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深度|燒錢如流水 沒有100億你玩什麼無人貨架!

無人貨架是過去一年最大的風口之一。 兩周前騰訊以2億美金投資每日優鮮, 將之吹到了頂點。 沒想到僅一周, 行業龍頭猩便利就爆出負面消息。

儘管後者連夜發表官方聲明, 指責對手造謠, 但是大量的貨架補貨異常回饋, 成群的BD離職的消息還是接連不斷。

而且很快, 更多真實資訊浮了上來。

先期的點位的瘋狂炒賣、盜損失控, 反映了急於拓展導致的BD端的混亂, 最近一周曝光的供應商合同違約、貨款拖欠、點位收縮、便利店關店以及三線城市BD裁撤, 大量貨架缺貨, 則讓許多人對這家公司的現金流以及未來前景產生了質疑。 在狂奔半年之後, 猩便利似乎真的遇到了困難了。

不是融了幾個億麼, 怎麼這麼快就燒完了?為什麼燒錢的邏輯跑不通了, 無人貨架誰能勝出?

一、 互聯網不管後方的瘋狂BD, 不適合零售業

無論是猩便利、果小美、小e微店, 主要創始人都是互聯網高管+O2O或者“鐵軍”背景,

這樣的團隊對融資是加分項。

然而無論是阿裡, 還是美團、大眾點評, 之前提供的都是線上、標準化的平臺服務, BD人員只需要完成客戶接入, 幾乎不用擔心產品能不能跟上, 人數再多只需系統擴容和後臺運營相應增加。 運營一個客戶的邊際成本基本為0, 考慮網路效應甚至能實現邊際成本為負。

無人貨架是實打實的商業零售, 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要提供貨架、商品、供應商、城市內倉庫、運貨車輛, 補貨人員……這些都不是互聯網人的強項。 隨著規模增大, 成本越高, 管理失控的風險越高。 一虛一實, 一輕一重, 本就有本質的差異, 但是來自互聯網的創始人們, 還沉浸在上一輪攻城掠地的勝利中,

還停留在“瘋狂地推、不要後方、拼命作戰、完全不愁運營壓力”的純互聯網打法。

各家公司各種不要臉地誇大資料, 更是反映出互聯網或者O2O人給整個行業帶來的浮躁和投機心態。

這怎麼能不出問題?

猩便利所謂的3個小時100萬單(還都是非高峰), 便利蜂的每週新增2萬個貨架, 每日優鮮的50萬個貨架目標, 這樣的資料明顯不靠譜。 更何況神鬼莫測的盜損資料, 也充分暴露了互聯網團隊無底線、無下限, 行銷至死的特性。 燒錢、吹牛、補貼, 互相詆毀……在互聯網玩剩下的惡習都帶到了新戰場。 瘋狂擴張想用體量博融資, 擴張速度之快, 燒錢之狠, 像極了互聯網的賭徒。

二、 無人貨架的另一個死穴:供應鏈基礎設施

無人貨架門檻有多低?

對於打過幾場大戰的高管來說, 一個月招2000個BD很容易, 產能過剩環境下不缺貨架生產企業, 暫時也不用愁有錢買不到貨物。

貨、客戶、架子都有了, 看似門檻很低, 但要將貨和架運營起來的供應鏈基礎設施, 尤其是幾十個城市的供應鏈基礎設施, 卻很難一夜建成。 這種模式的不可承受之“重”, 是除了瘋狂擴張之外, 無人貨架創業公司失控墜落的主要原因。

第一, 全國倉儲網路。 同時在幾十個城市搞定符合零售食品倉儲條件的倉庫, 也是一件極難的事, 選擇和協力廠商合作是主要出路。 但是無人貨架大規模鋪開是2017年9月開始的電商業務高峰期, 優質資源很少閒置。 同時物流企業對創業泡沫充滿警惕, 不會在短期為其增加投入,

這導致行業難以保證基礎設施和服務品質。

即使這樣的倉庫, 也出現很多不確定因素。 如某公司北京大範圍的缺貨, 就是因為大興火災後倉庫被關停, 需要臨時找倉, 甚至只能從南方調貨。

除了城市倉, 還要解決前置倉的問題。 以北京為例, 如果以3公里覆蓋為半徑, 需要至少100個前置倉。 前置倉的選點、佈置和運營都需要時間。 要一夜之間完成這些佈置, 完全不可能。 如每日優鮮的前置倉網路, 搭建了3年時間。

某些無人貨架公司的倉庫

第二,即使搞定了倉庫,又會面臨倉內操作問題。無人貨架的倉內操作和傳統電商以及B2B有很大不同,倉能用錢買,但是倉內運營團隊和經驗缺失,將導致大量運營問題。

傳統電商單個訂單在3個SKU左右。但無人貨架單次補貨涉及幾十個SKU,單次上百件產品,有大量飲料等重貨,又有薯片等易碎品。與普通的B2B便利店配貨相比,有需要拆零,需要B2B重塑自己的流程和系統,貨物清點和交接都是極大的挑戰。如中商惠民曾經為某公司做貨架做倉內揀貨和末端送貨,結果成本大幅度上升,支撐到100單每天就無法承受。

