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心臟房顫病患應提防卒中

心臟房顫病患應提防卒中

據瞭解,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 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 發病率高, 且有很高的致殘、致死率, 血栓栓塞性併發症是房顫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 而卒中則是最為常見的表現類型。 房顫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

在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中, 缺血性卒中的年發生率約5%, 是無房顫患者的2-7倍。 瓣膜病性房顫卒中發生率是無房顫患者的17倍。 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 這種風險進一步增高。 發生卒中的風險在不同的房顫的類型(陣發性、持續性、永久性房顫)是類似的。

哈醫大四院心內三主任、胸痛中心主任張明宇教授介紹:

發生房顫時心房喪失正常的收縮功能, 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 其中, 左心耳是最常見形成血栓的位置。 血栓脫落後可隨著血液至全身各處, 導致腦栓塞(中風)、肢體動脈栓塞(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一、抗凝治療是預防房顫患者卒中的核心與關鍵

研究證據表明, 血栓栓塞事件風險髙的房顫患者進行規範化抗凝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預後。 然而在我國大多數房顫患者未進行抗凝治療。 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臨床醫生對於血栓栓塞性併發症危害性認識不足以及對傳統抗凝藥物華法林致出血風險增加過度擔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實際上, 嚴格遵照相關指南、正確掌握適應證、動態評估栓塞及出血風險、嚴密監測凝血功能,

房顫患者抗凝治療的獲益遠超過其風險。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口服抗凝藥物包括華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藥如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酯等。 華法林是經典老藥, 價格便宜, 適合我國國情, 但需要頻發監測凝血, 必須保持INR值在2-3之間, 且容易受多種食物及藥物的影響。 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價格相對較貴, 只能應用於非瓣膜性房顫患者, 其優點是不需要頻繁監測凝血。

房顫患者在應用口服抗凝藥物前需要進行危險評估, 從而判斷哪些人需要應用抗凝藥, 那些人有禁忌症。 目前在臨床上, 有一些評分系統可以評估房顫患者的血栓栓塞風險, 例如, CHADS2評分系統,

此系統選定的評價血栓風險的危險因素和各自分值如下:充血性心力衰竭(1分)、高血壓(1分)、年齡大於75歲(1分)、糖尿病(1分)、曾有TIA發作或中風史(2分), 總分為6分。 如果一個患者CHADS2評分的分值≥2, 那說明此患者是發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高危患者, 需要應用口服抗凝藥進行抗凝, 如果是1分, 則可以選擇口服抗凝藥或阿司匹林的其中一種。 此外, 只要存在下列情況之一, 也需要應用華法林, 包括已植入人工瓣膜、曾出現其他血栓栓塞史、二尖瓣狹窄。 通常, 危險因素越多代表著發生栓塞的風險就越大。 更為細緻評分系統還有CHA2DS2-VASc, 更能準確的評價血栓栓塞風險。 此外, 在評價血栓栓塞風險外, 尚有一些評分系統, 可以評價發生出血併發症的風險。
比如HAS-BLED評分系統(其中涉及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肝腎功能異常、卒中、出血史、INR波動大、年齡>65歲、服用相關的藥物或飲酒), ≥3分的患者是出血的高危人群, 應用華法林需慎重。

二、房顫卒中預防的非藥物治療

1、房顫射頻消融術:近年射頻消融技術的發展使房顫的治療達到了新的高度, 不僅能使陣發性房顫保持竇性心律, 而且已能使永久性房顫通過射頻消融的方法轉複並長期維持竇性節律, 改善患者的心臟功能, 減少卒中發生, 提高生活品質和降低死亡率, 限於醫療條件和治療費用, 不可能所有的房顫患者均行射頻消融, 大量的房顫患者抗栓治療仍然是其最基本的治療措施 。

2、左心耳是房顫血栓栓塞的主要來源,

90%-100%的非風濕性心臟病房顫患者血栓來源於左心耳, 封閉左心耳是預防房顫患者栓塞併發症的有效途徑之一。 隨著技術的成熟與推廣, 可能是繼房顫射頻消融術治療預防房顫卒中的又一可供選擇非藥物

如果您是一位房顫患者, 建議您一定要到正規醫院讓醫生做個全面的評價, 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預防卒中的發生。 (心內三 王秋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