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精讀《神農本草經》攻略

學習«神農本草經»注意三種情況

一、«神農本草經»部分藥物名稱、品種和入藥部位已發生了歷史變遷,如桂枝、枳實、威靈仙、人參等。

二、«神農本草經»部分藥物名稱、品種和入藥部位、臨床性效未發生任何變遷,一直沿用至今,如當歸、黃芪、柴胡等。 但有些藥物的特殊臨床作用被當前中醫藥人所遺忘,如當歸、玄參、地黃、柴胡等。

三、«神農本草經»部分藥物的名稱未發生變化,一直沿用至今,但其品種、入藥部位、臨床性效已發生變異,如續斷、芍藥、阿膠、陳皮、黃芪、黃精、玉竹等。

對上述三種情況,我們的臨床醫生,特別是高年資臨床醫生要重視, 要精讀«本經»,因為«本經»標誌了經方的起源,«傷寒雜病論»方證源於«本經»。

學習《神農本草經》應知四要點

《神農本草經》建立了中藥藥性理論體系, 建立了中藥從產地、採收到加工炮製的臨床用藥原則, 且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本經》以《黃帝內經》為理論指導, 治病求本, 告誡中醫藥人: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核心問題。 《序錄》全文755字, 共12條經文, 內容豐富, 獨創中藥三品分類法, 尤其是對中藥五氣、五味的建立和闡述。

《神農本草經》三品分類法

《本經》三品分類法, 是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類,

並明確指出: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 主養命以應天;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 主養性以應人;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 主治病以應地。

君臣佐使本指國家官系等級層次, 只有各個層次發揮各自作用, 才能構成完整的社會, 如同《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中, 十二臟腑之功能、地位及相互關聯, 不單是一個生理學、生命學和生物學的問題, 它涵蓋了很重要的社會問題, 透過生理現象映射出一定的社會問題, 而通過社會問題的研究反過來促進生理問題的認識, 向我們展示了社會醫學模式。

《素問·寶命全形論篇》雲:“天覆地載, 萬物悉備, 莫貴於人, 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 懸命於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人能應四時者,

天地為之父母(天地就是養育人類的父母)……”天、地、人三者和諧相處, 演化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本經·序錄》將中藥三品匹配成君、臣、佐、使的不同地位, 與天、地、人進行相應的聯繫, 是用中國古代哲學類比思想和整體觀進行推論。

《本經》中藥物的分類方法與國家官系匹配, 自然是上品藥為君, 中品藥為臣, 下品藥為佐、使。 三品藥與天、地、人相對應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遵從了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所解釋的“上品藥養命, 而天道仁育, 故雲應天;中品藥養性, 而人懷性情, 故雲應人;下品藥主治病, 而地體收殺, 故雲應地”。

現代中醫臨床藥學研究認為:君藥的作用是針對病因的主證, 又稱之為主藥;臣藥的作用是輔助君藥針對病因和主證, 又稱之為輔藥;佐藥是治療兼證, 抑制主輔藥的不良反應, 協助主輔藥發揮治療作用;使藥可引經、調和、矯味, 發揮次要作用。 諸藥合用, 共達安全、有效的最佳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 君臣佐使藥並非一成不變, 在某種情況下可以互相轉換, 所以古之中藥上、中、下三品, 不是上、中、下三等。先輩早有告誡:藥無貴賤,能愈疾者皆為良藥也。

《神農本草經》首次列出中醫疾病譜

《序錄》中列出了約40種主要疾病,反映了東漢時期的中醫臨床醫學水準,且準確總結出各種病證,並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神農本草經》中藥臨床藥學基本內容體系

中藥藥性理論:藥物性味、有毒無毒、功能主治、加工炮製、製劑等。

中藥生產知識:產地(道地藥材)、採收、加工、炮製、製劑等。

臨床用藥原則:治則、配伍、組方、劑型選擇等,以及毒性藥物的用量和使用原則、服藥時間(時間藥理學)。

中藥臨床藥學的核心問題: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神農本草經》臨床藥學八原則

1、陰乾暴幹,采治時月,土地所出,真偽新陳,並各有法度的採收加工原則。

2.有毒宜制的炮製原則。

3.治熱以寒藥、治寒以熱藥的原則。

4.藥物的七情合和,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的配伍原則。

5.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

6.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等,並隨藥性,不得違越的劑型選擇原則。

7.用藥劑量,先起用量如高粱子,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的毒性藥物之用量原則。

8.根據病情確定服藥時間(時間藥療學)原則。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不是上、中、下三等。先輩早有告誡:藥無貴賤,能愈疾者皆為良藥也。

《神農本草經》首次列出中醫疾病譜

《序錄》中列出了約40種主要疾病,反映了東漢時期的中醫臨床醫學水準,且準確總結出各種病證,並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神農本草經》中藥臨床藥學基本內容體系

中藥藥性理論:藥物性味、有毒無毒、功能主治、加工炮製、製劑等。

中藥生產知識:產地(道地藥材)、採收、加工、炮製、製劑等。

臨床用藥原則:治則、配伍、組方、劑型選擇等,以及毒性藥物的用量和使用原則、服藥時間(時間藥理學)。

中藥臨床藥學的核心問題: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神農本草經》臨床藥學八原則

1、陰乾暴幹,采治時月,土地所出,真偽新陳,並各有法度的採收加工原則。

2.有毒宜制的炮製原則。

3.治熱以寒藥、治寒以熱藥的原則。

4.藥物的七情合和,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的配伍原則。

5.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

6.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等,並隨藥性,不得違越的劑型選擇原則。

7.用藥劑量,先起用量如高粱子,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的毒性藥物之用量原則。

8.根據病情確定服藥時間(時間藥療學)原則。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