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展望2018,軍報依然是自己追夢的精神“加油站”

2017年1月1日, 《解放軍報》順利實現新一輪改版。 不少來自基層一線的讀者都用“良師益友”稱呼軍報。 他是軍旅生活的好老師, 是陪伴大家一路成長的好戰友, 因為與《解放軍報》結下深厚的情誼, 你我的軍旅之路才如此精彩, 打開這張報紙, 收穫一份精彩, 咀嚼這些文字, 增添一份溫暖, 讓我們從阜外大街34號出發, 分享他們與軍報的故事……

【注重平時的積累, 厚積方能薄發】

感恩軍報, 深情相伴好“戰友”某團報導員 梁 晨

翻開自己那本本厚厚的剪貼本, 回望自己的新聞之路, 那些人, 那些事, 又一次在我的眼前浮現……我與《解放軍報》結緣, 是我新兵下班後擔任新聞報導員開始的。 軍報是我學習寫作起步的地方, 是我走向文壇的搖籃。 在軍旅生涯中, 我一個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報導員, 開始了漫長的新聞路。

一位元長期從事部隊新聞寫作的老記者教導我:要想從事寫作這個行業,

最好養成剪報的習慣, 注意平時的資料積累, 做到厚積而薄發。 這之後, 軍報上刊登的好文章, 我都會剪下來, 然後“依樣畫葫蘆”地寫, 總感覺別起人家的也差不了哪去, 可還是屢次失敗。 寫不行, 我就畫。 2015年初, 我以“我在軍營初成長”為主題創作主題漫畫, 抱著試試看的心理, 我按照報紙右上角的郵箱投了過去。 沒過多久我就接到編輯電話, 按照他的意思進行修改, 大概過了一周時間, 《一組漫畫一堂課》圖文並茂刊登在讀者之友版的頭條位置, 好大一塊, 當時那感覺, 美滋滋!

2016年, 我有幸來到解放軍報社學習, 廣大的新聞平臺讓我知大勢、長見識。 去年軍報實行新一輪改版後, 一個個新欄目與基層面對面, 與官兵心貼心,

更能把脈讀者的需求, 引發官兵共鳴。 讓我映射最深刻的是《軍營觀察》。 去年一年, 在設計版面的同時, 每個版上的文章我也都認真閱讀了一遍, 在這裡, 你將看到中國軍隊改革的熱點, 看到中國軍隊最高統帥部的思考, 也能看到普通官兵額頭上的汗水, 中國軍隊的時代變化和中國軍人所付出的努力。 多維度反映國防和軍隊發展中各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新風貌。 如同一個個名家教授在給自己面對面講解, 一篇篇文章受益匪淺。

我還是跟以前一樣把喜歡的文章剪貼下來, 時常翻閱, 過往的事歷歷在目, 讓我倍感親切, 讓我回憶過去。 感謝軍報讓我拓展了視野, 給了我一個成長的舞臺。 展望2018, 軍報依然是自己追夢的精神“加油站”,

每天清晨點開《解放軍報》APP在讀報用報中增長知識、吸取營養、開拓視野, 衷心祝願軍報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平時如何採集線索寫新聞】

若想寫好稿 多往一線跑某團報導員 劉思偉

接觸新聞報導工作4年多, 我已在軍內外報刊發表各類稿件300餘篇。

看著這一篇篇稿件變成鉛字出現在報紙上, 再回想剛開始寫新聞時的一次次失敗, 我感到若想寫好稿, 除了要具備一定的文字功底之外, 還要有多往基層一線跑的韌勁。

最初寫新聞時, 我激情滿懷、底氣十足, 由於上稿心切, 平均每週都有十篇稿件批量產出發往報社, 就盼著自己寫的稿件能早日見報。 那段時間, 儘管投出去的稿件猶如泥牛入海, 自己都會堅持不懈地寫, 反倒有種愈挫愈勇的感覺, 認為只要不停地寫稿、投稿, 就會有稿件見報的一天。 沒想到, 連續投出數百篇稿件後, 自己連“豆腐塊”都沒有發表過。

就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 團裡安排我參加師裡組織的新聞報導骨幹培訓。 這次培訓, 讓我既興奮又擔心。 興奮的是能夠接觸更多的良師益友,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擔心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怕有負眾望。

既來之,則安之。培訓期間,我結合單位開展實戰化訓練的經驗做法,寫了一篇消息稿,讓師裡的新聞幹事唐繼光幫忙把關。沒想到,唐幹事流覽了一遍稿件,告訴我說稿件素材有點新意,但是採訪不夠扎實,缺乏故事情節,要想上稿,就必須進行深入的採訪,把人物寫真,把故事寫活。無疑,唐幹事的話給了我希望,讓我恍然大悟:過去寫稿子就像射擊只看靶子,不管據槍、瞄準和擊發,脫靶純屬“自然現象”。

