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網路媒體走轉改|最美志願者王萌萌:為了孩子滬滇穿梭十餘年

從22歲到34歲, 從一名普通白領到專職志願者, 王萌萌用10餘年青春, 在滬滇之間頻繁穿梭。

她深入雲南貧困山區, 走訪當地馬鹿塘小學等多所鄉村學校。 馬鹿塘小學是當地海拔最高、條件最差的學校, 山路陡峭, 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墜落山崖。 不過當她走進校門聽到朗朗書聲時, 眼淚一下子湧了出來, 她感受到了一種深入內心的溫暖和希望。

大量走訪後, 王萌萌開始資助貧困孩子, 創建了“一對一物質資助加情感關懷”的公益助學模式, 幫北京、上海等地的愛心人士和貧困學生結對, 至今已使200多名貧困生得到資助。

2013年, 雲南貧困山區的孩子們以特殊的方式向王萌萌表達他們的愛。 受訪者供圖

2016年, 王萌萌被中宣部、中組部和中央文明辦等部門任命為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典型“最美志願者”。 她的事蹟得到了中央文明辦高度評價和鼓勵, 中央文明辦領導接連三次做出批示,

褒獎“王萌萌為弘揚志願服務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2018年, 王萌萌又成為第八屆上海市“慈善之星”的候選人。

“很多人問我, 你既然想要幫助這些山區孩子, 為什麼不一直留在那裡?我說, 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我希望通過自己對志願服務文化的傳播, 感染並帶動更多的人。 ” 王萌萌說, 那裡已是她的第二故鄉, 是無論如何都割捨不了的感情牽絆。

偶然機會初入山區

王萌萌初次進入山區, 是一次偶然。

2006年夏天, 剛從蘇州一所大學畢業的王萌萌, 隻身來到上海成為一名小白領。 由於收入不高, 她與另外兩名女生一起租住一個房間。 朝九晚五的工作, 每天從擁擠的房間出門, 進入擁擠的地鐵, 然後再進入辦公樓,

這種周而復始生活, 一度讓她深感迷茫,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狀態。 ”

一次偶然的機會, 王萌萌得知一家叫做“希望書庫”的公益組織在招募志願者, 主要工作是給貧困山區的希望小學募捐圖書, 並創建愛心圖書室。 抱著試試看的想法, 她順利通過了面試。

“面試官告訴我, 他們曾去當地山區學校調研, 發現那裡的孩子連什麼是‘課外書’都不知道, 而一本新華字典早已被翻得破損不堪, 因為整所學校就只有一本新華字典。 ” 王萌萌被這個細節深深打動了。

王萌萌從小就熱愛閱讀, 她說自己是個“離開書就不能活的孩子”, 對她來說, 閒暇時看課外書, 是件特別快樂的事情。 特別在初中三年, 整個青春期最苦悶、性格塑造最不確定的年齡段,

閱讀和日記曾經是她唯一的慰藉, 也幸虧有了這些“閒書”, 才讓她沒有誤入歧途。

“正因為這樣, 我才體會到, 閱讀對於青少年成長有多麼重要, 也就更加不能想像, 一個沒有書陪伴的童年, 會有多麼苦悶。 ”於是, 她加入了“希望書庫”上海辦事處, 當起了全職志願者。

整整兩年, 只有很少的生活補貼, 家人、朋友都感到不可理解, 可她說志願者工作對她來說意義非常, 能為山區的貧困學生做實事和好事, 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2006年10月, 王萌萌擔任領隊, 將募集到的圖書運到當地學校, 籌建愛心圖書室。 這也是她第一次真正走進雲南貧困山區。 在那裡, 她親眼目睹了當地生活的艱辛困苦, 和大城市恍然兩個世界,

但那些孩子是那麼淳樸、樂觀。

當她看見衣衫破爛、光著腳的孩子們走進圖書室, 眼睛裡瞬間閃耀驚喜興奮的光芒, 拿起書席地而坐, 如饑似渴地讀著, 便覺得自己的艱辛勞累, 有了無與倫比的意義。 “這就是我去做這些事情的價值所在, 志願工作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王萌萌說。 從此, 她與這裡有了再也割捨不下的感情牽絆。

王萌萌與黃茅嶺中心校幼兒班的孩子們在一起。

隻身前往山村走訪

走進山區後,王萌萌覺得需要去當地支教,才能與師生進行更多的深入交流。

2007年5月底,在紅河州元陽縣黃茅嶺中心小學的彝族教師馬素英的幫助下,王萌萌隻身一人來到這裡。走進學校的那一天是6月1日,孩子們都特別高興,因為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學校會專門殺一頭豬,也只有這一天,孩子們才能吃到肉。

