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聚焦」宿遷政府工作報告

點擊「宿遷發佈」立即訂閱

微信號:SuQianCity

政府工作報告

——2018年1月7日在宿遷市

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市長 王天琦

各位代表:

現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請予審議, 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2017年政府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 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 在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下,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 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圍繞建設“強富美高”全面小康新宿遷, 踐行新發展理念, 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兩聚一高”新實踐, 認真落實“三項任務”, 推動“三轉三穩”, 統籌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 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新一屆政府工作實現良好開局。 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00億元、增長7.3%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0.6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3%。

以全國第一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複審, 以年度測評全國第一、三年綜合評分全國第一的優異成績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桂冠。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小康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把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 專題召開市政府黨組(擴大)會、常務會集中學習, 深入縣區、企業、社區宣講, 堅持原原本本學、原汁原味學, 領會精神實質, 把握深刻內涵, 推動全市各級政府及其組成部門, 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來, 把力量凝聚到十九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上來, 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堅持把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與落實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市委五屆五次全會要求相結合, 與宿遷發展實際相結合, 與工作謀劃、工作推進相結合, 有力推動了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系統謀劃新路。 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兩山”理論, 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徑, 系統謀劃生態經濟示範區和“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 編制生態經濟示範區《發展規劃》和《實施意見》, 配套出臺22個專項檔, 推進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十大示範工程”, 實施“生態+”“互聯網+”“旅遊+”三項行動計畫, 開展8個生態經濟示範鎮和大運河、古黃河“兩河”生態產業富民示範廊道建設, 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
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穩定經濟運行。 針對經濟形勢的變化, 堅持超前研判、科學施策、精准發力, 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 統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積極採取清費減負、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營商環境、擴大有效投入等舉措, 狠抓以製造業為重點的實體經濟發展, 有效頂住經濟下行壓力, 主要指標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 經濟運行呈現出“穩中有進、進中向好、好中出新”的良好態勢。 以十九大精神為動力扎實推進全面小康建設。 圍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任務, 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 積極回應廣大群眾民生訴求, 千方百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 統籌做好產業升級、城鄉發展、深化改革、生態建設、民生保障等各項工作,
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二是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經濟發展質態明顯優化。 堅持以品質和效益為中心, 聚焦規模集聚、提質升級, 產業發展呈現出結構優化、質態提升的良好態勢。 工業經濟擴量提質。 產業規模快速擴張。 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成功舉辦“接軌上海”系列活動、2017綠洽會、中德(宿遷)圓桌會議等, 大力開展“百日會百商”活動, 全年引進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01個。 聚焦“4+4”產業, 深入實施“123”行動計畫, 170個新型工業化項目順利推進, 規上工業增加值同口徑增長9%、居全省第一, 工業化水準進一步提升。 四大特色產業、四大新興產業量質並進, 產值分別增長9.3%、10%, 其中智慧家電產業新引進申花電器、伊萊克斯等12個專案, 產業鏈條日趨完整,被授予“中國家電產業基地”;綠色建材產業產值增長15%,大亞木業、冠牛木業等一批大項目順利投產,獲批江蘇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積極推進8個先進特色產業園建設,鐳射產業園一年內集聚了總投資超40億元的26個專案,北斗電子資訊產業園引進飛鷹科技無人機、綠芒科技等11個專案,雙雙獲批省級科技產業園。按照“六個轉型”要求,推動開發區加快發展,宿遷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6個南北共建園區全部位居省考核前十,蘇宿工業園區連續八年綜合排名第一。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加快淘汰低端落後產能,著力提高供給品質,產業發展呈現“兩升兩降”鮮明特徵: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提升2.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產值增長近40%;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2.8%,高耗能行業產值增幅下降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變“輕”變“綠”。實體經濟效益提升。深入推進“511”工程,全年完成兼併重組企業75戶,實施超千萬元技改專案390個、完成技改投資141億元,新增股改企業72戶、掛牌上市企業12戶,新增開票銷售超2000萬元工業企業390戶。規上企業利潤率達10%,工業企業入庫稅收增長25%,均居全省第一,企業發展品質和效益進一步增強。農業現代化水準穩步提高。扎實推進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呈現出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態勢。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3家,建成2000畝左右成方連片高效農業基地32個,帶動全市新增生態高效農業面積26.6萬畝,設施農業、設施漁業占比分別提升至17.9%、25.8%。制定14個地方農業標準,農業生產方式更加科學。新增“三品”農產品475個、地標農產品1個,泗洪大米、綠康牌洪澤湖大閘蟹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新建家庭農場集群及綜合服務中心15個,家庭農場總數達7691家、居全省首位。“一村一品一店”標準村占比達68%,7個鄉鎮納入省級農業特色小鎮培育名錄。現代服務業加快轉型。旅遊產業蓬勃發展,三臺山森林公園成功獲批國家級森林公園,洪澤湖濕地公園通過國家5A級景區景觀品質評審,雙溝酒文化旅遊區創成國家4A級景區,衲田風情小鎮入圍首批省級旅遊風情小鎮創建名單。三臺山衲田花海音樂季和亞洲青年微電影展等活動影響力愈來愈大,央視、騰訊網等國內主流媒體關注直播,網路點擊覆蓋人群超過2000萬人次。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22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55億元,分別增長15%、18%。宿豫區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區)。電子商務加速崛起,按照“一區多點”總體佈局,引導電子商務產業集聚發展,8個省級以上電子商務示範基地新入駐企業260餘家、總數超過800家。建設運營地方特色館10個,高起點規劃建設京東·台企名品館,積極助推“台商走電商”。建成鄉鎮電商服務站114個,發展農村電商服務點1028個,快遞業務量躋身全國50強,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020億元、增長37.8%。金融服務水準持續提升,設立信用貸款基金、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基金,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實體經濟信貸投放力度,製造業貸款增速位居蘇北第一。多措並舉推進企業去杠杆,新增直接融資225.8億元,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比重達20.3%。積極創建國家級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保險產業園一年內集聚了6家全國財險10強企業。物流服務體系逐步完善,12個物流重大專案有序推進,京東智慧物流全國運營調度中心投入使用,運河宿遷港開港運營。創新驅動能力不斷增強。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百人千企”服務行動,創新建設離岸研發機構,加快技術研發和交易平臺建設,省級眾創空間、科技產業園數量分別增長133.3%、83.3%,預計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3%。機器換人工序普及率、高端裝備數控化率分別達51.7%、40.5%,規上企業關鍵環節互聯網應用覆蓋率達52%,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是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鄉建設品質加快提高。著眼構建“133”城鎮發展格局,突出“以物應人以物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城鄉發展質態和功能內涵發生顯著變化。中心城市內涵快速提升。按照“生態、精緻、時尚,充滿人文關懷”建設定位,著力提高城市營建水準,推進城市建設管理與市民素質同步提高。圍繞“以物應人以物化人”,致力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功能配套的優化,滿足市民基本需求;通過精品環境的打造、公共服務標準的提升,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生活習慣,提高文明素養。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質。積極推進中央活動區建設,中央商場、仁恒裡文創特色街區建成投用,新盛街片區改造項目、西楚活力街區策創營工作扎實推進,銀湖廣場、電商產業園等城市之家完成建設。深入實施“道路通達”工程,整改斷頭路、斑馬線不通等問題379處,新增公共停車位3800個,建成7個生態立體停車場和便民方舟區域智慧停車系統;新增新能源公車120輛,萬人公車擁有量超過省平均水準,群眾出行越來越便捷。環古黃河綠道工程全線貫通,建成28片小型體育設施,“十分鐘健身圈”更加完善。精塑城市形態,美化生活環境。積極推進林蔭、彩色、花園、海綿“四個城市”建設,東關口歷史文化公園、如意谷黃花槐片區等創意景觀建成運營,40個街頭綠地和小遊園投入使用,一批花廊花牆扮靚城市,基本實現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大力實施街景提升工程,累計拆除違規戶外廣告1397處,完成62條道路路燈增亮改造;全面拆除樓頂廣告和樓面晾衣架,城市安全隱患大為減少;開展店招店牌改造升級,城市街道更加整潔美觀。推進“三場革命”,引領生活方式。全面打響廁所革命、農貿市場革命、垃圾革命,高標準建成“街坊公舍”27座,市民戶外休憩有了新場所;按照“農+超”標準,新(改)建菜市場10個;20個市區居民社區、3個鄉鎮實現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市民生活越來越舒心。加強機制創新,提高建設水準。全面推行“333”工作法、具美評審、“EPC”管理模式、導則標準等城市建設管理機制,成功舉辦“衲田杯”可持續設計國際競賽,獲批全省唯一工程總承包試點市、全國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市第一人民醫院專案獲評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圍繞“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通過城市文化的薰陶、行為規則的引領,不斷提升人的文明自覺和行動自覺。立足陶冶市民情操,開展文匯巷石榴樹認養活動,成功放養廣場鴿,營造44處落英落葉景觀,為城市增添了更多人文氣息;28家單位庭院完成開放式改造,群眾享受到更多綠色資源、人文空間。立足加深城市記憶,相繼命名了石坡岸路、飲馬堤路等一批承載城市歷史的道路,留住了城市的“根”;緊扣春節、中秋等重要節日,創新打造一批節慶小品,具有宿遷“土味”的人文氣息越來越濃。立足文明養成,落實落細“宿遷文明20條”,有序排隊不插隊、主動讓座等文明行為成為市民的自覺習慣;“禮讓斑馬線·文明我點贊”活動持續開展,試點非機動車推行過斑馬線,人臉識別、遠光燈抓拍、智慧聲呐檢測等高科技設備廣泛應用,文明交通指數繼續領跑全省乃至全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紛紛報導交通文明的“宿遷經驗”。美麗縣城建設成效明顯。深化市縣聯動機制,推動市級成功經驗向縣城延伸,有力提高了縣城建設品位和管理水準,成為蘇北首個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縣區全覆蓋的地區。特色鎮村建設扎實開展。按照城市功能、田園綜合體和生態涵養三大類佈局,實行差別化考核,著力推動鄉鎮特色發展。推進8個生態經濟示範鎮建設,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出臺特色鄉村建設導則,加快特色田園鄉村建設,5個村莊入選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持續開展“三清”行動,實施農村水系溝通、河道清淤整治及改廁工程,鄉村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徐宿淮鹽高鐵進展順利,將於2019年建成通車。宿連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審查,合宿新高鐵完成設計招標。宿揚高速宿遷段建成通車,甯宿徐宿遷收費站南移工程完成施工。21項重點輸變電工程按期投運,全市電網供電能力提升30%。光網升級改造扎實推進,成為省內首家“全光運營”城市。

