經驗,呈現出濃濃的“浙味”,提出完善“浙江政協·民生論壇”、健全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制度等,並把健全專題類提案集中面商、同類提案“打包”督辦、難點提案多輪反復協商機制等創新之舉納入其中。

《意見》還提出,要健全協商成果採納、落實和回饋機制,強調要完善政協協商與黨委政府工作的有效銜接,要堅持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及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政協協商活動,對政協協商成果的採納落實和回饋情況,納入黨政機關績效考核體系。

五年來,省政協每項重要協商活動都及時整理一份《協商紀要》報送省委、省政府,省委、省政府及時向省政協回饋協商意見的落實情況。五年來,省政協共向省委、省政府提供《協商紀要》69份,推動協商成果及時有效地轉化為黨政決策部署。

一系列檔制度、工作機制串起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工作鏈、力量鏈、成果鏈,協商議政格局不斷完善,促進了政協協商民主工作有序有效開展。

創新形式載體平臺,讓協商議政“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就“人民政協要發揮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多次作出指示,強調要更加靈活、更加經常開展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和提案辦理協商,探索網路議政、遠端協商等新形式。

“更加靈活、更加經常”,就要努力讓政協協商內容形式既豐富多彩,又持久有序,真正讓政協協商民主“活”起來。

“解決停車難,要科學規劃,立足于私家車進入每戶家庭這一事實,實現基礎設施相對超前”“要把公共交通優先放在重要位置,讓公共交通成為居民出行的首選”“利用科學手段提高車位的利用率,建設智慧停車系統,要把這一技術列為停車場建設的一個標準”……

2017年12月20日,省政協機關一樓會議室裡,與會人員沉浸在協商議政的熱烈氛圍中。省政協正在這裡舉行“浙江政協·民生論壇”。

十一屆省政協於2013年12月創辦民生論壇,從首次聚焦城市交通擁堵整治,到這次聚焦“停車難”,已先後舉辦41次。民生論壇由創辦之初每季度一次,後改為每月一次,增加了協商密度。

“給我一分鐘時間”“我就提一點建議”,委員們和界別群眾代表高高舉手、爭相發言;“我做個回應”“我介紹點情況”,黨政部門負責人務實回應。這樣互動交流的熱烈場景在論壇上不斷上演。每次民生論壇,委員和界別群眾根據自己的調研和瞭解的社情民意,自由舉手即席發言,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和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現場溝通交流。每場3小時左右的論壇,大家的發言不穿靴戴帽,直言不諱、直奔主題談看法,說建議。

“現在經常能選擇自己關注的話題,參加民生論壇這樣接地氣的協商活動。”曾多次參加論壇的張英委員說,論壇拓寬了委員、界別群眾和黨政部門負責人直接交流溝通的通道,增強了協商議政的活力。

十一屆省政協認真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新部署新要求,積極改革創新,不斷探索“浙江政協·民生論壇”、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重點提案辦理協商、網路議政等更加靈活多樣、務實有效的履職方式,為政協協商民主注入活力。

省政協常委鄭勇軍至今還記得,2016年8月參加省政協十一屆十八次常委會議時,有“眼前一亮、精神一振”的感覺。

這次會議圍繞“加強杭州灣、象山港、三門灣、台州灣、樂清灣、甌江口等保護和開發”專題協商議政。為提升協商議政的品質和成效,會議一改傳統的組織方式,呈現新變化:首次在協商主題下分設7個專題,由與會人員按專題自願報名參加分組討論;首次邀請在11個設區市對議題有專門研究的省政協委員列席常委會議,並參加分組討論和大會協商發言……

鄭勇軍表示,會議組織方式的創新帶來一系列“蝴蝶效應”,常委個人的主體性、自主性更加凸顯,可以將議政專題與個人的關注點、興趣點和專業特長有機結合,更能聚焦重點,研深議透。“此外,‘志同道合’的小組成員在發言時還能碰撞出智慧火花。”

“本屆省政協五年來履職亮點很多,其中政協協商作用的發揮特別明顯。”省政協常委范誼感同身受。

因為親身參與過一份有關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提案的辦理協商,範誼對2016年的一次履職記憶格外深刻。當年,他與省長和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圍坐在一起,討論浙江省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推進。這份提案是在基層綜合執法改革實踐基礎上,由致公黨和民盟省委會共同提出,兩任省長當年接續領辦。

“來自基層的呼聲能得到兩任省長的持續重視,並有機會與省領導面對面交流,體現了政協協商民主在我省的生動實踐。”時至今日,範誼仍然感慨良多。

十一屆省政協每年精選一批重點提案,分別由省委、省政府領導領辦,省政協主席、副主席督辦,推動提案辦理品質的提升。其間,承擔提案辦理的黨政部門和單位,與省政協提案人進行全過程協商,共同組織相關調研、面對面座談協商,各職能部門相互溝通協調,積極吸收提案中的合理建議,落實相關政策措施。五年來,開展了122次重點提案辦理協商,其中有3位省長接續領辦5件重點提案並參與協商。

