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話說回民區|北門外的記憶——縣府街六道巷

難民救濟慈善院

在長約1290米的縣府街北面, 有南北縱深的六條小巷, 因為這片地方的標誌性建築較少, 所以被統一了名字, 那就是縣府街一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四道巷、五道巷和六道巷。

縣府街一道巷

縣府街一道巷位於縣府街北, 南起縣府街木橋, 北至後沙灘, 巷的東側是紮達蓋河, 巷長480米, 寬14米。

因為沿河的關係, 這條巷子並不筆直, 如果說地理位置, 估計很多人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但是提到名稱卻又有點陌生。 確實, 因為縣府街一道巷最初的名字叫做“西河沿”, 直到1975年時才改成現在這個名字。 一說西河沿, 大家一定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可要小心, 千萬不要把“西河沿”和“西河彎”混為一談, 雖然只差一個字, 也都緊挨著西河, 但西河沿在西河的西面, 西河彎則在西河的東側。 如果河流為弧形流淌, 那麼“彎”一定在這個弧形的內側, 而“沿”也一定在弧形的外側,

雖有一字之差, 但也形象具體。

西河沿一直通向後沙灘, 後沙灘也就是現在呼市第一中學的地方。 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非常出名的花園, 名字叫做懌園, 這座花園附屬於歸綏道尹公署。 懌園的“懌”字, 是歡樂二字的書面用語, 既表現了花園帶來的功能, 也體現了花園主人的閒情, 更加突出了幾分雋永清秀的書卷氣息。 本來這座不大的花園並不是十分出名, 只是因為道光年間, 一位中國政壇的風雲人物出現于此, 才讓這座花園的名字響徹塞外, 這位大人物就是慈禧太后。 慈禧父親惠征來歸化城當兵備道, 官署就在現在呼市一中的地方, 因為女眷不能隨意抛頭露面, 此時的慈禧只能在懌園中遊玩漫步。 雖說懌園不大,

但卻緊挨著紮達蓋河, 園內的涼亭建築別有一番風味, 值得人們賞玩一番。

按照《綏遠通志稿》的解釋, “懌”字是取“既夷既懌”的祥合之義。 早在清朝中葉, 或者說慈禧父親未及任所時, 這懌園已在歷任官員各出慧心、長期營建之後初具規模。 有文獻記載, 這兵備道所在地, 包括公廨後的懌園, 其地理形勢得天獨厚。 園之左右並控溪流, 其左(懌園之東)是迤南而去的紮達蓋河, 上浮歸化一景, 即“石橋曉月”;其右(懌園之西)為後沙灘西向的一條沙河, 亦系歸化一景, 即“沙溪春漲”。 由是, 《綏遠通志稿》稱:“園既為省城名勝之區, 而其左右控引, 又有如是清美之景, 則園之勝, 固亦以得勝地麗益彰矣。 ”

縣府街二道巷和四道巷

因為西河沿的獨特地理位置,

有如此美景也不為過。 雖時過境遷, 但想像之餘更加讓人憧憬。 接著向西, 便是縣府街二道巷, 這二道巷是個死胡同, 長56米, 寬3米, 是個不大的巷子, 之所以和四道巷放在一起講述, 是因為這兩個巷子原先都被叫做“車馬道巷”, 也因為縣府街四道巷比縣府街二道巷更加靠西, 於是四道巷又被叫做“西車馬道巷”。 顧名思義, 這兩條巷子是離不開車馬了。

可縣府街一帶相對偏僻, 有什麼樣的車馬會經常行走在這兩條街道上呢?查閱資料得知:這車馬道巷, 是歸綏縣運送徵收糧草車馬的必經之路。 必經之路的就是別無他選, 既然每條街巷都四通八達, 何必要偏偏挑選一條道路來走呢?進一步尋找資料才知道,

就在這裡原來有一座糧倉。 據《綏遠縣誌》記載:民國十九年(西元1920年), 國民政府內政部頒發各地方倉儲管理規則後, 市政廳擬按照地方實際設立市倉。 但是由於歸綏一帶在民國十六、十七、十八年連續受災, 未辦成。 到民國二十二年, 歸綏縣長鄭植昌開始建新倉四所, 縣政府(今縣府街)設一所, 有廒3間。 有了糧倉, 運送糧食的馬車必定要從此經過。 那呼呼噴氣的馬匹拉著吱吱作響的木頭馬車, 車上粗布麻袋裝著滿滿當當的糧食, 一批批的運送來過, 放入大大的糧倉之中, 久而久之, 這條路就被稱作“車馬道巷”了。 縣府街四道巷裡雖然沒有大糧倉, 卻有一座車馬大店, 因為縣府街離牛橋很近, 不少拉著牛羊馬匹來市場的外地人會來這裡住宿, 所以四道巷裡也少不了車馬,尤其是因為對稱的原因,所以四道巷的名字才和二道巷一樣。