五是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優勢更加鞏固。圍繞建設生態經濟示範區,全面加強生態保護與治理,生態環境容量不斷提升,綠色跨越的基礎進一步夯實。“263”行動全面實施。水體治理成效明顯,在全省率先通過河長制驗收,省考以上斷面達成率同比上升3.8個百分點,世紀河等20余條黑臭水體得到有效治理,馬陵河整治全面完成,由過去的“龍鬚溝”蛻變為生態河、景觀帶。大氣治理深入開展,加強對建築工地、道路、碼頭等重點區域檢查管控,推進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建設,治理“散亂汙”企業,大氣品質達到國家“氣十條”終期考核要求。空氣異味有效控制,加強化工園區企業整治,“三廢”排放實現穩定達標,異味擾民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土壤治理有序推進,開展設施蔬菜連作障礙防治,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化肥、農藥施用量持續減少。生態基礎更加堅實。污染物收集能力持續提高,新建污水收集管網375.5公里,新鋪設尾水壓力管道50公里,中心城區雨汙分流面積達170平方公里。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和綜合治理工作加快推進,沿街店面垃圾實現定時定點收集。污染物處置能力不斷加強,啟動205個村莊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新(擴)建城鎮汙水處理廠61座。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完成禁養區養殖場關閉搬遷任務。引導農業廢棄物收集處置,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6%、居全省前列。清潔能源供應能力逐步增強,城市熱源點和供氣管網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宿遷至泗洪、沭陽的長輸管線完成場站建設,燃氣管網建設向開發區和鄉鎮延伸。碳匯能力進一步提升,啟動100萬畝生態經濟林建設,新建成片林5萬餘畝;完成楊樹更新改造23.96萬畝,新增受保護自然濕地9.7萬畝。生態保護機制更加健全。率先建立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的生態保護機制,完善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體系,實施落後產能常態化淘汰機制和提前主動退出激勵機制,單位GDP能耗下降6%左右,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指標預計完成省下達的減排任務。泗洪縣被確定為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六是千方百計辦好民生實事,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始終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民生優先的工作導向,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過80%,民生福祉進一步提升。群眾口袋更實了。大力促進富民增收,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716元,增幅居全省第三。城鎮累計新增就業5.2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2.7萬人。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新增全民創業項目3.2萬個,扶持近10萬人創業;成功舉辦2017中國·宿遷“互聯網+創業”大會、第四屆金種子網路創業大賽,全市正常經營網店超過6萬家,帶動就業40余萬人。公共服務更優了。醫療水準有效提升,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投入運行,完成571家村居衛生室提檔升級,建立醫學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制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人均經費標準提高20%,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教育事業加快發展,中小學BC級校舍加固工程、“八校”建設有序推進,“暖心工程”全面實施,南外仙林分校啟動建設,北大附屬實驗學校順利完工,新增省優質幼稚園26所、三星級高中2所、四星級高中1所,越來越多的孩子享受到更加公平更有品質的教育。宿遷高師升專列入省“十三五”高等教育佈局規劃。高考本科達線率73.86%,超過全省本科招生計畫率3.71個百分點。公共配套持續改善,完成中心城區70個居民社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惠及群眾5.8萬戶、20余萬人。出臺“七優”檔,全市商品住宅去化週期降至5.5個月,房屋延期交付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房地產業走上健康發展軌道。整治提升80個老舊社區,改造棚戶區2.9萬戶、貨幣化安置率達91%,群眾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完成農村道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818公里,升級改造農村公路480公里,群眾出行更加安全、更加方便。文體事業不斷繁榮,全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000餘場次,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更加完善。文藝精品迭出,5部作品獲省“五個一工程”獎,位居全省第四、蘇北第一,6部作品獲省文華獎;書畫攝影作品在省級以上賽展中獲獎41次,形成了獨特的“書法美術宿遷現象”。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中國宿遷生態四項公開賽榮獲全國“十佳精品賽事”稱號,宿遷籍運動員實現全運會金牌零突破。保障網路更密了。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鎮職工、城鄉居民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全覆蓋。持續開展社保擴面“幸福行動”,城鎮職工“五險”擴面新增33.2萬人次。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和420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25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6900元、5900元,城市“三無”老人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萬元,家庭生活困難留守兒童全部納入託底保障,城鄉特困群體保障水準進一步提升。脫貧達小康的底氣更足了。以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為抓手,扎實推進“三大片區”綜合開發,積極開展“三進三幫”“掛村包戶”活動,大力實施“陽光扶貧”,15萬低收入人口、48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順利脫貧,全面完成年度脫貧攻堅任務。創新“扶貧六項機制”,致力減少貧困代際傳遞。將產前篩查和治療納入醫保,對2967名殘疾兒童免費實施基本康復服務,兌現大病補充保險補償金近3800萬元、惠及低收入人口1萬餘人次,資助低收入農戶子女就學22萬餘人次,對困難家庭學生免費實施課外輔導,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成效進一步提升。信訪穩定、平安創建、綜治工作成效明顯,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實現雙下降,群眾安全感繼續排名全省前列。民防、物價、氣象、地震、食藥品安全、民族、宗教、僑務、人民武裝和雙擁、檔案、黨史、地方誌等工作實現新進展,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科協、紅十字、慈善等事業取得新進步。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在宏觀環境複雜多變、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各種壓力和挑戰的形勢下,我們積極應對,精准施策,進一步鞏固了經濟社會發展穩的局面、進的勢頭、好的狀態。一是堅持統籌謀劃、科學發展。樹立系統化思維,既注重當前的發展,更重視長期的進步;既注重個性問題的處置化解,更注重共性原因的調查分析;既注重某一領域突破,更注重全域整體推進,統籌考量、綜合施策,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二是堅持盡力盡責、務實擔當。始終保持幹事創業、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把責任銘記心中,把使命扛在肩上,從大處著眼、細節發力,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努力,久久為功、善做善成。三是堅持尊重規律、恪守邊界。遵從社會發展規律、經濟運行規律和市場規律,努力厘清並恪守政府、市場、社會三方邊界,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激發市場和社會主體活力。四是堅持法治思維、依法履職。牢記“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自覺用法治思維推動工作開展,用法治手段破解矛盾難題,用法治規範保障發展成果,確保決策和行政不偏航、不越線、不逾矩。五是堅持尊重民意、發展為民。把民意作為最大執政資源,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從“民聲”中找准群眾“痛點”“盼點”,確立政府工作“重點”“難點”,認真抓好老百姓最急最憂最怨的事情,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令人振奮!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拼搏、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各行各業的全體勞動者,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向離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駐宿單位以及人民解放軍、武警、公安幹警,向參與宿遷建設的海內外客商、廣大援宿幹部,以及所有關心支持宿遷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部分指標增幅有所回落,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產業總體仍處於價值鏈中低端,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有待提高;實體經濟體量較小,發展的基礎和支撐還不穩固;生態環境還有不少短板,生態基礎需要進一步夯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城鄉融合發展仍需繼續發力;民生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公共服務與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政府職能轉變有待加快,新常態下組織經濟工作能力亟需進一步提升,等等。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切實採取措施,認真加以改進。