前置倉內操作也是挑戰。傳統電商前置倉單次出倉一般都是幾十票上百票,單票成本可以控制很低。但是無人貨架單次補貨十幾公斤,靠電動單車或三輪每次最多攜帶兩三單,效率極低,成本極高。

不少一些公司放棄前置倉,直接採取總倉+卡車串點派送。“人車接駁”模式會出現人等車或車等人的現象,效率極低。而人員隨車的一天最多完成十幾單補貨,有時候每天的停車費都要一兩百元。

總之,幾乎所有的無人貨架倉庫合作夥伴,都在極其痛苦的磨合中,效能極低,成本極高。

更恐怖的是,這些特異性的需求還在以十倍增速的爆發。協力廠商倉最大的問題是時間太短,擴張太快,物流企業不願在現階段為創業公司投入長期資源;兼職人員年底流失率高達60%,缺少培訓或者培訓完就流失,導致了每一家都出現了大量的補貨誤差和產能波動,嚴重影響客戶體驗。

第三,補貨配送幾乎是無人貨架公司的盜損死穴。早期有些公司還是專人派送補貨的,但是開點速度加快後,物流跟不上,如今只能找協力廠商。通達快遞企業正處高峰期,嫌棄太重太繁瑣效能太低。一些初創的城市B2B派送公司,剛開始還能承接業務,可是當每日補貨單量達到幾百單,甚至更高,完全應付不過來。

貨架公司也向眾包運力求助。但馬上面臨人員不穩定問題,同時每次補貨人不一樣,要進入客戶辦公區域存在極大的障礙。這還是小事,協力廠商人員素質和管理才是最大難題。有小哥告訴我,雖然貨架公司有各種要求,但是由於沒有任何閉環管理,很少嚴格按照要求操作。

最嚴重的是補貨人員在瞭解“無人值守”的內涵後,經常一邊補貨,一邊從貨架或者補貨箱內拿走一堆產品,金額高的能上百,反正都會記為貨架的盜損。一些鋪了貨架的公司有時查到盜損深感丟臉,內部三令五申都降不下來,覺得冤枉的客戶公司投訴到無人零售貨架公司。貨架公司經過幾番調研才發現,超過一半的貨架盜損可能是補貨人員在路上“吃”掉的。而最嚴重的是隨著業務加速,連找這樣的眾包運力都跟不上了。

因為各種運營環節掉了鏈子,導致各家貨架公司出現補貨補不上,有些企業冒險的上了生鮮、代餐、水果,更是大大加劇了複雜性。成本高到離譜,只好用錢來買時間,希望吆喝聲音大了,後面能夠有資金進來續命,進而提高基礎服務能力。

三、線下人員失控,盜損漏洞沒下法精細化運營

幾家無人貨架公司,在全國迅速鋪開了幾十個城市。互聯網公司慣於設置激勵,然後讓人拉起隊伍,人海戰術猛衝,單個貨架的激勵金額飆升到1000多元,導致大量炒賣行為。

一些三線城市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能夠擴充到幾百人,每家貨架公司都出現大量腐敗行為。BD隨便開發,反正不對運營負責。貨架安裝人員為了完成任務,有些直接裝到了領導辦公室。補貨則是一邊補一邊偷。

很多貨架的高盜損資料,說不清楚是被客戶拿走了,還是被運營人員貪污了。因為無人貨架的“無人值守”產生的盜損黑洞,導致管理容易失控。盜損是個筐,啥都往裡裝。說不清楚是客戶原因,還是管理問題,反正幾家公司盜損都在大幅上漲。

一些公司對這些行為睜隻眼閉隻眼,為了融資,默許把點位元和訂單量沖上去。

我曾詢問某貨架公司的城市經理,如何看待下面員工貨架的炒賣行為。他輕鬆地說,高價BD激勵未嘗不是公司的策略,千金買馬骨,讓所有公司的BD都在幫忙開發,還不需要負責BD的招聘和團隊的管理。但這忽視了點位的品質和商業的可持續性。當投資人發現越來越失控,強制懸崖勒馬時,才發現員工數量和點位都已經飆升了十幾倍。

在激烈的競爭中,三塊人員的流動性也很大,BD一個月流失30%是正常現象,一旦出現收縮,棄如草芥,貨架安裝和補貨流失率更高——三撥人不斷換,把客戶搞懵了,開發時隨便承諾,出了問題找誰都不是。有個朋友安裝了某公司貨架,想換新品,原來的BD承諾的是每兩周上新,可是聯繫BD,對方直接推薦了競品,原來他早就換到新公司了,朋友都不敢要,直接通知撤架。

也有真心想穩定運營的,例如小e微店是全職運營人員,淡化BD色彩,突出長期激勵。然而這又意味著大量的人員管理壓力和長期投入成本。鑒於現在的鋪點密度,單個運營人員的管理半徑,多為四五棟樓,二十五個點以內。以單點銷量2000元來看,即使給5%的提成,也很難覆蓋一線城市的一個全職人員工資,都存在著大量的虧損。而且一旦10萬個點的規模,意味著全職的運營人員就有五六千。

