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國家宣佈:這105個城市最重要,將有利好!

最近, 一份“十三五”期間國家重點打造的“14個全國性高鐵樞紐城市”、“100個高鐵樞紐站”的名單在網上流傳。

14個“全國性高鐵樞紐城市”是: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瀋陽、西安、鄭州、天津、南京、深圳、合肥、重慶、杭州。

100個高鐵樞紐站則分佈在更多的城市, 比如在廣東省, 除了深圳和廣州之外, 還有汕頭、湛江入選。 (見下圖)

上圖:這份流傳甚廣的名單, 尚未獲得證實。

不過, 無論是在發改委印發的《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2017年11月)、還是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2017年2月)中, 都找不到上述內容。

只是在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於打造現代綜合客運樞紐提高旅客出行品質效率的實施意見》中, 曾提出要“打造100個以大型高鐵車站為主和50個以機場為主的現代化、立體式綜合客運樞紐”, 但至今並未公佈具體的名單。

目前, 關於中國城市交通地位最權威說法,

就是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在這份檔裡, 國家提到了105個城市, 把它們分為5個層級來建設“交通樞紐”, 它們依次是:

第一層級, “重點打造”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一共7個:

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

第二層級, “推進建設”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一共8個:

昆明、烏魯木齊、哈爾濱、西安、鄭州、武漢、大連、廈門

第三層級, “全面提升”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一共28個:

長春、瀋陽、石家莊、青島、濟南、南京、合肥、杭州、寧波、福州、海口、太原、長沙、南昌—九江、貴陽、南寧、蘭州、呼和浩特、銀川、西寧、拉薩、秦皇島—唐山、連雲港、徐州、湛江、大同

第四個層級, “推進建設”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一共40個:

煙臺、濰坊、齊齊哈爾、吉林、營口、邯鄲、包頭、通遼、榆林、寶雞、泉州、喀什、庫爾勒、贛州、上饒、蚌埠、蕪湖、洛陽、商丘、無錫、溫州、金華—義烏、宜昌、襄陽、岳陽、懷化、瀘州—宜賓、攀枝花、酒泉—嘉峪關、格爾木、大理、曲靖、遵義、桂林、柳州、汕頭、三亞。

第五個層級, 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 一共22個:

丹東、琿春、綏芬河、黑河、滿洲里、二連浩特、甘其毛都、策克、巴克圖、吉木乃、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吐爾尕特、紅其拉甫、樟木、亞東、瑞麗、磨憨、河口、龍邦、憑祥、東興。

這是一份偏重於內地的交通規劃, 沒有把香港、澳門、臺北、高雄等城市納入“交通樞紐”。 這個檔頒佈的時候, 雄安新區還沒有誕生, 所以也沒有提及。

一些敏感的讀者或許已經意識到了:類似蘇州、佛山、東莞這樣的經濟大市, 以及廊坊、保定這類新興的重要地級市, 並未被列入105個“交通樞紐”, 這怎麼解釋?

其實很簡單:蘇州距離上海太近, 佛山距離廣州太近, 東莞距離深圳太近, 廊坊保定距離北京太近, 均被視為北上廣深都市圈的一部分, 所以不被定位為獨霸一方的“交通樞紐”。 而徐州、溫州、汕頭、湛江這些城市,

由於跟中心城市保持距離, 反而被定位為交通樞紐。

還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口岸小城, 由於“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出、邊境貿易的升溫, 交通地位反而上升。 比如甘其毛都、策克、巴克圖等。

獲得了最高交通定位的7個內地城市是: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 它們都被定位為“重點打造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如果加上香港, 這樣的城市一共是8個。

稍低一等的城市是8個, 它們算是普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包括昆明、烏魯木齊、哈爾濱、西安、鄭州、武漢、大連、廈門。 至於臺北、高雄和澳門, 可以歸入這個層級。

杭州、南京、瀋陽、合肥、寧波、福州、青島被列入了第三層級, 低於大連、廈門等城市, 估計很多人會不服氣。 我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國家的各類規劃裡,杭州地位一直不高。比如在“長三角城市群規劃”裡,杭州從人口總量上就被定位為區內第三層級的城市,低於上海兩級、低於南京一級。

規劃總歸是規劃,最終還要看競爭的結果。深圳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它的發展總是突破各類規劃,最終被新的規劃“追認”。比如目前深圳仍然不是國家中心城市,而鄭州都已經是了。深圳的新定位,將在“正在編制的2035年規劃”裡體現。估計杭州、南京也是這樣。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在這份重要文件裡,主要城市被提及的次數:

