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我的傻爸爸|有故事的人

我的傻爸爸

這是有故事的人發表的第1087個作品

作者:施恒青

我今年55周歲, 再有幾年就要退休了。 身體不錯, 父母不用護理, 獨子已成家,

向日本人看齊, 打算退休後再創業。 可幹點啥?舉棋不定。

這時候, 爸爸突然就傻了。 對此, 我深信不疑。

那是一個大冷的天兒, 我們一家人到“海底撈”吃涮鍋。

走進店門, 一股暖流撲面而來。 店內爆滿, 熱氣騰騰。 好不容易等到前排一張桌的四人撤了, 愛人馬上安排爸爸媽媽入座。

我獨自到前臺打調料了。 等我端著兩碗調料剛回到座位旁, 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服務員笑眯眯看著我說:“大姐, 看到手機沒有?”“手機?”我一愣, 馬上反應過來, 迅速地看了一眼桌子, 問大家:“看到手機沒有?”媽媽、爸爸幾乎同時回答“沒有啊。 ”我於是回復:“沒有。 ”

發現愛人不知去向, 我就又返回給自己和愛人打調料。 還沒等端到座位, 女服務員再次來到我眼前:“姐姐,

真的沒看到手機嗎?剛剛從你們那桌離開的客人落下的?”我有些不高興了, 低沉著聲音:“不是告訴你了嗎, 沒看到。 ”服務員立即拉了我胳膊一下, 小聲對我耳語:“姐姐, 別生氣, 你過來看看。 ”我於是跟她來到店門口旁, 看到一個監控器。 “這是不是你家的老人?你看他在幹什麼?那……”

我定睛一看, 監控器的電視畫面上老人的確是我爸爸, 接著看不大清楚, 好像爸爸是拿了什麼東西送到棉襖衣兜裡。 我於是恍然大悟, 三步兩步回到座位處。

這時, 愛人也回到了座位上。 “爸, 你看到一個手機沒?”我再次問爸爸。 “沒有。 ”爸爸再次迅速肯定回答。 “那你剛才往棉襖兜裡裝什麼?”“什麼也沒有。 ”爸爸當即否定。 “別問了, 我知道了。 ”愛人說著站起來了, 迅速走出店門,

一會兒, 見他拿了個手機進來, 在大門口遞給了女服務員並說著什麼。

我和媽媽立刻都不高興了, 只覺得太丟人了, 一個破手機, 怎麼還藏起來了呀?

愛人把我拉到一邊, 悄聲說:“我剛才也納悶, 爸爸為什麼非讓我把他棉襖放到車裡呢, 我當時勸他放到椅子靠背上, 他說什麼也不同意, 還站著推推搡搡讓我快點放車裡。 沒辦法, 我只好聽他的了。 剛才服務員找手機, 我才明白……我已經向服務員道歉了, 說老人糊塗了。 ”

爸爸, 我可愛的爸爸, 在我的記憶中你雖然一輩子沒過什麼富日子, 卻是從不愛小呀。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你常教育我們的一句名言是: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

我剛參加工作時, 一同事下鄉填了33天補助費讓人查出來了,

我講完這事兒, 他沉著臉說:“缺少家教, 做人要大氣, 碗邊飯怎麼能吃飽人呢?燕子呀, 你可千萬可別那樣丟我的人啊。 ”

他六十多歲時, 家進城了, 在大市場裡開了個小賣店。 也是一個北風呼嘯的冬天, 有人將裝有5000元現金的皮包落在他那裡。 市場下班關門了, 為方便失主來找, 他索性就頂著風雪, 在市場大門口外一直等到半夜12點多, 回到家時, 凍得都說不出話了。 媽媽說他傻, 他卻說, 誰丟了錢不急呀, 要是找不到, 急出啥病來怎麼辦呢。 第二天晚上終於等來了失主, 回到家裡, 他開心的臉上笑開了花兒, 就像完成了重大任務:“丟錢的是前陽鎮的農民, 那錢是給兒子娶媳婦的。 要給我點錢表示感謝, 咱哪能要啊。

現在爸爸86歲了, 我們姐弟三人也都成家立業了, 生活條件都不錯, 對老人不誇張地說那是相當地孝順。 我們把爸爸和媽媽又從縣城搬到了市內, 讓他倆過上了真正豐衣足食的美好生活。 可爸爸為何開始愛小了?