聽了唐幹事的話,我開始對自己上稿難的現象進行反思:到基層一線採訪不多,在辦公室閉門造車成了常態,導致抓不到“活魚”,撰寫的稿件也缺少新聞性和思想性,沒有生命力。

若想寫好稿,多往一線跑。隨後,我把焦點對準基層一線,深入練兵場和戰友們一起訓練,仔細觀察連隊官兵的一人一事、一言一行,認真和官兵交流,經常在訓練中完成新聞線索搜集和故事情節採訪,晚上加班撰寫、修改稿件,直到身邊戰友都說不錯後才向報社投稿。那年,團隊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喀喇昆侖山腹地開展適應性訓練,步九連列兵炊事員馬成龍,根據駐訓時因肉類供應週期長,高原晝夜溫差大,不利於保鮮的實際,摸索出肉類保鮮新方法在全團推廣。聽說這個事後,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新聞點,立即到九連採訪,追問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還專門請教了軍需股長,採訪了炊事班長和連隊官兵,采寫出稿件《新疆軍區某團炊事員李成龍摸索出肉類保鮮新方法》,投向《解放軍報》後,很快就見了報。這篇稿件雖然只有短短數百字,卻給了我極大的鼓舞。

七分采、三分寫。那次上稿的經歷,讓我深刻的認識到寫稿子不能想當然的寫自己的一面之詞,必須要通過深入的採訪,才能抓到“活魚”,寫出好稿。慢慢地,稿件有了新聞性、思想性、可讀性,自然就會見諸報端。

【我與軍報的情緣】

願將“餘生”獻軍營某團報導員 達星星

憶往昔,幾年以來,未讀萬卷書,卻行了萬里路。長於隴上,東至鐘南、南達巴蜀、西至秦嶺、北至戈壁。見慣了雪域高原的的宏偉壯觀。戎馬四年,一路上,對文學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也相知更切。倘若說現在入了文學的大門,那麼《解放軍報》便是心中最重的這把鑰匙。

懷揣著對軍旅生活的嚮往,2012年12月,我毅然選擇參軍入伍到西藏拉薩,三個月的新兵集訓,是真金百煉,淬火成鋼。分到連隊後,我踏踏實實學話務,本本分分當好高原兵。2014年初,連隊需要新聞報導員,我主動向分隊班長請纓,並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從此我擔任起連隊的新聞宣傳工作。萬事開頭難。當我滿懷壯志的走進新聞報導工作,才發現自己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但我堅決不放棄,因為我對寫作愛的深沉。

2017年以來,解放軍報進行全新改版,以部隊廣大官兵關切為座標點,關注邊海防部隊建設熱點,充分展示邊關的風物人情、獨特魅力,開設邊海防精神的“視窗“與”陣地“,追蹤熱點話題,緊跟國防和軍隊改革步伐,第一時間報導改革動態,瞄準官兵身邊的老大難問題,以案例剖析和新聞故事等形式介紹經驗做法,為廣大基層部隊提供借鑒,通過一個個有關家的故事,展示新時期中國軍人家屬們不畏困難、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中國退役軍人有了自己的版面天地!設計新穎的紙質報刊《解放軍報》躍入了我的視野,以他淵博廣聞的知識面也徹底征服了我。他是全軍面向基層部隊發行的報紙。不僅是我軍宣傳思想工作的一個重要陣地,更是形式活潑的軍事媒體宣傳和資訊傳播平臺,也是實現強軍目標提供有力輿論支援。他有“軍營觀察、思想戰線、基層傳真、中國軍校”等二十幾個視窗版塊,我像著了迷一般,捧著他愛不釋手。經過一番努力我開始摸著了新聞寫作的門道。

師傅領進門,寫作看個人。雖然有了《解放軍報》這位“良師益友”,可“打鐵還需自身硬”,只看不寫等於零。在閱讀了大量新聞寫作基礎技巧之後,我利用閒暇時間,摘抄其中精華,剪貼大量素材,看報剪報,並開始“仿寫”,從最簡單的簡訊寫起,到消息、人物事蹟,再發展到散文。正是《解放軍報》的引領,才讓我真正走上了文學的道路。艱難險阻,玉汝于成。

數不清多少個深夜,我獨自加班到深夜,一年以來我從來沒有在12點之前入睡,只為了寫出能讓自己滿意的文章,也數不清被退回了多少稿件,才換來了今天的成績。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的我已經從一名新兵成長為一名初級士官,我毅然選擇走這條路,我的稿件也在解放軍報頭版刊登。我也連續兩年被西藏軍區表彰為新聞報導先進個人。感謝《解放軍報》將我引入“高潮”,伴我成長,願他給我的余溫,我將獻身軍營。

【讀報已成為我的生活習慣】

軍報,我軍旅人生的“中間音”某部參謀 張 露

有人說,軍旅是一首醉人的歌,那麼,17歲的我拿到第一份《解放軍報》的那一刻,原本只有高音和低音的單調生活就仿佛找到了中間音,軍旅人生變得協和而又共鳴起來。

新訓時的我喜歡讀軍報的鐵血故事,精武標兵,特戰能手,無不是經歷了生理與意志的雙重考驗,在我看來,他們的軍旅,音高不止五度,欲揚先抑,百轉千回,是他們給了我激情與力量。那時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的故事也能夠出現在軍報,也能夠和戰友分享軍旅人生的感動,那麼軍旅人生就沒有遺憾了吧。

新訓的生活節奏明快而又激情四射,每每到夜晚,在俱樂部看會兒《解放軍報》是我一天難得的放鬆。

“小張白天訓練那麼努力,晚上還學習呢。”班長查完房在俱樂部找到了我。

“這報紙挺好看的。”

“明天下午訓練完你去和你文班長出報紙吧。”

