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一紙命令》丨河水猛漲,為了讓小學生們安然過橋,連隊官兵架起“人橋”

《一紙命令》, 這是一個年輕軍官的長篇小說處女作, 寫的是他最熟悉的軍營生活。 作品首次全景式展現了基層軍營的真實生活,

透析基層官兵的真情實感, 也是聯勤保障部隊成立一年來的首部長篇小說。 讀者可由這些人物窺見當代軍人的內心世界, 可以感知年輕一代軍人的精神追求。

中國軍網微信將陸續刊發小說《一紙命令》中的精彩章節。 謹以此向軍隊改革期間的全體戰友致敬!

第五十九章:抗震救災·重建家園

“再小的愛心, 乘以13億便能匯成愛的海洋;再大的困難, 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微不足道。 ”

寫在地震災區一個大轉盤邊上的這句話, 讓每一個見到的中國人, 都會熱血上湧, 它見證了中國人抗震救災的決心與奇跡。

6月中上旬, 受災群眾陸陸續續從臨時安置點搬到了各類安置房。 王春陽他們開始幫助受災群眾重建家園。

正值搶收搶種的關鍵時節, 受地震災害影響, 災區大面積成熟的農作物一直沒有收割。 王春陽就帶領大家走村串戶, 幫助受災群眾做好搶收、搶種等農業生產自救工作。 在當地村支書的引導下, 他們來到一片麥田旁, 村支書說:“這家的男勞力地震時死了, 女的半瘋了,

留下一個老太太和年幼的孩子, 成熟的麥子也沒有人收割。 ”

王春陽手一揮說:“5個人一組, 有鐮刀的用鐮刀割, 沒有工具的就用手拔。 ”

沒有過多的動員, 大家就忙開了, 這些可愛的戰士平時訓練起來不含糊, 此刻他們雖然鐮刀使用得不是很熟練, 可拔起麥子來卻個個頂呱呱。 大家頭頂烈日, 冒著高溫, 在黃燦燦的麥田裡揮汗如雨。

楊銘衣服被汗水浸濕, 手也被劃破, 上面還紮滿了刺, 王春陽摘下手套遞給他, 楊銘推脫說:“連長, 您自己戴著吧, 別把我當成剛入伍的白面書生了, 我已經長大了!”王春陽聽後沒再推讓。

一片五六畝的麥地, 大家1個多小時全部收割完畢, 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小麥收割完後, 王春陽還帶領大家進行了收集打場。

幾天後, 當王春陽等人拉著幾千斤的麥子來到那戶人家時, 那名女主人的瘋病竟然好了, 還一個勁地感謝, 一旁的村支書見狀說:“真是奇了怪了, 解放軍連瘋病也能治, 有親人解放軍在, 我們的生活就永遠有希望!”

接下來, 王春陽帶領大家又去了第二家、第三家……

“同志們, 前幾天我們幫助群眾收割糧食, 受災群眾有了基本的物資保障, 我們再加把油把地平整好, 種下禾苗, 受災群眾生活就更有希望了。 ”幫助村民收割完糧食, 王春陽又帶領大家進行麥地平整, 勞動之際, 王春陽還不忘給大家鼓勁。

一場大雨後, 王春陽帶領大家在平整好的地上, 種上了水稻、玉米等農作物。 村支書激動地拉著王春陽的手說:“你們這些娃兒都是好樣的, 給我們提供吃的住的, 還幫我們搶收莊稼, 我們沒有想到的, 你們都做在了前頭!”

搶種仍在進行, 下午, 王春陽帶領大家在一河流附近搶種水稻, 突然下起暴雨, 河水猛漲, 鐵索橋上20多米長的木板被河水沖走, 16名放學回家的小學生被擋在河邊。

風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孩子們嚇得哇哇大哭,對岸家長急得拼命喊叫。當時,河水太深太急,背著孩子過河,不行,找木板鋪橋,來不及。看著驚慌失措的孩子,王春陽當即下定決心,無論想什麼辦法,也不能讓這些遭遇劫難的孩子再有閃失。情急之下,王春陽第一個趴到鐵索上,沒有動員,沒有口令,全連其餘人員也跟著趴下,很快在鐵索上鋪設了一段“人橋”。王春陽大聲喊道:“孩子們,從我們身上爬過去!”