大家都沒講幾句話, 就餐氣氛異常緊張, 一頓飯好容易吃完了。 走出飯店來到車上剛坐下, 爸爸就像啥事也沒發生一樣, 興奮地拽著我的胳膊說:“燕子, 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把棉襖送到車上?”“為什麼?”我苦笑不得地反問。 他接著滿臉堆笑, 得意洋洋地說:“要是放在屋裡, 人家要找, 打一下電話不就響了?在車上, 他上哪兒聽見?”別說, 邏輯性還真挺強。

哎呀, 我的爸爸呀, 你怎麼榮恥都不分了呀, 就真的傻了呀。

從此, 我們知道, 爸爸傻了。但他卻還知道錢是好東西,能找到家,能吃能喝。要帶他到精神病院去治療,他死活不同意,說聽人講到那裡要被當成瘋子打罵欺負的。平時他也不輕易跟人說話了,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騎上自行車出門撿破爛,餘下時間就是吃飯和睡覺。諮詢了醫生,結論是老人突然願撿破爛至少是老年癡呆的前兆。想給他服點藥,可又不大敢,因為他還有糖尿病等,每天吃藥太多,怕產生不良反應。

雖然腿腳不方便,但他早晨仍然起得很早,媽媽得趕緊起來給他做飯吃,然後他就騎上自行車出門了。快吃午飯時回來了,動輒就撿回一袋子破爛,衣服、鞋子、包包、繩子等等,媽媽堅決不讓帶他帶進家中。媽媽一輩子愛乾淨,尤其不願意他埋汰家。老兩口現住的房子雖然只有一百多平,是在本地最高檔的園區內,室內裝修也是中高檔的。他高興時也是聽媽媽的話,可不知啥時就不高興了,不聽話了,甚至情緒非常激烈地強行把撿到的破東西帶回家。

一個雨天,我剛推開媽媽家的門,就聞到一股刺鼻的腥味。一進屋,嚇了我一大跳,屋內大廳中央擺著兩個大塑膠洗衣盆,爸爸正在將其中一盆泡著水的寸長晴天爛小魚撈到另一盆中。洗魚?兩口人幹嘛買這麼多魚?媽媽無奈地帶著哭腔說,已經第兩天了,看看他把家弄得那個味呀。說他也不聽,還能打呀。非要到市場上賣魚,一元一斤買的,五毛錢一斤賣。每天賠三十多元,還累得夠嗆,沒辦法了。“我也不想跟他過了,整天也不說話,孤單死了。你們領家去吧。”我聽了也真的生氣了,沒給他好臉色,大聲叫喊:“爸,你想吃魚嗎?冰櫃裡的不夠嗎?你這樣不是故意埋汰家嗎?”爸爸卻小聲地回答:“夠啊,挺多的,不想吃。”奇怪的是,他經常頂撞媽媽,卻從不頂撞兒女。

媽媽說,從那以後,他好久沒撿破爛,每天吃完早飯就睡覺,之後吃午飯,再睡覺,吃晚飯,再睡覺。不讓他撿破爛,爸爸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動力,整個人渾身無力的樣子,一天到黑也不說句話,行走更加吃力了。我們姐弟都感到應當讓老人適當運動,考慮老人年輕時熱愛公益,為人善良,就嘗試讓他有空幫助社區撿垃圾,清掃衛生,可沒想到他說什麼也不同意幹。

無奈,媽媽只好讓他恢復撿破爛,只是不讓他帶到家裡。他的精神頭立即上來了,每天又是早出晚歸的。媽媽幾乎天天要耐心地勸他,有時甚至嚇他:“城市不同農村,你撿的破東西可能帶有愛滋病菌,帶來家中會傳染,會死人的。”

他還是有時候能聽進去,不往家中帶了,時常放在一樓物業的工具間裡。撿了破爛幹啥?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有用地方多著呢,送農村鄰居。”其實,在農村的老鄰居現在生活條件都好了,根本不需要破爛,但為照顧爸爸的農村情結,我們還是要專程開車到農村送破爛,否則,他自己也會打車去送的。