全力做好2018年政府重點工作

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隨著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的深入實施,我國經濟必將出現更多積極變化,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也將迎來更好的機遇、享受更多的紅利。同時,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為宿遷實現“不走老路、加快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契機和更大的動力。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指引,有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市委的有力帶領,有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援,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夠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品質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市委五屆五次全會部署安排,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品質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深入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抓改革促發展、抓生態促轉型、抓民生促和諧,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扎實做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各項工作,更加彰顯“江蘇生態大公園”美好前景,奮力建設“強富美高”全面小康新宿遷。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左右,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

重點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總量集聚與結構升級並舉,全面提升產業能級,夯實高品質發展基礎。落實高品質發展要求,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發展層次,努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聚焦結構調整,優化產業質態。圍繞推動傳統產業高端發展,對接“中國製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鼓勵企業開展裝備更新、技術升級、產品換代,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圍繞推動新特產業跨越發展,抓好8個先進特色產業園建設,加快韓電電器、格力大松二期等專案建設,壯大智慧家電規模;推進現代築美家居、賽木科技等專案建設,做強綠色建材品牌;加快申龍專案建設進度,發展新能源汽車;積極培育數字經濟、共用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鐳射、石墨烯等先導性產業。圍繞推動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加快推進項王故里三期、駱馬湖影視基地、三臺山—駱馬湖山水綠廊、古黃河水上游等重點項目,啟動恒大童世界建設和駱馬湖—三臺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創建工作,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推動一日游、觀光游向多日遊、休閒觀光遊轉變;加快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健康頤養園等項目建設,打造健康養生產業新高地。

聚焦做優做強,提升產業層次。著眼提高招商品質,積極開展基金招商,探索邀約招商,加快引進一批龍頭型、旗艦型專案,確保年內引進億元以上專案超過210個;編制招商引資“正面清單”,提升入園專案品質。著眼打造千億級產業,制定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等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快集聚產業配套項目和關 鍵環節企業,推動傳統製造業做大做強。強化責任落實,確保列市重大工業項目扎實推進。著眼做優載體,落實金融服務、公共服務設施等建設導則,進一步提高各類開發區承載服務能力。

聚焦科技支撐,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推進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完成30個資訊化改造提升重點專案,鼓勵企業建設智慧車間、智慧工廠;支持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年內定制經濟銷售總額超5億元;完善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培育壯大8個省級電商示範基地。加強宿遷(上海)協同創新基地建設,鼓勵企業建設離岸研發機構,支持企業與“雙一流”大學共建企業研究院。創新終端成果轉化機制,充分發揮技術交易服務中心作用,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加快創建全國品質強市示範城市。扎實開展柔性引才,積極引進領軍人才、名校優生、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

(二)堅持以提高品質和效益為重點,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穩定實體經濟運行。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運行調度,強化要素支援,優化服務供給,推動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扎實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方面,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進一步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去庫存方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深入落實“七優”政策,推動房地產業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去杠杆方面,支援企業利用中期票據、股權融資等手段,進一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爭取全年新增直接融資220億元。打好防範重大風險攻堅戰,加強對企業擔保圈、非法集資等風險的分類處置,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完善全口徑債務管理化解機制,逐步化解融資平臺債務。降成本方面,在降低稅負成本、要素成本上協同發力,全面清理規範涉企收費。補短板方面,積極推進重大項目、中心城市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和為民辦實事項目,全力補好重點產業、重大基礎設施、生態環保、民生等領域短板。

深入實施“四大行動”。引導兼併重組,支持優質企業與國內外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實現品牌價值、行銷管道、工藝技術和裝備水準的優勢互補。鼓勵技術改造,引導企業“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實現提檔升級。推動股改上市,支援更多企業掛牌上市。促進規模發展,引導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拓寬供需管道、升級產品服務。

切實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用能供給,推廣天然氣大使用者合同交易,擴大直購電規模,改進企業電費繳納及減產停產期間電費計費方式。優化金融供給,引導銀行機構推廣信用貸款,降低企業信貸成本;加大創投、風投、天使基金等引進力度,為企業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優化人力資源供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探索與中西部地區共建多種形式的勞動力基地,吸引更多勞動力資源向宿遷集聚。優化物流服務供給,加快傳化公路港、江蘇通湖物流園等重點專案,以及公共物流場站和資訊平臺建設,打造區域商品集散地。

全力優化營商環境。完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發佈區域評價指數,為營商環境評價提供更好依據。加大考核力度,綜合運用正面激勵、負面懲處等措施,推動各地強化營商環境建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加強財產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優化幫辦服務,深入開展“三服務三促進”活動,幫助化解難題,增強發展信心,助力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打造品牌農業。推進農業工業化生產,深入實施農業生產機器換人、綠色環保裝備與技術示範應用“兩大工程”,著力提升農機裝備水準。推進農業規模化生產,引導土地向大戶、農場和龍頭企業集中,全年建成2000畝左右成方連片高效農業基地25個。新建高標準農田40萬畝,加快冷鏈物流體系和冷鏈加工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服務設施配套水準。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確保區域糧食安全。大力發展綠色規模種養,加快建設生態健康漁業示範區,打響生態農業品牌。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標準體系建設與推廣,年內農業標準化普及率達40%,促進農業由增產量向提品質轉變。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培力度,新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個;加強農業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的引進和培育,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打造貫穿一二三產的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確保“一村一品一店”建成率達70%以上。積極培育職業農民、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新建家庭農場集群及綜合服務中心10個以上,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現代經營模式,真正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業成為有效益、有奔頭的產業。

建設美麗鄉村。圍繞好產業、好設施、好機制、好環境、好生活“五好標準”,加快建設5個特色田園鄉村。扎實推進8個生態經濟示範鎮建設,積極探索生態保護、產業轉型、改革創新、富民增收的示範之路。提高農村生產生活配套設施等級,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1200公里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實施“點亮鄉村”工程,讓群眾出行更便利、更亮堂;推動等級公廁進鎮入村,努力讓農村居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開展和諧鄉村等創建活動,打造鄉風文明、有禮有序的魅力鄉村。

(四)堅持強功能塑個性增活力,不斷增強城市能級,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按照“生態、精緻、時尚,充滿人文關懷”建設定位,努力建設人民滿意城市。

增強城市活力。以中央活動區建設為引領,著力繁榮以寶龍、金鷹、水韻城為主的核心商圈,改造提升新盛街片區、寶龍二十四街、楚街等商業街區,充實和豐富霸王舉鼎廣場、仁恒裡文創街區商業業態,推進西楚活力街區、蘇州風情街、萬達廣場等專案建設,加快培育城市活力源。創新消費獎補機制,吸引周邊人群來宿消費,繁榮城市經濟;積極支持開展各類文化藝術演出活動,不斷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力和集聚力。

優化城市功能。深入推進廁所、農貿市場和垃圾“三場革命”,全年新建14座“街坊公舍”;中心城區合理佈局1-2個農產品批發市場,新建10個標準化農貿市場;中心城市建成區垃圾分類設施覆蓋率達40%。按照“公園廣場+”理念,推進小型體育設施、文化設施、遊樂設施、活力街區、便民攤點“五小建設”,推廣城市智慧傢俱,讓市民更多走出家門、共用美好生活。加快設置社區二代集中晾曬區、非機動車停放區、充電樁等便民設施,進一步提升物業管理水準。繼續實施道路通達工程,新建5條主幹路及40條支路,改造34條道路,著力緩解交通擁堵。推動互聯網、雲計算與城市治理與服務融合發展,探索推進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資料化,打造城市智慧大腦。

