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習近平下好發展“先手棋”

央視網消息:2018年1月8日, 十九大後的首次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召開。 熱烈掌聲中,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侯雲德院士頒發獎勵證書, 並同他們熱情握手, 表示祝賀。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 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 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頻繁被強調, 2016年註定被載入中國發展的史冊。 黨中央頒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 明確提出“三步走”目標, 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按照這個發展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 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域高度,

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 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了全面系統部署, 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凝聚新的力量, 激發新的創造, 中國發展進入創新時代。

順天時

——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

“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 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 他反復強調, 惟改革者進, 惟創新者強, 惟改革創新者勝。 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核心就在科技創新。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 習近平總書記17次提到“科技”, 特別是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部分, 短短300多字提到了9次“科技”, 還提到了5次“技術”, 足以彰顯對科技創新的重視。

習近平還把科技比作國之利器, 是“國家賴之以強, 企業賴之以贏, 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的核心要素。 抓住了科技創新這個核心, 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域的牛鼻子。

那麼, 推動科技發展, 建設科技強國, 應選擇哪些方向、重點領域實施科技攻堅?

習近平用“三個面向”為我國科技創新指明了主攻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 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 ”

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昂揚奮進、砥礪前行, 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量子通信、光量子電腦、高溫超導、中微子振盪、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納米催化、極地研究等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 並首次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際超導大會馬蒂亞斯獎、國際量子通信獎等國際權威獎項。

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大幅躍升, 戰略高技術捷報頻傳:載人航太和探月工程、採用自主研發晶片的超算系統“神威•太湖之光”、國產首架大飛機C919、蛟龍號載人深潛器、自主研發的核能技術、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和新一代高鐵、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成就舉世矚目。

十八大以來, 中國科技發展應該說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全域性的、根本性的, 有些地方還是突破性的, 甚至是顛覆性的。 中國的科技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趨地利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那麼科技體制就是這個“新引擎”的“燃料源”。 這“燃料源”的品質不僅決定“新引擎”的快慢, 而且還決定著“新引擎”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當前, 我國進入了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並聯發展、疊加發展的關鍵時期, 自主創新空間廣闊、動力強勁,發展的“地利”條件充足。

但“地利”不會一成不變,如何守住“地利”進而拓展“地利”?習近平指出:“要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

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現有科技體制機制,形成全面鼓勵和支持創新的新體制。

習近平指出:“要加快推進重大科技決策制度化,解決好實際存在的部門領導拍腦袋、科技專家看眼色行事等問題。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技要發展,必須要使用。無論在什麼領域,創新成果轉化都是重中之重。科技成果運用於產業發展是科技創新活動全過程的“最後一公里”,成果轉化是否順利決定了科技創新活動的績效。

習近平指出:“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在下放成果處置收益權、強化對人的激勵、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技術交易服務、促進成果資訊公開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同時,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撬動社會資本支援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鏈,2015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9835億元。

改革無窮期,創新無止境。未來中國將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空前的改革決心和創新智慧,驅動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牽引中國這艘巨輪乘風破浪,穩健前行。

謀人和

——廣納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離開了人才主體的推動創新將無從落實和開展。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習近平重視人才、愛惜人才,在歷次會議和考察中都多次強調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沒有強大人才隊伍作後盾,自主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目標,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千人計畫”“人才簽證”“留學生創業”……不拘一格招才引智。

2014年初,一封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留德學子的回信從中南海傳遍全球:“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鬥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於時代的華彩篇章。”一時間,歸國成潮。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率高徒陳宇翱、陸朝陽先後回國,三人三奪世界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最高榮譽——菲涅爾獎。他們在回國後組建了一支中國物理界的“夢之隊”。

2016年,潘建偉主持研製的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了包括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內的三大既定科學目標……英國《自然》雜誌評價: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不到十年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勁旅。

