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湖北的天坑與驚豔長陽(3):萬人坑與第一坑

湖北的天坑與驚豔長陽:3萬人坑與第一坑

· 文/圖稅曉潔

萬人坑, 在峰岩村二組, 一條鄉村公路能通到底部的村莊。 仔細觀察, 四周全被或陡或緩山崖封閉,

走到山岩中部的路邊, 我測量到對面的距離為555米, 走到底部的村莊旁實測為352米。

這是個漏斗還是盆地還是個退化的天坑?沒有專業知識, 不能瞎說, 我畢竟只是個記者。 底部的村莊裡有9戶人家, 最深處的人家房屋旁, 有一個圓筒狀的陷坑, 同樣是不知深淺, 口徑倒是很好測量:74乘75米。 ——當地人稱的“萬人坑”, 指的就是這裡。

張先華和覃鴻章繼續帶我們去找龍坑, 這個地方很好找, 就在嵩水坪村的旁邊, 村村通的水泥路把旱坑和水坑分隔開來。

旱坑較小較圓, 口徑四、五十米的樣子, 裡面全是林木, 看不出究竟。 水洞呈狹長型, 實測大約200米乘500米的樣子。 公路沿水洞邊而過, 公路邊有鋼絲繩綁著的木頭架, 一問,

竟然是修公路的時候, 從坑裡取沙的裝置。

依稀有路可以下到坑底, 先走之字形, 接著是順一條很陡的河床而下。 林木茂密, 視線一直很差, 無法測量。 走到河床拐彎的一個臺地, 看清楚了, 原來他們採集的沙子, 來自洞壁中部的一個巨洞。 流沙量頗大, 從洞口一直堆到坑底, 有幾十米高。 流沙的洞口, 正在旱洞的方向, 看來, 兩洞相通的說法, 並非空穴來風。

走到這裡就再也沒有路了, 惱人的蕁麻紮的人幾乎要瘋掉, 坑裡的溫度也要比上面高很多, 汗水淹沒眼睛, 我耐著性子用gps測了一下海拔, 286米。 我在上面公路測的資料是365米。 這是我們並未下到坑底, 這樣判斷, 這個龍坑水坑的高度, 按公路這邊的最低點算, 也在百米以上。 是不是天坑, 只有將照片和資料給專家,等待鑒定了。

往回爬的半路上,覃鴻章說:你們要找的就是這樣的東西啊,那我告訴你們,別的地方先不用找了,我見過的最大的一個在龍潭坪,叫“地獄坑”。寬、深都有幾裡地,裡面還住過人家。前幾年,看到裡面人家的屋牆還在的。你們現在去,沒准還看得見。

看完龍坑天已經黑下來了。先送覃鴻章回家,約好明早來取它給我們畫的路線圖,我們跟著張先華去住他家。

張先華在農村應該算個能人,新修的兩層小樓裡面很舒服。前兩年,他送終了61歲的父親和105歲的公公(奶奶的父親),便不再出去打工,在本地做一些苗木生意。我們吃完飯,又在衛生間洗了個太陽能熱水澡,覺得在城鎮住賓館,也不過如此。坐在他家的客廳喝茶,發現音箱很壯觀,一聽,效果果然不亞於城裡的ktv。張先華給我們放的是迪斯可音樂,寂靜的山村之夜,覺得一切真是很神奇。

2011年9月1日,照舊天亮即早早趕路,想著要給張先華伙食費,怕他不收,我和老徐商量的藉口是給他一歲多的小兒子買禮物。沒想到,他和老徐一番推搡,堅決不收,結果是弄得老徐這個老員警到了晚上還喊肩膀疼。趕到峰岩村拿了覃鴻章的路線圖,幾十公里山路走得很順利。10點多,我們看到了“地獄坑”。

果然很大,穿過雪山河村一組景中華家旁邊的玉米地,一條小路穿過巨坑一面崖壁。

走到大坑裡面,我在路邊用在淘寶網新購的BUSHNELL鐳射測距儀測量,到對面一處白花花的石崖,資料顯示590多米。更遠的地方,就一片亂閃,出不了資料了。該測距儀標稱能測1200米,不知道是光線原因還是機器本身有水分,反正我是一直沒有測到過600米以上的資料。

從“地獄坑”一側,走到對面的人家,我們用了大約半個小時。根據能夠測到的資料和經驗分析,巨坑的口徑應該是超過一公里。環繞巨坑的山腰住著幾十戶人家,對面坑邊是一塊臺地,走著看了看,裡面別有洞天,套著好幾個小漏斗。石灰岩邊有土的地方都種著莊稼,景色很美,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卻很艱辛。

簡易公路環繞著“地獄坑”,本來可以環行一周的,前些日子塌方,堵住了。我們開著車子繞了半圈,發現還是怎麼也難得派到全貌。便想,要是在這裡航拍就好了。

同行的神農架攝影師姜勇忽然說,我怎麼看著這個大坑像是什麼東西砸的?會不會是隕石坑啊?