精塑城市特色。圍繞建設林蔭、彩色、花園、海綿“四個城市”,全面推行“333”工作法,年內新(改)建30個街頭綠地、小型遊園,打造30條落英落葉景觀路,完成10家單位庭院開放式改造。實施28條道路路燈、景觀燈改造工程,做好樓體、水體、樹體、橋體“四體”亮化,進一步扮靚城市夜景。實施街區更新計畫和“趣城”計畫,啟動10條街區創新性改造,更新城市灰空間。推廣使用青磚青瓦、紅磚紅瓦等宿遷記憶中的建築材料,打造獨特的建築元素和符號。推進駱馬湖宿遷大三角控制區退田還湖生態工程,促進宿遷由湖濱城市向親水城市轉變。

提升城市文明。實施“文明20條”拓展延伸工程,出臺宿遷城市文明行為“正面清單”,形成宿遷文明建設新亮點。推動文明建設由市區向縣城拓展、向農村延伸,形成人人文明、處處文明的良好風尚。發揮政府與社會協同作用,建立健全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等機制,緩衝社會矛盾、紓解社會焦慮,培育理性平和、向善向上的社會心態。

提高城市通達力。加快綜合客運樞紐、上海路、迎賓大道建設,徐宿淮鹽高鐵開展全線鋪軌,合宿新高鐵爭取年內開工,啟動宿連高速和大興、泗洪通用機場等前期工作,完成宿連航道初步設計。推進S330宿遷段、S329沭陽段等國省幹線公路建設,S330跨溧河窪特大橋及接線工程年內建成通車。搶抓省探索高鐵自主規劃建設運營模式的契機,加強相關高鐵項目研究、策劃、對接,力爭有新專案進盤子。

(五)堅持源頭治理和生態修復並重,持續優化生態環境,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能力。深入踐行“兩山”理論,推進生態經濟示範區和“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碧水藍天成為常態。

加強生態保護與治理。深入開展“263”專項行動,強化大氣污染治理,推進“清風廊道”建設,完成國家、省下達的空氣品質提升任務,全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嚴格落實“水十條”,系統推進民便河等17條黑臭水體整治,啟動農村河道清流及連通工程。全面落實“土十條”,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和開發利用“負面清單”;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動農藥化肥減量,推進土地鹽鹼化整治,著力解決土地連作障礙問題。開展生態修復,鞏固“兩湖”禁采成果,確保完成退漁還湖任務;加大自然濕地保護力度,年內創成駱馬湖省級濕地公園。

提高生態環境容量。圍繞提升污染物收集能力,實施城市雨汙分流改造、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尾水導流工程,推進重點區域控源截汙和污水管網建設。圍繞提升污染物處置能力,加強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加快生活垃圾焚燒、餐廚廢棄物處理等終端設施建設,完成河西汙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40%以上行政村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健全農業廢棄物處置獎勵政策,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8%。圍繞提升清潔能源供應能力,積極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加快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年內建成運行;做好城市應急儲備氣源站建設,力爭年內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推動天然氣管網向鄉鎮延伸,讓更多群眾用上清潔安全的能源。圍繞提升碳匯能力,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加快100萬畝生態經濟林建設,更新改造楊樹26.16萬畝。

優化生態建設機制。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環境保護責任體系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補償制度,嚴肅查處破壞環境行為。排出招商引資和專案建設環保准入“負面清單”,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推進環保信用評價,進一步擴大參評企業範圍。完善綠色交易平臺,全面推行碳排放交易、排汙權交易,探索建立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支援金融機構發展碳排放權、排汙權等質押融資產品,引導企業綠色發展。

(六)牢牢把握“減權去利便利化”,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釋放市場和社會主體活力。堅持把發揮好市場、政府“兩個作用”作為核心,把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作為主要任務,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更大程度釋放制度生產力。

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著眼更加深入的“放”,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放寬市場准入;推進“以信用簡化審批”改革,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深化“多證合一”和“證照分離”改革,推進“照後減證”,破解“准入不准營”問題;深化資格資質改革,著力打造“2+2”改革模式,爭創國家職業資格改革試點;深化工業類產品生產許可制度改革,擴大“先證後核”範圍,探索建立產品品質管制的“宿遷模式”。著眼更高水準的“管”,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完善“五位一體”綜合監管體系,進一步提升事中事後監管實效。著眼更高品質的“服”,加快完善政務服務“一張網”,推進“不見面”審批標準化、規範化,固化“3550”改革成果;加快推進資料資訊共用共用,變“群眾奔波”為“資訊跑腿”;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代辦幫辦服務點建設,切實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公里”。

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建設城鄉統一的人才、土地、科技、資本等要素市場,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深化土地增減掛鉤改革,按市場導向成立土地資產經營管理公司,讓更多農民變為股民。推動農村“三資”管理改革,開展涉農資金、扶貧資金形成的資金資產折股量化試點,繼續做好“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穩步推進農村不動產統一登記,建立自願有償退出農村宅基地機制,釋放土地活力。

深入推進社會事業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推進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陽光招生,提高義務教育招生工作公信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加快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試驗區建設;制定促進民辦教育發展意見和分類管理辦法,推進民辦學校規範發展、特色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新建高等級專科醫院,探索二級以上社會辦醫機構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完善醫保結算方式,引導群眾合理有序就醫;健全分級診療制度,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水準。統籌做好其他各項改革。

(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聚焦“醫教水住行”“法訪文保收”,扎實辦好民生實事,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積極推動就業創業,開展就業創業“春風行動”,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萬人;深入實施“五小創業”,引導更多群體投身創業、帶動就業。推動教育事業均衡發展,優化中心城區基礎教育佈局,確保青海湖路學校、鐘吾初中整體改造項目建成投用,啟動11所中小學校和13所幼稚園建設,落實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政策,著力化解“擇校熱”“大班額”等問題;加大教師引培力度,建強教師隊伍;深入實施義務教育改薄工程、“暖心工程”。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支援市人民醫院創建三甲醫院;完成新一輪村居衛生室提檔升級,實施鄉鎮醫院能力提升工程,支援醫療人才引進和培養。繁榮文體事業,深入開展“文化四季”惠民演出等活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完善“十分鐘健身圈”功能,辦好“1+X+1”系列賽事,切實增強時尚體育城市影響力。

提升社會保障水準。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98%以上、低收入農戶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醫保參保率100%。落實低保、農村“五保”、城市“三無”、城鄉孤棄兒童保障標準增長機制,全力做好特困群體基本生活保障。加快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一體發展,促進醫養融合,進一步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滿足群眾多層次的住房需求。

打好精准扶貧攻堅戰。用足用好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政策,突出“三大片區”整體幫扶,加快推進15個試點專案建設,不斷提升扶貧開發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扎實開展“三進三幫”“掛村包戶”活動,深入落實扶貧“六項機制”,全面推行“陽光扶貧”,加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股權扶貧、保險扶貧力度,年內完成10萬低收入人口和40個經濟薄弱村脫貧,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多元化治理,支援公益慈善、社區服務、鄉賢協會等各類社會組織發展,發揮好社會組織和廣大鄉賢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四個試點”,構建信用承諾+契約管理的工作機制,提升信用約束力。突出標準化治理,實施新一輪城鄉技防建設,打造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升級版。推進專業化治理,發展社會專業服務機構,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建設,健全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深入開展平安宿遷建設,常態化打擊“盜搶騙”“食藥環”等違法犯罪活動。推進法治信訪和陽光信訪建設,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全面提升政府自身建設水準

新時代召喚新作為,新擔當不負新使命。我們將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堅持系統思維,整體謀劃科學施政。堅決貫徹市委決策部署,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工作目標上,把宿遷發展放到國內外大形勢、大格局中去思考、研究和把握,明晰方向和重點,切實提高工作的前瞻性、系統性、科學性。工作方法上,注重動力機制和回饋機制的協調,進一步提升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工作推進上,強化綜合施策,堅持“十個指頭彈鋼琴”,保障各項工作銜接有序、相互促進。工作效果上,注重速度與品質的統一,兼顧當前需要與長遠發展,努力實現“一加一大於二”。

