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楊朝清:對“女博士被騙”應少些調侃多些關懷

在某大學做實驗的女博士饒源接到一個來自廣州的陌生電話, 對方自稱是經偵民警, 告訴她涉嫌非法洗錢行為。 饒源隨後四處借錢, 又把網路平臺能借的錢借了個遍, 最終把85萬元打入四個“國家帳號”。 打入最後一筆25萬元時, 她發現這些人都聯繫不上了, 才發覺自己上當, 來到派出所報案。

不論是“男博士買電腦被騙”, 還是“清華大學教師被詐騙”, 抑或“女博士被騙”, 一些高學歷者被並不高明的騙局所蒙蔽, 承受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損失。 專心致志從事科研工作的女博士, 社會化不夠充分, 缺乏風險防範意識,

在與團隊化、流程化、技能化的詐騙分子的對抗中敗下陣來。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有句名言, “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之網”, 決定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 將主要精力都用於科研的女博士“兩耳不聞窗外事”看似不可思議, 實際上卻是一些知識精英日常生活的常態。 不幸的是, 這位女博士被漫天撒網的騙子們擊中, 成為上鉤的“魚兒”。

正所謂“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當騙子們的騙術超越了“魚兒們”的認知範疇和防範能力, 上當受騙或許就難以避免。 在狡猾的騙子們面前, 任何詐騙的受害者都是一個需要關心和説明的弱者;那種習慣用身份標籤來做價值判斷的做法,

何嘗不是對“女博士被騙”的二次傷害。

在社會轉型時期, 一小部分人不同尋常的財富集聚與積累, 難免會引發一些人的情緒問題。 在一個盛行蜻蜓點水“淺閱讀”的時代裡, 博士也好, 大學教師也罷, 動輒被騙幾十萬、成百萬甚至上千萬, 引發了一些人的“嫉妒羡慕恨”。 實際上, 這位女博士並不富裕, 她被騙的85萬元來自于熟人圈子與網路平臺的借貸;“女博士被騙”帶給她的是, 難以消弭的傷害與痛苦。

社會流動的加速, 讓不同的人在市場中擁有不同的生存生態。 同樣的詐騙受害者, 有的很貧困, 有的很富裕, 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對詐騙事件“另眼相看”——徐玉玉的悲情固然值得同情與悲憫, 其他受害者也需要同樣的待遇;不以身份標籤區別對待,

不因財富多寡來進行“雙重標準”來進行社會評價, 才是一個成熟、理性的社會應有的“姿勢”。

不玩朋友圈、不瞭解這個日益複雜多變的世界的科研工作者, 並沒有原罪;作為詐騙受害者的她, 需要的不是調侃與奚落, 而是體恤與關懷。 要想讓公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除了自我調試之外, “制度補血”不可或缺。 讓那些熱衷“走捷徑”的投機者、讓那些渴望“輕鬆掙大錢”的騙子們為失范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 讓他們無處遁身, 才是對受騙者最好的安慰。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 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