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精度」理解軍民融合的五個要訣:寓魂於民、寓兵於民、寓裝於民、寓技於民、寓法於民

【學術plus】 新添加號內搜索功能!

進入公眾號→點擊功能表【智庫掃描】→【搜搜文章】

→輸入關鍵字→一鍵檢索您需要的文章。 快來試試!

【兼職】神秘崗位正在向你招手, 敢來麼?

本文轉載自:軍鷹資訊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于興師,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于興師, 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于興師,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這是《詩經﹒秦風》中的“無衣”篇, 該篇是《詩經》中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 誕生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

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在於“寓農與兵、兵農合一”。 秦時全民皆兵, 兵民一體, 每有戰事, 人民皆自備甲胄兵戟參戰, 自商鞅變法後, 國力日盛, 最終一統六合。 “無衣”一篇, 鏗鏘有力, 其全民皆兵、將士同心、同仇敵愾之感躍然紙上。

在革命戰爭年代, 毛澤東同志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進行了馬克思主義的深刻改造, 將古代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兵農合一”, 變成了為人民求解放、為民族謀生存而進行革命鬥爭的銳利武器, 建立了人民革命武裝鬥爭的理論基礎, 導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人民戰爭歷史大劇。 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新的歷史條件, 提出了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

並逐步構建了一個完整科學的體系, 成為指導我國社會主義階段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 筆者認為, 可以從寓魂於民、寓兵於民、寓裝於民、寓技於民、寓法於民五個方面進行理解和解讀。

一、寓魂於民

軍民融合, 首先是寓魂於民。 中華民族不僅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

還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 家是最小國, 國是千萬家, 合在一起是國家, 世界上沒有哪種語言、哪種文字能將“國”和“家”如此骨肉相連、密不可分。 中華民族能夠昂首挺立於世界各民族之林, 中國能夠昂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依靠的是什麼?是一種靈魂、一種精神、一種信仰的傳承!從中國古人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等或悲愴或豪邁的詩句, 到“喚起工農千百萬, 同心幹, 不周山下紅旗亂”壯懷於胸的指點江山, 再到“我們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 我們的國防是全民的國防”氣勢恢宏的沙場閱兵, 中華民族的強國夢強軍夢一脈相承。

這種根植於靈魂深處的精神力量有多強大?抗美援朝戰爭中, 美軍通過精確地計算, 計畫用多少天時間、多少彈藥消耗、多少傷亡的代價, 來奪取我上甘嶺陣地。 然而他們在付出了更多的時間、更大的消耗和更慘重的傷亡之後慘敗而歸, 千算萬算, 他們也計算不出、更無法理解志願軍戰士所具有“為了勝利, 向我開炮”“哪怕只剩一個人也要拚到底”的精神力量。正是因為具有這種精神力量,在人們軍隊和人民群眾中,湧現出無數個邱少雲、黃繼光等英雄人物和鋼鐵戰士。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信仰追求和家國情懷,意識形態、上層建築被分化瓦解了、被顏色革命了,政府將沒有凝聚力、號召力,民眾則猶如一盤散沙,任人奴役、任人宰割。國將不國,家能安否?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居於一切力量之首的、成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軍民融合,構築強大的國防,首先要從寓魂於民做起。

二、寓兵於民

習主席指出:“我們的國防是全民的國防,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事業。”這個論斷說明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是國防的主體。只有全國人民參與的國防,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強大力量,這是人民戰爭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創新運用,是寓兵於民在國防建設上的生動體現。我軍從建軍以來,產生於人民,服務於人民,既是戰鬥隊,也是工作隊、生產隊,既承擔著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還擔負著搶險救災、反恐維穩等多樣化任務,具有軍民融合的天性。

現代戰爭更多地呈現出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特點,但“兵民是勝利之本”,沒有人這一主體,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無濟於事。現代戰爭已從鐵與火的較量,拓展到政治、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在意識形態、文化教育、金融貿易、科學技術等沒有硝煙、看不見戰線的戰場上的博弈早已展開,必須將各類人才的培養孕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在保持必要的、精幹的、先進的武裝力量基礎上,培養更多具有專項或多項科學技能的不穿軍裝的高素質國防人才。國家一旦有事,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戰爭初期,蘇聯空軍損失慘重,隨著戰爭的推進,飛行員幾乎傷亡殆盡。但到戰爭後期,蘇聯空軍卻能佔據戰場的空中優勢,哪來那麼多的飛行員呢?原來,在戰前,蘇聯建有很多航空俱樂部和航空運動學校,在民間有大量的航空運動愛好者。戰時,將這些人徵召入伍,只進行機型改裝訓練和戰術飛行訓練即可投入戰場,大大縮短了戰鬥力的生長週期,增強和壯大了飛行員隊伍。

毛澤東提倡要大辦民兵師,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論斷:“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三、寓裝於民

