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整棟房子只有木頭、竹子、石頭,卻是最難忘的秘境

經過70多道盤山上行的急彎後, 忽然車體一點降落, 在藏風的高山上, 懸著的心終於可以落下來了。

天目山脈最東峰, 從高處下來的一條水, 行到這裡, 便是人間第一口。

高山上野生的僅有毛竹, 鬱鬱蔥蔥。

山坳間, 都是前人手植的銀杏樹, 柳杉樹, 紅豆杉, 分別有100多歲,

200多歲, 300多歲, 如今都亭亭如蓋。

山間的野茶園, 其實, 都是大麓寺的高僧們早年間一擔苗、一瓢水, 培育起來的善根。

這間大麓寺, 原是唐代古寺,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佛寺, 自西晉到明清, 山中香火不散, 十年浩劫期間, 石柱等永久性佛寺遺存埋入地下。

靈隱寺

據村中的老者說, 寺廟構造模仿了靈隱寺, 故有「小靈隱」之稱。

60公里開外的靈隱寺, 林木娟秀, 也是 一座深山古寺。 但每往靈隱寺, 人潮湧動, 商販走卒穿梭其間, 多了些市井之氣。 比起靈隱寺, 這裡更有「靈隱」之感。

村裡三十來戶農民,為了生活的便捷,大部分已搬到山下,只有兩三戶還在山上,都是老人家。

不論怎麼變遷,每年的廟會還是保留下來了。

這裡人跡罕至、雲翻霧湧,是秘境;但一條盤山道,讓它不那麼難以抵達。

所以,終歸會有人抵達這裡,這個人就是老宋。

我是老宋,早年間是木匠,跟著木匠父親做學徒,給周邊的街坊鄰居們造房子,做傢俱,一直做到20歲。

也因此,對老式的木質結構民居有了很深的情感。

後來投身杭州城市建設,眼看著杭州城內的一點一滴,都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山裡農村的房子卻破敗不堪,甚至許多泥房子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或許是木匠的經歷,或許是在農村的生活,讓我對這些幾十年、上百年的老房子,依依不捨。

「我們應該去保護它,愛惜它,盡力去維護它,因為它就像家裡的老人一樣。」

這些年,遊歷臺灣、安徽碧山、莫干山等等地方後,終於看到被一度忽視的老民居,通過改造,在青山綠水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我要把與土地的緣分,帶回山裡。」這個強烈的心聲,不斷湧現。

於是,一個人開著摩托車,在山裡瞎轉悠,直到找到心中的那塊秘境。

在江浙滬想做民宿,並不稀罕。

幾乎每家山間的民宿,都是保留和再造、媲美五星級的備品及人員服務,城裡人來此烤火、吃當地菜,安安靜靜住幾天。

「這種體驗能熱起來的原因,就是隔絕與放鬆。」

野生的毛竹海,天目山脈,從山脈緩緩而來的流水,圍繞在山間的雲海……

2013年,老宋找到了大麓寺所在地,這裡無疑是理想的隔絕地。

可老宋嚮往的不只是兒時的小橋流水——是山裡面有沒有住著神仙,許是大麓寺的原因,這裡充滿慈悲心和禪意,也更合老宋的心意。

但最初籌建的一年時間裡,老宋還是有些擔憂:跟區位不搭邊,周邊沒有任何同業,甚至還有一段600 多米的海拔……

會有人來嗎?

每晚夜深人靜,老宋獨自反復走在彎道上,他要弄明白這片土地的溫度,到底合不合適?

一次下雪的時候,他發現只要翻過這邊的山腰,溫度和日照就會舒服很多。

而真正讓老宋下定決心的,是一個夢。

「我夢見諸佛沿溪水靜坐,說菩薩還在。我沒跟幾個人說過,我只覺得,更捨得力氣去做這件事了。」

菩提谷全景效果圖

一簽約就把整個村子能簽的都簽了,沒簽的也先把人家規劃在內,整個建築面積達10000多平米,還有幾百畝的茶園和山林。老宋說,「並不是想占山為王,只是想做好前面的事,方便讓更多後來人加入。」