還有一次,媽媽到市場買菜,遇見一群扛揪植樹的小學生,回到家中園區時,恰好發現爸爸拿了件綠色的孩子棉襖正往一樓工具間裡走。媽媽於是敏感地問:“哪裡撿的?”“大沙河邊上。”那不正是孩子們植樹的地方?想到這兒,媽媽氣憤地說:“那是不是孩子栽樹熱了,脫在那裡放的衣服?你把衣服拿來了,孩子一會兒冷了找不到衣服穿可咋辦?你個狠老頭,人家都越老越善良,你怎麼越老越變得這樣壞了?”媽媽說著說著,就扯過棉襖要去送給孩子們。爸爸急了,狠狠地打了媽媽一耳光。媽媽顧不得生氣,邊哭邊搶過棉襖,迅速下樓騎上自行車去到大沙河邊,找到了植樹的那群孩子。一個隻穿件襯衣的小男孩靦腆地走過來說:“奶奶,我正找呢,這是我的棉襖。”

原本挺好的人,怎麼老了就變成這樣了呢。從此,我也開始不待見爸爸了,除了給他買好吃、好穿的外,基本不願跟他說話了。他也不主動跟我說話,回媽媽家見到最多的是他在睡覺。

爸爸又快過生日了。昨天,我照例給他買了些吃的、穿的,剛到媽媽家門口,就聽到屋裡傳出一陣陣嘻嘻哈哈的說笑聲。

推開房門,看到小弟弟正在給爸爸洗腳剪腳指甲呢。就聽爸爸聲音宏亮地說:“你還得獎了呢,我要當你單位的領導啊幹得肯定比你還好。”“哈哈哈哈”,小弟弟爽朗地笑著說:“可不是,我老爸是誰呀,那是幹什麼都是相當得厲害。”哈哈哈,爸爸和弟弟的笑聲匯在了一起。聽他倆嘮得那個熱乎勁兒,我還真不敢相信爸爸傻了。

小弟弟家在縣城,又因為他是單位的主要領導,平時很忙,基本每月能回來看望爸爸媽媽一次,不比我們在一個城市,幾乎每週都去一次。可爸爸似乎最喜歡他。

爸爸被小弟弟扶到了沙發上坐下來。“老爸,把腦袋伸過來,看我又給你弄了啥好東西呀。”弟弟像對幼稚園的孩子一樣對爸爸說話,爸爸也像孩子似地聽話地伸出了腦袋。弟弟把一個白色的小手機模樣帶掛繩的東西掛在他脖子上,告訴他:“以後不管你在哪裡,一旦我媽叫你回家吃飯,這個就像電話一樣響起來,你就按一下上邊這個鈕,大聲告訴我媽自己在哪裡,馬上回家就行了。”接著,弟弟又一遍一遍地手把手地試給爸爸看,終於教會了他。我真是佩服弟弟。其實,他給爸爸這個東西叫老人定位器,是我怕爸爸走失了買的,可幾次讓爸爸戴,都被他拒絕了。

“爸,你剛才帶進來那袋子裝的是啥東西呀,怎那麼臭啊?”弟弟又問。爸爸高興地回答:“是好東西呀,我專門給你弄的,治糖尿病的。”“啊,那究竟是什麼寶貝?”“銀杏呀。”“老爸你可真厲害,從哪兒弄的?”“園區裡,街道上都有,我一天弄一把,就是樹太高,不好打。”“哈哈哈,老爸,你還以為自己是孫悟空啊。”小弟弟邊笑邊說:“爸,我買了好多南方產的銀杏,我還給你留了一袋子,下次給你當生日禮物哈。你再不用自己去弄了,咱們這裡產的銀杏治病效果沒有南方的好。”“是嗎?效果不好啊?那我再不弄了。”

聽了父子倆開心的對話,我恍然大悟,難怪媽媽說爸爸最近每天像得了寶貝似的,也不知在哪兒弄來一把銀杏,放在家中的袋子裡,由於沒洗乾淨,家裡好大的臭味,她幾次讓爸爸拿到外面,爸爸都堅決不幹。現在,弟弟用他特有的語言哄爸爸,爸爸果然是開心地答應不撿了。原來,傻爸爸一樣可以有開心的話語,開心的笑聲。