就這樣,我的心願跨出了第一步,我也成為了那個報下挑燈夜戰,摘抄拼讀的一名默默無聞的報導員。

佇列訓練連綿不絕的口號聲,隊伍行進高亢嘹亮的軍歌聲,俱樂部加練此起彼伏的加油聲,這些都是我的寫作素材,咬文嚼字,反復打磨,我的筆下,有聲的圖像都化為無聲的文字。日子一天天過去,寫作水準也水漲船高,發表的文章雖然離軍報的標準很遠,但是我始終告訴自己,記錄真實,傳遞感動,只要堅持下去,心願總有一天會實現。

情因軍報而起,而我的心願,也在大二那年得以實現——以我自己為原型的《小張入黨記》在軍報發表。小張第一次遞交入黨申請書,教導員因訓練成績不理想未予考慮;第二次遞交入黨申請書,教導員因黨章考試沒達到預定分數婉言拒絕。但是,小張沒有放棄,他利用課餘休息時間理解背記知識要點,熄燈後偷偷去俱樂部舉啞鈴、做俯臥撐,終於,第三次遞交入黨申請書,他成功了。小張的故事很簡單,遠沒有軍報上的標兵精英們來得精彩曲折,但是作為原型的自己身處其中,切身體會到的是一股相同的堅韌,而這就是我希望傳遞的感動與共鳴。

高音,低音,加上軍報這個“中間音”,共同構成了我軍旅人生的三度和絃。如今,剛剛畢業的我戰鬥在祖國最前線,這個註定無眠的夜晚,三度和絃與山下的波濤聲聽起來格外合拍。

【我第一篇刊發的軍報稿件】

一篇稿子,一種收穫,一世情緣某團報導員 劉 召

與軍報結緣已有3年多了,每天早上出完操就打開電腦,閱讀當天的軍報成為了我最好的習慣,從要聞版到軍營觀察再到基層傳真,軍報的每一個版面我都會細細品讀,咬文嚼字。

2017年初,軍報正式改版,6月1日我所撰寫的《“金牌射手”咋丟了金牌》在《基層傳真》版有幸刊發。那天早上我如往常一樣打開軍報,當看到《基層傳真》版的“新聞觀察哨”欄目時我驚呆了,“稿子見報了!”那一刻的興奮到現在回想起來依舊回味無窮,幸福值可謂“爆棚,”那天恰巧也是兒童節,戰友們知道後打趣的對我說:“小劉,軍報給你送兒童節禮物了。”

起初寫這篇稿件,起源於一次和文中主人公李輝賢聊天,他無意間對我說“你不知道,前幾天的一次實彈射擊,讓我栽了跟頭。”要知道小李在團裡可是出了名的神槍手,這句話自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的一番追問下,他終於給我講起了事情的緣由,聽了他的故事讓我眼前一亮,我突然想到,這可以寫成新聞投到《基層傳真》版。

誰知道想想容易,可真正拿起筆來並不是那麼簡單,為了追求新聞的真實性我又採訪了李輝賢所在連的排長、連長,他們從小李的失敗到轉變給我講了很多,我還特地查找有關訓練資料尋求考核的標準。加班加點完成了第一稿,請戰友看了後,沒想到大家一致給了我“差評”,雖然有些氣餒,但是我依然不想放棄,又讓團裡新聞幹事給我提了一些修改意見,就這樣修改、修改、再修改,前前後後我改了六、七稿。最終,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我將稿子投給了“新聞觀察哨”欄目,儘管投到軍報很有可能就此“銷聲匿跡,”但是稿子投出去的那天晚上我依然興奮的睡不著覺,因為這其中有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讓我沒想到的是,稿子真的刊發了。

作為基層的新聞報導員,這次刊稿更是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從此發掘官兵身邊的人和事,成為了工作中的樂趣,之後軍報陸續推出微觀基層“四風”問題、野外駐訓進行時、“脖子以下”改革一線見聞等系列報導,我都積極回應,採訪、寫稿、修改、拍照等等,雖然也有艱辛,但我樂在其中。

說實話,在我接觸軍報的3年來,軍報就是我的老師,也是我工作中的夥伴,不僅給了我許多的收穫,更讓我堅定的走上了新聞報導這條路,雖然大家都說新聞報導路道阻且難,但我想說,只要真正的喜愛,並付出行動和努力,就一定有所收穫。

【軍報見證我的前行足跡】

軍報,從仰望到起航某團排長 田 博

與軍報結緣,已逾三載,心中一直有種特殊的“軍報情結”,她代表一種肯定,一種歸宿,一種溫暖。還清楚地記得大三那年,第一次軍報刊稿的欣喜。畢業年餘,軍報見證著我的前行足跡,從巴掌大的豆腐塊,到半個版面的自豪,從冥思苦想的點滴積累,到四個頭條的厚積薄發……每一次鼓舞都能刺激發憤圖強的感官。細細思忖,也揣摩出一些淺薄的經驗。

作品需要溫度,寄託了作者真實的情感和經歷。外公去世那天,恰恰是我軍校畢業授銜的時刻,陰差陽錯,沒有來得及見上老人最後一面。這個經歷過戰火的老兵,悄悄地離開曾經用生命守護的故土。無需堆砌陳詞,不用渲染境界,我用平實的語言記錄老人家教誨後輩的言行,勾勒出記憶中的音容笑貌,寫成《姍姍來遲的報告》在軍人家庭版面發表。