要管理這樣龐大的地面團隊,對於許多互聯網公司高管來講,完全沒有經驗,更是挑戰。只有順豐討巧的是讓快遞小哥順帶開發,順帶補貨,本來也不需要天天守著,現在可以提成,幾百元一個月也夠了,維持了非常低的管理成本。

無人貨架即使是無人,但絕不應該是無主。沒有店主,沒有銷售目標,沒有盜損責任人,一條完整的服務,被打斷成BD、安裝、補貨三段。人人都可以推脫,實際上根本缺乏精細運營的抓手和責任人。行業裡面做得好的,都非常強調店主的身份。銷售(BD),補貨、盤點都是同一人,賺取銷售提成,提成與盜損掛鉤。

四、年關難過,猩便利跌倒,創業公司遭殃

猩便利的負責人解釋撤架行為,各種解釋、各種術語包裝,無非是想安撫供應商、安撫一線的客戶。然而鋪出去的架子被撤回,城市啟動後又關停,BD招募後也裁撤,都將給整個行業中的創業公司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同時此事對此前的用戶信心也是非常負面的傷害,連累大量的互聯網創業公司。

後續各家企業在貨架選擇上,將對此類的創業公司將更加警惕。果小美和便利蜂的BD反映,很多客戶開始都在問能不能保障長期服務,甚至要求籤長期服務協定。

不管拖欠供應商貨款是不是真的,這一番折騰已經讓很多供應商嚇出一身冷汗。創業公司在貨架採購、商品採購上想獲得賬期將更加困難。

據我所知,恐慌已經在供應商之間蔓延,誰都不想成為下一個樂視。有供應商看到便利蜂的軟文,文中談到春節前要完成50萬個貨架的投放,連連咋舌“50萬個貨架,每週賣500元,周轉1周,備貨1周,意味著要5億~6億周轉。猩便利之後,再看到這種嚇人的吹牛,都不敢供貨了”。

大量裁撤員工,也令內部員工對公司前景產生懷疑。軍心一倒,重聚更難。包括猩便利在內,已有不少無人貨架公司內部人員表達對公司現金流的擔憂。想化劍為犁,讓這些人轉型做運營,習慣了高收入的BD能否恢復對公司的資訊,是一個挑戰。

許多做得不錯的小規模無人貨架公司,沒有倒在辦公室的盜損中,卻倒在同行創業公司的癲狂中,實在是可惜。

此外,年後人員的到崗率是每家公司的一道坎,聰明的貨架公司會適當的控制節奏。隨著對公司前景的看衰,如何確保老員工的到崗率,如何面對著專屬運營人員大批量流失,免得出現節後的服務斷層。這是新的難題。

和純to C的模式不同,貨架本身是B2B2C,企業行政決策不易,對後果很敏感。對企業信用依賴強的公司,向來轉身不易。不管猩便利是真跌還是假摔,仍然影響了不少無人貨架創業企業。融資最多的尚且如此,何況沒有融資的,10萬個點的尚且如此,何況標榜50萬個點的?

創業公司除了自身運營,每一步都要考慮士氣、時機、外部信心和客戶印象。小心翼翼,步步驚心,走得過快一定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市場未必給你重來的機會,只能寄希望資本寬容。

五、無人貨架不是輕模式,100億才能玩得轉

2017年兩個大風口無人貨架和共用單車,都以為很輕,其實都是一個極度依賴運營的項目。但相比起來,無人貨架比共用單車更難:

一方面無人貨架的容錯空間更小。共用單車100輛,壞了90輛,還可以用。只是要花更多時間找車。但是無人貨架鋪在公司的核心門面,任何的運營瑕疵都會被放大。另一方面,無人貨架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共用單車有整個社會買單,無人貨架要想比拼服務品質,需要搞定大量的倉、大量的前置倉、大量的運輸車輛和派送人員。

現在京東、順豐、每日優鮮這些有著同城倉儲和派送網路都親自入場。無人貨架創業企業在基礎設施上很難找到合適的全國性盟友。小型公司存在對泡沫的擔憂,不戰略投入,就會導致成本和風險的徹底失控,自己搭建,又需要時間和巨額投入。

物流公司幾十年投入和積累,建立起來的門檻,不是一夜之間就能趕上的。如果自己做,至少要幾十億甚至百億級。

所謂100億,是因為大體量公司才能爭取到更好的供應鏈賬期條件,抵禦更多的風險,收穫更多的耐心。猩便利雖然融了3.8個億,即便真做到10萬個點,月GMV近2個億,再考慮提前備貨、回款週期、安全庫存等等因素,一旦供應商要求現款,那麼3.8個億去掉前期燒的錢,剩下只能維持緊張周轉。

有許多供應商,在這一輪風波後已明確表示,現在只對100億級體量的公司給賬期,這種情況下,創業公司將更加難上加難。

六、順豐入局:無人貨架領域“雙輸”的轉捩點

之所以說順豐入局是無人貨架領域的轉捩點,並不是因為順豐的競爭力有多強,而是因為順豐的入局,使得它成為最有可能提供物流“公共服務”的服務商,導致很多巨頭被迫走向了自營物流的這條不歸路。