兩年後,大麓寺地基之上,整座小村全部進入版圖。基礎建設按照整個村落進行,水電也是整盤考慮,當地政府因此專門修造了上山路。

之所以叫菩提谷,老宋說「因為這裡是一個修身養性、回歸自然的地方,在山谷裡靜修聽禪,才能領悟生活。」

自古,佛寺所在地即是福地,充滿禪意的菩提穀也許會帶來好運哦~

菩提谷布袋居改造前

菩提谷布袋居改造後

8公里的路,老宋足足跑了2000多趟,以十八羅漢命名的十八棟,剛剛建成一半,菩提穀的面貌慢慢浮現。

菩提谷彩虹居

老宋的建築理念就是「引青山入房,砌土石為牆」,菩提谷的建設中,除了儘量保持原建築中的土夯牆,還引入了大面積的裸岩山體。

少一點城市的痕跡,多一些鄉村的氣息,才能與自然共呼吸。

老宋出身木匠,熱愛老式木質結構,也形成了菩提穀的建築特色。

屋內還有很多陳列的木頭和傢俱,都是從老房子拆下來的,這些木頭和傢俱雖舊猶美,最重要的是可以少砍幾棵樹。

整個建築,最常見的元素還有竹子,水管、壁燈、衣架等等,都是用的竹子,與土牆、山體、木架和石板,渾然一體,也多了幾分自然的味道。

「我想要做的,就是營造回到鄉村的感覺。」老宋關於鄉村的記憶一直都在,從前每家每戶都有一塊菜園子,那裡曾是最好的樂園,菩提穀不能少。

在山下墾出15畝田,施泉水、有機肥,進行有機種植,還請了專門的師傅進行打理。

這是山上的專屬菜園……

山下農產品成熟後,就被運到山上的餐廳,有時也會作為伴手禮送人。

「不聞餐廳」「不問餐廳」,沒有功能表,在菩提穀就是要你不聞不問,安心於此。

高山晚宴

廟會是村民們不可少的交流活動,菩提穀同樣是一個提供交流的地方。

600米海拔上的高山晚宴,坐在山頭,面對竹海雲霧,杯酒觥籌。

自然是最好的模特,它總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自然也最考驗繪畫技巧,它瞬息變幻,總讓你留下遺憾。

600米海拔之上的繪畫,面對風景的那一刻,得全神貫注,美景一不小心會溜走~

木匠工具展

手繪

這600米之上,還有很多好玩的:木匠工具展、古琴雅集、露臺聚餐、挖筍、戶外手沖、做年糕、清晨徒步、夏令營、培訓論壇、菩提家宴……

如今看來,不拒人千里之外,拒人600米的海拔,倒是一個優點:篩選出真正志趣相投的夥伴。

千年寺、百歲樹、秘密村,

長三角罕有的群山秘境,

與你一起私有。

村裡三十來戶農民,為了生活的便捷,大部分已搬到山下,只有兩三戶還在山上,都是老人家。

不論怎麼變遷,每年的廟會還是保留下來了。

這裡人跡罕至、雲翻霧湧,是秘境;但一條盤山道,讓它不那麼難以抵達。

所以,終歸會有人抵達這裡,這個人就是老宋。

我是老宋,早年間是木匠,跟著木匠父親做學徒,給周邊的街坊鄰居們造房子,做傢俱,一直做到20歲。

也因此,對老式的木質結構民居有了很深的情感。

後來投身杭州城市建設,眼看著杭州城內的一點一滴,都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山裡農村的房子卻破敗不堪,甚至許多泥房子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或許是木匠的經歷,或許是在農村的生活,讓我對這些幾十年、上百年的老房子,依依不捨。

「我們應該去保護它,愛惜它,盡力去維護它,因為它就像家裡的老人一樣。」

這些年,遊歷臺灣、安徽碧山、莫干山等等地方後,終於看到被一度忽視的老民居,通過改造,在青山綠水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我要把與土地的緣分,帶回山裡。」這個強烈的心聲,不斷湧現。