橋在暴風雨中劇烈地搖晃著,16名小學生趴在王春陽他們的背上慢慢爬行。王春陽輕聲喊道:“大家穩住了,千萬別讓孩子們有什麼閃失!”

大家一個個屏住呼吸,一動也不敢動,生怕身體不穩,讓孩子們出現意外。30分鐘後,孩子們安全過了橋。臨別時,孩子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全連官兵高高舉起右手,風雨中不斷傳來他們稚嫩的聲音:“解放軍叔叔,我愛你們!”

重建家園,餘震仍舊不斷。6月19日下午的一次強烈餘震,突然把一處村民安置點一直作為自來水飲用的山泉水管震斷流了。無奈之下,附近300多名受災群眾只好到5公里外的鎮上去提水吃,生活面臨新的困難。

“村民這樣生活肯定不行,必須得想個法子才行。”王春陽鼻子上冒煙——急在眼前,他一邊向旅後勤部門彙報,一邊在縣水利局技術人員的引導下,帶領全連人員爬上海拔1300多米高的山上重新尋找水源。

經過一天的奔波,在旅後勤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王春陽他們用制式容器重新修建了一個5噸的蓄水池,並修通了迴圈管道,安裝了增壓器,及時解決了附近受災群眾的生活用水問題。

這些天,王春陽一直放心不下一個12歲的小姑娘,小姑娘上小學六年級。地震當天,小姑娘冒著生命危險,3次闖入正在坍塌的宿舍樓,救出了3位同學,卻不幸被一塊鋒利的石塊砸中左臉,小姑娘毀容了。

就是這麼一個花季少女,本來開朗活潑、多才多藝的她,此刻整天躲在房間不願見人。王春陽去看望她時,小姑娘雙手捂著臉說:“解放軍叔叔,我想整容,不然,我沒法活了!”

“好,我幫你,你這是英雄行為,國家和政府不會不管的。”王春陽一邊安慰小姑娘,一邊聯繫當地醫院。一打聽才知道,像她這樣嚴重毀容的臉,手術費至少需要30萬元,這對於住在深山、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小姑娘家庭來說,肯定承擔不起,地方政府的意見是再等些時日,等核實了小姑娘的情況,申請了專項救助資金再說。可王春陽心裡明白,小姑娘每等一天都是在煎熬。

正好旅長江耀武來檢查,王春陽將小姑娘的情況直接報給了旅長。

“都說我們解放軍是英雄,我看這個小姑娘就很勇敢,就是英雄,我們不能讓英雄流血流淚再無助!”江旅長也為小姑娘的壯舉感動,他當即拍板說,“還等什麼等,這兩天就安排小姑娘去做手術!”

江旅長說的並不是大話,他一方面指示旅機關向當地政府和國家文明辦反映小姑娘的抗震救災英雄壯舉,申請救助資金;同時,還專門召開常委會,大家一致同意先行從旅家底費中拿出30萬元給小姑娘整容。

很快,紅旗旅為小姑娘聯繫了北京一家權威的專業醫院,臨行前,王春陽拉著小姑娘的手說:“你的英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父母親有我們照顧,到北京後安心看病吧。”隨後,王春陽還將連隊自發捐的1萬多元遞給小姑娘,作為她治療期間生活上的開支。

家園毀了可以重建,身體有病可以治,物件損壞了也可以修。楊銘這個已經“成熟”的大學生士兵,所學知識可就有了用武之地,他在連隊帳篷旁邊設立了一個“科技服務點”,王春陽給予他大力支持。

一大清早,一對60多歲的夫婦推著三輪車,把在地震中損壞的一個電視機和一個電飯煲送到了這裡:“麻煩解放軍同志,幫我們修理一下,我們找了幾個維修點都沒修好。”

楊銘接過來仔細查驗了一番,這兩件電器都是極難修復:電視機的線路主機板斷裂了,撇開線路問題不說,硬體就需要一種特製的強力膠黏合固定,而這種膠水,駐地買不到;電飯煲內外線路燒壞,也基本上沒有了維修的價值。

聽了楊銘對兩件家什的技術檢測,夫婦倆似乎失望了,商量著拉回去賣廢品。

看著老人憂傷的表情,王春陽心裡十分不忍,執意勸他們把兩件家什留下來“修修看”,並讓他們在本子上登個記,留下聯繫方式。

兩位老人走後,王春陽對楊銘說:“看能不能想想辦法,幫他們修好!”