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在“大磁場”的強大引力下紛紛歸國,投身到這場偉大的民族復興洪流,弄潮其中。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在中國留學生歸國數量大幅增長的同時,來中國學習的海外留學生數量也在迅猛增加。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2016年在中國留學的國外學生總人數為44萬人,相較于2012年增加了35%。

為促進歸國科學家安心工作,中央和地方不斷完善政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入出境、稅收、醫療待遇、社會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就業、專案申請、經費補助等提供政策支持。

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57萬億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長11.1%,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調查中有81%的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創業機會比國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

“十二五”以來,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升至2016年的56.2%,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明專利申請受理躍居世界首位並保持領先地位,其中海外留學人才做出積極貢獻。目前,全國共有留學人員創業園300多個,入園企業2.4萬家,2015年技工貿總收入超過2800億元。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了重視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形成了從政策到落地的系列人才保障。”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秘書長王丕君說,抓住祖國發展的難得戰略機遇期,當代留學人員正在不斷書寫復興路上的精彩篇章。

機不可失,時不我待,面臨著復興之路的“關鍵一程”,讓我們揚起13億多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憧憬的風帆,抓科技、謀創新,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前進。

自主創新空間廣闊、動力強勁,發展的“地利”條件充足。

但“地利”不會一成不變,如何守住“地利”進而拓展“地利”?習近平指出:“要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

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現有科技體制機制,形成全面鼓勵和支持創新的新體制。

習近平指出:“要加快推進重大科技決策制度化,解決好實際存在的部門領導拍腦袋、科技專家看眼色行事等問題。要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技要發展,必須要使用。無論在什麼領域,創新成果轉化都是重中之重。科技成果運用於產業發展是科技創新活動全過程的“最後一公里”,成果轉化是否順利決定了科技創新活動的績效。

習近平指出:“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在下放成果處置收益權、強化對人的激勵、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技術交易服務、促進成果資訊公開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同時,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撬動社會資本支援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鏈,2015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9835億元。

改革無窮期,創新無止境。未來中國將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空前的改革決心和創新智慧,驅動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牽引中國這艘巨輪乘風破浪,穩健前行。

謀人和

——廣納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離開了人才主體的推動創新將無從落實和開展。我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習近平重視人才、愛惜人才,在歷次會議和考察中都多次強調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沒有強大人才隊伍作後盾,自主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目標,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千人計畫”“人才簽證”“留學生創業”……不拘一格招才引智。

2014年初,一封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留德學子的回信從中南海傳遍全球:“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鬥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於時代的華彩篇章。”一時間,歸國成潮。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率高徒陳宇翱、陸朝陽先後回國,三人三奪世界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最高榮譽——菲涅爾獎。他們在回國後組建了一支中國物理界的“夢之隊”。

2016年,潘建偉主持研製的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了包括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內的三大既定科學目標……英國《自然》雜誌評價: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不到十年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勁旅。

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在“大磁場”的強大引力下紛紛歸國,投身到這場偉大的民族復興洪流,弄潮其中。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在中國留學生歸國數量大幅增長的同時,來中國學習的海外留學生數量也在迅猛增加。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2016年在中國留學的國外學生總人數為44萬人,相較于2012年增加了35%。

為促進歸國科學家安心工作,中央和地方不斷完善政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入出境、稅收、醫療待遇、社會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就業、專案申請、經費補助等提供政策支持。

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57萬億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長11.1%,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調查中有81%的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創業機會比國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

“十二五”以來,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升至2016年的56.2%,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明專利申請受理躍居世界首位並保持領先地位,其中海外留學人才做出積極貢獻。目前,全國共有留學人員創業園300多個,入園企業2.4萬家,2015年技工貿總收入超過2800億元。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了重視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形成了從政策到落地的系列人才保障。”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秘書長王丕君說,抓住祖國發展的難得戰略機遇期,當代留學人員正在不斷書寫復興路上的精彩篇章。

機不可失,時不我待,面臨著復興之路的“關鍵一程”,讓我們揚起13億多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憧憬的風帆,抓科技、謀創新,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前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