於是,一個人開著摩托車,在山裡瞎轉悠,直到找到心中的那塊秘境。

在江浙滬想做民宿,並不稀罕。

幾乎每家山間的民宿,都是保留和再造、媲美五星級的備品及人員服務,城裡人來此烤火、吃當地菜,安安靜靜住幾天。

「這種體驗能熱起來的原因,就是隔絕與放鬆。」

野生的毛竹海,天目山脈,從山脈緩緩而來的流水,圍繞在山間的雲海……

2013年,老宋找到了大麓寺所在地,這裡無疑是理想的隔絕地。

可老宋嚮往的不只是兒時的小橋流水——是山裡面有沒有住著神仙,許是大麓寺的原因,這裡充滿慈悲心和禪意,也更合老宋的心意。

但最初籌建的一年時間裡,老宋還是有些擔憂:跟區位不搭邊,周邊沒有任何同業,甚至還有一段600 多米的海拔……

會有人來嗎?

每晚夜深人靜,老宋獨自反復走在彎道上,他要弄明白這片土地的溫度,到底合不合適?

一次下雪的時候,他發現只要翻過這邊的山腰,溫度和日照就會舒服很多。

而真正讓老宋下定決心的,是一個夢。

「我夢見諸佛沿溪水靜坐,說菩薩還在。我沒跟幾個人說過,我只覺得,更捨得力氣去做這件事了。」

菩提谷全景效果圖

一簽約就把整個村子能簽的都簽了,沒簽的也先把人家規劃在內,整個建築面積達10000多平米,還有幾百畝的茶園和山林。老宋說,「並不是想占山為王,只是想做好前面的事,方便讓更多後來人加入。」

兩年後,大麓寺地基之上,整座小村全部進入版圖。基礎建設按照整個村落進行,水電也是整盤考慮,當地政府因此專門修造了上山路。

之所以叫菩提谷,老宋說「因為這裡是一個修身養性、回歸自然的地方,在山谷裡靜修聽禪,才能領悟生活。」

自古,佛寺所在地即是福地,充滿禪意的菩提穀也許會帶來好運哦~

菩提谷布袋居改造前

菩提谷布袋居改造後

8公里的路,老宋足足跑了2000多趟,以十八羅漢命名的十八棟,剛剛建成一半,菩提穀的面貌慢慢浮現。

菩提谷彩虹居

老宋的建築理念就是「引青山入房,砌土石為牆」,菩提谷的建設中,除了儘量保持原建築中的土夯牆,還引入了大面積的裸岩山體。

少一點城市的痕跡,多一些鄉村的氣息,才能與自然共呼吸。

老宋出身木匠,熱愛老式木質結構,也形成了菩提穀的建築特色。

屋內還有很多陳列的木頭和傢俱,都是從老房子拆下來的,這些木頭和傢俱雖舊猶美,最重要的是可以少砍幾棵樹。

整個建築,最常見的元素還有竹子,水管、壁燈、衣架等等,都是用的竹子,與土牆、山體、木架和石板,渾然一體,也多了幾分自然的味道。

「我想要做的,就是營造回到鄉村的感覺。」老宋關於鄉村的記憶一直都在,從前每家每戶都有一塊菜園子,那裡曾是最好的樂園,菩提穀不能少。

在山下墾出15畝田,施泉水、有機肥,進行有機種植,還請了專門的師傅進行打理。

這是山上的專屬菜園……

山下農產品成熟後,就被運到山上的餐廳,有時也會作為伴手禮送人。

「不聞餐廳」「不問餐廳」,沒有功能表,在菩提穀就是要你不聞不問,安心於此。

高山晚宴

廟會是村民們不可少的交流活動,菩提穀同樣是一個提供交流的地方。

600米海拔上的高山晚宴,坐在山頭,面對竹海雲霧,杯酒觥籌。

自然是最好的模特,它總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自然也最考驗繪畫技巧,它瞬息變幻,總讓你留下遺憾。

600米海拔之上的繪畫,面對風景的那一刻,得全神貫注,美景一不小心會溜走~

木匠工具展

手繪

這600米之上,還有很多好玩的:木匠工具展、古琴雅集、露臺聚餐、挖筍、戶外手沖、做年糕、清晨徒步、夏令營、培訓論壇、菩提家宴……

如今看來,不拒人千里之外,拒人600米的海拔,倒是一個優點:篩選出真正志趣相投的夥伴。

千年寺、百歲樹、秘密村,

長三角罕有的群山秘境,

與你一起私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