聞言我一震,在貴州的時候,貴州洞穴協會常務理事程廣源告訴我說:2006年,貴州息烽縣團圓山一個外環直徑約20公里結構奇特的“大坑”,也被懷疑是隕石坑,也曾被媒體稱為“天坑”。當時的新聞標題很聳動《貴州發現天坑:是塌陷還是天地大衝撞?》,這個有關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其構造與區域構造極不協調,地質景觀獨特,值得研究的東西很多,但要下定論尚為時過早,只有經過多學科專家的深入研究,才能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解釋。

58歲的唐本玉正在景中華家做木工活,他家曾經在這個“巨坑”底部擁有十多畝土地。唐本玉說:坑裡面的土地大約共有100多畝,原本住著四戶人家,兩戶姓杜,大約在解放前幾年搬進天坑居住。另兩戶姓胡,很早就住在裡面,不知道有多少年代了。大約是七十年代,還在記工分的時候,有一年突然發大水,坑邊的七條溝都漲大水,全部湧進坑裡, 坑底的洞裡也漲大水,淹了房子。才不得不搬了出來。

這個“巨坑”究竟叫什麼名字,我們一直沒有找到準確答案。當地有人很肯定地說叫“地獄坑”,就是天堂地獄的地獄。而另一些人說叫“第一坑”,第一大坑嘛!在地圖上,標注的名稱是“低坑”。

老景和老唐推薦我們去看張台村四組的“硝坑”,我們跑了二三十公里去看了,無法給出判斷,和“地獄坑”類似,周邊的山更大,看起來也是四面封閉的一個空間,難以找到可以測量的位置。坑這邊屬長陽縣,對面已經是五峰縣地界了。坑底照例有洞,叫迷水洞,70歲的村民王葉泉說:有人在裡面走了三天三夜也沒淌出個究竟。

“硝坑”附近的公路邊,也有幾十米口徑的圓筒狀塌陷坑,同樣南邊深淺,找村民打聽,只有一腦門子傳說。

長陽的幾個大坑看下來,總體感受是植被也比貴州更加茂密,後期覆蓋也要強烈很多。這大約與其所處的位置和氣候有關。清江水系發育,支流流短坡陡,整個水系呈樹枝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約1420毫米,年水面蒸發量約690毫米。特別是清江中下游的五峰、長陽一帶為長江流域主要暴雨區之一。

1935年7月,五峰三天內的暴雨量竟高達1076毫米,為長江流域的最大記錄,也是中國有雨量觀測資料以來的最大暴雨之一。

當時的直接估計雨深,據專家考察達到1400至1500毫米,約齊人的頸部。 有人認為這可能是記錄有誤,天方夜譚。1977年10月,長辦曾就此專門在武漢召開35.7暴雨調查報告審查會議,水電部規劃院、黃委、淮委、成勘院及四川、湖北、湖南、貴州、遼寧等省水利電力設計院、氣象局等共20個單位參加,中央氣象局寄來書面意見。會後還組織了複查。通過調查,證實了此次暴雨從7月3日開始,7日基本結束,共持續五天。有南北兩個中心:南部中心在清江、澧水水分嶺南側山坡地帶,實測值以五峰1281.8毫米為最大,北部中心位於香溪河、黃柏河、沮河等的中上游山坡地帶,實測值以興山1084.0毫米為最大。一天或三天降雨強度至今仍為城江流域歷史上最大記錄。

1975年8月9日,清江上的暴雨,再創記錄。長陽都鎮灣站24小時暴雨達630.4毫米,12小時雨量高達545.6毫米,亦為長江流域之冠。

2011年10月15日,我們終於到達硝坑的另一面,看到了坑底的那個大洞。

我們原本還計畫下到“地獄坑”或者叫“第一坑”的底部探個究竟,沒想到10月16日,一大早,曉光兄卻是突然站立不穩嘔吐不止。

這種情況簡直匪夷所思,多年合作這老兄在我眼裡差不多就是超人,在青藏高原深處的長江源頭漂流,在最寒冷的冬季穿越可哥西裡,在零下40度的格拉丹東搶救陷入冰河的汽車,都是年長的老兄照顧我。老兄這幾個月一直把自己當鐵人使喚,是最辛苦的一個。採訪、開車周而復始,還是聯絡官,終於體力不支。在龍潭坪的鄉村診所打了半天吊瓶,老兄勉強能夠坐車了,晚上趕回縣城繼續治療一夜。次日基本恢復,竟帶了早飯來喊我起床。