增強法治理念,規範權力依法行政。落實市政府常務會集體學法、法律顧問等制度,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切實提高依法行政水準。遵循“三重一大”事項集體決策、民意徵集、專家諮詢論證等制度,健全重大決策合法性、風險性和廉潔性審查評估機制,確保依法決策、科學決策。加快推進政務公開向深層次延伸,加強資訊發佈和政策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強化精細管理,狠抓落實高效勤政。堅持以專案化思路推進工作,把工作細化為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專案,明確每個環節的責任清單和責任邊界,制定工作路線圖和時間表,使目標更加清晰、任務更加具體。把專案化考核貫穿工作全過程,加強過程管理和結果問責,推動工作有力有序開展。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基層一線,察實情、出實招、見實效。

嚴守紀律規矩,保持本色廉潔從政。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以及省委、市委《具體辦法》,持續不懈地糾正“四風”,鍥而不捨地抓好作風建設。深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進一步健全廉政建設與業務工作融合機制。強化執紀問責,始終保持反腐敗鬥爭高壓態勢,嚴查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全力打造風清氣正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宿遷發展的歷史使命,鼓舞我們砥礪奮進;全市人民的信任期盼,鞭策我們勇往直前。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支持下,同心同德,開拓創新,為決勝“強富美高”全面小康新宿遷、譜寫好偉大中國夢的宿遷篇章而努力奮鬥!

產業鏈條日趨完整,被授予“中國家電產業基地”;綠色建材產業產值增長15%,大亞木業、冠牛木業等一批大項目順利投產,獲批江蘇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積極推進8個先進特色產業園建設,鐳射產業園一年內集聚了總投資超40億元的26個專案,北斗電子資訊產業園引進飛鷹科技無人機、綠芒科技等11個專案,雙雙獲批省級科技產業園。按照“六個轉型”要求,推動開發區加快發展,宿遷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6個南北共建園區全部位居省考核前十,蘇宿工業園區連續八年綜合排名第一。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加快淘汰低端落後產能,著力提高供給品質,產業發展呈現“兩升兩降”鮮明特徵: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提升2.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產值增長近40%;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2.8%,高耗能行業產值增幅下降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變“輕”變“綠”。實體經濟效益提升。深入推進“511”工程,全年完成兼併重組企業75戶,實施超千萬元技改專案390個、完成技改投資141億元,新增股改企業72戶、掛牌上市企業12戶,新增開票銷售超2000萬元工業企業390戶。規上企業利潤率達10%,工業企業入庫稅收增長25%,均居全省第一,企業發展品質和效益進一步增強。農業現代化水準穩步提高。扎實推進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呈現出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態勢。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3家,建成2000畝左右成方連片高效農業基地32個,帶動全市新增生態高效農業面積26.6萬畝,設施農業、設施漁業占比分別提升至17.9%、25.8%。制定14個地方農業標準,農業生產方式更加科學。新增“三品”農產品475個、地標農產品1個,泗洪大米、綠康牌洪澤湖大閘蟹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新建家庭農場集群及綜合服務中心15個,家庭農場總數達7691家、居全省首位。“一村一品一店”標準村占比達68%,7個鄉鎮納入省級農業特色小鎮培育名錄。現代服務業加快轉型。旅遊產業蓬勃發展,三臺山森林公園成功獲批國家級森林公園,洪澤湖濕地公園通過國家5A級景區景觀品質評審,雙溝酒文化旅遊區創成國家4A級景區,衲田風情小鎮入圍首批省級旅遊風情小鎮創建名單。三臺山衲田花海音樂季和亞洲青年微電影展等活動影響力愈來愈大,央視、騰訊網等國內主流媒體關注直播,網路點擊覆蓋人群超過2000萬人次。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22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55億元,分別增長15%、18%。宿豫區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區)。電子商務加速崛起,按照“一區多點”總體佈局,引導電子商務產業集聚發展,8個省級以上電子商務示範基地新入駐企業260餘家、總數超過800家。建設運營地方特色館10個,高起點規劃建設京東·台企名品館,積極助推“台商走電商”。建成鄉鎮電商服務站114個,發展農村電商服務點1028個,快遞業務量躋身全國50強,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020億元、增長37.8%。金融服務水準持續提升,設立信用貸款基金、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基金,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實體經濟信貸投放力度,製造業貸款增速位居蘇北第一。多措並舉推進企業去杠杆,新增直接融資225.8億元,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比重達20.3%。積極創建國家級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保險產業園一年內集聚了6家全國財險10強企業。物流服務體系逐步完善,12個物流重大專案有序推進,京東智慧物流全國運營調度中心投入使用,運河宿遷港開港運營。創新驅動能力不斷增強。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百人千企”服務行動,創新建設離岸研發機構,加快技術研發和交易平臺建設,省級眾創空間、科技產業園數量分別增長133.3%、83.3%,預計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3%。機器換人工序普及率、高端裝備數控化率分別達51.7%、40.5%,規上企業關鍵環節互聯網應用覆蓋率達52%,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是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鄉建設品質加快提高。著眼構建“133”城鎮發展格局,突出“以物應人以物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城鄉發展質態和功能內涵發生顯著變化。中心城市內涵快速提升。按照“生態、精緻、時尚,充滿人文關懷”建設定位,著力提高城市營建水準,推進城市建設管理與市民素質同步提高。圍繞“以物應人以物化人”,致力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功能配套的優化,滿足市民基本需求;通過精品環境的打造、公共服務標準的提升,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生活習慣,提高文明素養。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質。積極推進中央活動區建設,中央商場、仁恒裡文創特色街區建成投用,新盛街片區改造項目、西楚活力街區策創營工作扎實推進,銀湖廣場、電商產業園等城市之家完成建設。深入實施“道路通達”工程,整改斷頭路、斑馬線不通等問題379處,新增公共停車位3800個,建成7個生態立體停車場和便民方舟區域智慧停車系統;新增新能源公車120輛,萬人公車擁有量超過省平均水準,群眾出行越來越便捷。環古黃河綠道工程全線貫通,建成28片小型體育設施,“十分鐘健身圈”更加完善。精塑城市形態,美化生活環境。積極推進林蔭、彩色、花園、海綿“四個城市”建設,東關口歷史文化公園、如意谷黃花槐片區等創意景觀建成運營,40個街頭綠地和小遊園投入使用,一批花廊花牆扮靚城市,基本實現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大力實施街景提升工程,累計拆除違規戶外廣告1397處,完成62條道路路燈增亮改造;全面拆除樓頂廣告和樓面晾衣架,城市安全隱患大為減少;開展店招店牌改造升級,城市街道更加整潔美觀。推進“三場革命”,引領生活方式。全面打響廁所革命、農貿市場革命、垃圾革命,高標準建成“街坊公舍”27座,市民戶外休憩有了新場所;按照“農+超”標準,新(改)建菜市場10個;20個市區居民社區、3個鄉鎮實現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理,市民生活越來越舒心。加強機制創新,提高建設水準。全面推行“333”工作法、具美評審、“EPC”管理模式、導則標準等城市建設管理機制,成功舉辦“衲田杯”可持續設計國際競賽,獲批全省唯一工程總承包試點市、全國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市第一人民醫院專案獲評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圍繞“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通過城市文化的薰陶、行為規則的引領,不斷提升人的文明自覺和行動自覺。立足陶冶市民情操,開展文匯巷石榴樹認養活動,成功放養廣場鴿,營造44處落英落葉景觀,為城市增添了更多人文氣息;28家單位庭院完成開放式改造,群眾享受到更多綠色資源、人文空間。立足加深城市記憶,相繼命名了石坡岸路、飲馬堤路等一批承載城市歷史的道路,留住了城市的“根”;緊扣春節、中秋等重要節日,創新打造一批節慶小品,具有宿遷“土味”的人文氣息越來越濃。立足文明養成,落實落細“宿遷文明20條”,有序排隊不插隊、主動讓座等文明行為成為市民的自覺習慣;“禮讓斑馬線·文明我點贊”活動持續開展,試點非機動車推行過斑馬線,人臉識別、遠光燈抓拍、智慧聲呐檢測等高科技設備廣泛應用,文明交通指數繼續領跑全省乃至全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紛紛報導交通文明的“宿遷經驗”。美麗縣城建設成效明顯。深化市縣聯動機制,推動市級成功經驗向縣城延伸,有力提高了縣城建設品位和管理水準,成為蘇北首個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縣區全覆蓋的地區。特色鎮村建設扎實開展。按照城市功能、田園綜合體和生態涵養三大類佈局,實行差別化考核,著力推動鄉鎮特色發展。推進8個生態經濟示範鎮建設,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出臺特色鄉村建設導則,加快特色田園鄉村建設,5個村莊入選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持續開展“三清”行動,實施農村水系溝通、河道清淤整治及改廁工程,鄉村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徐宿淮鹽高鐵進展順利,將於2019年建成通車。宿連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審查,合宿新高鐵完成設計招標。宿揚高速宿遷段建成通車,甯宿徐宿遷收費站南移工程完成施工。21項重點輸變電工程按期投運,全市電網供電能力提升30%。光網升級改造扎實推進,成為省內首家“全光運營”城市。

