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身體出現這種現象暗示缺乏維生素C

維生素C不管是我們人體必要重要的, 如果維C不足的話, 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一些危害。

維生素C缺乏症怎麼引起的

維生素C缺乏引起的病有壞血病。

常見於兒童, 起病緩慢, 主要表現為牙齦腫脹、充血、出血、皮膚瘀斑、肢體疼痛、虛弱和乏力、貧血。 兒童骨改變。

我國北方多見, 好發於冬、春季節。 維生素C也稱為抗壞血酸(ascorbicacid或ascorbate), 由於人類體內缺乏古洛糖酸內酯氧化酶, 不能把古洛糖酸內酯(a-酮-L-古洛糖酸內酯)轉為L-抗壞血酸, 故人體不能合成抗壞血酸, 需經常由食物中供給維生素C。

維生素c缺乏病的病因

1.攝入不足

母乳中含有227~400μmol/L維生素C, 故母乳餵養兒, 一般不易得病, 但如果乳母飲食中長期缺乏維生素C, 則母乳含量不足也可使嬰兒患病。 生乳中的維生親C含量只有85μmol/L, 且於煮沸後破壞殆盡。

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水果和綠葉蔬菜中, 因為水果和蔬菜的缺乏或在工業化城市,

因為忽視了食物, 不加水果和蔬菜可能導致缺乏維生素C。

2.吸收障礙

長期消化功能紊亂可影響維生素C的吸收和利用。

3.需要量增加

在生長發育加速期, 發熱性疾病以及創傷癒合時, 維生素C需要量增加, 若攝入不足便可發生缺乏症。

臨床表現

1.全身症狀

胎兒出生時體內儲存的維生素C一般可供生後3個月之用, 故維生素C缺乏多見於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 起病緩慢, 面色蒼白、食欲減退、四肢乏力、煩躁不安, 體重不增或減輕, 時有嘔吐、腹瀉等。 但通常不易被看護人發覺。

2.出血表現

由於毛細血管管壁的膠原纖維減少, 脆性增加, 全身皮膚出現瘀點、瘀斑, 在四肢皮膚上發現, 特別是在膝關節和踝關節最。 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肌肉、器官、粘膜等也可如出血、出血、血尿、大便中的血、關節內及顱內出血。

3.骨骼變化

嬰幼兒易發生骨膜下出血, 輕微活動可引起劇烈疼痛。 如果病變在膝、踝關節附近, 則關節腫脹, 但不發紅, 兩大腿外展, 小腿內彎, 喜歡保持蛙腿姿勢, 不願移動, 呈假性癱瘓;

若發生在肋骨和肋軟骨交界處, 則該處明顯突出、變小, 形成壞血病串珠, 由於肋骨與肋軟骨接合處的胸骨板半脫位, 在凸起的串珠內側可觸及凹陷, 而佝僂病串珠則因軟骨骺的增寬, 串珠對稱且較圓鈍, 內側無凹陷。 因肋骨移動時疼痛, 故小兒呼吸淺速。 創傷癒合減慢。

4.齒齦炎

齒齦腫脹、出血, 感染及發生潰瘍, 牙齒鬆動、生長障礙。

5.其他

常合併感染、營養不良和其他維生素缺乏。

維生素c缺乏病的治療

壞血病的特效治療是使用維生素C。

重症

維生素C500~1000mg/d, 靜脈注射, 連續4~5天, 後改為口服300~500mg/d, 2~4周, 以後可用食物或輔食補充。

輕症

維生素C100~300mg/d, 口服, 一般應連續治療2~3周。

診斷性治療

對可疑病例給予維生素C50~lOOmg/d, 口服, 連續1-3周;嬰兒有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者, 應給予維生素C50~lOOmg/d, 同時加用葉酸治療;有牙齦出血者應保持口腔清潔;防止骨折及骨骺脫位應保持安靜少動, 勿做過多的檢查。

糾正出血, 預防感染, 注意休息, 補充多種維生素及營養素也是不可缺少的。 治療後, 局部痛疼和觸痛, 1~2天減輕, 食欲好轉, 4~5天后下肢即可活動, 7~10天症狀消失,體重漸增,約3周局部壓痛全部消失,同時毛細血管脆性也恢復正常。骨骼病變及骨膜下血腫的恢復時間較長,常需數月,但不留畸形。(飛華健康網)

7~10天症狀消失,體重漸增,約3周局部壓痛全部消失,同時毛細血管脆性也恢復正常。骨骼病變及骨膜下血腫的恢復時間較長,常需數月,但不留畸形。(飛華健康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