17次:北京

16次:上海、重慶

14次:昆明

13次:廣州

12次:西安、成都

11次:廈門

10次:武漢、青島

9次:天津、鄭州、福州

8次:深圳、寧波、濟南、二連浩特、銀川、蘭州

7次:南京、大連、貴陽

6次:南昌、瀋陽、南寧、哈爾濱、杭州、湛江、連雲港、贛州、西寧

5次:烏魯木齊、唐山、拉薩、商丘、九江、煙臺、汕頭、襄陽

4次:海口、三亞、洛陽、太原、合肥、秦皇島

0次:蘇州、東莞、佛山、保定、廊坊

由於提到的城市太多,只提及1到3次予以省略(比如香港被提到2次)。被提到次數多,當然說明這個城市在“交通十三五規劃”裡更重要,新建項目以這個城市為起點、重點、重要節點的次數比較多。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重慶、昆明、廈門、青島、福州、二連浩特、銀川、連雲港、湛江、贛州、商丘、九江、汕頭、襄陽等城市,被提及的次數顯著超過了我們的心理預期。說明這些城市將在“十三五”期間,獲得交通地位的重要提升。

尤其是隨著高鐵網路的建設,未來會出現一批“十字交叉”、“米字交叉”的地級市,比如徐州、商丘、湛江、汕頭、贛州等城市,這對於他們來說是重要利好。這些城市往往是遠離中心城市的、占位比較好的地級市。

但另一方面,高鐵時代交通越來越回歸“通道”的本意,交通樞紐一定能成為經濟樞紐嗎,其實未必。這個道理很好懂,你看一下各地的新高鐵站就知道了,由於對接了地鐵,傳統火車站那種“車站+商業中心”的格局已經被打破——彙聚的人流被軌道交通迅速疏解,甚至直接在地下完成。所以火車站並不一定給周邊帶來豐厚的商業價值。

這就好比處理名片的APP,即便有幾億用戶,也僅僅只能用來處理名片一樣,社交功能仍然集中在微信、QQ上。支付寶的用戶很多吧,但它只是用來支付和理財的。

當高鐵速度越來越快,跟地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越來越無縫對接的時候,傳統的“車站經濟”的邏輯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鐵可能只給複合型的大城市帶來紅利,中小城市即便擁有“十字交叉”、“米字交叉”,也很難帶來預期中的“超級利好”,可能最終只是一個“中等利好”(避免了被高鐵邊緣化)

高鐵對城鎮化的影響

① 城市擴張從蔓延變成跳躍式

“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TOD),在以軌道交通為主時,未來的城市擴張將不再是連續的“攤大餅”,而是間隔跳躍式的擴張。

② 擴大都市圈的範圍

都市圈的範圍≈城市間聯繫的極限≈1小時交通圈的範圍,高鐵將這個範圍從公路網、地鐵城鐵能支持的半徑50公里,拓展到了半徑100公里以上。

③ 強化都市圈之間的聯繫

都市圈之間的相互關聯構成了城市群,而高鐵的聯繫作用強於飛機與長途汽車。

④ 構建城市網路

高鐵模糊了城市群的邊界,沿京滬高鐵、京廣高鐵基本2小時到達另一個城市群,多個城市群構成了全國尺度上的城市網路。

城市網路形成後的效用具體如何,可以結合本文最初提出的三個問題來回答:

① 為什麼北京上海要限制人口流入?

是為了更好的構建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將未來人口向城市群內的中小城市、小城鎮引導,同時也向城市網路裡的其他中心城市引導。

如上述TOD模式,由於高鐵的通勤距離比地鐵城鐵遠,與其跳躍至一個新建的遠郊新城,或許還不如直接跳躍至一個城市群的次級城市。

② 少了新鮮血液補充的北京上海,還怎麼去和其他的世界城市比拼廝殺?

第一,國際城市競爭的主體,從來不是單一城市的行政區劃範圍,而是作為整體的都市圈乃至城市群。未來雖然限制了北京上海行政區劃中心城區的人口流入,但是對於都市圈週邊,以及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的其他地區,依然會是鼓勵人口流入的態勢。

第二,中國將追求城市網路整體效用的最大化,而不僅是單個點的最大化。城市網路一旦形成,所有網路間人流、物流、資訊流的成本都會降低,增進總體效用。

第三,中國城市間的級差結構將得到優化。對內,將會使沿線途經的城市獲得極大的區位改善。單純從高鐵“八橫八縱”圖來看,北上廣的樞紐優勢雖然依舊,但是武漢、鄭州等樞紐城市的地位提升更為明顯。福建、山東等大都市群的中部地區近年來提升顯著。

第四,如同互聯網一樣,任何網路的規模越大,整體吸引力越大。對外,周邊國家和地區將會積極謀求加入中國龐大的城市網路,這種吸引力是難以抗拒的。

德國沒有世界頂尖的大城市與都市圈,只有由中小城市和鐵路系統構成的城市網路,但這不影響德國成為一流的發達國家,同時貧富差距、地區差距等問題大大好於美日等國。中國將用高鐵構建出相似卻更大規模的城市網路。

③ 未來年輕人該去哪裡好呢?

