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頭條|湖北代表團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 你關心的重點都在這裡!

7日上午,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湖北代表團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 審查《關於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與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草案的報告》《關於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並向中外媒體全程開放。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香港文匯報、美國華爾街日報、彭博社等54家中外媒體142名記者聚焦湖北。

圖為:昨日, 54家中外媒體的記者聚焦湖北代表團。

會議由代表團團長蔣超良主持, 副團長王曉東、羅清泉、蘇曉雲、李春明、周洪宇等參加會議。 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傅德輝, 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王晉列席會議。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

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到會聽取審查意見。

姚勝、王文童、汪亞平、胡勝雲、丁小強、程少雲、崔光磊、鄧智毅、章鋒、劉超等代表結合計畫報告和預算報告, 分別就加快稅收立法步伐、在中央層面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整合力度、加大鐵路建設資金保障力度、商業航太產業發展、幕阜山片區生態保護和扶貧開發、湖泊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建立國內煉油產業預警和調控機制、防控金融風險、加大國企改革力度、醫療人事評價體系改革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10時40分許, 進入媒體記者集中採訪時間。 記者們紛紛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題提問。

“湖北今年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有哪些重要舉措?”“湖北當前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方面有哪些突出優勢?”“湖北今年有哪些重大項目開工?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 這些項目有哪些特點?”“未來湖北防汛工作將著重從哪些方面加快補短板、保安全?”“武漢如何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的戰略定位是什麼?”“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什麼期待和建議?”“荊門實體經濟發展良好的奧秘是什麼?”

針對記者提問, 王曉東、辜勝阻、萬勇、李樂成、別必雄、譚倫蔚代表一一作答。 12時20分, 集中提問結束後, 仍有記者“窮追不捨”地跟隨代表提問。

如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昨日湖北團開放團組會上, 6位全國人大代表向中外媒體記者介紹湖北路線圖。

精准發力供給側 立足長遠補短板

人民日報記者

湖北將採取哪些措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湖北深化改革的最大優勢和挑戰是什麼?如何迎接挑戰?

王曉東:

俗話說得好,人不給水出路,水就不給人活路。從“圍湖造田”到“退垸還湖”,是我們對長期生態透支的補償,是還生態歷史欠帳,就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下一步,湖北將強有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易澇地區排澇能力提升、五大湖泊湖堤加固、14條入江重要支流治理和1321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強有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抓好長江大保護、退垸還湖工程和“綠滿荊楚”行動等工作,努力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共贏。強有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健全完善生態資源管理體制和考核體制,著力建設美麗湖北,更好造福人民。

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最先一公里”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湖北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方面有哪些突出優勢?搶抓國家新產業佈局的機遇中又應做好哪些工作?

辜勝阻:

去年底,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意味著,武漢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地位在提升、影響在擴大,更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武漢發展要求更高、標準更高。

我們目前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四方面:一、科學定位。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要打造“四中心一樞紐”,即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高水準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二、規劃引領。高水準編制《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戰略規劃與行動計畫》,到2020年,基本形成國家中心城市框架體系,到2030年,基本建成國家中心城市。三、產業帶動。建設大專案、培育大產業,聚焦資訊技術、生命健康、智慧製造等優勢領域,形成一批規模大、實力強、體系全的產業集群。大力實施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等一系列新舉措。四、功能支撐。強化創新驅動、要素集聚、綜合服務等功能,切實提升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湖北自貿區面積120平方公里,其中武漢片區70平方公里。我們要依靠雙輪驅動、雙創推動、雙引拉動、雙向互動,將自貿區建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內陸對外開放新高地。

一批億元專案支撐新經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湖北今年有哪些重大項目開工,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中,這些項目有什麼新特點?湖北省“補短板”的重點內容是什麼?

李樂成:

荊門堅持把振興實體經濟作為應對經濟下行的主抓手,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去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9%,居全省首位。

圍繞振興實體經濟,我們主要做到“三個堅持”:

堅持多措並舉,優化發展環境,著力降低工業企業成本,支援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尊重創新創業、尊重企業家精神的濃厚氛圍。

堅持靶向施策,以“四個行動計畫”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畫,加快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行動計畫,聚焦新能源汽車、通用航空、智慧製造、高端數控機床四大產業,實現優勢產業聚集;實施迴圈發展引領行動計畫;實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畫,全市有12家企業成為全球細分領域技術領跑者、28家企業成為全國細分領域“單打冠軍”。

堅持改革創新,打通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之間“最後一公里”。主要是創新財政資金支援實體經濟的方式,創新直接融資模式,創新重資產建設模式和創新政銀企合作機制。

培育更多“春江鴨”

新華社記者:

請您結合春暉模式,談一下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以及您的期待和建議?