五是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優勢更加鞏固。圍繞建設生態經濟示範區,全面加強生態保護與治理,生態環境容量不斷提升,綠色跨越的基礎進一步夯實。“263”行動全面實施。水體治理成效明顯,在全省率先通過河長制驗收,省考以上斷面達成率同比上升3.8個百分點,世紀河等20余條黑臭水體得到有效治理,馬陵河整治全面完成,由過去的“龍鬚溝”蛻變為生態河、景觀帶。大氣治理深入開展,加強對建築工地、道路、碼頭等重點區域檢查管控,推進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建設,治理“散亂汙”企業,大氣品質達到國家“氣十條”終期考核要求。空氣異味有效控制,加強化工園區企業整治,“三廢”排放實現穩定達標,異味擾民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土壤治理有序推進,開展設施蔬菜連作障礙防治,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化肥、農藥施用量持續減少。生態基礎更加堅實。污染物收集能力持續提高,新建污水收集管網375.5公里,新鋪設尾水壓力管道50公里,中心城區雨汙分流面積達170平方公里。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和綜合治理工作加快推進,沿街店面垃圾實現定時定點收集。污染物處置能力不斷加強,啟動205個村莊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新(擴)建城鎮汙水處理廠61座。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完成禁養區養殖場關閉搬遷任務。引導農業廢棄物收集處置,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6%、居全省前列。清潔能源供應能力逐步增強,城市熱源點和供氣管網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宿遷至泗洪、沭陽的長輸管線完成場站建設,燃氣管網建設向開發區和鄉鎮延伸。碳匯能力進一步提升,啟動100萬畝生態經濟林建設,新建成片林5萬餘畝;完成楊樹更新改造23.96萬畝,新增受保護自然濕地9.7萬畝。生態保護機制更加健全。率先建立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的生態保護機制,完善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體系,實施落後產能常態化淘汰機制和提前主動退出激勵機制,單位GDP能耗下降6%左右,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指標預計完成省下達的減排任務。泗洪縣被確定為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六是千方百計辦好民生實事,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始終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民生優先的工作導向,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過80%,民生福祉進一步提升。群眾口袋更實了。大力促進富民增收,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716元,增幅居全省第三。城鎮累計新增就業5.2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2.7萬人。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新增全民創業項目3.2萬個,扶持近10萬人創業;成功舉辦2017中國·宿遷“互聯網+創業”大會、第四屆金種子網路創業大賽,全市正常經營網店超過6萬家,帶動就業40余萬人。公共服務更優了。醫療水準有效提升,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投入運行,完成571家村居衛生室提檔升級,建立醫學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制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人均經費標準提高20%,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教育事業加快發展,中小學BC級校舍加固工程、“八校”建設有序推進,“暖心工程”全面實施,南外仙林分校啟動建設,北大附屬實驗學校順利完工,新增省優質幼稚園26所、三星級高中2所、四星級高中1所,越來越多的孩子享受到更加公平更有品質的教育。宿遷高師升專列入省“十三五”高等教育佈局規劃。高考本科達線率73.86%,超過全省本科招生計畫率3.71個百分點。公共配套持續改善,完成中心城區70個居民社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惠及群眾5.8萬戶、20余萬人。出臺“七優”檔,全市商品住宅去化週期降至5.5個月,房屋延期交付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房地產業走上健康發展軌道。整治提升80個老舊社區,改造棚戶區2.9萬戶、貨幣化安置率達91%,群眾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完成農村道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818公里,升級改造農村公路480公里,群眾出行更加安全、更加方便。文體事業不斷繁榮,全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000餘場次,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更加完善。文藝精品迭出,5部作品獲省“五個一工程”獎,位居全省第四、蘇北第一,6部作品獲省文華獎;書畫攝影作品在省級以上賽展中獲獎41次,形成了獨特的“書法美術宿遷現象”。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中國宿遷生態四項公開賽榮獲全國“十佳精品賽事”稱號,宿遷籍運動員實現全運會金牌零突破。保障網路更密了。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鎮職工、城鄉居民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全覆蓋。持續開展社保擴面“幸福行動”,城鎮職工“五險”擴面新增33.2萬人次。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和420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25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6900元、5900元,城市“三無”老人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萬元,家庭生活困難留守兒童全部納入託底保障,城鄉特困群體保障水準進一步提升。脫貧達小康的底氣更足了。以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為抓手,扎實推進“三大片區”綜合開發,積極開展“三進三幫”“掛村包戶”活動,大力實施“陽光扶貧”,15萬低收入人口、48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順利脫貧,全面完成年度脫貧攻堅任務。創新“扶貧六項機制”,致力減少貧困代際傳遞。將產前篩查和治療納入醫保,對2967名殘疾兒童免費實施基本康復服務,兌現大病補充保險補償金近3800萬元、惠及低收入人口1萬餘人次,資助低收入農戶子女就學22萬餘人次,對困難家庭學生免費實施課外輔導,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成效進一步提升。信訪穩定、平安創建、綜治工作成效明顯,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實現雙下降,群眾安全感繼續排名全省前列。民防、物價、氣象、地震、食藥品安全、民族、宗教、僑務、人民武裝和雙擁、檔案、黨史、地方誌等工作實現新進展,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科協、紅十字、慈善等事業取得新進步。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在宏觀環境複雜多變、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各種壓力和挑戰的形勢下,我們積極應對,精准施策,進一步鞏固了經濟社會發展穩的局面、進的勢頭、好的狀態。一是堅持統籌謀劃、科學發展。樹立系統化思維,既注重當前的發展,更重視長期的進步;既注重個性問題的處置化解,更注重共性原因的調查分析;既注重某一領域突破,更注重全域整體推進,統籌考量、綜合施策,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二是堅持盡力盡責、務實擔當。始終保持幹事創業、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把責任銘記心中,把使命扛在肩上,從大處著眼、細節發力,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努力,久久為功、善做善成。三是堅持尊重規律、恪守邊界。遵從社會發展規律、經濟運行規律和市場規律,努力厘清並恪守政府、市場、社會三方邊界,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激發市場和社會主體活力。四是堅持法治思維、依法履職。牢記“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自覺用法治思維推動工作開展,用法治手段破解矛盾難題,用法治規範保障發展成果,確保決策和行政不偏航、不越線、不逾矩。五是堅持尊重民意、發展為民。把民意作為最大執政資源,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從“民聲”中找准群眾“痛點”“盼點”,確立政府工作“重點”“難點”,認真抓好老百姓最急最憂最怨的事情,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令人振奮!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拼搏、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各行各業的全體勞動者,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向離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駐宿單位以及人民解放軍、武警、公安幹警,向參與宿遷建設的海內外客商、廣大援宿幹部,以及所有關心支持宿遷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部分指標增幅有所回落,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產業總體仍處於價值鏈中低端,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有待提高;實體經濟體量較小,發展的基礎和支撐還不穩固;生態環境還有不少短板,生態基礎需要進一步夯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城鄉融合發展仍需繼續發力;民生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公共服務與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政府職能轉變有待加快,新常態下組織經濟工作能力亟需進一步提升,等等。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切實採取措施,認真加以改進。

全力做好2018年政府重點工作

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隨著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的深入實施,我國經濟必將出現更多積極變化,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也將迎來更好的機遇、享受更多的紅利。同時,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為宿遷實現“不走老路、加快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契機和更大的動力。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指引,有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市委的有力帶領,有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援,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夠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品質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市委五屆五次全會部署安排,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品質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深入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化抓改革促發展、抓生態促轉型、抓民生促和諧,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扎實做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各項工作,更加彰顯“江蘇生態大公園”美好前景,奮力建設“強富美高”全面小康新宿遷。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左右,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