城市拓展模式圖,自繪,圖中軌道交通為單線,高鐵為雙線。

不妨先看圖,給出4個選項:

A.距離市中心20km的週邊郊區(北京六環、上海外環外)

B.距離市中心40km的遠郊新城

C.距離市中心100km的高鐵下一站

D.距離市中心200km的次級樞紐城市

答案解析:A是美國的答案,既不太搞地鐵也沒有高鐵,全靠城市自己蔓延。B是日本的答案,用軌道交通和郊區新城引導發展。

中國過去選擇了A和B,例如北京在搞通州新城,上海在搞臨港新城。而現在,通過高鐵的建設,讓C成為了通勤的可能。但政府真正希望的,不是讓居住人口移動到C。而是通過城市網路,讓C、D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有更多產業入駐,人口也自然駐留在C、D。

要注意,每個選項都是向下相容的,選擇了B同時還能選A,選擇了C同時還能選AB。越多的選項,意味著城市開發中有越高的彈性,畢竟靠近城市中心的土地總是用一點少一點的。

高鐵+城市網路,這是一條沒有國家走過的城鎮化道路。

其他國家和地區,幾乎不可能實現中國式的大尺度城市網路——或者限於國土面積,如英國、日本;或者限於地區自治,如美國;或者限於制度差別,如歐盟國家。未來的其他國家,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高鐵+城市網路,這是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也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厲害了,我的國!

我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國家的各類規劃裡,杭州地位一直不高。比如在“長三角城市群規劃”裡,杭州從人口總量上就被定位為區內第三層級的城市,低於上海兩級、低於南京一級。

規劃總歸是規劃,最終還要看競爭的結果。深圳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它的發展總是突破各類規劃,最終被新的規劃“追認”。比如目前深圳仍然不是國家中心城市,而鄭州都已經是了。深圳的新定位,將在“正在編制的2035年規劃”裡體現。估計杭州、南京也是這樣。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在這份重要文件裡,主要城市被提及的次數:

17次:北京

16次:上海、重慶

14次:昆明

13次:廣州

12次:西安、成都

11次:廈門

10次:武漢、青島

9次:天津、鄭州、福州

8次:深圳、寧波、濟南、二連浩特、銀川、蘭州

7次:南京、大連、貴陽

6次:南昌、瀋陽、南寧、哈爾濱、杭州、湛江、連雲港、贛州、西寧

5次:烏魯木齊、唐山、拉薩、商丘、九江、煙臺、汕頭、襄陽

4次:海口、三亞、洛陽、太原、合肥、秦皇島

0次:蘇州、東莞、佛山、保定、廊坊

由於提到的城市太多,只提及1到3次予以省略(比如香港被提到2次)。被提到次數多,當然說明這個城市在“交通十三五規劃”裡更重要,新建項目以這個城市為起點、重點、重要節點的次數比較多。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重慶、昆明、廈門、青島、福州、二連浩特、銀川、連雲港、湛江、贛州、商丘、九江、汕頭、襄陽等城市,被提及的次數顯著超過了我們的心理預期。說明這些城市將在“十三五”期間,獲得交通地位的重要提升。

尤其是隨著高鐵網路的建設,未來會出現一批“十字交叉”、“米字交叉”的地級市,比如徐州、商丘、湛江、汕頭、贛州等城市,這對於他們來說是重要利好。這些城市往往是遠離中心城市的、占位比較好的地級市。

但另一方面,高鐵時代交通越來越回歸“通道”的本意,交通樞紐一定能成為經濟樞紐嗎,其實未必。這個道理很好懂,你看一下各地的新高鐵站就知道了,由於對接了地鐵,傳統火車站那種“車站+商業中心”的格局已經被打破——彙聚的人流被軌道交通迅速疏解,甚至直接在地下完成。所以火車站並不一定給周邊帶來豐厚的商業價值。