楊銘不以為然地說:“不就是一個破電視機和一個破電飯煲嗎?扔了也沒有什麼可惜的!”

“看來,你還不明白,對於搬進板房的老夫婦來說,這兩樣東西是多麼的珍貴。”王春陽拍了拍楊銘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有了電視機,黨和國家對地震災區的關懷,發佈的通告、通令,抗震救災的進程,他們就能夠及時瞭解,電視機是打發生活寂寞、消除心理鬱悶的依託,也是增強重建家園信心的資訊平臺。”

王春陽又指了指電飯煲說:“地震初期,生活物資匱乏,大家可以吃速食麵、袋裝食品,喝飲料、礦泉水對付一下,但這些只能是權宜之計。現在轉入了正常的生活,重建家園,難道連口熱湯熱飯都吃不上嗎?”

“還是連長想得遠,我懂了,我會盡全力維修!”楊銘經過認真的思索,或許是他的執著產生了奇跡,電視機的線路主機板,經他精心粘連、焊接,通了。電飯煲呢,本來屬於“死馬當作活馬醫”,他搞了個替代品,竟神奇地好使了。

接到兩件寶貝修好的電話,老夫婦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個勁地鞠躬道謝。

楊銘的“科技服務點”一下子火了起來,不斷有人送東西過來,大到拖拉機、電動車,小到收音機、手錶,楊銘都盡最大可能地幫助受災群眾。

白天,楊銘要隨連隊幫助受災群眾重建家園,晚上他還要維修各種器具,半個月後竟累倒了,王春陽趕緊把他送到了成都的一所軍隊醫院,不承想,楊銘的人生拐點也就此來臨。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王禮光,男,1982年12月生,安徽阜陽人,少校軍銜,現任鄭州聯勤保障中心宣傳處幹事。先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前衛報》等軍內外媒體發稿千餘篇。

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王禮光 著

授權發佈

風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孩子們嚇得哇哇大哭,對岸家長急得拼命喊叫。當時,河水太深太急,背著孩子過河,不行,找木板鋪橋,來不及。看著驚慌失措的孩子,王春陽當即下定決心,無論想什麼辦法,也不能讓這些遭遇劫難的孩子再有閃失。情急之下,王春陽第一個趴到鐵索上,沒有動員,沒有口令,全連其餘人員也跟著趴下,很快在鐵索上鋪設了一段“人橋”。王春陽大聲喊道:“孩子們,從我們身上爬過去!”

橋在暴風雨中劇烈地搖晃著,16名小學生趴在王春陽他們的背上慢慢爬行。王春陽輕聲喊道:“大家穩住了,千萬別讓孩子們有什麼閃失!”

大家一個個屏住呼吸,一動也不敢動,生怕身體不穩,讓孩子們出現意外。30分鐘後,孩子們安全過了橋。臨別時,孩子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全連官兵高高舉起右手,風雨中不斷傳來他們稚嫩的聲音:“解放軍叔叔,我愛你們!”

重建家園,餘震仍舊不斷。6月19日下午的一次強烈餘震,突然把一處村民安置點一直作為自來水飲用的山泉水管震斷流了。無奈之下,附近300多名受災群眾只好到5公里外的鎮上去提水吃,生活面臨新的困難。

“村民這樣生活肯定不行,必須得想個法子才行。”王春陽鼻子上冒煙——急在眼前,他一邊向旅後勤部門彙報,一邊在縣水利局技術人員的引導下,帶領全連人員爬上海拔1300多米高的山上重新尋找水源。

經過一天的奔波,在旅後勤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王春陽他們用制式容器重新修建了一個5噸的蓄水池,並修通了迴圈管道,安裝了增壓器,及時解決了附近受災群眾的生活用水問題。

這些天,王春陽一直放心不下一個12歲的小姑娘,小姑娘上小學六年級。地震當天,小姑娘冒著生命危險,3次闖入正在坍塌的宿舍樓,救出了3位同學,卻不幸被一塊鋒利的石塊砸中左臉,小姑娘毀容了。

就是這麼一個花季少女,本來開朗活潑、多才多藝的她,此刻整天躲在房間不願見人。王春陽去看望她時,小姑娘雙手捂著臉說:“解放軍叔叔,我想整容,不然,我沒法活了!”