以上談到的基礎設施,對順豐而言都是現成的。如果能夠開放給無人貨架公司,將極大的緩解各家運營上的窘境。

在所有的一二線城市,順豐都有滿足高標準的倉儲資源,甚至是滿足後期拓展的生鮮冷倉資源。且由於阿裡這幾年的競爭,本身就有大量的資源富足。

即使順豐倉內的操作不是最專業的,但順豐在運營的強管控、人員的穩定性,系統的完善性,可以保證迅速調整成適合貨架的操作模式。每日處理10萬單的補貨,攤在順豐現在每日上千萬的業務量,平攤到幾十萬收派員身上都不是問題。

順豐的分點部、順豐的嘿客店(現名順豐優選),以及大量的收派集中點等資源,本身就都圍繞著CBD佈置,都可以作為短期的前置倉。

順豐的小哥天然契合CBD辦公室場景。並且相對高素質的小哥和客戶長期合作關係,可以極大提高運營的品質和降低補貨端的風險。出了問題也可以找到責任人。更關鍵的是順豐小哥的低成本但又高穩定性,又可以有效的幫助無人貨架公司度過最初的階段。

順豐全國直營的架構,非常適合互聯網公司“總對總”的合作,然後迅速建立標準,推向全國各個城市。杜絕出現“全國每個城市搞一套,人員瘋狂膨脹,服務品質跟不上”的現象。

從品牌形象來看,有順豐物流合作,客戶會覺得靠譜很多,較少質疑補貨是否跟得上,如何保證配送的食品安全等等問題。

順豐的優勢到底有多大,這些基礎設施有多強?

舉個例子,某些B2B公司,給一些無人貨架的單次補貨成本在40多元。我曾嘗試找朋友打聽到順豐之前給果小美的成本只有20多元幾,已經低了很多了。順豐自營後,我暗中打聽其自營豐e足食的物流成本。順豐貨架的補貨是利用自己的夜配產品:利用晚上閒置的卡車,從順豐倉內串點派送到分點部。一車貨可以完成幾十個網點的一百多箱的訂單,單個訂單的城市內成本只有兩三塊錢(當然後續還有小哥的配送補貨)。

考慮後續還打算利用標準快遞的空倉資源,成本甚至能更低。

簡直是碾壓般的優勢。

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想同時聚集起大量晚上閒置的卡車、分佈在全城的近百個前置倉,幾百個夜班值守人員、全鏈條運營交接的無縫磨合和強管理,滿足其中任何一個條件幾乎都不可能。運營基礎設施多麼重要,規模優勢有多強大,可見一斑。

如果順豐這些能力能夠開放給所有的無人貨架公司,將極大提高運力的容量和供應鏈效率。對於互聯網出身的團隊來說,如果能夠將物流打包給順豐,進行全國性整體合作,甚至可以談收益分成。創業公司自己專注于BD開發、選品和平臺的精細化運營,那將輕鬆得多,那才是互聯網企業幹的事情。

在順豐入局之前,有不少貨架公司想和順豐達成戰略合作或者戰略投資。事實上已經有七八家都在和順豐進行合作,順豐自己營運部門也正在制定專門的無人貨架解決方案。

當然還要談到京東。京東的優勢一樣強大,但京東佈局新零售一開始就幾乎是確定的事情,順豐是無人貨架業唯一有可能爭取過來的戰略同盟。最終順豐選擇了自己做,對於行業發展來說,實在是最大的遺憾,遺憾之至!從此所有的貨架公司,都開始向物流公司轉變,行業再也沒有一個提供開放解決方案的戰略盟友,反而多了一個充滿競爭優勢的戰略對手。

無人貨架公司由於擔心順豐搶點和資料洩露,全部斷絕了和順豐的合作,被迫走向了自己重建倉網、配送團隊,每天要牽扯大量的精力去琢磨物流這個最重、最複雜的行業,天天需要搞清楚怎麼找倉的供應商,怎麼優化分揀,怎麼防止協力廠商掉鏈子或者偷東西……哪裡還有什麼時間精細化運營?

而對於順豐來說,本來安心提供協力廠商服務,也許能讓自己的業務更上層樓,笑看競爭,安心做一個給淘金者賣水的人,最終也可能因為基因不符,收穫一地雞毛。如果這樣,也是順豐的遺憾。

中國的巨頭但凡有優勢的領域,都想自己親自去做。寧肯競,絕不合。往往自己沒做好,還將行業弄的精疲力盡。實在是一個可悲的事情。互聯網公司的不自量力,物流公司的流量焦慮,都讓這個行業很早就開始露出敗局已現的早衰慘相。

七、群狼撕咬之後,都是巨頭的市場,破落的貨架不值錢

越來越多的純互聯網的無人貨架公司,開始意識到線下供應鏈體系,不是想像的這麼簡單,恐慌開始蔓延。

猩便利的收縮就是想將有限的資源,聚焦在少數幾個點位密集的一二線城市,此舉能否令其逆風站穩還未可知。從感情上講,我願意市場能給犯過錯誤的貨架公司一次知錯就改的機會,更反感競爭對手,尤其是BD人員為了擠掉對手網點,拼命造謠,結果被人捕風捉影,反而傷害了整個行業,成全了一些巨頭。