作品需要打磨,對自己的文字,從肯定到否定,是一個進步成熟的過程。除了常識性積累外,資料匯總一定要客觀真實,對作品負責。寫成一篇文章需要三遍:搭成骨架,構思好故事的梗概脈絡;豐滿血肉,完成個人特色的經緯;雕琢收尾,刻畫細微末節的細節填補。要做到這些,前期的功課和後期的修繕必不可少,平素的積累更是基礎,也要抓住時政熱點。電影《敦克爾克》熱映時段,我撰寫了《軍表:不僅僅是戰場計時器》在兵器大觀版面刊發。

作品需要時機,新聞之所以稱之為新聞,時效性是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應該時刻關注媒體的欄目設置,用稿導向,尤其關注時政,結合自己的特長有的放矢。這點上,時評類稿件就很需要時效性,及時發聲可以亮明觀點,促使輿論為我所用。印度航展期間,印度展出一批新型國產武器,但卻無法獲得本國軍方認可,不少國際軍火巨頭紛紛伸出橄欖枝。我撰寫了《印度航空工業遭冷遇》,在國防軍工版面刊發。

模仿雖然未必能夠超越,但超越往往從模仿開始。新聞人應該形成自己獨有的品牌意識,特有的文風筆觸,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大家的作品是可以仿效學習的物件,但絕不是抄襲,他山之玉,是可以借鑒的絕佳臂助。

【注重積累提升寫稿水準】

迷彩軍旅,軍報一路伴我成長某團報導員 馮業林

剛開始接觸軍報,是在2013年國慶期間,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剛入伍不久的新兵,每天在訓練場上忙著進行入伍課目訓練,摸爬滾打,揮汗如雨。

見我平時愛看書學習,喜歡寫點東西,新兵班副班長朱子龍便說:“單位領導都十分重視政治工作,重視新聞報導,你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寫作水準肯定不賴,晚上帶你加個班,好好學習一下。”當天晚上,朱班長便從連隊閱覽室為我找來了一些剛下發的《解放軍報》,遞給了我,說:“很多人從事新聞報導這一項工作,都入黨立功了,還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希望你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成為其中的一名佼佼者。”當接下這一份份報紙的時候,我便暗下決心:“就算再難,也要堅持下去,絕不辜負班長的一片期望。”

新兵訓練還沒結束,為了儘快熟悉新聞,提升自身的寫稿水準,自己每天訓練和晚上加班過程中都在絞盡腦汁思考如何上稿。那時候我們單位的老報導員司小紅就常囑咐我:“平時寫稿要多交流,多思考,注重積累,堅持每天閱讀報紙,多寫稿子練手。”

聆聽著他們的囑咐,自己便堅持開始每天閱讀報紙,首先從《解放軍報》開始,每天拿著筆記本記錄新聞線索、摘抄軍報中寫得好的一些文章和句子。後來來到了團裡的新聞報導組,每天一到辦公室,便開始利用半小時時間閱讀報紙和進行點評,分享其中的一些閱讀心得。“寫新聞要懂得堅持和積累,量變產生質變,遲早有一天你們都會成長起來的。”原宣傳幹事李可學在分享經驗時講道。

起初往《解放軍報》上發稿,是通過中國軍網軍報投稿平臺和互聯網郵箱進行的,許多稿件發了出去,沒有回饋,沒有及時和編輯溝通,猶如石沉大海。但是自己並沒有因此放棄,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每天寫稿發稿,學習積累,向經驗豐富的新聞人請教,日復一日,寫稿水準慢慢有了提升。

皇天不負有心人,付出終於有了回報。記得自己在《解放軍報》刊發的第一篇稿件題為《休假時間按車票日期起算》在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成文軍老師編排的版面《新聞函授》版面頭條的位置刊發了出來,這是自己在軍報刊發的第一篇稿子,想想就覺得興奮,所有的汗水和淚水終於沒有白費,從而更加堅定了我繼續堅持下去的決心。每天有《解放軍報》相伴,給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和動力,讓我每天都在成長進步。

2016年年底,當聽說《解放軍報》要改版的時候,自己心中十分不舍,自己在思考,改版之後自己是否能適應新的版面,是否能繼續保持對《解放軍報》的學習熱情不變。好在自己能及時調整心態,從失落和不舍的情緒中走了出來,繼續堅持對《解放軍報》進行學習,依然每天堅持閱讀。《解放軍報》已經成為了我生命中難以割捨的一部分,它將在我奮進在強軍的道路上一路伴我前行。

2017已成過往,2018已經到來。一元複始氣象新,在新的一年裡,我將繼續保持一名新聞人對軍報的學習熱情不變,與軍報一道奮勇前行。

【感恩軍報,感謝摯友】

從軍報的全世界路過,留下案頭的山水某部幹事 馮 斌

從閱讀開始,延展出美不勝收的境界。

手捧起《解放軍報》,在這兒,路過軍旅風光,于文韻墨香中開闊視野,在花團錦簇的版面開啟閱讀之旅。在這兒,我清晰地細數時事的風雲翻卷,領略著萬千軍事氣象。在這兒,我溯遊在文字的流瀑與細涓裡,傾聽著軍旅文學的呼吸。

本是鉛字的世界裡,添彩加墨下,卻如劃下一道彩虹般的弧。原來,文字是案頭的江河與山川,而《解放軍報》帶我暢遊在思想的雲端。

是他展露的小千世界,揮灑出軍旅光影,千種風華。就要讓它如久別重逢的老友,若傾述衷腸的知音。不高高在上,讓人敬而遠之。為展現軍人的風貌,他的願景簡單而真實。願,用思想和溫度把握這搖曳多姿的季節。

他不僅帶我飽覽軍旅,還妝點我們睿智的眼睛,恢宏我們的胸懷。

比起身邊很多同學熱衷於上稿,我更玩味這寫作的樂趣。也許好的文章,都不是刻意為之,而是有感而發、水到渠成。我一直相信,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自己挑選。

每一次靈光乍現,願化成筆下的風雷;每一番的腦洞大開,恰因學習中的有效“輸入”。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新聞路上,文心何曾淩亂?