保留一個謎也好,長陽不是那種一目了然的地方,與十年前相比,看到越多,心中卻是迷惑更多。而這,也正是大自然吸引我們的神奇之處吧。

我們在湖北已經找到的另一處壯觀的天坑是在恩施州的利川市。9月3日晨5點10分,我和老徐乘坐K745次列車出宜昌出發,8點10分便到了清江源頭的利川市。這與我之前對鄂西的記憶形成鮮明的反差。這一帶,喀斯特地貌極為複雜,我們走的這條宜萬鐵路,單位造價竟然高過青藏鐵路。

(待續,更多圖片,請參閱本號“真實探索”圖集)

只有將照片和資料給專家,等待鑒定了。

往回爬的半路上,覃鴻章說:你們要找的就是這樣的東西啊,那我告訴你們,別的地方先不用找了,我見過的最大的一個在龍潭坪,叫“地獄坑”。寬、深都有幾裡地,裡面還住過人家。前幾年,看到裡面人家的屋牆還在的。你們現在去,沒准還看得見。

看完龍坑天已經黑下來了。先送覃鴻章回家,約好明早來取它給我們畫的路線圖,我們跟著張先華去住他家。

張先華在農村應該算個能人,新修的兩層小樓裡面很舒服。前兩年,他送終了61歲的父親和105歲的公公(奶奶的父親),便不再出去打工,在本地做一些苗木生意。我們吃完飯,又在衛生間洗了個太陽能熱水澡,覺得在城鎮住賓館,也不過如此。坐在他家的客廳喝茶,發現音箱很壯觀,一聽,效果果然不亞於城裡的ktv。張先華給我們放的是迪斯可音樂,寂靜的山村之夜,覺得一切真是很神奇。

2011年9月1日,照舊天亮即早早趕路,想著要給張先華伙食費,怕他不收,我和老徐商量的藉口是給他一歲多的小兒子買禮物。沒想到,他和老徐一番推搡,堅決不收,結果是弄得老徐這個老員警到了晚上還喊肩膀疼。趕到峰岩村拿了覃鴻章的路線圖,幾十公里山路走得很順利。10點多,我們看到了“地獄坑”。

果然很大,穿過雪山河村一組景中華家旁邊的玉米地,一條小路穿過巨坑一面崖壁。

走到大坑裡面,我在路邊用在淘寶網新購的BUSHNELL鐳射測距儀測量,到對面一處白花花的石崖,資料顯示590多米。更遠的地方,就一片亂閃,出不了資料了。該測距儀標稱能測1200米,不知道是光線原因還是機器本身有水分,反正我是一直沒有測到過600米以上的資料。

從“地獄坑”一側,走到對面的人家,我們用了大約半個小時。根據能夠測到的資料和經驗分析,巨坑的口徑應該是超過一公里。環繞巨坑的山腰住著幾十戶人家,對面坑邊是一塊臺地,走著看了看,裡面別有洞天,套著好幾個小漏斗。石灰岩邊有土的地方都種著莊稼,景色很美,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卻很艱辛。

簡易公路環繞著“地獄坑”,本來可以環行一周的,前些日子塌方,堵住了。我們開著車子繞了半圈,發現還是怎麼也難得派到全貌。便想,要是在這裡航拍就好了。

同行的神農架攝影師姜勇忽然說,我怎麼看著這個大坑像是什麼東西砸的?會不會是隕石坑啊?