我仍不懷疑無人貨架這個模式。但今天互聯網公司栽跟頭,都是源於自身互聯網慣性自大,和對節奏的失控。

創業公司將會面臨更加惡劣的環境,無論是資本、還是客戶、還是媒體都是如此。今天我更看好有強大運營基礎能力的巨頭,無論是供應鏈基礎能力,還是精細化運營能力,順豐、每日優鮮、京東,也許還包括後期的蘇寧,都具備太強的優勢。尤其是BD、補貨、店主的三位一體,將是後期客戶服務體系和精細化運營的殺手鐧。

一些小型的無人貨架公司,現在都暫停點位新增和城市拓展。希望能夠撐到最後,成為寡頭決戰中最後被收購的棋子,撈回一點是一點。然而失去想像空間的無人貨架公司,還能賣的起價錢麼?

本月12日,業內又曝出來領蛙被便利蜂控股的消息。大量並購案例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沒有金額。因為誰也不願意曝光一個事實,那就是放棄想像空間的貨架,都不值錢。

某朋友的無人貨架公司有400多個點,不想再燒錢了,希望托我找某一線貨架公司收購。開價1個點5000元。考慮到他的成本,我覺得也還可以,於是找到一位元區域負責人問詢,他笑笑說:“我只要放出消息這家公司要垮了,客戶馬上就要撤架,再10萬塊錢搞到他的點位元資訊, 再給客戶或者BD人員2000塊錢,直接換他的貨架,算上一切成本,我只需要3000元,你說我該買麼?落地鳳凰不如雞,要垮的貨架不值錢!”

要垮的貨架不值錢,你看,互聯網的群狼中的邏輯就是這麼無情。今天市場的瘋狂,媒體的唯恐不亂,資本的賭博投機,一切背後,都是狼群互相撕咬的真相。

最終朋友的貨架以單點每個500元,賣給了另一家公司的某BD主管。我知道BD主管憑藉這個,拿到800元每個點的績效。看到創業者追風口後跌落慘狀,我只能同情地勸說——

“沒有100億,不要玩什麼無人貨架。”

某些無人貨架公司的倉庫

第二,即使搞定了倉庫,又會面臨倉內操作問題。無人貨架的倉內操作和傳統電商以及B2B有很大不同,倉能用錢買,但是倉內運營團隊和經驗缺失,將導致大量運營問題。

傳統電商單個訂單在3個SKU左右。但無人貨架單次補貨涉及幾十個SKU,單次上百件產品,有大量飲料等重貨,又有薯片等易碎品。與普通的B2B便利店配貨相比,有需要拆零,需要B2B重塑自己的流程和系統,貨物清點和交接都是極大的挑戰。如中商惠民曾經為某公司做貨架做倉內揀貨和末端送貨,結果成本大幅度上升,支撐到100單每天就無法承受。

前置倉內操作也是挑戰。傳統電商前置倉單次出倉一般都是幾十票上百票,單票成本可以控制很低。但是無人貨架單次補貨十幾公斤,靠電動單車或三輪每次最多攜帶兩三單,效率極低,成本極高。

不少一些公司放棄前置倉,直接採取總倉+卡車串點派送。“人車接駁”模式會出現人等車或車等人的現象,效率極低。而人員隨車的一天最多完成十幾單補貨,有時候每天的停車費都要一兩百元。

總之,幾乎所有的無人貨架倉庫合作夥伴,都在極其痛苦的磨合中,效能極低,成本極高。

更恐怖的是,這些特異性的需求還在以十倍增速的爆發。協力廠商倉最大的問題是時間太短,擴張太快,物流企業不願在現階段為創業公司投入長期資源;兼職人員年底流失率高達60%,缺少培訓或者培訓完就流失,導致了每一家都出現了大量的補貨誤差和產能波動,嚴重影響客戶體驗。

第三,補貨配送幾乎是無人貨架公司的盜損死穴。早期有些公司還是專人派送補貨的,但是開點速度加快後,物流跟不上,如今只能找協力廠商。通達快遞企業正處高峰期,嫌棄太重太繁瑣效能太低。一些初創的城市B2B派送公司,剛開始還能承接業務,可是當每日補貨單量達到幾百單,甚至更高,完全應付不過來。

貨架公司也向眾包運力求助。但馬上面臨人員不穩定問題,同時每次補貨人不一樣,要進入客戶辦公區域存在極大的障礙。這還是小事,協力廠商人員素質和管理才是最大難題。有小哥告訴我,雖然貨架公司有各種要求,但是由於沒有任何閉環管理,很少嚴格按照要求操作。

最嚴重的是補貨人員在瞭解“無人值守”的內涵後,經常一邊補貨,一邊從貨架或者補貨箱內拿走一堆產品,金額高的能上百,反正都會記為貨架的盜損。一些鋪了貨架的公司有時查到盜損深感丟臉,內部三令五申都降不下來,覺得冤枉的客戶公司投訴到無人零售貨架公司。貨架公司經過幾番調研才發現,超過一半的貨架盜損可能是補貨人員在路上“吃”掉的。而最嚴重的是隨著業務加速,連找這樣的眾包運力都跟不上了。

