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即將退休,這個"四道拐"機務兵仍在"折騰"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1月6日上午, 第78集團軍某陸航旅組建以來第一次長途飛行。 目送戰機飛遠, 肩扛“四道拐”, 身著迷彩服的穆永厚平復了一下激動的心情, 像往常一樣走到機翼下忙碌了起來。 30年如一日, 他的工作就是對戰機望聞問切, 既保證它們高飛遠飛, 又保證它們安全“歸巢”……據瞭解, 入伍後的他可沒少“折騰”。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飛行訓練。 李寧 攝(資料圖)

“四道拐”的使命超越

■向勇 陳志光

凜寒冷雪漫山林, 火熱沙場伴硝煙。

“起飛!”隨著指揮員口令的下達, 一架架“戰鷹”騰空而起, 在極寒的雪原上空劃出道道美麗的弧線, 呼嘯著奔向數千公里外的某機場。

1月6日上午, 第78集團軍某陸航旅組建以來第一次長途飛行。 就在幾天前他們剛剛試飛成功, 今天他們又要遠飛……

目送戰機飛遠, 肩扛“四道拐”, 身著迷彩服的穆永厚平復了一下激動的心情,

像往常一樣走到機翼下忙碌了起來。 30年如一日, 他的工作就是對戰機望聞問切, 既保證它們高飛遠飛, 又保證它們安全“歸巢”……

入伍後的第一次人生選擇擺在了19歲的穆永厚面前, 陸航部隊急需抽調一批機務兵, 身為優秀士兵和技術能手的他被劃進初選人員名單, 他高興得幾乎一夜沒合眼。

可戰友們卻說他衝動:“在這裡幹得順風順水, 憑專業優勢和目前勢頭, 提幹不在話下。 可機務兵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兵種, 你學歷低、基礎弱, 從頭做起, 前途難料啊!”

只有幹好自己認為該幹的事, 幹出對軍隊建設有意義的事, 才有資本去追夢圓夢。 面對軍旅人生的第一次抉擇, 穆永厚堅定地為自己做出了選擇:“到軍隊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戰鬥力建設中實現最大價值。 ”

用“頭昏眼花”這個詞來形容初學機務修理的感受, 再恰當不過了。 枯燥難懂的高科技專業理論, 交織的飛機電子元件、縱橫交錯的油氣管路和細如蜘蛛網一樣的電路圖, 第一次進入操作車間的穆永厚面對眼前的一切瞬間被搞暈了。 文化底子薄成為學習專業的硬傷。 第一次基礎理論考試, 他排名墊底。

“我個子不高佇列站排尾, 但學習上絕不能當矮子!” 要強的穆永厚給自己制訂了突擊計畫, 分階段為自己提升專業技能設置時限, 跟訓、自學, 多管齊下補短板。 那段時間, “虛心請教”成了衝刺的姿態, 他晚上泡在操作車間裡鑽研設備, 並定下三不原則:不打牌、不閒聊、不外出。 說到做到,

短短半年時間, 他僅專業筆記就記錄了9萬餘字。

天道酬勤。 年底, 穆永厚的專業水準突飛猛進, 成了同批畢業學兵中第一個放單操作的機務兵, 成了隊裡各機組爭著要的“香餑餑”。 擔任代理機械師不到兩年, 在全軍陸航部隊開展的航空裝備修理專業科技練兵比武中, 他取得了直升機油箱修理、機體修理兩項總分第三名的好成績。

業務精了, 領導信任, 肩上的擔子自然重了。 上級組織“聯合演習”, 他被首選為空中機械師。 一次執行夜航任務, 氣象條件越變越複雜, 意外情況突如其來。 機長報告情況:地平儀出現故障。 大夥眉頭緊鎖, 緊張的心跳甚至超越了飛機的轟鳴。 要知道, 直升機失去地面參考, 並在複雜條件下飛行,

危險如高空下墜的鐵錘。

“這是地平儀保險板上的保險焊接點老化, 導致接觸不良所致。 沒問題, 我來!”說完他側臥在機艙內, 借著手電筒微弱的光芒, 用手按緊保險板上的保險, 地平儀立即恢復正常。 30分鐘後, 機組順利返航, 直升機安全著陸。 此時, 艙內外的掌聲比飛機引擎聲更響亮。

“你為啥要走?”