重點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總量集聚與結構升級並舉,全面提升產業能級,夯實高品質發展基礎。落實高品質發展要求,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發展層次,努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聚焦結構調整,優化產業質態。圍繞推動傳統產業高端發展,對接“中國製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鼓勵企業開展裝備更新、技術升級、產品換代,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圍繞推動新特產業跨越發展,抓好8個先進特色產業園建設,加快韓電電器、格力大松二期等專案建設,壯大智慧家電規模;推進現代築美家居、賽木科技等專案建設,做強綠色建材品牌;加快申龍專案建設進度,發展新能源汽車;積極培育數字經濟、共用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鐳射、石墨烯等先導性產業。圍繞推動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加快推進項王故里三期、駱馬湖影視基地、三臺山—駱馬湖山水綠廊、古黃河水上游等重點項目,啟動恒大童世界建設和駱馬湖—三臺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創建工作,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推動一日游、觀光游向多日遊、休閒觀光遊轉變;加快三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健康頤養園等項目建設,打造健康養生產業新高地。

聚焦做優做強,提升產業層次。著眼提高招商品質,積極開展基金招商,探索邀約招商,加快引進一批龍頭型、旗艦型專案,確保年內引進億元以上專案超過210個;編制招商引資“正面清單”,提升入園專案品質。著眼打造千億級產業,制定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等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快集聚產業配套項目和關 鍵環節企業,推動傳統製造業做大做強。強化責任落實,確保列市重大工業項目扎實推進。著眼做優載體,落實金融服務、公共服務設施等建設導則,進一步提高各類開發區承載服務能力。

聚焦科技支撐,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推進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完成30個資訊化改造提升重點專案,鼓勵企業建設智慧車間、智慧工廠;支持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年內定制經濟銷售總額超5億元;完善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培育壯大8個省級電商示範基地。加強宿遷(上海)協同創新基地建設,鼓勵企業建設離岸研發機構,支持企業與“雙一流”大學共建企業研究院。創新終端成果轉化機制,充分發揮技術交易服務中心作用,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加快創建全國品質強市示範城市。扎實開展柔性引才,積極引進領軍人才、名校優生、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

(二)堅持以提高品質和效益為重點,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穩定實體經濟運行。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運行調度,強化要素支援,優化服務供給,推動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扎實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方面,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進一步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去庫存方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深入落實“七優”政策,推動房地產業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去杠杆方面,支援企業利用中期票據、股權融資等手段,進一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爭取全年新增直接融資220億元。打好防範重大風險攻堅戰,加強對企業擔保圈、非法集資等風險的分類處置,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完善全口徑債務管理化解機制,逐步化解融資平臺債務。降成本方面,在降低稅負成本、要素成本上協同發力,全面清理規範涉企收費。補短板方面,積極推進重大項目、中心城市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和為民辦實事項目,全力補好重點產業、重大基礎設施、生態環保、民生等領域短板。

深入實施“四大行動”。引導兼併重組,支持優質企業與國內外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實現品牌價值、行銷管道、工藝技術和裝備水準的優勢互補。鼓勵技術改造,引導企業“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實現提檔升級。推動股改上市,支援更多企業掛牌上市。促進規模發展,引導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拓寬供需管道、升級產品服務。

切實強化要素保障。優化用能供給,推廣天然氣大使用者合同交易,擴大直購電規模,改進企業電費繳納及減產停產期間電費計費方式。優化金融供給,引導銀行機構推廣信用貸款,降低企業信貸成本;加大創投、風投、天使基金等引進力度,為企業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優化人力資源供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探索與中西部地區共建多種形式的勞動力基地,吸引更多勞動力資源向宿遷集聚。優化物流服務供給,加快傳化公路港、江蘇通湖物流園等重點專案,以及公共物流場站和資訊平臺建設,打造區域商品集散地。

全力優化營商環境。完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發佈區域評價指數,為營商環境評價提供更好依據。加大考核力度,綜合運用正面激勵、負面懲處等措施,推動各地強化營商環境建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加強財產權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優化幫辦服務,深入開展“三服務三促進”活動,幫助化解難題,增強發展信心,助力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打造品牌農業。推進農業工業化生產,深入實施農業生產機器換人、綠色環保裝備與技術示範應用“兩大工程”,著力提升農機裝備水準。推進農業規模化生產,引導土地向大戶、農場和龍頭企業集中,全年建成2000畝左右成方連片高效農業基地25個。新建高標準農田40萬畝,加快冷鏈物流體系和冷鏈加工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服務設施配套水準。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確保區域糧食安全。大力發展綠色規模種養,加快建設生態健康漁業示範區,打響生態農業品牌。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標準體系建設與推廣,年內農業標準化普及率達40%,促進農業由增產量向提品質轉變。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培力度,新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個;加強農業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的引進和培育,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打造貫穿一二三產的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確保“一村一品一店”建成率達70%以上。積極培育職業農民、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新建家庭農場集群及綜合服務中心10個以上,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現代經營模式,真正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業成為有效益、有奔頭的產業。

建設美麗鄉村。圍繞好產業、好設施、好機制、好環境、好生活“五好標準”,加快建設5個特色田園鄉村。扎實推進8個生態經濟示範鎮建設,積極探索生態保護、產業轉型、改革創新、富民增收的示範之路。提高農村生產生活配套設施等級,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1200公里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實施“點亮鄉村”工程,讓群眾出行更便利、更亮堂;推動等級公廁進鎮入村,努力讓農村居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開展和諧鄉村等創建活動,打造鄉風文明、有禮有序的魅力鄉村。

(四)堅持強功能塑個性增活力,不斷增強城市能級,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按照“生態、精緻、時尚,充滿人文關懷”建設定位,努力建設人民滿意城市。

增強城市活力。以中央活動區建設為引領,著力繁榮以寶龍、金鷹、水韻城為主的核心商圈,改造提升新盛街片區、寶龍二十四街、楚街等商業街區,充實和豐富霸王舉鼎廣場、仁恒裡文創街區商業業態,推進西楚活力街區、蘇州風情街、萬達廣場等專案建設,加快培育城市活力源。創新消費獎補機制,吸引周邊人群來宿消費,繁榮城市經濟;積極支持開展各類文化藝術演出活動,不斷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力和集聚力。

優化城市功能。深入推進廁所、農貿市場和垃圾“三場革命”,全年新建14座“街坊公舍”;中心城區合理佈局1-2個農產品批發市場,新建10個標準化農貿市場;中心城市建成區垃圾分類設施覆蓋率達40%。按照“公園廣場+”理念,推進小型體育設施、文化設施、遊樂設施、活力街區、便民攤點“五小建設”,推廣城市智慧傢俱,讓市民更多走出家門、共用美好生活。加快設置社區二代集中晾曬區、非機動車停放區、充電樁等便民設施,進一步提升物業管理水準。繼續實施道路通達工程,新建5條主幹路及40條支路,改造34條道路,著力緩解交通擁堵。推動互聯網、雲計算與城市治理與服務融合發展,探索推進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資料化,打造城市智慧大腦。

精塑城市特色。圍繞建設林蔭、彩色、花園、海綿“四個城市”,全面推行“333”工作法,年內新(改)建30個街頭綠地、小型遊園,打造30條落英落葉景觀路,完成10家單位庭院開放式改造。實施28條道路路燈、景觀燈改造工程,做好樓體、水體、樹體、橋體“四體”亮化,進一步扮靚城市夜景。實施街區更新計畫和“趣城”計畫,啟動10條街區創新性改造,更新城市灰空間。推廣使用青磚青瓦、紅磚紅瓦等宿遷記憶中的建築材料,打造獨特的建築元素和符號。推進駱馬湖宿遷大三角控制區退田還湖生態工程,促進宿遷由湖濱城市向親水城市轉變。

提升城市文明。實施“文明20條”拓展延伸工程,出臺宿遷城市文明行為“正面清單”,形成宿遷文明建設新亮點。推動文明建設由市區向縣城拓展、向農村延伸,形成人人文明、處處文明的良好風尚。發揮政府與社會協同作用,建立健全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等機制,緩衝社會矛盾、紓解社會焦慮,培育理性平和、向善向上的社會心態。