謝謝《解放軍報》,有他的陪伴,像是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競;又如消缺心中躁氣,眼前時有月到風來。這是一份溫暖的駐守,一抹思想的留存,一片精神的家園。

2017軍報實行新一輪的改版。一份報紙所以能青春無限,原因大概就在於超越和探索吧。

軍報用睿智告訴我,孵化創新的河床上,開闢總是常態。

全新的《解放軍報》,昂首間,身形更加高遠。

他襟百川,繡芳華,妝點軍旅文化。

意氣。風發。

飛揚出軍人的原風景。

唐人孔穎達說,“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誠然,《解放軍報》作為一方文化土壤,繽紛了官兵的生活。

一位偉人曾說,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解放軍報》就是一個心靈家園,時時溫暖著我們的精神,給我們注入能量;她也是一個暢通的交流平臺,我們能通過其瞭解的部隊動態,關注改革的每一步發展;她更成為展示官兵風采的舞臺,讓我們把自己成功的印跡在這裡記錄,讓我們成長的腳印在這裡刻記,讓我們的心聲在這裡得以舒展,讓大家在心海揚帆、抵達那片浩瀚……

每天更新的軍報,不斷在出發。出發是回溯美好,出發是索驥未來。

今天,又手捧起一份軍報,心聲泠然流瀉:陪伴我們的摯友,我們共同祝願他……

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您的一鍵分享,就是傳播正能量!

來源 | 軍營觀察家

策劃 | 李曉宇

刊期 | 20180069期

本期編審:錢曉虎

值班編輯:李 華 劉 暢孫繼偉

興奮的是能夠接觸更多的良師益友,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擔心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怕有負眾望。

既來之,則安之。培訓期間,我結合單位開展實戰化訓練的經驗做法,寫了一篇消息稿,讓師裡的新聞幹事唐繼光幫忙把關。沒想到,唐幹事流覽了一遍稿件,告訴我說稿件素材有點新意,但是採訪不夠扎實,缺乏故事情節,要想上稿,就必須進行深入的採訪,把人物寫真,把故事寫活。無疑,唐幹事的話給了我希望,讓我恍然大悟:過去寫稿子就像射擊只看靶子,不管據槍、瞄準和擊發,脫靶純屬“自然現象”。

聽了唐幹事的話,我開始對自己上稿難的現象進行反思:到基層一線採訪不多,在辦公室閉門造車成了常態,導致抓不到“活魚”,撰寫的稿件也缺少新聞性和思想性,沒有生命力。

若想寫好稿,多往一線跑。隨後,我把焦點對準基層一線,深入練兵場和戰友們一起訓練,仔細觀察連隊官兵的一人一事、一言一行,認真和官兵交流,經常在訓練中完成新聞線索搜集和故事情節採訪,晚上加班撰寫、修改稿件,直到身邊戰友都說不錯後才向報社投稿。那年,團隊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喀喇昆侖山腹地開展適應性訓練,步九連列兵炊事員馬成龍,根據駐訓時因肉類供應週期長,高原晝夜溫差大,不利於保鮮的實際,摸索出肉類保鮮新方法在全團推廣。聽說這個事後,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新聞點,立即到九連採訪,追問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還專門請教了軍需股長,採訪了炊事班長和連隊官兵,采寫出稿件《新疆軍區某團炊事員李成龍摸索出肉類保鮮新方法》,投向《解放軍報》後,很快就見了報。這篇稿件雖然只有短短數百字,卻給了我極大的鼓舞。

七分采、三分寫。那次上稿的經歷,讓我深刻的認識到寫稿子不能想當然的寫自己的一面之詞,必須要通過深入的採訪,才能抓到“活魚”,寫出好稿。慢慢地,稿件有了新聞性、思想性、可讀性,自然就會見諸報端。

【我與軍報的情緣】

願將“餘生”獻軍營某團報導員 達星星

憶往昔,幾年以來,未讀萬卷書,卻行了萬里路。長於隴上,東至鐘南、南達巴蜀、西至秦嶺、北至戈壁。見慣了雪域高原的的宏偉壯觀。戎馬四年,一路上,對文學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也相知更切。倘若說現在入了文學的大門,那麼《解放軍報》便是心中最重的這把鑰匙。

懷揣著對軍旅生活的嚮往,2012年12月,我毅然選擇參軍入伍到西藏拉薩,三個月的新兵集訓,是真金百煉,淬火成鋼。分到連隊後,我踏踏實實學話務,本本分分當好高原兵。2014年初,連隊需要新聞報導員,我主動向分隊班長請纓,並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從此我擔任起連隊的新聞宣傳工作。萬事開頭難。當我滿懷壯志的走進新聞報導工作,才發現自己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但我堅決不放棄,因為我對寫作愛的深沉。