因為各種運營環節掉了鏈子,導致各家貨架公司出現補貨補不上,有些企業冒險的上了生鮮、代餐、水果,更是大大加劇了複雜性。成本高到離譜,只好用錢來買時間,希望吆喝聲音大了,後面能夠有資金進來續命,進而提高基礎服務能力。

三、線下人員失控,盜損漏洞沒下法精細化運營

幾家無人貨架公司,在全國迅速鋪開了幾十個城市。互聯網公司慣於設置激勵,然後讓人拉起隊伍,人海戰術猛衝,單個貨架的激勵金額飆升到1000多元,導致大量炒賣行為。

一些三線城市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能夠擴充到幾百人,每家貨架公司都出現大量腐敗行為。BD隨便開發,反正不對運營負責。貨架安裝人員為了完成任務,有些直接裝到了領導辦公室。補貨則是一邊補一邊偷。

很多貨架的高盜損資料,說不清楚是被客戶拿走了,還是被運營人員貪污了。因為無人貨架的“無人值守”產生的盜損黑洞,導致管理容易失控。盜損是個筐,啥都往裡裝。說不清楚是客戶原因,還是管理問題,反正幾家公司盜損都在大幅上漲。

一些公司對這些行為睜隻眼閉隻眼,為了融資,默許把點位元和訂單量沖上去。

我曾詢問某貨架公司的城市經理,如何看待下面員工貨架的炒賣行為。他輕鬆地說,高價BD激勵未嘗不是公司的策略,千金買馬骨,讓所有公司的BD都在幫忙開發,還不需要負責BD的招聘和團隊的管理。但這忽視了點位的品質和商業的可持續性。當投資人發現越來越失控,強制懸崖勒馬時,才發現員工數量和點位都已經飆升了十幾倍。

在激烈的競爭中,三塊人員的流動性也很大,BD一個月流失30%是正常現象,一旦出現收縮,棄如草芥,貨架安裝和補貨流失率更高——三撥人不斷換,把客戶搞懵了,開發時隨便承諾,出了問題找誰都不是。有個朋友安裝了某公司貨架,想換新品,原來的BD承諾的是每兩周上新,可是聯繫BD,對方直接推薦了競品,原來他早就換到新公司了,朋友都不敢要,直接通知撤架。

也有真心想穩定運營的,例如小e微店是全職運營人員,淡化BD色彩,突出長期激勵。然而這又意味著大量的人員管理壓力和長期投入成本。鑒於現在的鋪點密度,單個運營人員的管理半徑,多為四五棟樓,二十五個點以內。以單點銷量2000元來看,即使給5%的提成,也很難覆蓋一線城市的一個全職人員工資,都存在著大量的虧損。而且一旦10萬個點的規模,意味著全職的運營人員就有五六千。

要管理這樣龐大的地面團隊,對於許多互聯網公司高管來講,完全沒有經驗,更是挑戰。只有順豐討巧的是讓快遞小哥順帶開發,順帶補貨,本來也不需要天天守著,現在可以提成,幾百元一個月也夠了,維持了非常低的管理成本。

無人貨架即使是無人,但絕不應該是無主。沒有店主,沒有銷售目標,沒有盜損責任人,一條完整的服務,被打斷成BD、安裝、補貨三段。人人都可以推脫,實際上根本缺乏精細運營的抓手和責任人。行業裡面做得好的,都非常強調店主的身份。銷售(BD),補貨、盤點都是同一人,賺取銷售提成,提成與盜損掛鉤。

四、年關難過,猩便利跌倒,創業公司遭殃

猩便利的負責人解釋撤架行為,各種解釋、各種術語包裝,無非是想安撫供應商、安撫一線的客戶。然而鋪出去的架子被撤回,城市啟動後又關停,BD招募後也裁撤,都將給整個行業中的創業公司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同時此事對此前的用戶信心也是非常負面的傷害,連累大量的互聯網創業公司。

後續各家企業在貨架選擇上,將對此類的創業公司將更加警惕。果小美和便利蜂的BD反映,很多客戶開始都在問能不能保障長期服務,甚至要求籤長期服務協定。

不管拖欠供應商貨款是不是真的,這一番折騰已經讓很多供應商嚇出一身冷汗。創業公司在貨架採購、商品採購上想獲得賬期將更加困難。

據我所知,恐慌已經在供應商之間蔓延,誰都不想成為下一個樂視。有供應商看到便利蜂的軟文,文中談到春節前要完成50萬個貨架的投放,連連咋舌“50萬個貨架,每週賣500元,周轉1周,備貨1周,意味著要5億~6億周轉。猩便利之後,再看到這種嚇人的吹牛,都不敢供貨了”。

大量裁撤員工,也令內部員工對公司前景產生懷疑。軍心一倒,重聚更難。包括猩便利在內,已有不少無人貨架公司內部人員表達對公司現金流的擔憂。想化劍為犁,讓這些人轉型做運營,習慣了高收入的BD能否恢復對公司的資訊,是一個挑戰。