為了讓政協委員更加靈活、更加經常地參與協商,省政協各專委會和界別組與省直黨政部門全面建立對口聯繫工作制度後,省政協11個專委會、34個界別活動組高密度地組織開展對口協商和界別協商。五年來,共舉辦了52次對口協商、102次界別協商。如圍繞《防暑降溫實施細則》修訂,由省總工會界別組織委員,與省人力社保廳、省安監局等部門開展界別協商,委員們提出的將高溫補貼標準由原來的三檔200元、160元、120元分別提高到225元、180元、145元,35℃以上縮短戶外作業時間等意見建議都得到了採納。

十一屆省政協還積極拓展各界群眾參與政協協商民主管道,大力推進政協協商民主向基層拓展,支持建立委員聯絡室、工作室,設立委員信箱和界別聯絡站等。同時推進政協協商民主向網路拓展,通過網路公開辦理提案、網路視頻議政會議、政協委員網上工作站等形式,創新網路議政方式。

根據省政協的創新要求,工商聯界別結合委員實際、界別特色,於2015年推行設立若干委員工作室,網上、網下同步運作,並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開。幾年來,委員工作室不但協商解決了諸多民生難題,而且將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轉化為提案、資訊和調研材料等,成為民意直通車。

五年來,省政協致力於“更加靈活、更加經常”的探索與實踐,為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發展提供了浙江素材、浙江經驗,展示了政協協商民主的活力和魅力。

“省政協創新工作載體,盡心盡力履職,緊扣省委中心工作積極獻計出力,為我省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省委書記車俊對政協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加強謀劃精准發力,讓協商議政“實”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對協商議政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協商就要真協商”,要“提高協商實效”。

如何用好政協話語權、影響力,讓協商議政更富有實效?

精選議題、精准聚焦,是提高協商實效的前提。

“黨政所需、群眾所盼、政協所能”。這12字,是喬傳秀主席一以貫之的要求,也是十一屆省政協一以貫之的履職原則。

她說,要真正在黨政所需、群眾所盼、政協所能的交融交匯上找准履職切入點和著力點。要注重精准發力,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問題、全面深化改革的難點問題、人民群眾關切的熱點問題、社會各界反映強烈的焦點問題,展政協之優,揚政協之長,避政協之短,精心謀劃,精准對接,精實出手,精優呈效。

2013年5月,省政協召開十一屆三次常委會議,圍繞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進行專題協商。這是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作出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大決策之前的一次政治協商。省政協順時而謀、因勢而動、適勢而為,瞄準省委全會這一重大決策,作為十一屆省政協第一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的協商議題。省政協在十一屆一次會議閉幕不久,就立即部署組建若干調研小組,到省內外開展了三個多月的深入調研,形成26份調研報告,做足了“功課”,圍繞省委全會《決定》(徵求意見稿)進行了分組協商討論,界別委員代表作了精彩的大會發言。會後及時整理形成並向省委報送《協商紀要》,意見建議被省委及相關部門充分採納或吸收,及時助推了省委的科學決策。

同樣,2017年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一結束,省政協聚焦黨代會的“最多跑一次”改革這一重大決策部署,立即開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專項集體民主監督集中行動,省政協主席、各位副主席分別帶隊赴全省各地監督調研,深入瞭解把握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務實管用的對策建議,寓協商於監督之中,充分發揮釘釘子抓落實的重要一錘作用。

“我們協商監督,找准了時機和切點,就能達到良好效果。真協商就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參與“最多跑一次”改革這項監督調研的劉毅委員如是感言。

對於對口協商、界別協商和民生論壇等協商形式,選擇議題注重以小見大。喬傳秀主席指出,既要協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綜合性、前瞻性問題,也要協商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特別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以更好地服務大局、服務決策、服務群眾。為此,省政協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力,使政協協商議題瞄準點更精准、結合點更緊密、著力點更務實。

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與運維管理、文化遺產保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與居家養老、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全民科學素養、抗戰紀念設施遺址保護與利用、臨終關懷、公共外交、海外華文教育工作……一場場以界別為基礎、以對口為紐帶,點對點、面對面的協商會異彩繪呈。

“省政協近些年來在協商議題選定方面做了很多精細的探索,將黨委政府交題、政協自己選題、公開向社會征題和黨派團體、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方面薦題結合起來,這種議題的選擇方式、確立過程本身經過廣泛協商,既調動了委員積極性、參與度,又容易使各方達成更大的共識,實際效果很好。”金永玲委員如是說。

