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恩吉拉|每當想對孩子說“不”的時候,換成這個詞吧

文|球球媽

前陣子帶著球球去閨蜜家玩兒, 剛到閨蜜家, 就看到了2018年度大戲。 閨蜜家毛毛坐在地上大哭, 閨蜜坐在沙發上哭。

剛開始沒搞清楚原因的我還有點擔心,

搞清楚原因後我笑了。 原來是, 毛毛非得要把魚飼料全都扔進魚缸, 閨蜜不讓毛毛扔, 毛毛就大哭。 閨蜜告訴毛毛把食物扔進去金魚會死掉的, 毛毛也不聽, 轉移注意力也不管用。

不論怎樣, 毛毛就是哭個不停, 後來閨蜜也沒辦法了。 平時都是婆婆幫著帶, 現在婆婆回老家過元旦了, 從小嬌生慣養的閨蜜哪處理過這樣的場面, 無助的閨蜜也哭了起來, 恰好被我撞上這一幕。

幫她把這個小麻煩解決後, 閨蜜拖著我問, 為什麼她家毛毛和我家球球都是兩歲左右, 我家球球就這麼乖, 她家毛毛就成了“熊孩子”。 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 甚至撒潑打滾。

比如:

早上起床, 這麼冷的天, 不穿衣服就要跑到客廳裡玩,

閨蜜不讓, 大哭;

奶奶做飯, 她非得跟進去, 踩著小板凳把醬油、醋灑滿了一灶台, 閨蜜不准, 大哭;

閨蜜說我上輩子一定是拯救了銀河系, 才會養出這麼一個聽話又可愛的乖孩子。 她上輩子可能是毀滅了銀河系吧, 上天才賜給他一個“熊孩子”。

其實, 毛毛這個問題是每個孩子都存在的問題。 孩子在2歲左右會進入第一個反抗期, 對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說“不”, 經常任性、哭鬧、難以調教。 也被稱作“terrible two”

毛毛現在就是這個階段, 對一切要求說不, 稍不如意, 就哭鬧伺候。 我家球球也一樣, 也是在這個階段。 我家球球之所以這麼乖不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 而是我會用兩個字就是 “可以”。

01

記得有一次, 我帶球球去她叔叔家裡玩。 球球渴了, 拿著個小杯子, 走到飲水機前, 準備接水喝。

通常在我們家裡, 熱水的那一邊裝了一個防燙裝置, 球球是按不動的。 但叔叔家的孩子大了, 熱水那一邊一按就可以出水。

可球球不明所以, 正準備伸手去按。 幸好我眼尖看見, 一個健步走到她身邊, 蹲下來對她說:“球球可以從這邊接水,

這邊是冷水, 那邊是熱水, 會燙。 ”

球球聽完, 停住想了一下, 然後, 從冷水處接了杯水, 就默默地走開了。

一次危機, 就這樣悄悄化解了。 要知道, 如果我張嘴說的是“不要動飲水機”, 依她這段時間動不動就“暴起”的特點, 她一定會把杯子一扔, 屁股一坐, 趴在地上哇哇大哭。

為什麼小孩都不接受“不”?

心理學有個非常有名的“粉紅大象”實驗:請閉上眼睛, 接著, 和自己默念3遍:

“不要想像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不要想像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不要想像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然後, 睜開眼睛, 你發現眼前的是什麼呢?

人類的大腦機制決定了, 對孩子說“不”, 孩子往往會對“不”的內容更印象深刻。 有時, 甚至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越不讓幹越要幹。

而“可以”這個詞, 一說出來, 首先就讓孩子覺得, 父母和自己, 是站在同一陣線的, 是接納自己、尊敬自己的。

“可以”還意味著, 孩子才是主動, 它讓孩子覺得自己擁有特權, 更願意去做。

所以, 跟孩子說“可以”吧, 以一種柔軟的姿態, 去跟孩子表達“不”。

02

為什麼家長喜歡說“不”?

其實仔細想想,生活中我們給孩子下的各種禁令,自己真的能說出道理麼?