昨晚,我沒有睡意,面對爸爸,開始了深刻的懺悔與反思……

我的眼前反復呈現出一個久違的公益宣傳片,一個癡呆的老爸爸要把桌上的餃子打包給兒子,嘴裡念叨說,我兒子最願意吃餃子了。我曾經還認定這個畫面是假的。現在,我信了。因為我的爸爸也傻了,他忘記了自己有糖尿病,甚至忘記了榮恥,卻沒忘記自己的兒子有糖尿病,更沒忘記天天去給兒子弄銀杏治病……

有人說,要把老人當領導敬,還有人說要把老人當孩子養,我現在最大的感受是,老人那麼愛我們,即便老人傻了,也要像弟弟那樣用耐心和愛心把老人當精細人養,不僅要給他們最好的物質享受,更要設法哄他們開心,給他們最好的精神享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現在,正是我的傻爸爸讓我確立了退休後再創業的新方案,那就是辦個家庭式養老院,把自己的一雙老人和親戚朋友家的十多位老人都接到一起,讓他們從此不再孤獨,在開心快樂中安享晚年。

謝謝我的傻爸爸。

作者簡介

施恒青,女,1964年1月15日生,遼寧省丹東市人,丹東日報社工作,高級記者。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

投稿郵箱:istory2016@163.com

『有故事的人』長期徵稿,並提供稿酬。頭條故事600元/篇,非頭條故事500元/篇。

一經採用,即可獲得鳳凰新聞用戶端、一點資訊用戶端、企鵝號等中國知名網路媒體等大量強勢的傳播資源,並有機會被改編成廣播劇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故事酒吧》(調頻FM95.4)播出。

『有故事的人』是鳳凰網旗下一個為每個普通人提供講述機會的非虛構故事平臺。“人人都有故事”——都是一段值得被記錄、被記住的故事,都有一個值得被珍視的、活生生的人。我們鼓勵多元化的題材,探索非虛構寫作的技法,希望收集和發佈的故事均具有非虛構的特質——那些你我真實經歷、耳聞目睹的事,人的回憶和講述,對一件事情的記錄,對一個事物的描述。除接受日常投稿以外也會定期發佈主題徵稿。

審稿週期30天,歡迎長期關注、來稿。

責編:野行人

本文版權歸屬有故事的人,轉載請與後臺聯繫

閱讀更多故事,請關注有故事的人,ID:ifengstory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人人都有故事

有 | 故 | 事 | 的 | 人

投稿郵箱:istory2016@163.com

合作郵箱:story@ifeng.com

爸爸傻了。但他卻還知道錢是好東西,能找到家,能吃能喝。要帶他到精神病院去治療,他死活不同意,說聽人講到那裡要被當成瘋子打罵欺負的。平時他也不輕易跟人說話了,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騎上自行車出門撿破爛,餘下時間就是吃飯和睡覺。諮詢了醫生,結論是老人突然願撿破爛至少是老年癡呆的前兆。想給他服點藥,可又不大敢,因為他還有糖尿病等,每天吃藥太多,怕產生不良反應。

雖然腿腳不方便,但他早晨仍然起得很早,媽媽得趕緊起來給他做飯吃,然後他就騎上自行車出門了。快吃午飯時回來了,動輒就撿回一袋子破爛,衣服、鞋子、包包、繩子等等,媽媽堅決不讓帶他帶進家中。媽媽一輩子愛乾淨,尤其不願意他埋汰家。老兩口現住的房子雖然只有一百多平,是在本地最高檔的園區內,室內裝修也是中高檔的。他高興時也是聽媽媽的話,可不知啥時就不高興了,不聽話了,甚至情緒非常激烈地強行把撿到的破東西帶回家。

一個雨天,我剛推開媽媽家的門,就聞到一股刺鼻的腥味。一進屋,嚇了我一大跳,屋內大廳中央擺著兩個大塑膠洗衣盆,爸爸正在將其中一盆泡著水的寸長晴天爛小魚撈到另一盆中。洗魚?兩口人幹嘛買這麼多魚?媽媽無奈地帶著哭腔說,已經第兩天了,看看他把家弄得那個味呀。說他也不聽,還能打呀。非要到市場上賣魚,一元一斤買的,五毛錢一斤賣。每天賠三十多元,還累得夠嗆,沒辦法了。“我也不想跟他過了,整天也不說話,孤單死了。你們領家去吧。”我聽了也真的生氣了,沒給他好臉色,大聲叫喊:“爸,你想吃魚嗎?冰櫃裡的不夠嗎?你這樣不是故意埋汰家嗎?”爸爸卻小聲地回答:“夠啊,挺多的,不想吃。”奇怪的是,他經常頂撞媽媽,卻從不頂撞兒女。