“組建陸航團需要人才,發展空間大。”

隊領導臉一拉,聲音也放大了好幾倍:“笑話,你在我們這裡沒有發展空間嗎?你的技術這麼好,又年輕,我們看重你,不比新組建的單位好?”

這件事發生在2000年,那年穆永厚30歲。某軍區新組建不久的陸航團面向部隊選調機務骨幹,風聲剛出,穆永厚主動找到領導表達自己的想法,便發生了上述一幕。

穆永厚說的發展空間大,並不是說個人發展,而是指所組建單位擔負的使命任務,自己的技術到那裡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一名士兵想著打贏的事,隊領導口中雖有不甘,但對穆永厚的選擇還是給了大力的支持。

轉型路上,必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坎,唯有積極跨越,才能浴火重生。面對新單位裝備升級帶來的挑戰考驗,穆永厚沒有擺他的老資格,又鉚足勁挑最硬的骨頭啃,別人不願幹的活他搶著幹,別人排除不了的故障他主動要求上,目的就是練就一身絕活,快速排除飛機故障。憑著這股勁頭,穆永厚成為換裝當年第一個放單保障飛行的機械師,“戰鷹守護神”的雅號在行業領域口口相傳。

老話講,人到三十不學藝。那年,穆永厚正好30歲,面對剛掌握新機維修技能不到兩年,又要改機型的實際情況,再次開始了新的起跑。熟悉的人都記得,那一年改裝訓練中,他憑著前些年的功底,加上沒日沒夜的研究,又一次以“零誤差”第一批放單,練就了過硬的維修技術,還琢磨出一套帶教“雛鷹”的方法。27年來,他培養了1000多名骨幹,有的提幹,有100人改了空勤當了機械師,還有人走上了中隊以上的領導崗位。

厚積薄發,方成千里之行。

2013年6月24日,在執行複雜氣象條件下飛行任務時,起飛大約20分鐘後,他隱約聞到機艙內有股淡淡的焦糊味,判定是機載線路故障,必須立即排除。他連忙進行拆卸檢查,僅5分鐘就找到故障點,並將短路燒毀的線路器件更換完畢。落地檢查後發現,如果多耽誤兩分鐘,後果將不堪設想!

2017年,對於中國軍隊來說是具有標誌性的年份:“脖子以下”改革展開,部隊重組重塑,一支新的陸航旅作為新質力量在第78集團軍誕生。此時,要面向整個戰區陸軍“掐尖”式引才,47歲的穆永厚又坐不住了。

“我是組織上培養的機械師,這個節骨眼兒上,我怎麼能缺席?”

“那地方,常年風沙,你辛苦打拼了這麼多年,好不容易快熬到退休了,還折騰個啥?”

“服役有期限,職責無盡頭,這樣的關鍵時間上不去,待在部隊又有何價值可言。”他沖著勸他的戰友這樣喊道。

細心的妻子早就猜出端倪。“出發時間是不是定下來了?”離家前一天晚餐時,妻子問道。沒等穆永厚回話,妻子一邊夾菜,一邊又自言自語道:“放心吧,我支援你……”聽著愛人的話,穆永厚鼻子酸酸的。閨女卻在一旁插話道:“你總騙人,說好要陪我參加畢業考試的,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80多歲了,媽媽又有病,你也忍心……”說著,孩子轉身跑回了房間。

“孩子是捨不得你走,她的話你別當真。”見穆永厚一臉的傷感,心軟的妻子寬慰他說。晚上休息前,穆永厚在閨女房間門口徘徊了好長時間,特意寫了一張“爸爸愛你”的字條塞進去,他希望女兒能懂他的心。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和戰友踏上了列車。當天中午,女兒發來短信:“爸爸,注意安全,我會好好考試的。”此刻,他感到莫大的欣慰。

