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滎陽旅遊

滎陽西北的邙嶺之中, 有一個著名的道教聖地, 常年遊人香客絡繹不絕, 這就是飛龍頂。 相傳在上古時期, 群龍無首, 神州四處洪水肆虐, 民不聊生, 大禹治水之後, 百川歸海, 群龍無處藏身, 便在此處集體飛天, 不再禍害人間, 後人就稱此地為“飛龍頂”。 如此祥瑞之地, 成為道教名勝也是必然。

飛龍頂位於滎陽城區北約20公里的廣武山上, 南望高村鄉劉鋪頭、陳鋪頭二村, 北與高村鄉官峪村相鄰, 四周山巒交錯、溝壑縱橫, 中間一峰突起, 輕煙繚繞, 氣象萬千。 這裡原遺留有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築群, 主要分佈在祖師大頂、泰山東頂、華嶽西頂3座峰頂的上下和南側山崖下。 因其建築南北、東西兩兩相對, 又南、北建築分別與東西的2處建築成犄角之勢, 相互照應, 相互映襯, 意氣相連, 整體觀之猶如一條騰空飛舞的巨龍, 因此有“中州奇觀”之譽。

飛龍頂的古建築群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

一、祖師大頂, 又稱祖師頂、飛龍金頂, 是飛龍頂最重要的建築群, 自下而上、自南而北依次有一天門、二天門、琉璃影壁、樂樓、三大殿、壽極閣、清虛府。 清虛府, 坐落於飛龍頂北側最高處的一座小山上, 即金頂的所在, 也是飛龍頂的絕勝處。

其建築于一座高達30余米的不規則圓柱形台基上, 通體為九脊廡殿重簷樓閣, 共有上、中、下三層, 甚是巍峨壯觀。 清順治8年(1651)重建。 三大殿, 包括祖師殿、三清殿(原名紫雲宮)、玉皇殿, 是飛龍頂的主要建築之一, 創建于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 三殿中以祖師殿中的三十六將與玉皇殿中的三十六帥的巨幅壁畫, 最為引人注曰。 二、泰山東頂, 也稱東嶽行宮, 位於金頂東側的突兀小山峰上, 包括玉皇觀、碧霞祠2座建築。 三、華山西頂, 也稱西嶽行宮, 位於金頂西側的高臺地上, 有建築1所。 四、南崖閣, 又稱南嶽行宮或南大殿, 早毀。

飛龍頂創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 至明嘉靖和萬曆年間(1573—1620)陸續進行過規模較大的增建、重修;清順治年間(1644—1661), 又大力開拓擴建;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又做過一些重建和維修, 才最終形成並保留下一個規模龐大、壯麗的建築群。

飛龍頂的建築包括宮殿、亭閣數十間, 頂部大都施有琉璃瓦和脊獸, 樑柱上多飾彩繪;在佈局上依山就勢, 玲瓏巧麗、互相照應、嚴整有序;保存的200多尊塑像、近百幅壁畫, 佈局工整, 筆意古雅。 另外尚有100餘塊明清碑石等。 是個內容十分豐富的文化寶庫。 惜在“文革”中被毀。

飛龍頂,北距黃河3公里,曾以豐富的文物古跡、幽雅的自然環境名震黃河兩岸。20世紀80年代後,民間開始對飛龍頂進行重建,陸續有金頂、東頂、西頂和南崖閣等主要建築落成,並解決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問題。如今,飛龍頂已初步成為滎陽北部黃一帶的一處遊覽景點。

飛龍頂,北距黃河3公里,曾以豐富的文物古跡、幽雅的自然環境名震黃河兩岸。20世紀80年代後,民間開始對飛龍頂進行重建,陸續有金頂、東頂、西頂和南崖閣等主要建築落成,並解決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問題。如今,飛龍頂已初步成為滎陽北部黃一帶的一處遊覽景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