媽媽說,從那以後,他好久沒撿破爛,每天吃完早飯就睡覺,之後吃午飯,再睡覺,吃晚飯,再睡覺。不讓他撿破爛,爸爸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動力,整個人渾身無力的樣子,一天到黑也不說句話,行走更加吃力了。我們姐弟都感到應當讓老人適當運動,考慮老人年輕時熱愛公益,為人善良,就嘗試讓他有空幫助社區撿垃圾,清掃衛生,可沒想到他說什麼也不同意幹。

無奈,媽媽只好讓他恢復撿破爛,只是不讓他帶到家裡。他的精神頭立即上來了,每天又是早出晚歸的。媽媽幾乎天天要耐心地勸他,有時甚至嚇他:“城市不同農村,你撿的破東西可能帶有愛滋病菌,帶來家中會傳染,會死人的。”

他還是有時候能聽進去,不往家中帶了,時常放在一樓物業的工具間裡。撿了破爛幹啥?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有用地方多著呢,送農村鄰居。”其實,在農村的老鄰居現在生活條件都好了,根本不需要破爛,但為照顧爸爸的農村情結,我們還是要專程開車到農村送破爛,否則,他自己也會打車去送的。

還有一次,媽媽到市場買菜,遇見一群扛揪植樹的小學生,回到家中園區時,恰好發現爸爸拿了件綠色的孩子棉襖正往一樓工具間裡走。媽媽於是敏感地問:“哪裡撿的?”“大沙河邊上。”那不正是孩子們植樹的地方?想到這兒,媽媽氣憤地說:“那是不是孩子栽樹熱了,脫在那裡放的衣服?你把衣服拿來了,孩子一會兒冷了找不到衣服穿可咋辦?你個狠老頭,人家都越老越善良,你怎麼越老越變得這樣壞了?”媽媽說著說著,就扯過棉襖要去送給孩子們。爸爸急了,狠狠地打了媽媽一耳光。媽媽顧不得生氣,邊哭邊搶過棉襖,迅速下樓騎上自行車去到大沙河邊,找到了植樹的那群孩子。一個隻穿件襯衣的小男孩靦腆地走過來說:“奶奶,我正找呢,這是我的棉襖。”

原本挺好的人,怎麼老了就變成這樣了呢。從此,我也開始不待見爸爸了,除了給他買好吃、好穿的外,基本不願跟他說話了。他也不主動跟我說話,回媽媽家見到最多的是他在睡覺。

爸爸又快過生日了。昨天,我照例給他買了些吃的、穿的,剛到媽媽家門口,就聽到屋裡傳出一陣陣嘻嘻哈哈的說笑聲。

推開房門,看到小弟弟正在給爸爸洗腳剪腳指甲呢。就聽爸爸聲音宏亮地說:“你還得獎了呢,我要當你單位的領導啊幹得肯定比你還好。”“哈哈哈哈”,小弟弟爽朗地笑著說:“可不是,我老爸是誰呀,那是幹什麼都是相當得厲害。”哈哈哈,爸爸和弟弟的笑聲匯在了一起。聽他倆嘮得那個熱乎勁兒,我還真不敢相信爸爸傻了。

小弟弟家在縣城,又因為他是單位的主要領導,平時很忙,基本每月能回來看望爸爸媽媽一次,不比我們在一個城市,幾乎每週都去一次。可爸爸似乎最喜歡他。

爸爸被小弟弟扶到了沙發上坐下來。“老爸,把腦袋伸過來,看我又給你弄了啥好東西呀。”弟弟像對幼稚園的孩子一樣對爸爸說話,爸爸也像孩子似地聽話地伸出了腦袋。弟弟把一個白色的小手機模樣帶掛繩的東西掛在他脖子上,告訴他:“以後不管你在哪裡,一旦我媽叫你回家吃飯,這個就像電話一樣響起來,你就按一下上邊這個鈕,大聲告訴我媽自己在哪裡,馬上回家就行了。”接著,弟弟又一遍一遍地手把手地試給爸爸看,終於教會了他。我真是佩服弟弟。其實,他給爸爸這個東西叫老人定位器,是我怕爸爸走失了買的,可幾次讓爸爸戴,都被他拒絕了。