下了火車,坐上客車,營院內夾道歡迎的是新領導、新戰友。面孔雖然陌生,卻從熱烈的掌聲中聽到了熟悉的強軍號角、錚錚誓言。他知道,這是一片嶄新的天地,他要將自己軍旅人生的“最後一公里”在這裡變成“最美一公里”。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組建之初,機務兵來自戰區多個陸航單位,空勤機械師奇缺,年輕選手居多,50%的機械師、機務兵面臨改機型。隔行如隔山,任務好下,落實卻不是那麼容易的。大夥兒的心情很急迫,都有幹好事業的激情。當師傅的穆永厚感到泰山壓頂,恨不得把時間掰開用。他把枯燥的理論與自己多年來處置特情的經驗結合在一起講解,讓理論有了立體感,字裡行間還有軍人的使命擔當。理論有了溫度,年輕人們大呼過癮、解渴。

“本事就是機務兵的金字招牌,有本事就得關鍵時刻亮出來!” 1月3日,單位組織新年度首次開訓試飛,在飛行過程中穆永厚所在直升機警告燈突然報警,憑藉經驗他迅速作出特情判斷,是“機身結冰”。他果斷指揮飛行員立即下降高度,迅速脫離結冰區。就在旅裡組織所屬直升機進行大機群轉場外訓時,一架直升機正準備盤旋起飛,突然左發動機滑油壓力指示到最大,穆永厚判斷是極寒氣溫導致滑油通氣管堵塞,他迅速指揮飛行員停機打開發動機迅速排除故障,確保了直升機順利升空,安全完成轉場任務。

10日上午,好消息傳來。直升機大機架遠距離飛過極寒、濃霧的未知空域,在氣象條件變化複雜,裝備性能浮動較大,保障難度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兩次蛙跳到達目的地。

三九寒天,聽到這個好消息,48歲的老兵穆永厚和戰友們高興地歡呼慶祝。整個寒冬,部隊都將在那裡開展訓練。他仰望無垠的碧空,想像著千里之外直升機訓練劃出的美麗弧線,臉上露出微笑,等飛機返航時,將迎來又一個萬木吐綠的春天……

“你為啥要走?”

“組建陸航團需要人才,發展空間大。”

隊領導臉一拉,聲音也放大了好幾倍:“笑話,你在我們這裡沒有發展空間嗎?你的技術這麼好,又年輕,我們看重你,不比新組建的單位好?”

這件事發生在2000年,那年穆永厚30歲。某軍區新組建不久的陸航團面向部隊選調機務骨幹,風聲剛出,穆永厚主動找到領導表達自己的想法,便發生了上述一幕。

穆永厚說的發展空間大,並不是說個人發展,而是指所組建單位擔負的使命任務,自己的技術到那裡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一名士兵想著打贏的事,隊領導口中雖有不甘,但對穆永厚的選擇還是給了大力的支持。

轉型路上,必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坎,唯有積極跨越,才能浴火重生。面對新單位裝備升級帶來的挑戰考驗,穆永厚沒有擺他的老資格,又鉚足勁挑最硬的骨頭啃,別人不願幹的活他搶著幹,別人排除不了的故障他主動要求上,目的就是練就一身絕活,快速排除飛機故障。憑著這股勁頭,穆永厚成為換裝當年第一個放單保障飛行的機械師,“戰鷹守護神”的雅號在行業領域口口相傳。

老話講,人到三十不學藝。那年,穆永厚正好30歲,面對剛掌握新機維修技能不到兩年,又要改機型的實際情況,再次開始了新的起跑。熟悉的人都記得,那一年改裝訓練中,他憑著前些年的功底,加上沒日沒夜的研究,又一次以“零誤差”第一批放單,練就了過硬的維修技術,還琢磨出一套帶教“雛鷹”的方法。27年來,他培養了1000多名骨幹,有的提幹,有100人改了空勤當了機械師,還有人走上了中隊以上的領導崗位。

厚積薄發,方成千里之行。

2013年6月24日,在執行複雜氣象條件下飛行任務時,起飛大約20分鐘後,他隱約聞到機艙內有股淡淡的焦糊味,判定是機載線路故障,必須立即排除。他連忙進行拆卸檢查,僅5分鐘就找到故障點,並將短路燒毀的線路器件更換完畢。落地檢查後發現,如果多耽誤兩分鐘,後果將不堪設想!