不要踩水、不要玩沙、不要亂摸亂爬……

其實,我們真正害怕的,是孩子弄髒了自己,我們清洗、整理起來會很麻煩。我們不喜歡的是這些行為帶來的後果,而非這些行為。這種“不可以”,是為了我們自己方便而設立的。

不可以不分享、不可以動來動去、不可以吵到阿姨……

這一類口頭禁令,看起來是對孩子的要求,實際上是說給別人聽的,期待著別人對自己管教的理解。這種“不可以”,是為了他人觀感而設的。

不要爬樹、不要跑太快……

父母可能不擅長運動,或者個性比較謹慎、保守,因此擔心孩子的安全,禁止孩子參加一些活動。

其實,你不擅長的東西,或許正好是孩子喜歡和擅長的。這種“不可以”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焦慮和擔心而設的。

然而我們口中的這些“不可以”,對於孩子來講,是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

一句“不可以”,可以直接幫大人省下不少麻煩。但是,孩子也失去了嘗試與學習的權利,失去了瞭解自己的能力、個性與興趣的機會。

所以,當孩子想要做某件事的時候,考慮下“不可以”背後的原因,不是必要的“不可以”的話,讓孩子去探索吧,也許你會收到不一樣的驚喜。

如果必須說“不可以”的話,換一種方式吧。既能阻止孩子,還能避免孩子哭鬧,何樂而不為呢?

03

我是如何把“不”變成“可以”的?

01

讓孩子做選擇題

當我們確實需要限制孩子的一些行為,那麼,儘量讓孩子做選擇題。用可以做的,去代替不可以做的,孩子更願意接受。

比如該回家了還是不肯離開滑梯,不說“不可以”,而說“你可以再玩一會兒,3分鐘還是5分鐘?”

比如孩子要吃糖,不說“不可以”,而說“寶貝,媽媽就剩兩顆糖了,現在吃了明天就沒有了。你是今天吃明天就不能吃了呢?還是明天吃,今天媽媽給你個你喜歡的蘋果?”

衝突時跟孩子協商

02

當跟孩子發生衝突,嘗試放下一定要說服孩子的執念,尊重孩子的需求,努力尋找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你會發現,孩子其實很好商量。

有一天,球球要去商場玩兒,我會跟她說:“今天媽媽有事,不能帶球球去。我們週六去好不好,那個時候爸爸也不上班,也可以帶上小姨家姐姐,就像上次一樣,好不好”孩子一聽週六可以去,還可以帶上爸爸和姐姐,就欣然答應了。

但是,跟孩子協商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具體的期限,一定要信守承諾,不然孩子會不信你了。

03

在遊戲中讓孩子合作

孩子會發脾氣、鬧情緒、不配合,我們可以換個思路,通過遊戲的方式去表達,在樂趣和正面肯定中,孩子會更願意合作。

比如球球不想洗澡,我會跟她說:“那我們可以拿上你的小黃鴨,去澡盆玩潛水。”球球立馬屁顛屁顛去拿小黃鴨了;

球球不願收玩具,我是這麼說的:“那你可能需要先吃一顆’大力丸’,就會變得很有力氣了,可以一口氣把所有玩具收完!”

然後,我聲勢浩大地開始變魔法,變給她一顆“大力丸”,球球歡快地開始收玩具了。

其實,說“不”與說“可以”的區別,只是變換了一種表達方式。

但是在“可以”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成長型的思維模式,意味著這個世界是歡迎孩子探索的,是鼓勵孩子不斷挑戰、不斷學習的。孩子是主動方,而不是被限制者。“不”的背後,隱藏的是一種限制、一種禁錮。

嘗試下換一種方式吧!你會發現,“terrible two”階段的熊孩子也會變成人見人愛的小可愛呢!

—————————————

孩子到底在哭什麼?孩子拉肚子是消化不良?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該補鈣了?孩子挑食不吃飯是什麼原因?1歲真的必須斷奶嗎?寶寶怎樣才能長高些?

恩吉拉國際早教

家庭教育高級指導機構、兒童心理資深研究者

免費分享成長資源,看到孩子更遠的未來

02

為什麼家長喜歡說“不”?

其實仔細想想,生活中我們給孩子下的各種禁令,自己真的能說出道理麼?