聞言我一震,在貴州的時候,貴州洞穴協會常務理事程廣源告訴我說:2006年,貴州息烽縣團圓山一個外環直徑約20公里結構奇特的“大坑”,也被懷疑是隕石坑,也曾被媒體稱為“天坑”。當時的新聞標題很聳動《貴州發現天坑:是塌陷還是天地大衝撞?》,這個有關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其構造與區域構造極不協調,地質景觀獨特,值得研究的東西很多,但要下定論尚為時過早,只有經過多學科專家的深入研究,才能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解釋。

58歲的唐本玉正在景中華家做木工活,他家曾經在這個“巨坑”底部擁有十多畝土地。唐本玉說:坑裡面的土地大約共有100多畝,原本住著四戶人家,兩戶姓杜,大約在解放前幾年搬進天坑居住。另兩戶姓胡,很早就住在裡面,不知道有多少年代了。大約是七十年代,還在記工分的時候,有一年突然發大水,坑邊的七條溝都漲大水,全部湧進坑裡, 坑底的洞裡也漲大水,淹了房子。才不得不搬了出來。

這個“巨坑”究竟叫什麼名字,我們一直沒有找到準確答案。當地有人很肯定地說叫“地獄坑”,就是天堂地獄的地獄。而另一些人說叫“第一坑”,第一大坑嘛!在地圖上,標注的名稱是“低坑”。

老景和老唐推薦我們去看張台村四組的“硝坑”,我們跑了二三十公里去看了,無法給出判斷,和“地獄坑”類似,周邊的山更大,看起來也是四面封閉的一個空間,難以找到可以測量的位置。坑這邊屬長陽縣,對面已經是五峰縣地界了。坑底照例有洞,叫迷水洞,70歲的村民王葉泉說:有人在裡面走了三天三夜也沒淌出個究竟。

“硝坑”附近的公路邊,也有幾十米口徑的圓筒狀塌陷坑,同樣南邊深淺,找村民打聽,只有一腦門子傳說。

長陽的幾個大坑看下來,總體感受是植被也比貴州更加茂密,後期覆蓋也要強烈很多。這大約與其所處的位置和氣候有關。清江水系發育,支流流短坡陡,整個水系呈樹枝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約1420毫米,年水面蒸發量約690毫米。特別是清江中下游的五峰、長陽一帶為長江流域主要暴雨區之一。

1935年7月,五峰三天內的暴雨量竟高達1076毫米,為長江流域的最大記錄,也是中國有雨量觀測資料以來的最大暴雨之一。

當時的直接估計雨深,據專家考察達到1400至1500毫米,約齊人的頸部。 有人認為這可能是記錄有誤,天方夜譚。1977年10月,長辦曾就此專門在武漢召開35.7暴雨調查報告審查會議,水電部規劃院、黃委、淮委、成勘院及四川、湖北、湖南、貴州、遼寧等省水利電力設計院、氣象局等共20個單位參加,中央氣象局寄來書面意見。會後還組織了複查。通過調查,證實了此次暴雨從7月3日開始,7日基本結束,共持續五天。有南北兩個中心:南部中心在清江、澧水水分嶺南側山坡地帶,實測值以五峰1281.8毫米為最大,北部中心位於香溪河、黃柏河、沮河等的中上游山坡地帶,實測值以興山1084.0毫米為最大。一天或三天降雨強度至今仍為城江流域歷史上最大記錄。

1975年8月9日,清江上的暴雨,再創記錄。長陽都鎮灣站24小時暴雨達630.4毫米,12小時雨量高達545.6毫米,亦為長江流域之冠。

2011年10月15日,我們終於到達硝坑的另一面,看到了坑底的那個大洞。

我們原本還計畫下到“地獄坑”或者叫“第一坑”的底部探個究竟,沒想到10月16日,一大早,曉光兄卻是突然站立不穩嘔吐不止。

這種情況簡直匪夷所思,多年合作這老兄在我眼裡差不多就是超人,在青藏高原深處的長江源頭漂流,在最寒冷的冬季穿越可哥西裡,在零下40度的格拉丹東搶救陷入冰河的汽車,都是年長的老兄照顧我。老兄這幾個月一直把自己當鐵人使喚,是最辛苦的一個。採訪、開車周而復始,還是聯絡官,終於體力不支。在龍潭坪的鄉村診所打了半天吊瓶,老兄勉強能夠坐車了,晚上趕回縣城繼續治療一夜。次日基本恢復,竟帶了早飯來喊我起床。

保留一個謎也好,長陽不是那種一目了然的地方,與十年前相比,看到越多,心中卻是迷惑更多。而這,也正是大自然吸引我們的神奇之處吧。

我們在湖北已經找到的另一處壯觀的天坑是在恩施州的利川市。9月3日晨5點10分,我和老徐乘坐K745次列車出宜昌出發,8點10分便到了清江源頭的利川市。這與我之前對鄂西的記憶形成鮮明的反差。這一帶,喀斯特地貌極為複雜,我們走的這條宜萬鐵路,單位造價竟然高過青藏鐵路。

(待續,更多圖片,請參閱本號“真實探索”圖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