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朱永華:沒有“家屬簽字”的手術溢滿互信與溫情

作者:朱永華

據央視新聞報導, 1月4號當天一位老人路過南京鼓樓醫院附近的時候, 突然心臟驟停摔倒在地, 路過群眾紛紛上前施救。 給老人做心臟按壓的是兩位醫院下班的男醫生, 一位穿著黑色羽絨服的姑娘, 在為老人做人工呼吸, 而這個時候老人剛剛被清理過口裡的嘔吐物, 姑娘不蔽污穢, 直接給老人做口對口的人工呼吸。 幾分鐘後, 得知情況的醫院急診科醫生趕到, 將老人拉到醫院搶救。

此時, 已經暫時恢復心跳的老人又面臨著更大的危險, 而家屬還沒有及時趕來, 要做手術面臨著家屬無法簽字的情況,

為對老人最快實施手術搶救, 急診科主任王軍一邊向醫院備案, 一邊寫下“請安排住院手術, 責任我來擔”並簽名, 最終將老人以最快速度送入手術室。

可以好不誇張的說, 這是一幕幾個人感動一座城的現實溫暖大劇, 儘管老人現在還處在昏迷之中, 但經過院外好心人和急診科醫生的及時施救與手術治療, 患者目前病情平穩, 趕到醫院的患者家屬也對施救的路人尤其是醫院醫生的責任擔當充滿了感激。 患者女兒甚至表示, 不管出現什麼情況, 醫生已經盡力了, 我們沒有什麼好講的, 如果是擺在這沒救, 那我肯定會有意見, 但是你已經盡力的救了, 如果是出現什麼情況, 那我們家屬也沒有什麼話好講了。

能夠呈現出這一幕幕堪稱結局圓滿的溫暖“橋段”, 主要還在於眾多好人的共同演繹。 老人摔倒昏迷, 正好遇到下班路過的兩位醫生, 沒有任何猶豫就對其進行了專業施救, 體現出醫生的職業之美;那位穿黑色羽絨服的年輕姑娘, 絲毫不忌污穢為其做人工呼吸, 展現出人性善良之美。

而急診科主任王軍, 在患者家屬尚未趕到之前, 為讓老人得到及時搶救, 在沒有“家屬簽字”, 冒著“違規”甚至可能導致諸多糾紛的風險面前, 果敢簽下“責任我來擔”, 彰顯出現代醫務工作者的職責擔當之美;在醫患關係緊張、較普遍缺乏互信的時下, 患者家屬對醫院在沒有得到“家屬簽字”之前實施手術急表達感激, 更體現出理解之美。

也正是這些“美”的疊加, 才讓整座南京城乃至整個社會為之動容, 譜寫出這曲感天動地的人性讚歌。

好心遇上好人, 猜忌就無處存在。 好人遇上心胸狹隘者, 做好事也未必不受猜忌甚至詆毀。 同樣版本的一幕出現在吉林盤錦, 有擔當的醫生非但沒有獲得感謝, 病人經搶救無礙後一走了之, 在醫院向其討要相關費用時, 反而受到患者家屬的奚落甚至責駡, 一句“誰讓你搶救了”不但折射出自己對親人生命的極不尊重, 更讓為搶救生命而主動付出的醫護人員為之心寒。 儘管我們很不願意去譴責盤錦這位患者家屬的冷漠與傲慢, 但可以肯定的是, 讓醫護人員和醫患關係屢屢受傷, 對於需要救治的廣大患者絕對不是福音。

很顯然, 儘管發生在南京這場沒有“家屬簽字”的搶救手術, 至始至終參與者只是寥寥數人, 但卻直接體現出南京的城市素質和人文道德精神, 老人摔倒路人施救, 醫生勇於擔當患者家屬理解並感恩, 讓人看見更感受到南京市民群眾優於其他的素質與修養, 從幾個人感動一座城中, 品味的是城市素質給社會帶來的溫暖與信任, 而這背後更與相關法規的完善和城市人文道德精神所形成的濃厚氛圍密切相關。

實際上, 要把一座城市, 一個地方依法治理的秩序井然並不太難, 但要在秩序井然的同時又充滿人文和實現人與人之間彼此包容與信賴就絕非易事。 因而從這點上來看, 這場沒有“家屬簽字”的“違規”手術,

不只是今年冬季在金陵城上演的一出現實版溫情正劇, 更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融入新時期城市治理中的成效彰顯, 尤為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鑒。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齊魯網立場, 僅供參考。 】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 歡迎投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