不要踩水、不要玩沙、不要亂摸亂爬……

其實,我們真正害怕的,是孩子弄髒了自己,我們清洗、整理起來會很麻煩。我們不喜歡的是這些行為帶來的後果,而非這些行為。這種“不可以”,是為了我們自己方便而設立的。

不可以不分享、不可以動來動去、不可以吵到阿姨……

這一類口頭禁令,看起來是對孩子的要求,實際上是說給別人聽的,期待著別人對自己管教的理解。這種“不可以”,是為了他人觀感而設的。

不要爬樹、不要跑太快……

父母可能不擅長運動,或者個性比較謹慎、保守,因此擔心孩子的安全,禁止孩子參加一些活動。

其實,你不擅長的東西,或許正好是孩子喜歡和擅長的。這種“不可以”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焦慮和擔心而設的。

然而我們口中的這些“不可以”,對於孩子來講,是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

一句“不可以”,可以直接幫大人省下不少麻煩。但是,孩子也失去了嘗試與學習的權利,失去了瞭解自己的能力、個性與興趣的機會。

所以,當孩子想要做某件事的時候,考慮下“不可以”背後的原因,不是必要的“不可以”的話,讓孩子去探索吧,也許你會收到不一樣的驚喜。

如果必須說“不可以”的話,換一種方式吧。既能阻止孩子,還能避免孩子哭鬧,何樂而不為呢?

03

我是如何把“不”變成“可以”的?

01

讓孩子做選擇題

當我們確實需要限制孩子的一些行為,那麼,儘量讓孩子做選擇題。用可以做的,去代替不可以做的,孩子更願意接受。

比如該回家了還是不肯離開滑梯,不說“不可以”,而說“你可以再玩一會兒,3分鐘還是5分鐘?”

比如孩子要吃糖,不說“不可以”,而說“寶貝,媽媽就剩兩顆糖了,現在吃了明天就沒有了。你是今天吃明天就不能吃了呢?還是明天吃,今天媽媽給你個你喜歡的蘋果?”

衝突時跟孩子協商

02

當跟孩子發生衝突,嘗試放下一定要說服孩子的執念,尊重孩子的需求,努力尋找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你會發現,孩子其實很好商量。

有一天,球球要去商場玩兒,我會跟她說:“今天媽媽有事,不能帶球球去。我們週六去好不好,那個時候爸爸也不上班,也可以帶上小姨家姐姐,就像上次一樣,好不好”孩子一聽週六可以去,還可以帶上爸爸和姐姐,就欣然答應了。

但是,跟孩子協商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具體的期限,一定要信守承諾,不然孩子會不信你了。

03

在遊戲中讓孩子合作

孩子會發脾氣、鬧情緒、不配合,我們可以換個思路,通過遊戲的方式去表達,在樂趣和正面肯定中,孩子會更願意合作。

比如球球不想洗澡,我會跟她說:“那我們可以拿上你的小黃鴨,去澡盆玩潛水。”球球立馬屁顛屁顛去拿小黃鴨了;

球球不願收玩具,我是這麼說的:“那你可能需要先吃一顆’大力丸’,就會變得很有力氣了,可以一口氣把所有玩具收完!”

然後,我聲勢浩大地開始變魔法,變給她一顆“大力丸”,球球歡快地開始收玩具了。

其實,說“不”與說“可以”的區別,只是變換了一種表達方式。

但是在“可以”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成長型的思維模式,意味著這個世界是歡迎孩子探索的,是鼓勵孩子不斷挑戰、不斷學習的。孩子是主動方,而不是被限制者。“不”的背後,隱藏的是一種限制、一種禁錮。

嘗試下換一種方式吧!你會發現,“terrible two”階段的熊孩子也會變成人見人愛的小可愛呢!

—————————————

孩子到底在哭什麼?孩子拉肚子是消化不良?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該補鈣了?孩子挑食不吃飯是什麼原因?1歲真的必須斷奶嗎?寶寶怎樣才能長高些?

恩吉拉國際早教

家庭教育高級指導機構、兒童心理資深研究者

免費分享成長資源,看到孩子更遠的未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