習主席指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也是衡量軍民融合發展水準的重要標誌。”這既是現實軍事鬥爭準備的需要,也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方針。要牢固樹立“五個面向”:面向關鍵領域基礎研究,面向核心自主前沿技術,面向重大專項工程,面向新興領域創新發展,面向重要方向基礎建設。

國防和軍隊,是國家整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由國家統一規劃和建設,既要將高精尖技術優先運用於軍隊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而後逐步向民用技術轉化,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又要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增強國防意識,將結構、佈局的調整同國防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重點工程、重要設施的建設和大型裝備尤其是軍民通用裝備製造過程中貫徹國防要求,平時服務於經濟和社會,戰時快速實現平戰轉換服務軍隊,形成國家整體的戰爭實力和戰爭潛力。試想,如果平時擁有龐大的、服務於國民經濟並且是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型遠洋船隊、大型飛機機群,戰時,何愁沒有強大的戰略運輸力量,這不正是《詩經﹒秦風》中所說的“豈曰無衣”!

四、寓技於民

無論是古代兵家,還是現代軍事研究者,在言及軍事與技術的關係時,都會想到恩格斯那句耳熟能詳的關於軍事與技術的名言——“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關於這個問題,習主席曾深刻指出:“科技進步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著世界軍事發展走向。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鬥力的耦合關聯越來越緊,國防經濟和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融合度越來越深。”

由於國防和軍隊始終處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鬥爭的前沿,又需直面現實的矛盾和應對潛在的威脅,在當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是“取技於民”,還是“寓技於民”?這就要求我們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和正在進行的新軍事革命有極強的敏感性、警覺性,對軍事理論創新和軍事技術創新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對非軍事領域且對國防安全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相關技術予以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宏觀謀劃涉及國家利益和與國防及軍隊建設密切相關的技術領域,在傳統軍工領域,要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優化產業結構和佈局,促進軍民用技術的優勢互補和效益轉化,在核能、電子、航空、航太、船舶等重要行業,縮短與世界先進水準之間的差距,在部分核心技術上變跟跑為並跑甚至是領跑。在除傳統軍工而外的諸如金融貿易、通信網路、物礦能源、交通運輸、雲計算、大資料、融媒體等技術領域,必須在國家統一籌畫下,通過軍民融合深度的方式有計劃、有組織、有秩序地研發和運用,在增強軍力的同時,查缺補漏,全面提高國防整體實力。

五、寓法於民

軍民融合政策法規決定著軍民融合的範圍、層次和深度,關乎軍民融合戰略部署實施的品質和效益。習主席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十三五”國防科技工業發展規劃》《關於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十三五”期間推進軍事後勤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實施意見》《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密切相關的建設專案貫徹國防要求管理辦法(試行)》,連同此前後發佈的一系列頂層檔,開啟了軍民深度融合體系制度建設的新階段。

在國防動員、固定資產投資管理、市場准入和監督、軍民兩用技術轉移轉化、稅收、保密管理、國防智慧財產權、人才培養等方面,國家均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為我國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支撐環境。從實施情況看,政策法規體系結構更加完整科學合理,實際可操作性大幅提高,整體成效顯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深度融合發展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許多方面還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做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篇大文章,必須解放思想,在更高視角、更廣範圍和更深層次上理解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精髓和要義,並以此為依據制定全域和各領域政策法規,如加快制定軍民融合基本法律,強化軍地政策法規銜接,開展重點難點法規試點探索,建立協力廠商評價監督機制,建立相應的組織保障體系等。以統一的制度、統一的標準、統一的規範推動軍民融合向深度發展。

圖片來自于原報告或互聯網

歡迎大家評論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歡迎各位專家、學者賜稿!投稿連結 http://kjpl.cbpt.cnki.net

學報電話:010-68893411

學報郵箱:dkyxuebao@vip.126.com

向我開炮”“哪怕只剩一個人也要拚到底”的精神力量。正是因為具有這種精神力量,在人們軍隊和人民群眾中,湧現出無數個邱少雲、黃繼光等英雄人物和鋼鐵戰士。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信仰追求和家國情懷,意識形態、上層建築被分化瓦解了、被顏色革命了,政府將沒有凝聚力、號召力,民眾則猶如一盤散沙,任人奴役、任人宰割。國將不國,家能安否?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居於一切力量之首的、成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軍民融合,構築強大的國防,首先要從寓魂於民做起。

二、寓兵於民

習主席指出:“我們的國防是全民的國防,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事業。”這個論斷說明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是國防的主體。只有全國人民參與的國防,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強大力量,這是人民戰爭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創新運用,是寓兵於民在國防建設上的生動體現。我軍從建軍以來,產生於人民,服務於人民,既是戰鬥隊,也是工作隊、生產隊,既承擔著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還擔負著搶險救災、反恐維穩等多樣化任務,具有軍民融合的天性。