提高城市通達力。加快綜合客運樞紐、上海路、迎賓大道建設,徐宿淮鹽高鐵開展全線鋪軌,合宿新高鐵爭取年內開工,啟動宿連高速和大興、泗洪通用機場等前期工作,完成宿連航道初步設計。推進S330宿遷段、S329沭陽段等國省幹線公路建設,S330跨溧河窪特大橋及接線工程年內建成通車。搶抓省探索高鐵自主規劃建設運營模式的契機,加強相關高鐵項目研究、策劃、對接,力爭有新專案進盤子。

(五)堅持源頭治理和生態修復並重,持續優化生態環境,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能力。深入踐行“兩山”理論,推進生態經濟示範區和“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碧水藍天成為常態。

加強生態保護與治理。深入開展“263”專項行動,強化大氣污染治理,推進“清風廊道”建設,完成國家、省下達的空氣品質提升任務,全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嚴格落實“水十條”,系統推進民便河等17條黑臭水體整治,啟動農村河道清流及連通工程。全面落實“土十條”,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和開發利用“負面清單”;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動農藥化肥減量,推進土地鹽鹼化整治,著力解決土地連作障礙問題。開展生態修復,鞏固“兩湖”禁采成果,確保完成退漁還湖任務;加大自然濕地保護力度,年內創成駱馬湖省級濕地公園。

提高生態環境容量。圍繞提升污染物收集能力,實施城市雨汙分流改造、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尾水導流工程,推進重點區域控源截汙和污水管網建設。圍繞提升污染物處置能力,加強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加快生活垃圾焚燒、餐廚廢棄物處理等終端設施建設,完成河西汙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40%以上行政村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健全農業廢棄物處置獎勵政策,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8%。圍繞提升清潔能源供應能力,積極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加快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年內建成運行;做好城市應急儲備氣源站建設,力爭年內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推動天然氣管網向鄉鎮延伸,讓更多群眾用上清潔安全的能源。圍繞提升碳匯能力,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加快100萬畝生態經濟林建設,更新改造楊樹26.16萬畝。

優化生態建設機制。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環境保護責任體系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補償制度,嚴肅查處破壞環境行為。排出招商引資和專案建設環保准入“負面清單”,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推進環保信用評價,進一步擴大參評企業範圍。完善綠色交易平臺,全面推行碳排放交易、排汙權交易,探索建立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支援金融機構發展碳排放權、排汙權等質押融資產品,引導企業綠色發展。

(六)牢牢把握“減權去利便利化”,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釋放市場和社會主體活力。堅持把發揮好市場、政府“兩個作用”作為核心,把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作為主要任務,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更大程度釋放制度生產力。

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著眼更加深入的“放”,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放寬市場准入;推進“以信用簡化審批”改革,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深化“多證合一”和“證照分離”改革,推進“照後減證”,破解“准入不准營”問題;深化資格資質改革,著力打造“2+2”改革模式,爭創國家職業資格改革試點;深化工業類產品生產許可制度改革,擴大“先證後核”範圍,探索建立產品品質管制的“宿遷模式”。著眼更高水準的“管”,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完善“五位一體”綜合監管體系,進一步提升事中事後監管實效。著眼更高品質的“服”,加快完善政務服務“一張網”,推進“不見面”審批標準化、規範化,固化“3550”改革成果;加快推進資料資訊共用共用,變“群眾奔波”為“資訊跑腿”;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代辦幫辦服務點建設,切實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公里”。

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建設城鄉統一的人才、土地、科技、資本等要素市場,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深化土地增減掛鉤改革,按市場導向成立土地資產經營管理公司,讓更多農民變為股民。推動農村“三資”管理改革,開展涉農資金、扶貧資金形成的資金資產折股量化試點,繼續做好“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穩步推進農村不動產統一登記,建立自願有償退出農村宅基地機制,釋放土地活力。

深入推進社會事業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推進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陽光招生,提高義務教育招生工作公信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加快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試驗區建設;制定促進民辦教育發展意見和分類管理辦法,推進民辦學校規範發展、特色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新建高等級專科醫院,探索二級以上社會辦醫機構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完善醫保結算方式,引導群眾合理有序就醫;健全分級診療制度,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水準。統籌做好其他各項改革。

(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聚焦“醫教水住行”“法訪文保收”,扎實辦好民生實事,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積極推動就業創業,開展就業創業“春風行動”,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萬人;深入實施“五小創業”,引導更多群體投身創業、帶動就業。推動教育事業均衡發展,優化中心城區基礎教育佈局,確保青海湖路學校、鐘吾初中整體改造項目建成投用,啟動11所中小學校和13所幼稚園建設,落實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政策,著力化解“擇校熱”“大班額”等問題;加大教師引培力度,建強教師隊伍;深入實施義務教育改薄工程、“暖心工程”。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支援市人民醫院創建三甲醫院;完成新一輪村居衛生室提檔升級,實施鄉鎮醫院能力提升工程,支援醫療人才引進和培養。繁榮文體事業,深入開展“文化四季”惠民演出等活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完善“十分鐘健身圈”功能,辦好“1+X+1”系列賽事,切實增強時尚體育城市影響力。

提升社會保障水準。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98%以上、低收入農戶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醫保參保率100%。落實低保、農村“五保”、城市“三無”、城鄉孤棄兒童保障標準增長機制,全力做好特困群體基本生活保障。加快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一體發展,促進醫養融合,進一步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滿足群眾多層次的住房需求。

打好精准扶貧攻堅戰。用足用好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政策,突出“三大片區”整體幫扶,加快推進15個試點專案建設,不斷提升扶貧開發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扎實開展“三進三幫”“掛村包戶”活動,深入落實扶貧“六項機制”,全面推行“陽光扶貧”,加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股權扶貧、保險扶貧力度,年內完成10萬低收入人口和40個經濟薄弱村脫貧,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多元化治理,支援公益慈善、社區服務、鄉賢協會等各類社會組織發展,發揮好社會組織和廣大鄉賢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開展信用體系建設“四個試點”,構建信用承諾+契約管理的工作機制,提升信用約束力。突出標準化治理,實施新一輪城鄉技防建設,打造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升級版。推進專業化治理,發展社會專業服務機構,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建設,健全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深入開展平安宿遷建設,常態化打擊“盜搶騙”“食藥環”等違法犯罪活動。推進法治信訪和陽光信訪建設,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全面提升政府自身建設水準

新時代召喚新作為,新擔當不負新使命。我們將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堅持系統思維,整體謀劃科學施政。堅決貫徹市委決策部署,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工作目標上,把宿遷發展放到國內外大形勢、大格局中去思考、研究和把握,明晰方向和重點,切實提高工作的前瞻性、系統性、科學性。工作方法上,注重動力機制和回饋機制的協調,進一步提升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工作推進上,強化綜合施策,堅持“十個指頭彈鋼琴”,保障各項工作銜接有序、相互促進。工作效果上,注重速度與品質的統一,兼顧當前需要與長遠發展,努力實現“一加一大於二”。

增強法治理念,規範權力依法行政。落實市政府常務會集體學法、法律顧問等制度,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切實提高依法行政水準。遵循“三重一大”事項集體決策、民意徵集、專家諮詢論證等制度,健全重大決策合法性、風險性和廉潔性審查評估機制,確保依法決策、科學決策。加快推進政務公開向深層次延伸,加強資訊發佈和政策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強化精細管理,狠抓落實高效勤政。堅持以專案化思路推進工作,把工作細化為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專案,明確每個環節的責任清單和責任邊界,制定工作路線圖和時間表,使目標更加清晰、任務更加具體。把專案化考核貫穿工作全過程,加強過程管理和結果問責,推動工作有力有序開展。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基層一線,察實情、出實招、見實效。

嚴守紀律規矩,保持本色廉潔從政。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以及省委、市委《具體辦法》,持續不懈地糾正“四風”,鍥而不捨地抓好作風建設。深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進一步健全廉政建設與業務工作融合機制。強化執紀問責,始終保持反腐敗鬥爭高壓態勢,嚴查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全力打造風清氣正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宿遷發展的歷史使命,鼓舞我們砥礪奮進;全市人民的信任期盼,鞭策我們勇往直前。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支持下,同心同德,開拓創新,為決勝“強富美高”全面小康新宿遷、譜寫好偉大中國夢的宿遷篇章而努力奮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