2017年以來,解放軍報進行全新改版,以部隊廣大官兵關切為座標點,關注邊海防部隊建設熱點,充分展示邊關的風物人情、獨特魅力,開設邊海防精神的“視窗“與”陣地“,追蹤熱點話題,緊跟國防和軍隊改革步伐,第一時間報導改革動態,瞄準官兵身邊的老大難問題,以案例剖析和新聞故事等形式介紹經驗做法,為廣大基層部隊提供借鑒,通過一個個有關家的故事,展示新時期中國軍人家屬們不畏困難、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中國退役軍人有了自己的版面天地!設計新穎的紙質報刊《解放軍報》躍入了我的視野,以他淵博廣聞的知識面也徹底征服了我。他是全軍面向基層部隊發行的報紙。不僅是我軍宣傳思想工作的一個重要陣地,更是形式活潑的軍事媒體宣傳和資訊傳播平臺,也是實現強軍目標提供有力輿論支援。他有“軍營觀察、思想戰線、基層傳真、中國軍校”等二十幾個視窗版塊,我像著了迷一般,捧著他愛不釋手。經過一番努力我開始摸著了新聞寫作的門道。

師傅領進門,寫作看個人。雖然有了《解放軍報》這位“良師益友”,可“打鐵還需自身硬”,只看不寫等於零。在閱讀了大量新聞寫作基礎技巧之後,我利用閒暇時間,摘抄其中精華,剪貼大量素材,看報剪報,並開始“仿寫”,從最簡單的簡訊寫起,到消息、人物事蹟,再發展到散文。正是《解放軍報》的引領,才讓我真正走上了文學的道路。艱難險阻,玉汝于成。

數不清多少個深夜,我獨自加班到深夜,一年以來我從來沒有在12點之前入睡,只為了寫出能讓自己滿意的文章,也數不清被退回了多少稿件,才換來了今天的成績。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的我已經從一名新兵成長為一名初級士官,我毅然選擇走這條路,我的稿件也在解放軍報頭版刊登。我也連續兩年被西藏軍區表彰為新聞報導先進個人。感謝《解放軍報》將我引入“高潮”,伴我成長,願他給我的余溫,我將獻身軍營。

【讀報已成為我的生活習慣】

軍報,我軍旅人生的“中間音”某部參謀 張 露

有人說,軍旅是一首醉人的歌,那麼,17歲的我拿到第一份《解放軍報》的那一刻,原本只有高音和低音的單調生活就仿佛找到了中間音,軍旅人生變得協和而又共鳴起來。

新訓時的我喜歡讀軍報的鐵血故事,精武標兵,特戰能手,無不是經歷了生理與意志的雙重考驗,在我看來,他們的軍旅,音高不止五度,欲揚先抑,百轉千回,是他們給了我激情與力量。那時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的故事也能夠出現在軍報,也能夠和戰友分享軍旅人生的感動,那麼軍旅人生就沒有遺憾了吧。

新訓的生活節奏明快而又激情四射,每每到夜晚,在俱樂部看會兒《解放軍報》是我一天難得的放鬆。

“小張白天訓練那麼努力,晚上還學習呢。”班長查完房在俱樂部找到了我。

“這報紙挺好看的。”

“明天下午訓練完你去和你文班長出報紙吧。”

就這樣,我的心願跨出了第一步,我也成為了那個報下挑燈夜戰,摘抄拼讀的一名默默無聞的報導員。

佇列訓練連綿不絕的口號聲,隊伍行進高亢嘹亮的軍歌聲,俱樂部加練此起彼伏的加油聲,這些都是我的寫作素材,咬文嚼字,反復打磨,我的筆下,有聲的圖像都化為無聲的文字。日子一天天過去,寫作水準也水漲船高,發表的文章雖然離軍報的標準很遠,但是我始終告訴自己,記錄真實,傳遞感動,只要堅持下去,心願總有一天會實現。

情因軍報而起,而我的心願,也在大二那年得以實現——以我自己為原型的《小張入黨記》在軍報發表。小張第一次遞交入黨申請書,教導員因訓練成績不理想未予考慮;第二次遞交入黨申請書,教導員因黨章考試沒達到預定分數婉言拒絕。但是,小張沒有放棄,他利用課餘休息時間理解背記知識要點,熄燈後偷偷去俱樂部舉啞鈴、做俯臥撐,終於,第三次遞交入黨申請書,他成功了。小張的故事很簡單,遠沒有軍報上的標兵精英們來得精彩曲折,但是作為原型的自己身處其中,切身體會到的是一股相同的堅韌,而這就是我希望傳遞的感動與共鳴。

高音,低音,加上軍報這個“中間音”,共同構成了我軍旅人生的三度和絃。如今,剛剛畢業的我戰鬥在祖國最前線,這個註定無眠的夜晚,三度和絃與山下的波濤聲聽起來格外合拍。

【我第一篇刊發的軍報稿件】

一篇稿子,一種收穫,一世情緣某團報導員 劉 召

與軍報結緣已有3年多了,每天早上出完操就打開電腦,閱讀當天的軍報成為了我最好的習慣,從要聞版到軍營觀察再到基層傳真,軍報的每一個版面我都會細細品讀,咬文嚼字。

2017年初,軍報正式改版,6月1日我所撰寫的《“金牌射手”咋丟了金牌》在《基層傳真》版有幸刊發。那天早上我如往常一樣打開軍報,當看到《基層傳真》版的“新聞觀察哨”欄目時我驚呆了,“稿子見報了!”那一刻的興奮到現在回想起來依舊回味無窮,幸福值可謂“爆棚,”那天恰巧也是兒童節,戰友們知道後打趣的對我說:“小劉,軍報給你送兒童節禮物了。”