很快,王萌萌發現,在這裡支教對她並不合適,“很多孩子並不會講漢語,他們的民族語言我又聽不懂,語言溝通特別難。”面對現實,她立即改變想法,決定先從自己能夠做的大量調查走訪開始。而馬素英也就此成為王萌萌多年以來的公益搭檔。

在當地,鄉中心小學又被稱為“中心校”,是當地條件最好的小學,另外還有數十所“村校”,都分散在各個山村裡。一般來說,海拔越高的村子,條件就越差,山路也越難走。但王萌萌每年都要去好幾次黃茅嶺,每次一待就是半個月左右,不斷爬山,去村裡走訪,深入最偏遠最貧困的地方。

讓她至今難忘的,是當地海拔最高、條件最差的馬鹿塘小學。從黃茅嶺鄉中心小學走到馬鹿塘小學,單程就要8個小時,再加上山路陡峭危險,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墜落山崖。在這個小學裡,被派去的青壯年男教師中,只有一位腿部有殘疾的瑤族男教師堅持了下來。

聽說了這件事情後,王萌萌暗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去一次。2007年10月,在馬素英的聯絡幫助下,王萌萌終於得以成行。出發的那天在下雨,山路霧茫茫的一片,腳下打滑,兩邊是陡峭的山崖,此時,她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活著到達”。從早上8點一直到下午5點多,她終於抵達了馬鹿塘小學。

當走進校門,看到教室裡暖暖的燈光,聽到朗朗的讀書聲,王萌萌的眼淚一下子就湧了出來,那是一種深入內心的溫暖和希望。給孩子們分完禮物,王萌萌便到教師的住處聊天。沒想到,半個多小時後,孩子們又都回來了,每個人手裡都拿著自家菜地裡摘的青菜、花椒等禮物,回贈給她,“特別感動,那種滿溢的感情,很難表達。”

生活的饋贈,成了王萌萌的創作源泉,開始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大愛無聲》的創作,僅三個多月時間,她就完成了26萬餘字的初稿。《大愛無聲》得到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青睞,出版後廣受好評,成為國內第一部由志願者寫志願者的長篇小說。之後。他還創作了《米九》《愛如晨曦》《雲中書》等作品。

孩子親吻王萌萌。

貧困孩子受益“一對一”助學

大量的走訪調查之後,王萌萌開始資助貧困孩子。

她明白,僅靠個人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把這份愛心擴展開去,才可能化作較大的能量。於是,王萌萌與馬素英創建了“一對一物質資助加情感關懷”的公益助學模式。她和馬素英作為紐帶,幫北京、上海、青島等地的愛心人士和元陽縣的貧困學生結對,至今已使200多名貧困生得到資助。

這個公益項目的創建,最初源于王萌萌與苗族貧困學生小美的結對。小美未滿月時,父親就因礦難去世,母親遠走他鄉,小美由奶奶帶大,家境困窘,隨時可能輟學。看到小美乖巧懂事,心生憐愛的王萌萌決定與之結對、長期資助,直至小美完成學業。

“馬老師特別不容易。”王萌萌說,自己大部分時間身在上海,更多的工作是由身在元陽的馬素英完成的。她需要接收、保管、分發愛心人士寄來的助學款和物資,為了確保專款專用,對於年齡較小的學生,還需要按月分發、記帳、拍照取證。馬素英幾乎家訪過每個受助物件,深入瞭解家庭情況,搜集學生資訊,工作量是巨大的。

做公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無論是王萌萌還是馬素英,都遭遇過不少誤解和不公,但她們都沒有放棄。如今,王萌萌依然會每年去幾次元陽縣,盡可能地去每所學校,瞭解受資助孩子們的現狀,比如面臨的新問題、與資助人是否保持聯繫等,再回饋給資助人。

“這些工作其實很累,特別瑣碎,又必須很細緻。但為了孩子們,我一定會堅持下去。”王萌萌說,看到他們的成長、進步,便覺得一切都值得。小美小學畢業後的一天,王萌萌接到了一個電話,小美告訴她,自己以全鄉第三的成績,考到了縣裡最好的中學。“那一刻的我,比自己的小說出版時更有成就感。”王萌萌說。如今的小美,也已考入大學,並成為王萌萌志願者隊伍中的一員。

每次想起仍在青島的父母,王萌萌都會覺得有些愧疚,因為她去雲南元陽的次數,遠遠多於回青島看父母的次數。對於她來說,雲南元陽,已經成為她的第二故鄉,是無法割捨的感情牽絆。如今的王萌萌,已在和愛心團隊的夥伴啟動一個新的公益項目,以提高當地女性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

王萌萌與黃茅嶺中心校幼兒班的孩子們在一起。

隻身前往山村走訪

走進山區後,王萌萌覺得需要去當地支教,才能與師生進行更多的深入交流。

2007年5月底,在紅河州元陽縣黃茅嶺中心小學的彝族教師馬素英的幫助下,王萌萌隻身一人來到這裡。走進學校的那一天是6月1日,孩子們都特別高興,因為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學校會專門殺一頭豬,也只有這一天,孩子們才能吃到肉。

