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和睦家醫療李碧菁:熱錢湧入帶來的短視可能令我們前功盡棄

2017年, 對企業家們來說, 既是挑戰, 又是機會。 和每年一樣, 我們在2017年年底採訪了70位各行各業的商業精英, 用他們的視角解讀這一年。

採訪名單中有互聯網巨頭的CEO, 也有風頭正勁的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有網紅企業家, 也有略顯神秘的商界大佬;有在中國打拼的跨國公司高管, 也有在外企的中國老大。

我們試圖通過他們的答案, 來窺視並記錄中國最重要領域的重要變化。 以下是和睦家醫療創始人、CEO李碧菁的自述。

財經天下(ID:cjtxzk) 採訪整理|嚴冬雪

編輯|金赫

2017年8月, 我們開了一個慈善晚會, 既是慶祝20周年, 也是首次在公開場合發表和睦家基金會的成績:我們每年捐贈相當於年收入1%的醫療服務, 用於救助缺乏醫療資源的低收入困難群體。

晚會結束後, 回到家, 我跟兩個兒子聊天, 他倆在中國長大, 而我也在中國待了37年了。 三十多年前, 當我把第一台B超、第一台核磁共振、第一台床前監護設備引入中國時,

完全沒有想到, 在之後這些年, 中國會得到這樣的發展。 因此, 現在和睦家取得的成績, 是遠超我的創業預期的。

我們遇到了人才流失的問題, 這是熱錢造成的。 2017年, 政府發表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從政策高度, 將醫院怎麼更好治病、蓋更好的醫院, 提到一個更全面的高度:環境污染、公共教育、食品安全等, 也提到健康醫療服務更多可以在社區來解決——我覺得這些非常有意義, 這也正是和睦家醫療追求的方向。

另一方面, 隨著政府的重視, 很多熱錢湧入到了醫療領域。 其中, 不少來自於沒有醫療經驗、跟醫療毫不相干的機構, 它們對盈利速度和規模都有很高的預期。

因此, 有很多投資者開出了非常高的、不切實際的薪水來挖我們的老員工。

但是, 光是我知道的, 就有十來位之前離開的老員工又回到了和睦家。

原因有兩個:一是過高的薪水, 不符合正常的回報水準和規律。 因此, 醫務人員為了達到要求的回報, 可能會有很大壓力, 做一些明知不可為的事情, 例如過度醫療、過多用藥等。 二是這些不切實際的薪水不可持續, 因此有一些崗位待遇無法達到之前的承諾。

對於資本這樣的熱度, 我既高興醫療行業得到了認可, 又十分擔心:一些機構為了賺快錢, 會否破壞民營醫療好不容易好轉的聲譽?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 莆田系的表現已經給民營醫院招來了太多的“看不起”, 以和睦家為代表的高端民營機構努力了這麼多年,

才剛開始讓一些人的想法有所轉變, 我擔憂熱錢湧入帶來的短視行為, 會令我們前功盡棄。

所幸, 大部分出走的員工選擇了回來。 他們當然看重收入, 但作為醫者, 同時也看重成就感。

20年前, 我籌備第一家和睦家醫院, 想要融到1000萬美元十分艱難。 到了近10年, 融資就非常容易了。 這兩年, 資本更有點“瘋了”的狀態。 我當然在其中保持冷靜, 也會對行業保持觀察, 如果有一部分機構做不好, 也許會成為我們比較好的收購機會。

總之, 我認為只要不忘初心, 就能做到行業第一。 在高端醫療領域, 我們已耕耘了20年, 現在, 和睦家已經是一個完整的醫療系統, 而不止是醫院, 系統各方面都相對成熟、完善。 這種先發優勢,

讓競爭對手很難趕上, 面臨巨大的回報壓力。

在過去, 當和睦家是中國唯一的高端醫療機構時, 人們都覺得這只屬於明星、外國人等有錢人, 很多人對我們的認知還停留在“一個產科很不錯的醫院”, 這不是事實。 生孩子本身是件高興的事, 名人們樂於與公眾分享體驗, 但涉及到疾病的治療, 都不會袒露這種隱私。 和睦家是一個全科醫療機構, 已經得到了行業的認可, 每天也在做非常複雜的治療手術。 其中, 產科的收入只占總收入的20%左右。

總的來說, 我對和睦家當前的表現大致滿意, 因為我看到了大城市對民營醫療的接受度有了很大提升。 在二線城市, 我們也慢慢得到了一些認可。 政府對民營醫療的態度也非常熱情, 但是具體規定還沒有到位。20年前,為了開辦第一家和睦家醫院,我拿著各種檔蓋了180個公章。現在,這種情況當然有改善,但我希望能更進一步。

Q&A

Q:2017年你最深的感悟是什麼?

A:2017年9月,颶風伊瑪襲擊佛羅里達,當時我就在那裡。颶風來襲之前,我所在城鎮的居民都被疏散了,但是,我94歲高齡的母親已經無力遷移到新場所。雖然我們最終安全,但當地還是有幾位老人在颶風中去世。這是我第一次經歷這樣的災難,全球氣候性變暖以及相關的災難發生的頻率和密度都在增加,親身經歷這樣的事,讓我反省和重視人類對大自然帶來的破壞。

【本文首刊於2017年12月18日出版的第148期《財經天下》週刊】

但是具體規定還沒有到位。20年前,為了開辦第一家和睦家醫院,我拿著各種檔蓋了180個公章。現在,這種情況當然有改善,但我希望能更進一步。

Q&A

Q:2017年你最深的感悟是什麼?

A:2017年9月,颶風伊瑪襲擊佛羅里達,當時我就在那裡。颶風來襲之前,我所在城鎮的居民都被疏散了,但是,我94歲高齡的母親已經無力遷移到新場所。雖然我們最終安全,但當地還是有幾位老人在颶風中去世。這是我第一次經歷這樣的災難,全球氣候性變暖以及相關的災難發生的頻率和密度都在增加,親身經歷這樣的事,讓我反省和重視人類對大自然帶來的破壞。

【本文首刊於2017年12月18日出版的第148期《財經天下》週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