起初寫這篇稿件,起源於一次和文中主人公李輝賢聊天,他無意間對我說“你不知道,前幾天的一次實彈射擊,讓我栽了跟頭。”要知道小李在團裡可是出了名的神槍手,這句話自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的一番追問下,他終於給我講起了事情的緣由,聽了他的故事讓我眼前一亮,我突然想到,這可以寫成新聞投到《基層傳真》版。

誰知道想想容易,可真正拿起筆來並不是那麼簡單,為了追求新聞的真實性我又採訪了李輝賢所在連的排長、連長,他們從小李的失敗到轉變給我講了很多,我還特地查找有關訓練資料尋求考核的標準。加班加點完成了第一稿,請戰友看了後,沒想到大家一致給了我“差評”,雖然有些氣餒,但是我依然不想放棄,又讓團裡新聞幹事給我提了一些修改意見,就這樣修改、修改、再修改,前前後後我改了六、七稿。最終,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我將稿子投給了“新聞觀察哨”欄目,儘管投到軍報很有可能就此“銷聲匿跡,”但是稿子投出去的那天晚上我依然興奮的睡不著覺,因為這其中有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讓我沒想到的是,稿子真的刊發了。

作為基層的新聞報導員,這次刊稿更是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從此發掘官兵身邊的人和事,成為了工作中的樂趣,之後軍報陸續推出微觀基層“四風”問題、野外駐訓進行時、“脖子以下”改革一線見聞等系列報導,我都積極回應,採訪、寫稿、修改、拍照等等,雖然也有艱辛,但我樂在其中。

說實話,在我接觸軍報的3年來,軍報就是我的老師,也是我工作中的夥伴,不僅給了我許多的收穫,更讓我堅定的走上了新聞報導這條路,雖然大家都說新聞報導路道阻且難,但我想說,只要真正的喜愛,並付出行動和努力,就一定有所收穫。

【軍報見證我的前行足跡】

軍報,從仰望到起航某團排長 田 博

與軍報結緣,已逾三載,心中一直有種特殊的“軍報情結”,她代表一種肯定,一種歸宿,一種溫暖。還清楚地記得大三那年,第一次軍報刊稿的欣喜。畢業年餘,軍報見證著我的前行足跡,從巴掌大的豆腐塊,到半個版面的自豪,從冥思苦想的點滴積累,到四個頭條的厚積薄發……每一次鼓舞都能刺激發憤圖強的感官。細細思忖,也揣摩出一些淺薄的經驗。

作品需要溫度,寄託了作者真實的情感和經歷。外公去世那天,恰恰是我軍校畢業授銜的時刻,陰差陽錯,沒有來得及見上老人最後一面。這個經歷過戰火的老兵,悄悄地離開曾經用生命守護的故土。無需堆砌陳詞,不用渲染境界,我用平實的語言記錄老人家教誨後輩的言行,勾勒出記憶中的音容笑貌,寫成《姍姍來遲的報告》在軍人家庭版面發表。

作品需要打磨,對自己的文字,從肯定到否定,是一個進步成熟的過程。除了常識性積累外,資料匯總一定要客觀真實,對作品負責。寫成一篇文章需要三遍:搭成骨架,構思好故事的梗概脈絡;豐滿血肉,完成個人特色的經緯;雕琢收尾,刻畫細微末節的細節填補。要做到這些,前期的功課和後期的修繕必不可少,平素的積累更是基礎,也要抓住時政熱點。電影《敦克爾克》熱映時段,我撰寫了《軍表:不僅僅是戰場計時器》在兵器大觀版面刊發。

作品需要時機,新聞之所以稱之為新聞,時效性是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應該時刻關注媒體的欄目設置,用稿導向,尤其關注時政,結合自己的特長有的放矢。這點上,時評類稿件就很需要時效性,及時發聲可以亮明觀點,促使輿論為我所用。印度航展期間,印度展出一批新型國產武器,但卻無法獲得本國軍方認可,不少國際軍火巨頭紛紛伸出橄欖枝。我撰寫了《印度航空工業遭冷遇》,在國防軍工版面刊發。

模仿雖然未必能夠超越,但超越往往從模仿開始。新聞人應該形成自己獨有的品牌意識,特有的文風筆觸,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大家的作品是可以仿效學習的物件,但絕不是抄襲,他山之玉,是可以借鑒的絕佳臂助。

【注重積累提升寫稿水準】

迷彩軍旅,軍報一路伴我成長某團報導員 馮業林

剛開始接觸軍報,是在2013年國慶期間,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剛入伍不久的新兵,每天在訓練場上忙著進行入伍課目訓練,摸爬滾打,揮汗如雨。

見我平時愛看書學習,喜歡寫點東西,新兵班副班長朱子龍便說:“單位領導都十分重視政治工作,重視新聞報導,你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寫作水準肯定不賴,晚上帶你加個班,好好學習一下。”當天晚上,朱班長便從連隊閱覽室為我找來了一些剛下發的《解放軍報》,遞給了我,說:“很多人從事新聞報導這一項工作,都入黨立功了,還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希望你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成為其中的一名佼佼者。”當接下這一份份報紙的時候,我便暗下決心:“就算再難,也要堅持下去,絕不辜負班長的一片期望。”