這就好比處理名片的APP,即便有幾億用戶,也僅僅只能用來處理名片一樣,社交功能仍然集中在微信、QQ上。支付寶的用戶很多吧,但它只是用來支付和理財的。

當高鐵速度越來越快,跟地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越來越無縫對接的時候,傳統的“車站經濟”的邏輯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鐵可能只給複合型的大城市帶來紅利,中小城市即便擁有“十字交叉”、“米字交叉”,也很難帶來預期中的“超級利好”,可能最終只是一個“中等利好”(避免了被高鐵邊緣化)

高鐵對城鎮化的影響

① 城市擴張從蔓延變成跳躍式

“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TOD),在以軌道交通為主時,未來的城市擴張將不再是連續的“攤大餅”,而是間隔跳躍式的擴張。

② 擴大都市圈的範圍

都市圈的範圍≈城市間聯繫的極限≈1小時交通圈的範圍,高鐵將這個範圍從公路網、地鐵城鐵能支持的半徑50公里,拓展到了半徑100公里以上。

③ 強化都市圈之間的聯繫

都市圈之間的相互關聯構成了城市群,而高鐵的聯繫作用強於飛機與長途汽車。

④ 構建城市網路

高鐵模糊了城市群的邊界,沿京滬高鐵、京廣高鐵基本2小時到達另一個城市群,多個城市群構成了全國尺度上的城市網路。

城市網路形成後的效用具體如何,可以結合本文最初提出的三個問題來回答:

① 為什麼北京上海要限制人口流入?

是為了更好的構建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將未來人口向城市群內的中小城市、小城鎮引導,同時也向城市網路裡的其他中心城市引導。

如上述TOD模式,由於高鐵的通勤距離比地鐵城鐵遠,與其跳躍至一個新建的遠郊新城,或許還不如直接跳躍至一個城市群的次級城市。

② 少了新鮮血液補充的北京上海,還怎麼去和其他的世界城市比拼廝殺?

第一,國際城市競爭的主體,從來不是單一城市的行政區劃範圍,而是作為整體的都市圈乃至城市群。未來雖然限制了北京上海行政區劃中心城區的人口流入,但是對於都市圈週邊,以及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的其他地區,依然會是鼓勵人口流入的態勢。

第二,中國將追求城市網路整體效用的最大化,而不僅是單個點的最大化。城市網路一旦形成,所有網路間人流、物流、資訊流的成本都會降低,增進總體效用。

第三,中國城市間的級差結構將得到優化。對內,將會使沿線途經的城市獲得極大的區位改善。單純從高鐵“八橫八縱”圖來看,北上廣的樞紐優勢雖然依舊,但是武漢、鄭州等樞紐城市的地位提升更為明顯。福建、山東等大都市群的中部地區近年來提升顯著。

第四,如同互聯網一樣,任何網路的規模越大,整體吸引力越大。對外,周邊國家和地區將會積極謀求加入中國龐大的城市網路,這種吸引力是難以抗拒的。

德國沒有世界頂尖的大城市與都市圈,只有由中小城市和鐵路系統構成的城市網路,但這不影響德國成為一流的發達國家,同時貧富差距、地區差距等問題大大好於美日等國。中國將用高鐵構建出相似卻更大規模的城市網路。

③ 未來年輕人該去哪裡好呢?

城市拓展模式圖,自繪,圖中軌道交通為單線,高鐵為雙線。

不妨先看圖,給出4個選項:

A.距離市中心20km的週邊郊區(北京六環、上海外環外)

B.距離市中心40km的遠郊新城

C.距離市中心100km的高鐵下一站

D.距離市中心200km的次級樞紐城市

答案解析:A是美國的答案,既不太搞地鐵也沒有高鐵,全靠城市自己蔓延。B是日本的答案,用軌道交通和郊區新城引導發展。

中國過去選擇了A和B,例如北京在搞通州新城,上海在搞臨港新城。而現在,通過高鐵的建設,讓C成為了通勤的可能。但政府真正希望的,不是讓居住人口移動到C。而是通過城市網路,讓C、D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有更多產業入駐,人口也自然駐留在C、D。

要注意,每個選項都是向下相容的,選擇了B同時還能選A,選擇了C同時還能選AB。越多的選項,意味著城市開發中有越高的彈性,畢竟靠近城市中心的土地總是用一點少一點的。

高鐵+城市網路,這是一條沒有國家走過的城鎮化道路。

其他國家和地區,幾乎不可能實現中國式的大尺度城市網路——或者限於國土面積,如英國、日本;或者限於地區自治,如美國;或者限於制度差別,如歐盟國家。未來的其他國家,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高鐵+城市網路,這是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也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厲害了,我的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