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我為孩子寫兒歌

□高振清

記得在1969年仲夏的一天, 下午上班, 在三年級教室門前, 聚攏著五、六個小男生, 盤坐在地上, 一個人念, 幾個人聽, 津津樂道, 個個臉上樂開了花。

我悄悄站在他們身後, 足有十來分鐘了, 竟沒一個人知道。 他們念完這頁翻那頁, 我定神一看, 原來是一本兒歌集。 這時, 我輕輕咳嗽了一下, 他們聽出了我的聲音, 連忙收起了書, 站了起來, 有的沖我嘻嘻笑了起來, 像有點不好意思似的。

我從他們手裡拿過這本書, 翻了翻, 是本舊兒歌集, 不知翻看了多少遍, 連封面都不見蹤影了。 看我拿著書, 凝神思索, 其中一個學生對我說:“老師,

這本書是我城裡姥姥家拿來的, 人家孩子扔掉的”。

看其行, 聽其言。 當時, 我心中真不知是啥滋味, 高興、苦澀。 高興的是, 學生們的求知欲高, 別的孩子扔掉的讀物, 他揀回來當成寶貝, 不但自己看, 而且還讓小夥伴們分享。 感到苦澀的是, 農村孩子課外讀物太匱乏了, 孩子們多麼需要課外讀物啊!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 我萌發了自己寫兒歌, 供給學生們一些精神食糧, 從此, 補充他們缺少課外讀物的遺憾。 其實, 我這個人是個急性子, 一但心定的事, 就即刻去幹, 幹就把它幹好。 一個星期天, 徒步去了離學校50裡遠的新華書店, 買回幾本怎樣寫兒歌等有關書籍, 一邊啃書本, 一邊探試性的創作兒歌。 一字一字的推敲,

一遍一遍的修改, 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自己心中有個小計畫, 每週創作出三首, 一、三、五早自習前, 工整地寫在黑板上, 學生們自習時, 抄在小本子上, 早晚吟, 上、下學路上誦, 既學到了知識, 又陶冶了情操, 甭提他們有多高興了。

旗教育局領導知道此事後, 還叫我去局裡, 在培訓小學校長班上, 讓我做專題講用。

小學生模仿性強, 可塑性大。 作為教師的我, 除了由淺入深, 潛移默化, 啟迪教育外, 利用業餘時間, 給他們創作健康向上, 賦有童趣, 朗朗上口的新兒歌, 小學生們特別喜歡哼唱。 故此, 幾十年如一日, 我創作出兒歌1000多首。

1980年7月, 我應邀去長春《紅小兵》編輯部參加筆會, 兒歌《三代琴》, 幾名編輯老師輪流觀看, 當即表示在刊物上發表。

1999年6月,

應《北方少年報》編輯部之邀, 隨草原記者團赴上海參加夏令營活動, 七天時間, 看了上海紅船, 參觀了宋慶齡陵園、上海博物館、黃埔公園、外灘陳列館、大世界遊樂場等20多個景點。 除此之外, 還進復旦大學, 當了一日大學生。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 未來的希望。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 党培養多年的一名人民教師, 如今, 身子雖然離開了課堂, 可心卻永記孩子們。 從千餘首兒歌中, 篩選出一部分, 匯成《山鴿子花》一書, 經有關部門領導審核允許, 內部印刷了5000冊, 只收工本費。 這5000冊書, 不到兩個月就銷售一空了, 然後, 又印了5500冊, 還滿足不了旗內一些小學生們需求。

大沁他拉鎮光明小學, 500多名小學生, 人手一冊, 早自習時, 一些老師領其朗讀, 把兒歌集當成了必須課,

每當讀兒歌時, 學生們都特別高興。

2008年, 我從大量的兒歌中, 選出231首匯成《溪流兒歌集》, 由內蒙遠方出版社出版發行, 印刷了2000冊, 發放到旗內一些小學。

2014年, 老伴看我無所事事, 在屋內一勁來回踱步。 她關切地對我說:“你閑著難受, 何必不再給孩子們寫兒歌呢!”她的一句話, 又激起我創作兒歌的熱情。 於是, 我緊跟時代步伐, 宣傳主旋律, 根據兒童特點, 開始了《蒲公英》兒歌集的創作, 歷時60天, 共創作出244首兒童喜聞樂見的新兒歌, 因篇幅所限, 拿出168首編入《蒲公英》一書, 緊接著又全神貫注投入《山菊花》一書的創作。

這兩本兒歌集, 在旗關工委領導徐國興主任鼎力幫助下, 印刷了3000冊, 無償贈送給一些少年兒童, 當一些孩子接過文圖並茂的兒歌集時,

個個樂得合不攏嘴, 旗關工委領導要給我潤筆費, 被我婉言謝絕了。

過去的舊體兒歌, 大都是五言、七言和三三七句, 為了使兒歌在格式上更加別致、新穎, 我在這兩部兒歌集中, 除保留傳統格式外, 我又嘗試了格式各異的兒歌, 出版後, 受到師生們的普遍好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