很快,王萌萌發現,在這裡支教對她並不合適,“很多孩子並不會講漢語,他們的民族語言我又聽不懂,語言溝通特別難。”面對現實,她立即改變想法,決定先從自己能夠做的大量調查走訪開始。而馬素英也就此成為王萌萌多年以來的公益搭檔。

在當地,鄉中心小學又被稱為“中心校”,是當地條件最好的小學,另外還有數十所“村校”,都分散在各個山村裡。一般來說,海拔越高的村子,條件就越差,山路也越難走。但王萌萌每年都要去好幾次黃茅嶺,每次一待就是半個月左右,不斷爬山,去村裡走訪,深入最偏遠最貧困的地方。

讓她至今難忘的,是當地海拔最高、條件最差的馬鹿塘小學。從黃茅嶺鄉中心小學走到馬鹿塘小學,單程就要8個小時,再加上山路陡峭危險,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墜落山崖。在這個小學裡,被派去的青壯年男教師中,只有一位腿部有殘疾的瑤族男教師堅持了下來。

聽說了這件事情後,王萌萌暗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去一次。2007年10月,在馬素英的聯絡幫助下,王萌萌終於得以成行。出發的那天在下雨,山路霧茫茫的一片,腳下打滑,兩邊是陡峭的山崖,此時,她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活著到達”。從早上8點一直到下午5點多,她終於抵達了馬鹿塘小學。

當走進校門,看到教室裡暖暖的燈光,聽到朗朗的讀書聲,王萌萌的眼淚一下子就湧了出來,那是一種深入內心的溫暖和希望。給孩子們分完禮物,王萌萌便到教師的住處聊天。沒想到,半個多小時後,孩子們又都回來了,每個人手裡都拿著自家菜地裡摘的青菜、花椒等禮物,回贈給她,“特別感動,那種滿溢的感情,很難表達。”

生活的饋贈,成了王萌萌的創作源泉,開始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大愛無聲》的創作,僅三個多月時間,她就完成了26萬餘字的初稿。《大愛無聲》得到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青睞,出版後廣受好評,成為國內第一部由志願者寫志願者的長篇小說。之後。他還創作了《米九》《愛如晨曦》《雲中書》等作品。

孩子親吻王萌萌。

貧困孩子受益“一對一”助學

大量的走訪調查之後,王萌萌開始資助貧困孩子。

她明白,僅靠個人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把這份愛心擴展開去,才可能化作較大的能量。於是,王萌萌與馬素英創建了“一對一物質資助加情感關懷”的公益助學模式。她和馬素英作為紐帶,幫北京、上海、青島等地的愛心人士和元陽縣的貧困學生結對,至今已使200多名貧困生得到資助。

這個公益項目的創建,最初源于王萌萌與苗族貧困學生小美的結對。小美未滿月時,父親就因礦難去世,母親遠走他鄉,小美由奶奶帶大,家境困窘,隨時可能輟學。看到小美乖巧懂事,心生憐愛的王萌萌決定與之結對、長期資助,直至小美完成學業。

“馬老師特別不容易。”王萌萌說,自己大部分時間身在上海,更多的工作是由身在元陽的馬素英完成的。她需要接收、保管、分發愛心人士寄來的助學款和物資,為了確保專款專用,對於年齡較小的學生,還需要按月分發、記帳、拍照取證。馬素英幾乎家訪過每個受助物件,深入瞭解家庭情況,搜集學生資訊,工作量是巨大的。

做公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無論是王萌萌還是馬素英,都遭遇過不少誤解和不公,但她們都沒有放棄。如今,王萌萌依然會每年去幾次元陽縣,盡可能地去每所學校,瞭解受資助孩子們的現狀,比如面臨的新問題、與資助人是否保持聯繫等,再回饋給資助人。

“這些工作其實很累,特別瑣碎,又必須很細緻。但為了孩子們,我一定會堅持下去。”王萌萌說,看到他們的成長、進步,便覺得一切都值得。小美小學畢業後的一天,王萌萌接到了一個電話,小美告訴她,自己以全鄉第三的成績,考到了縣裡最好的中學。“那一刻的我,比自己的小說出版時更有成就感。”王萌萌說。如今的小美,也已考入大學,並成為王萌萌志願者隊伍中的一員。

每次想起仍在青島的父母,王萌萌都會覺得有些愧疚,因為她去雲南元陽的次數,遠遠多於回青島看父母的次數。對於她來說,雲南元陽,已經成為她的第二故鄉,是無法割捨的感情牽絆。如今的王萌萌,已在和愛心團隊的夥伴啟動一個新的公益項目,以提高當地女性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