許多做得不錯的小規模無人貨架公司,沒有倒在辦公室的盜損中,卻倒在同行創業公司的癲狂中,實在是可惜。

此外,年後人員的到崗率是每家公司的一道坎,聰明的貨架公司會適當的控制節奏。隨著對公司前景的看衰,如何確保老員工的到崗率,如何面對著專屬運營人員大批量流失,免得出現節後的服務斷層。這是新的難題。

和純to C的模式不同,貨架本身是B2B2C,企業行政決策不易,對後果很敏感。對企業信用依賴強的公司,向來轉身不易。不管猩便利是真跌還是假摔,仍然影響了不少無人貨架創業企業。融資最多的尚且如此,何況沒有融資的,10萬個點的尚且如此,何況標榜50萬個點的?

創業公司除了自身運營,每一步都要考慮士氣、時機、外部信心和客戶印象。小心翼翼,步步驚心,走得過快一定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市場未必給你重來的機會,只能寄希望資本寬容。

五、無人貨架不是輕模式,100億才能玩得轉

2017年兩個大風口無人貨架和共用單車,都以為很輕,其實都是一個極度依賴運營的項目。但相比起來,無人貨架比共用單車更難:

一方面無人貨架的容錯空間更小。共用單車100輛,壞了90輛,還可以用。只是要花更多時間找車。但是無人貨架鋪在公司的核心門面,任何的運營瑕疵都會被放大。另一方面,無人貨架需要更多的基礎設施。共用單車有整個社會買單,無人貨架要想比拼服務品質,需要搞定大量的倉、大量的前置倉、大量的運輸車輛和派送人員。

現在京東、順豐、每日優鮮這些有著同城倉儲和派送網路都親自入場。無人貨架創業企業在基礎設施上很難找到合適的全國性盟友。小型公司存在對泡沫的擔憂,不戰略投入,就會導致成本和風險的徹底失控,自己搭建,又需要時間和巨額投入。

物流公司幾十年投入和積累,建立起來的門檻,不是一夜之間就能趕上的。如果自己做,至少要幾十億甚至百億級。

所謂100億,是因為大體量公司才能爭取到更好的供應鏈賬期條件,抵禦更多的風險,收穫更多的耐心。猩便利雖然融了3.8個億,即便真做到10萬個點,月GMV近2個億,再考慮提前備貨、回款週期、安全庫存等等因素,一旦供應商要求現款,那麼3.8個億去掉前期燒的錢,剩下只能維持緊張周轉。

有許多供應商,在這一輪風波後已明確表示,現在只對100億級體量的公司給賬期,這種情況下,創業公司將更加難上加難。

六、順豐入局:無人貨架領域“雙輸”的轉捩點

之所以說順豐入局是無人貨架領域的轉捩點,並不是因為順豐的競爭力有多強,而是因為順豐的入局,使得它成為最有可能提供物流“公共服務”的服務商,導致很多巨頭被迫走向了自營物流的這條不歸路。

以上談到的基礎設施,對順豐而言都是現成的。如果能夠開放給無人貨架公司,將極大的緩解各家運營上的窘境。

在所有的一二線城市,順豐都有滿足高標準的倉儲資源,甚至是滿足後期拓展的生鮮冷倉資源。且由於阿裡這幾年的競爭,本身就有大量的資源富足。

即使順豐倉內的操作不是最專業的,但順豐在運營的強管控、人員的穩定性,系統的完善性,可以保證迅速調整成適合貨架的操作模式。每日處理10萬單的補貨,攤在順豐現在每日上千萬的業務量,平攤到幾十萬收派員身上都不是問題。

順豐的分點部、順豐的嘿客店(現名順豐優選),以及大量的收派集中點等資源,本身就都圍繞著CBD佈置,都可以作為短期的前置倉。

順豐的小哥天然契合CBD辦公室場景。並且相對高素質的小哥和客戶長期合作關係,可以極大提高運營的品質和降低補貨端的風險。出了問題也可以找到責任人。更關鍵的是順豐小哥的低成本但又高穩定性,又可以有效的幫助無人貨架公司度過最初的階段。

順豐全國直營的架構,非常適合互聯網公司“總對總”的合作,然後迅速建立標準,推向全國各個城市。杜絕出現“全國每個城市搞一套,人員瘋狂膨脹,服務品質跟不上”的現象。

從品牌形象來看,有順豐物流合作,客戶會覺得靠譜很多,較少質疑補貨是否跟得上,如何保證配送的食品安全等等問題。

順豐的優勢到底有多大,這些基礎設施有多強?