新兵訓練還沒結束,為了儘快熟悉新聞,提升自身的寫稿水準,自己每天訓練和晚上加班過程中都在絞盡腦汁思考如何上稿。那時候我們單位的老報導員司小紅就常囑咐我:“平時寫稿要多交流,多思考,注重積累,堅持每天閱讀報紙,多寫稿子練手。”

聆聽著他們的囑咐,自己便堅持開始每天閱讀報紙,首先從《解放軍報》開始,每天拿著筆記本記錄新聞線索、摘抄軍報中寫得好的一些文章和句子。後來來到了團裡的新聞報導組,每天一到辦公室,便開始利用半小時時間閱讀報紙和進行點評,分享其中的一些閱讀心得。“寫新聞要懂得堅持和積累,量變產生質變,遲早有一天你們都會成長起來的。”原宣傳幹事李可學在分享經驗時講道。

起初往《解放軍報》上發稿,是通過中國軍網軍報投稿平臺和互聯網郵箱進行的,許多稿件發了出去,沒有回饋,沒有及時和編輯溝通,猶如石沉大海。但是自己並沒有因此放棄,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每天寫稿發稿,學習積累,向經驗豐富的新聞人請教,日復一日,寫稿水準慢慢有了提升。

皇天不負有心人,付出終於有了回報。記得自己在《解放軍報》刊發的第一篇稿件題為《休假時間按車票日期起算》在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成文軍老師編排的版面《新聞函授》版面頭條的位置刊發了出來,這是自己在軍報刊發的第一篇稿子,想想就覺得興奮,所有的汗水和淚水終於沒有白費,從而更加堅定了我繼續堅持下去的決心。每天有《解放軍報》相伴,給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和動力,讓我每天都在成長進步。

2016年年底,當聽說《解放軍報》要改版的時候,自己心中十分不舍,自己在思考,改版之後自己是否能適應新的版面,是否能繼續保持對《解放軍報》的學習熱情不變。好在自己能及時調整心態,從失落和不舍的情緒中走了出來,繼續堅持對《解放軍報》進行學習,依然每天堅持閱讀。《解放軍報》已經成為了我生命中難以割捨的一部分,它將在我奮進在強軍的道路上一路伴我前行。

2017已成過往,2018已經到來。一元複始氣象新,在新的一年裡,我將繼續保持一名新聞人對軍報的學習熱情不變,與軍報一道奮勇前行。

【感恩軍報,感謝摯友】

從軍報的全世界路過,留下案頭的山水某部幹事 馮 斌

從閱讀開始,延展出美不勝收的境界。

手捧起《解放軍報》,在這兒,路過軍旅風光,于文韻墨香中開闊視野,在花團錦簇的版面開啟閱讀之旅。在這兒,我清晰地細數時事的風雲翻卷,領略著萬千軍事氣象。在這兒,我溯遊在文字的流瀑與細涓裡,傾聽著軍旅文學的呼吸。

本是鉛字的世界裡,添彩加墨下,卻如劃下一道彩虹般的弧。原來,文字是案頭的江河與山川,而《解放軍報》帶我暢遊在思想的雲端。

是他展露的小千世界,揮灑出軍旅光影,千種風華。就要讓它如久別重逢的老友,若傾述衷腸的知音。不高高在上,讓人敬而遠之。為展現軍人的風貌,他的願景簡單而真實。願,用思想和溫度把握這搖曳多姿的季節。

他不僅帶我飽覽軍旅,還妝點我們睿智的眼睛,恢宏我們的胸懷。

比起身邊很多同學熱衷於上稿,我更玩味這寫作的樂趣。也許好的文章,都不是刻意為之,而是有感而發、水到渠成。我一直相信,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自己挑選。

每一次靈光乍現,願化成筆下的風雷;每一番的腦洞大開,恰因學習中的有效“輸入”。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新聞路上,文心何曾淩亂?

謝謝《解放軍報》,有他的陪伴,像是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競;又如消缺心中躁氣,眼前時有月到風來。這是一份溫暖的駐守,一抹思想的留存,一片精神的家園。

2017軍報實行新一輪的改版。一份報紙所以能青春無限,原因大概就在於超越和探索吧。

軍報用睿智告訴我,孵化創新的河床上,開闢總是常態。

全新的《解放軍報》,昂首間,身形更加高遠。

他襟百川,繡芳華,妝點軍旅文化。

意氣。風發。

飛揚出軍人的原風景。

唐人孔穎達說,“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誠然,《解放軍報》作為一方文化土壤,繽紛了官兵的生活。

一位偉人曾說,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解放軍報》就是一個心靈家園,時時溫暖著我們的精神,給我們注入能量;她也是一個暢通的交流平臺,我們能通過其瞭解的部隊動態,關注改革的每一步發展;她更成為展示官兵風采的舞臺,讓我們把自己成功的印跡在這裡記錄,讓我們成長的腳印在這裡刻記,讓我們的心聲在這裡得以舒展,讓大家在心海揚帆、抵達那片浩瀚……

每天更新的軍報,不斷在出發。出發是回溯美好,出發是索驥未來。

今天,又手捧起一份軍報,心聲泠然流瀉:陪伴我們的摯友,我們共同祝願他……

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您的一鍵分享,就是傳播正能量!

來源 | 軍營觀察家

策劃 | 李曉宇

刊期 | 20180069期

本期編審:錢曉虎

值班編輯:李 華 劉 暢孫繼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