“好,我幫你,你這是英雄行為,國家和政府不會不管的。”王春陽一邊安慰小姑娘,一邊聯繫當地醫院。一打聽才知道,像她這樣嚴重毀容的臉,手術費至少需要30萬元,這對於住在深山、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小姑娘家庭來說,肯定承擔不起,地方政府的意見是再等些時日,等核實了小姑娘的情況,申請了專項救助資金再說。可王春陽心裡明白,小姑娘每等一天都是在煎熬。

正好旅長江耀武來檢查,王春陽將小姑娘的情況直接報給了旅長。

“都說我們解放軍是英雄,我看這個小姑娘就很勇敢,就是英雄,我們不能讓英雄流血流淚再無助!”江旅長也為小姑娘的壯舉感動,他當即拍板說,“還等什麼等,這兩天就安排小姑娘去做手術!”

江旅長說的並不是大話,他一方面指示旅機關向當地政府和國家文明辦反映小姑娘的抗震救災英雄壯舉,申請救助資金;同時,還專門召開常委會,大家一致同意先行從旅家底費中拿出30萬元給小姑娘整容。

很快,紅旗旅為小姑娘聯繫了北京一家權威的專業醫院,臨行前,王春陽拉著小姑娘的手說:“你的英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父母親有我們照顧,到北京後安心看病吧。”隨後,王春陽還將連隊自發捐的1萬多元遞給小姑娘,作為她治療期間生活上的開支。

家園毀了可以重建,身體有病可以治,物件損壞了也可以修。楊銘這個已經“成熟”的大學生士兵,所學知識可就有了用武之地,他在連隊帳篷旁邊設立了一個“科技服務點”,王春陽給予他大力支持。

一大清早,一對60多歲的夫婦推著三輪車,把在地震中損壞的一個電視機和一個電飯煲送到了這裡:“麻煩解放軍同志,幫我們修理一下,我們找了幾個維修點都沒修好。”

楊銘接過來仔細查驗了一番,這兩件電器都是極難修復:電視機的線路主機板斷裂了,撇開線路問題不說,硬體就需要一種特製的強力膠黏合固定,而這種膠水,駐地買不到;電飯煲內外線路燒壞,也基本上沒有了維修的價值。

聽了楊銘對兩件家什的技術檢測,夫婦倆似乎失望了,商量著拉回去賣廢品。

看著老人憂傷的表情,王春陽心裡十分不忍,執意勸他們把兩件家什留下來“修修看”,並讓他們在本子上登個記,留下聯繫方式。

兩位老人走後,王春陽對楊銘說:“看能不能想想辦法,幫他們修好!”

楊銘不以為然地說:“不就是一個破電視機和一個破電飯煲嗎?扔了也沒有什麼可惜的!”

“看來,你還不明白,對於搬進板房的老夫婦來說,這兩樣東西是多麼的珍貴。”王春陽拍了拍楊銘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有了電視機,黨和國家對地震災區的關懷,發佈的通告、通令,抗震救災的進程,他們就能夠及時瞭解,電視機是打發生活寂寞、消除心理鬱悶的依託,也是增強重建家園信心的資訊平臺。”

王春陽又指了指電飯煲說:“地震初期,生活物資匱乏,大家可以吃速食麵、袋裝食品,喝飲料、礦泉水對付一下,但這些只能是權宜之計。現在轉入了正常的生活,重建家園,難道連口熱湯熱飯都吃不上嗎?”

“還是連長想得遠,我懂了,我會盡全力維修!”楊銘經過認真的思索,或許是他的執著產生了奇跡,電視機的線路主機板,經他精心粘連、焊接,通了。電飯煲呢,本來屬於“死馬當作活馬醫”,他搞了個替代品,竟神奇地好使了。

接到兩件寶貝修好的電話,老夫婦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個勁地鞠躬道謝。

楊銘的“科技服務點”一下子火了起來,不斷有人送東西過來,大到拖拉機、電動車,小到收音機、手錶,楊銘都盡最大可能地幫助受災群眾。

白天,楊銘要隨連隊幫助受災群眾重建家園,晚上他還要維修各種器具,半個月後竟累倒了,王春陽趕緊把他送到了成都的一所軍隊醫院,不承想,楊銘的人生拐點也就此來臨。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王禮光,男,1982年12月生,安徽阜陽人,少校軍銜,現任鄭州聯勤保障中心宣傳處幹事。先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前衛報》等軍內外媒體發稿千餘篇。

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王禮光 著

授權發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