知情明政、精准建言,是提高協商實效的基礎。

人民政協具有話語權、影響力,但這種話語權、影響力絕不是在“說了算”,而在“說得對”。協商建言,關鍵在於提高品質,必須“上接天線” “下接地氣”,瞭解政情、摸清民情,真正能夠建真言獻良策。

為了“上接天線”,十一屆省政協注重讓參加協商活動的黨派團體和政協委員知情明政。每次省委全會重大決策前協商,省政協都提前向委員印發協商通知、學習資料等,讓委員早知曉、早準備。同時,舉辦專題學習講座、崇學講壇、讀書會、情況通報會等,邀請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通報、介紹有關情況。省長、省法院、省檢察院每年向省政協通報情況,省直有關部門向對口專委會、界別組通報情況。各專委會、界別組主動到有關單位上門走訪、諮詢問政。

為了“下接地氣”,十一屆省政協注重抓實做深協商前的調查研究工作,堅持問題導向,眼睛向下,深入基層開展調研,不當走馬觀花的“觀光客”,不滿足於社情民意的“二傳手”,盡可能多掌握第一手材料,努力提出有根有據、務實管用的協商意見和建議。2016年4月,省政協圍繞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關於“找短板、補短板”重大決策開展專題政治協商。為了做好這次協商,當年元旦剛過,主席會議成員就帶領政協委員分赴基層調研聽取群眾意見,省政協各專委會、各界別活動組共組織500多名委員,先後召開60多個座談會,共提出853條意見和建議,得到了省委高度重視和充分吸收採納。

省政協各調研組堅持深入一線、沉到基層,在融入中全面準確瞭解情況。在“加快發展我省民宿經濟”重點課題調研時,調研組不住賓館飯店,吃住在鄉村民宿,先後深入全省62個鄉鎮(街道)的228家經營戶,與業主、遊客融入交流討論,搜集真實情況、民意訴求,及時向當地黨政幹部提出意見建議,推動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實。同樣,在農村“‘三權’改革”課題調研中,為瞭解農民的最真實想法,34名委員一竿子插到底,走進60多個村莊,在田間地頭看農事,在農戶家中聊家常。這種融入式的調研方式,使委員建言更加精實。

跟蹤落實、精准助力,是提高協商實效的重要環節。

為使協商議政富有實效,省政協發揚釘釘子抓落實精神,鍥而不捨,通過再調研、再協商、再“回頭看”,靈活融入各種協商方式,持續跟蹤問效促轉化落實,不斷把政協協商優質成果一步步往深做、朝實幹、向前推。

省政協連續三年協商助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2013年協商督辦關於扶持民族鄉鎮發展的系列提案,推動省政府制定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快民族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2014年又以“提案回頭看”形式,助推省政府每年3600萬元增量幫扶資金支持18個民族鄉(鎮)發展;2015年再以加快民族鄉鎮發展為主題舉辦“浙江政協·民生論壇”,使這項協商成果價值最大化。

2013年,省政協在督辦《關於提高欠發達山區重點公益林補償標準的建議》提案過程中,以釘釘子的精神,與承辦提案相關單位反復溝通協商,促成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從每年每畝21元增加到25元,惠及全省90多萬農戶。

2017年,省政協對2016年69號提案《關於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工作的建議》的辦理落實情況專門進行了“回頭看”,組織政協委員、提案人、承辦單位赴各地開展聯合調研,深入協商。截至2017年10月底,已有10個設區市和79個縣(市、區)綜合行政執法局掛牌運行,其中溫州、湖州、嘉興、金華等7個設區市和54個縣(市、區)已完成列入綜合行政執法範圍的首批處罰事項劃轉。

“許多問題確實提到了點子上,實實在在幫助我們加快推進了這項改革。”省綜合行政執法指導局副局長呂飛鴻說,改革的推進要求流程再造和不斷協調,省政協重點提案辦理協商的重要作用就在於,在各部門、各層級的複雜關係之外,以公眾需求為導向,促成不同部門的協同合作。

同樣,省政協以民主監督形式持續深化協商。省政協連續三年持續跟蹤推進“兩路兩側”“四邊三化”專項整治民主監督,推動“兩路兩側”一個個問題的整治完成,並促成我省251萬平方米的公路橋下空間土地、435.6萬平方米的鐵路橋下空間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出臺和試點工作推進;連續四年持續開展的助推“五水共治”民主監督,推動了全省水環境的變清變美。

“這些年來,政協履職成果數不勝數,可以用‘碩果累累’來形容。這些成果背後,體現著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對政協協商民主的重視和支持,也體現著省政協的‘韌’勁、委員的‘拼’勁。”省政協常委魯善增深有感觸地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