現代戰爭更多地呈現出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特點,但“兵民是勝利之本”,沒有人這一主體,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無濟於事。現代戰爭已從鐵與火的較量,拓展到政治、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在意識形態、文化教育、金融貿易、科學技術等沒有硝煙、看不見戰線的戰場上的博弈早已展開,必須將各類人才的培養孕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在保持必要的、精幹的、先進的武裝力量基礎上,培養更多具有專項或多項科學技能的不穿軍裝的高素質國防人才。國家一旦有事,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上,戰爭初期,蘇聯空軍損失慘重,隨著戰爭的推進,飛行員幾乎傷亡殆盡。但到戰爭後期,蘇聯空軍卻能佔據戰場的空中優勢,哪來那麼多的飛行員呢?原來,在戰前,蘇聯建有很多航空俱樂部和航空運動學校,在民間有大量的航空運動愛好者。戰時,將這些人徵召入伍,只進行機型改裝訓練和戰術飛行訓練即可投入戰場,大大縮短了戰鬥力的生長週期,增強和壯大了飛行員隊伍。

毛澤東提倡要大辦民兵師,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論斷:“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三、寓裝於民

習主席指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也是衡量軍民融合發展水準的重要標誌。”這既是現實軍事鬥爭準備的需要,也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方針。要牢固樹立“五個面向”:面向關鍵領域基礎研究,面向核心自主前沿技術,面向重大專項工程,面向新興領域創新發展,面向重要方向基礎建設。

國防和軍隊,是國家整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由國家統一規劃和建設,既要將高精尖技術優先運用於軍隊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而後逐步向民用技術轉化,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又要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增強國防意識,將結構、佈局的調整同國防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重點工程、重要設施的建設和大型裝備尤其是軍民通用裝備製造過程中貫徹國防要求,平時服務於經濟和社會,戰時快速實現平戰轉換服務軍隊,形成國家整體的戰爭實力和戰爭潛力。試想,如果平時擁有龐大的、服務於國民經濟並且是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型遠洋船隊、大型飛機機群,戰時,何愁沒有強大的戰略運輸力量,這不正是《詩經﹒秦風》中所說的“豈曰無衣”!

四、寓技於民

無論是古代兵家,還是現代軍事研究者,在言及軍事與技術的關係時,都會想到恩格斯那句耳熟能詳的關於軍事與技術的名言——“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關於這個問題,習主席曾深刻指出:“科技進步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著世界軍事發展走向。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鬥力的耦合關聯越來越緊,國防經濟和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融合度越來越深。”

由於國防和軍隊始終處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鬥爭的前沿,又需直面現實的矛盾和應對潛在的威脅,在當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是“取技於民”,還是“寓技於民”?這就要求我們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和正在進行的新軍事革命有極強的敏感性、警覺性,對軍事理論創新和軍事技術創新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對非軍事領域且對國防安全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相關技術予以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宏觀謀劃涉及國家利益和與國防及軍隊建設密切相關的技術領域,在傳統軍工領域,要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優化產業結構和佈局,促進軍民用技術的優勢互補和效益轉化,在核能、電子、航空、航太、船舶等重要行業,縮短與世界先進水準之間的差距,在部分核心技術上變跟跑為並跑甚至是領跑。在除傳統軍工而外的諸如金融貿易、通信網路、物礦能源、交通運輸、雲計算、大資料、融媒體等技術領域,必須在國家統一籌畫下,通過軍民融合深度的方式有計劃、有組織、有秩序地研發和運用,在增強軍力的同時,查缺補漏,全面提高國防整體實力。

五、寓法於民

軍民融合政策法規決定著軍民融合的範圍、層次和深度,關乎軍民融合戰略部署實施的品質和效益。習主席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十三五”國防科技工業發展規劃》《關於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十三五”期間推進軍事後勤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實施意見》《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密切相關的建設專案貫徹國防要求管理辦法(試行)》,連同此前後發佈的一系列頂層檔,開啟了軍民深度融合體系制度建設的新階段。

在國防動員、固定資產投資管理、市場准入和監督、軍民兩用技術轉移轉化、稅收、保密管理、國防智慧財產權、人才培養等方面,國家均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為我國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支撐環境。從實施情況看,政策法規體系結構更加完整科學合理,實際可操作性大幅提高,整體成效顯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深度融合發展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許多方面還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做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篇大文章,必須解放思想,在更高視角、更廣範圍和更深層次上理解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精髓和要義,並以此為依據制定全域和各領域政策法規,如加快制定軍民融合基本法律,強化軍地政策法規銜接,開展重點難點法規試點探索,建立協力廠商評價監督機制,建立相應的組織保障體系等。以統一的制度、統一的標準、統一的規範推動軍民融合向深度發展。

圖片來自于原報告或互聯網

歡迎大家評論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歡迎各位專家、學者賜稿!投稿連結 http://kjpl.cbpt.cnki.net

學報電話:010-68893411

學報郵箱:dkyxuebao@vip.126.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