2017年,對於中國軍隊來說是具有標誌性的年份:“脖子以下”改革展開,部隊重組重塑,一支新的陸航旅作為新質力量在第78集團軍誕生。此時,要面向整個戰區陸軍“掐尖”式引才,47歲的穆永厚又坐不住了。

“我是組織上培養的機械師,這個節骨眼兒上,我怎麼能缺席?”

“那地方,常年風沙,你辛苦打拼了這麼多年,好不容易快熬到退休了,還折騰個啥?”

“服役有期限,職責無盡頭,這樣的關鍵時間上不去,待在部隊又有何價值可言。”他沖著勸他的戰友這樣喊道。

細心的妻子早就猜出端倪。“出發時間是不是定下來了?”離家前一天晚餐時,妻子問道。沒等穆永厚回話,妻子一邊夾菜,一邊又自言自語道:“放心吧,我支援你……”聽著愛人的話,穆永厚鼻子酸酸的。閨女卻在一旁插話道:“你總騙人,說好要陪我參加畢業考試的,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80多歲了,媽媽又有病,你也忍心……”說著,孩子轉身跑回了房間。

“孩子是捨不得你走,她的話你別當真。”見穆永厚一臉的傷感,心軟的妻子寬慰他說。晚上休息前,穆永厚在閨女房間門口徘徊了好長時間,特意寫了一張“爸爸愛你”的字條塞進去,他希望女兒能懂他的心。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和戰友踏上了列車。當天中午,女兒發來短信:“爸爸,注意安全,我會好好考試的。”此刻,他感到莫大的欣慰。

下了火車,坐上客車,營院內夾道歡迎的是新領導、新戰友。面孔雖然陌生,卻從熱烈的掌聲中聽到了熟悉的強軍號角、錚錚誓言。他知道,這是一片嶄新的天地,他要將自己軍旅人生的“最後一公里”在這裡變成“最美一公里”。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組建之初,機務兵來自戰區多個陸航單位,空勤機械師奇缺,年輕選手居多,50%的機械師、機務兵面臨改機型。隔行如隔山,任務好下,落實卻不是那麼容易的。大夥兒的心情很急迫,都有幹好事業的激情。當師傅的穆永厚感到泰山壓頂,恨不得把時間掰開用。他把枯燥的理論與自己多年來處置特情的經驗結合在一起講解,讓理論有了立體感,字裡行間還有軍人的使命擔當。理論有了溫度,年輕人們大呼過癮、解渴。

“本事就是機務兵的金字招牌,有本事就得關鍵時刻亮出來!” 1月3日,單位組織新年度首次開訓試飛,在飛行過程中穆永厚所在直升機警告燈突然報警,憑藉經驗他迅速作出特情判斷,是“機身結冰”。他果斷指揮飛行員立即下降高度,迅速脫離結冰區。就在旅裡組織所屬直升機進行大機群轉場外訓時,一架直升機正準備盤旋起飛,突然左發動機滑油壓力指示到最大,穆永厚判斷是極寒氣溫導致滑油通氣管堵塞,他迅速指揮飛行員停機打開發動機迅速排除故障,確保了直升機順利升空,安全完成轉場任務。

10日上午,好消息傳來。直升機大機架遠距離飛過極寒、濃霧的未知空域,在氣象條件變化複雜,裝備性能浮動較大,保障難度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兩次蛙跳到達目的地。

三九寒天,聽到這個好消息,48歲的老兵穆永厚和戰友們高興地歡呼慶祝。整個寒冬,部隊都將在那裡開展訓練。他仰望無垠的碧空,想像著千里之外直升機訓練劃出的美麗弧線,臉上露出微笑,等飛機返航時,將迎來又一個萬木吐綠的春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