舉個例子,某些B2B公司,給一些無人貨架的單次補貨成本在40多元。我曾嘗試找朋友打聽到順豐之前給果小美的成本只有20多元幾,已經低了很多了。順豐自營後,我暗中打聽其自營豐e足食的物流成本。順豐貨架的補貨是利用自己的夜配產品:利用晚上閒置的卡車,從順豐倉內串點派送到分點部。一車貨可以完成幾十個網點的一百多箱的訂單,單個訂單的城市內成本只有兩三塊錢(當然後續還有小哥的配送補貨)。

考慮後續還打算利用標準快遞的空倉資源,成本甚至能更低。

簡直是碾壓般的優勢。

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想同時聚集起大量晚上閒置的卡車、分佈在全城的近百個前置倉,幾百個夜班值守人員、全鏈條運營交接的無縫磨合和強管理,滿足其中任何一個條件幾乎都不可能。運營基礎設施多麼重要,規模優勢有多強大,可見一斑。

如果順豐這些能力能夠開放給所有的無人貨架公司,將極大提高運力的容量和供應鏈效率。對於互聯網出身的團隊來說,如果能夠將物流打包給順豐,進行全國性整體合作,甚至可以談收益分成。創業公司自己專注于BD開發、選品和平臺的精細化運營,那將輕鬆得多,那才是互聯網企業幹的事情。

在順豐入局之前,有不少貨架公司想和順豐達成戰略合作或者戰略投資。事實上已經有七八家都在和順豐進行合作,順豐自己營運部門也正在制定專門的無人貨架解決方案。

當然還要談到京東。京東的優勢一樣強大,但京東佈局新零售一開始就幾乎是確定的事情,順豐是無人貨架業唯一有可能爭取過來的戰略同盟。最終順豐選擇了自己做,對於行業發展來說,實在是最大的遺憾,遺憾之至!從此所有的貨架公司,都開始向物流公司轉變,行業再也沒有一個提供開放解決方案的戰略盟友,反而多了一個充滿競爭優勢的戰略對手。

無人貨架公司由於擔心順豐搶點和資料洩露,全部斷絕了和順豐的合作,被迫走向了自己重建倉網、配送團隊,每天要牽扯大量的精力去琢磨物流這個最重、最複雜的行業,天天需要搞清楚怎麼找倉的供應商,怎麼優化分揀,怎麼防止協力廠商掉鏈子或者偷東西……哪裡還有什麼時間精細化運營?

而對於順豐來說,本來安心提供協力廠商服務,也許能讓自己的業務更上層樓,笑看競爭,安心做一個給淘金者賣水的人,最終也可能因為基因不符,收穫一地雞毛。如果這樣,也是順豐的遺憾。

中國的巨頭但凡有優勢的領域,都想自己親自去做。寧肯競,絕不合。往往自己沒做好,還將行業弄的精疲力盡。實在是一個可悲的事情。互聯網公司的不自量力,物流公司的流量焦慮,都讓這個行業很早就開始露出敗局已現的早衰慘相。

七、群狼撕咬之後,都是巨頭的市場,破落的貨架不值錢

越來越多的純互聯網的無人貨架公司,開始意識到線下供應鏈體系,不是想像的這麼簡單,恐慌開始蔓延。

猩便利的收縮就是想將有限的資源,聚焦在少數幾個點位密集的一二線城市,此舉能否令其逆風站穩還未可知。從感情上講,我願意市場能給犯過錯誤的貨架公司一次知錯就改的機會,更反感競爭對手,尤其是BD人員為了擠掉對手網點,拼命造謠,結果被人捕風捉影,反而傷害了整個行業,成全了一些巨頭。

我仍不懷疑無人貨架這個模式。但今天互聯網公司栽跟頭,都是源於自身互聯網慣性自大,和對節奏的失控。

創業公司將會面臨更加惡劣的環境,無論是資本、還是客戶、還是媒體都是如此。今天我更看好有強大運營基礎能力的巨頭,無論是供應鏈基礎能力,還是精細化運營能力,順豐、每日優鮮、京東,也許還包括後期的蘇寧,都具備太強的優勢。尤其是BD、補貨、店主的三位一體,將是後期客戶服務體系和精細化運營的殺手鐧。

一些小型的無人貨架公司,現在都暫停點位新增和城市拓展。希望能夠撐到最後,成為寡頭決戰中最後被收購的棋子,撈回一點是一點。然而失去想像空間的無人貨架公司,還能賣的起價錢麼?

本月12日,業內又曝出來領蛙被便利蜂控股的消息。大量並購案例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沒有金額。因為誰也不願意曝光一個事實,那就是放棄想像空間的貨架,都不值錢。

某朋友的無人貨架公司有400多個點,不想再燒錢了,希望托我找某一線貨架公司收購。開價1個點5000元。考慮到他的成本,我覺得也還可以,於是找到一位元區域負責人問詢,他笑笑說:“我只要放出消息這家公司要垮了,客戶馬上就要撤架,再10萬塊錢搞到他的點位元資訊, 再給客戶或者BD人員2000塊錢,直接換他的貨架,算上一切成本,我只需要3000元,你說我該買麼?落地鳳凰不如雞,要垮的貨架不值錢!”

要垮的貨架不值錢,你看,互聯網的群狼中的邏輯就是這麼無情。今天市場的瘋狂,媒體的唯恐不亂,資本的賭博投機,一切背後,都是狼群互相撕咬的真相。

最終朋友的貨架以單點每個500元,賣給了另一家公司的某BD主管。我知道BD主管憑藉這個,拿到800元每個點的績效。看到創業者追風口後跌落慘狀,我只能同情地勸說——

“沒有100億,不要玩什麼無人貨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