“爸,你剛才帶進來那袋子裝的是啥東西呀,怎那麼臭啊?”弟弟又問。爸爸高興地回答:“是好東西呀,我專門給你弄的,治糖尿病的。”“啊,那究竟是什麼寶貝?”“銀杏呀。”“老爸你可真厲害,從哪兒弄的?”“園區裡,街道上都有,我一天弄一把,就是樹太高,不好打。”“哈哈哈,老爸,你還以為自己是孫悟空啊。”小弟弟邊笑邊說:“爸,我買了好多南方產的銀杏,我還給你留了一袋子,下次給你當生日禮物哈。你再不用自己去弄了,咱們這裡產的銀杏治病效果沒有南方的好。”“是嗎?效果不好啊?那我再不弄了。”

聽了父子倆開心的對話,我恍然大悟,難怪媽媽說爸爸最近每天像得了寶貝似的,也不知在哪兒弄來一把銀杏,放在家中的袋子裡,由於沒洗乾淨,家裡好大的臭味,她幾次讓爸爸拿到外面,爸爸都堅決不幹。現在,弟弟用他特有的語言哄爸爸,爸爸果然是開心地答應不撿了。原來,傻爸爸一樣可以有開心的話語,開心的笑聲。

昨晚,我沒有睡意,面對爸爸,開始了深刻的懺悔與反思……

我的眼前反復呈現出一個久違的公益宣傳片,一個癡呆的老爸爸要把桌上的餃子打包給兒子,嘴裡念叨說,我兒子最願意吃餃子了。我曾經還認定這個畫面是假的。現在,我信了。因為我的爸爸也傻了,他忘記了自己有糖尿病,甚至忘記了榮恥,卻沒忘記自己的兒子有糖尿病,更沒忘記天天去給兒子弄銀杏治病……

有人說,要把老人當領導敬,還有人說要把老人當孩子養,我現在最大的感受是,老人那麼愛我們,即便老人傻了,也要像弟弟那樣用耐心和愛心把老人當精細人養,不僅要給他們最好的物質享受,更要設法哄他們開心,給他們最好的精神享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現在,正是我的傻爸爸讓我確立了退休後再創業的新方案,那就是辦個家庭式養老院,把自己的一雙老人和親戚朋友家的十多位老人都接到一起,讓他們從此不再孤獨,在開心快樂中安享晚年。

謝謝我的傻爸爸。

作者簡介

施恒青,女,1964年1月15日生,遼寧省丹東市人,丹東日報社工作,高級記者。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

投稿郵箱:istory2016@163.com

『有故事的人』長期徵稿,並提供稿酬。頭條故事600元/篇,非頭條故事500元/篇。

一經採用,即可獲得鳳凰新聞用戶端、一點資訊用戶端、企鵝號等中國知名網路媒體等大量強勢的傳播資源,並有機會被改編成廣播劇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故事酒吧》(調頻FM95.4)播出。

『有故事的人』是鳳凰網旗下一個為每個普通人提供講述機會的非虛構故事平臺。“人人都有故事”——都是一段值得被記錄、被記住的故事,都有一個值得被珍視的、活生生的人。我們鼓勵多元化的題材,探索非虛構寫作的技法,希望收集和發佈的故事均具有非虛構的特質——那些你我真實經歷、耳聞目睹的事,人的回憶和講述,對一件事情的記錄,對一個事物的描述。除接受日常投稿以外也會定期發佈主題徵稿。

審稿週期30天,歡迎長期關注、來稿。

責編:野行人

本文版權歸屬有故事的人,轉載請與後臺聯繫

閱讀更多故事,請關注有故事的人,ID:ifengstory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人人都有故事

有 | 故 | 事 | 的 | 人

投稿郵箱:istory2016@163.com

合作郵箱:story@ifeng.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