縣府街三道巷

因為縣府街上的這座歸綏縣政府,所以圍繞四周的一些官辦機構相對較多,除了剛才提到的糧倉,在縣府街三道巷附近還有一座專門救濟貧苦百姓的養濟院。養濟院是專門給孤寡老人提供幫助的場所,因為呼和浩特地處邊塞,又是民族融合的地區,政府為了邊疆穩定,多會設立這樣的機構,類似機構還有育嬰堂、濟生院等等,不同的設施所救助的物件也各有不同。

育嬰堂以救助孤兒為主,濟生院以救濟乞丐流民為主,而養濟院則是專門服務於孤寡老人的,類似於現在的敬老院。一個“養”字代表了養老、供奉之意。這樣的機構早在乾隆年間就已經陸續開設了,清政府以儒家思想為主,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才是百姓安居樂業的標準,為孤寡老人提供這樣的政策,則體現了太平盛世的場景。

清朝後期,養濟院裡出現的不再是老人,而更多是災民和流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這個慈善機構的分工也就不那麼明確了,只要有窮人投靠,自然也會實施幫助。只是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支出也成為政府的負擔,清政府已經朝不保夕,哪還有多餘的精力去照顧百姓呢,所以漸漸的,養濟院也就這樣消失了。

縣府街五道巷

說著說著就到了縣府街的五道巷,這五道巷也是一個死胡同,寬也只有3米,長110米,其中最出名的就屬粉房大院了。這座院子很大,幾乎佔據了巷子的大半,很多人提到縣府街五道巷時總是直接稱呼“粉房院”。粉房大院是批量生產粉條、粉皮、粉絲等食品的作坊,婦女們用純手工方法製作這些食品。其實粉條、粉皮製作起來是很簡單的:粉面、白礬、粉皮鏇子、一口燒著熱水的大鍋、盛著涼水的大盆,基本就夠啦。

縣府街六道巷

縣府街的前五道巷都是南北方向的,而第六道巷則是東西方向。它東起紮達蓋河,西至植物油廠,長285米,寬5米。和前幾條巷子相比,這條巷子更加寬闊,也更加長更加大。這條巷子中的標誌建築就是榨油廠和郵電工程公司,因為縣府街附近距離市區有一段路程,再往西走就到了郊區和菜地,所以除了政府設施之外,普通居民很少,直到這兩個工廠建立,才繁華熱鬧起來。

當年,榨油廠後面有一個超級大的油罐子,裡面能放下幾百噸的食用油,鐵皮大罐十分醒目,外面設有供人巡視的梯架,老百姓所吃的食用油幾乎都是從這個罐子中出來的。(李蒙)

所以四道巷裡也少不了車馬,尤其是因為對稱的原因,所以四道巷的名字才和二道巷一樣。

縣府街三道巷

因為縣府街上的這座歸綏縣政府,所以圍繞四周的一些官辦機構相對較多,除了剛才提到的糧倉,在縣府街三道巷附近還有一座專門救濟貧苦百姓的養濟院。養濟院是專門給孤寡老人提供幫助的場所,因為呼和浩特地處邊塞,又是民族融合的地區,政府為了邊疆穩定,多會設立這樣的機構,類似機構還有育嬰堂、濟生院等等,不同的設施所救助的物件也各有不同。

育嬰堂以救助孤兒為主,濟生院以救濟乞丐流民為主,而養濟院則是專門服務於孤寡老人的,類似於現在的敬老院。一個“養”字代表了養老、供奉之意。這樣的機構早在乾隆年間就已經陸續開設了,清政府以儒家思想為主,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才是百姓安居樂業的標準,為孤寡老人提供這樣的政策,則體現了太平盛世的場景。

清朝後期,養濟院裡出現的不再是老人,而更多是災民和流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這個慈善機構的分工也就不那麼明確了,只要有窮人投靠,自然也會實施幫助。只是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支出也成為政府的負擔,清政府已經朝不保夕,哪還有多餘的精力去照顧百姓呢,所以漸漸的,養濟院也就這樣消失了。

縣府街五道巷

說著說著就到了縣府街的五道巷,這五道巷也是一個死胡同,寬也只有3米,長110米,其中最出名的就屬粉房大院了。這座院子很大,幾乎佔據了巷子的大半,很多人提到縣府街五道巷時總是直接稱呼“粉房院”。粉房大院是批量生產粉條、粉皮、粉絲等食品的作坊,婦女們用純手工方法製作這些食品。其實粉條、粉皮製作起來是很簡單的:粉面、白礬、粉皮鏇子、一口燒著熱水的大鍋、盛著涼水的大盆,基本就夠啦。

縣府街六道巷

縣府街的前五道巷都是南北方向的,而第六道巷則是東西方向。它東起紮達蓋河,西至植物油廠,長285米,寬5米。和前幾條巷子相比,這條巷子更加寬闊,也更加長更加大。這條巷子中的標誌建築就是榨油廠和郵電工程公司,因為縣府街附近距離市區有一段路程,再往西走就到了郊區和菜地,所以除了政府設施之外,普通居民很少,直到這兩個工廠建立,才繁華熱鬧起來。

當年,榨油廠後面有一個超級大的油罐子,裡面能放下幾百噸的食用油,鐵皮大罐十分醒目,外面設有供人巡視的梯架,老百姓所吃的食用油幾乎都是從這個罐子中出來的。(李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