譚倫蔚(全國人大代表、湖北春暉集團董事長):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春暉集團實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農民通過土地折價入股,企業和合作社聯姻,既讓農業得到長足發展,農民又土地機制創新的穩定收益。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從供給側發力,以質興社,努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農業,形成產業、企業、農民三贏的局面。

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改革的踐行者,是改革中的“春江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政府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建立統籌城鄉的用地市場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我們最大的期盼是,完善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功能,打通農村金融“最後一公里”。企業自身而言,要堅持“良種、良法、良心”,這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人民日報記者

湖北將採取哪些措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湖北深化改革的最大優勢和挑戰是什麼?如何迎接挑戰?

王曉東:

俗話說得好,人不給水出路,水就不給人活路。從“圍湖造田”到“退垸還湖”,是我們對長期生態透支的補償,是還生態歷史欠帳,就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下一步,湖北將強有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易澇地區排澇能力提升、五大湖泊湖堤加固、14條入江重要支流治理和1321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強有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抓好長江大保護、退垸還湖工程和“綠滿荊楚”行動等工作,努力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共贏。強有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健全完善生態資源管理體制和考核體制,著力建設美麗湖北,更好造福人民。

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最先一公里”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湖北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方面有哪些突出優勢?搶抓國家新產業佈局的機遇中又應做好哪些工作?

辜勝阻:

去年底,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意味著,武漢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地位在提升、影響在擴大,更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武漢發展要求更高、標準更高。

我們目前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四方面:一、科學定位。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要打造“四中心一樞紐”,即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高水準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二、規劃引領。高水準編制《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戰略規劃與行動計畫》,到2020年,基本形成國家中心城市框架體系,到2030年,基本建成國家中心城市。三、產業帶動。建設大專案、培育大產業,聚焦資訊技術、生命健康、智慧製造等優勢領域,形成一批規模大、實力強、體系全的產業集群。大力實施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等一系列新舉措。四、功能支撐。強化創新驅動、要素集聚、綜合服務等功能,切實提升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湖北自貿區面積120平方公里,其中武漢片區70平方公里。我們要依靠雙輪驅動、雙創推動、雙引拉動、雙向互動,將自貿區建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全面改革開放試驗田、內陸對外開放新高地。

一批億元專案支撐新經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湖北今年有哪些重大項目開工,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中,這些項目有什麼新特點?湖北省“補短板”的重點內容是什麼?

李樂成:

荊門堅持把振興實體經濟作為應對經濟下行的主抓手,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去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9%,居全省首位。

圍繞振興實體經濟,我們主要做到“三個堅持”:

堅持多措並舉,優化發展環境,著力降低工業企業成本,支援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尊重創新創業、尊重企業家精神的濃厚氛圍。

堅持靶向施策,以“四個行動計畫”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畫,加快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行動計畫,聚焦新能源汽車、通用航空、智慧製造、高端數控機床四大產業,實現優勢產業聚集;實施迴圈發展引領行動計畫;實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畫,全市有12家企業成為全球細分領域技術領跑者、28家企業成為全國細分領域“單打冠軍”。

堅持改革創新,打通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之間“最後一公里”。主要是創新財政資金支援實體經濟的方式,創新直接融資模式,創新重資產建設模式和創新政銀企合作機制。

培育更多“春江鴨”

新華社記者:

請您結合春暉模式,談一下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以及您的期待和建議?

譚倫蔚(全國人大代表、湖北春暉集團董事長):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春暉集團實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農民通過土地折價入股,企業和合作社聯姻,既讓農業得到長足發展,農民又土地機制創新的穩定收益。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從供給側發力,以質興社,努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農業,形成產業、企業、農民三贏的局面。

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改革的踐行者,是改革中的“春江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政府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建立統籌城鄉的用地市場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我們最大的期盼是,完善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功能,打通農村金融“最後一公里”。企業自身而言,要堅持“良種、良法、良心”,這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