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乾貨|為什麼定向很精准,資訊流廣告效果卻不好?

我們都知道, 做資訊流廣告的第1步, 是要先搞清楚誰是廣告的目標受眾。

我想說, 這絕對是對資訊流廣告定向的重大誤解。

1

明明很精准, 效果卻不好

講一個身邊的案子:

在負責本案的優化師強烈建議下, 廣告主列出了部分預算做對比測試:投放區域、標籤、廣告創意均相同, 但投放人群的性別不設限, 年齡放寬到24歲以上的所有人。

很快, 兩組廣告計畫PK出了結果:只投放24-30歲女性的那組, 廣告點擊率不足1.2%, 十幾萬廣告費僅換來7條有效線索。 同樣的, 在優化師設計的測試組中, 24-30歲女性的點擊量也低得可憐。

然而, 測試組中, 本不在廣告主設想範圍內的產婦媽媽、老公、婆婆, 甚至是爸爸、公公等其他家庭成員對廣告的關注度非常高, 測試組收集到的40多條銷售線索基本上都來自產婦的媽媽和老公。

你肯定好奇, 為什麼一個母嬰食品廣告沒有引起使用者,

也就是產婦自己太多的關注, 反而引起了身邊其他人的關注?——這也是本文想要和大家說的:很多時候廣告主之所以投放失敗, 其實是因為忽略了受眾身邊的人。

2

問題1:你要廣告的, 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1、發起者:提出想法或需求的人;

5、使用者:最終使用產品或服務的人。

光從文字表述來看, 貌似把關者和影響者更容易成為決策者, 但事實不然。

很多一線的銷售人員會自以為那些想要回家問意見的顧客本質是買不起, 甚至嘲笑, “買個家電(比如熱水器)都不能做主, 沒必要多囉嗦了。 ”這種意識其實很危險, 也正因為此, 很多廣告主基於一線銷售分析給到的資訊流投放建議並不可靠。

3

這樣做, 輕鬆拿下所有決策人

思路1:意見分歧越大, 機會越大

家庭決策分兩種基本類型:

比如還有出於家庭成員人際關係的考慮,家庭成員對其他成員施加影響的程度等,只要找到衝突的底層邏輯,就能找到對應的突破點,通過資訊流廣告將說服成員的理由精准送達,從而改變他們的決策。

思路2:一群人比一個人更好搞定

實踐中,傳統廣告的受眾和廣告方式的單一性決定了行銷工作者可能要花很大的精力去瞭解這5個角色中誰更有可能成為決策者?吸引誰更容易有效果?誰最容易在最短路徑內受影響成為決策人?然後用針對性的文案去吸引這個人。但在行銷工作開始初期,你根本沒法準確預測誰是潛力股,一旦選錯,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廣告無效。

相比,資訊流廣告並不需要預先設定誰是決策者,因為,每個角色都有轉化的可能。你只需要認真洞察每一個角色的痛點,做好每個創意,精准分發到對應的角色,每個相關的人都能準確的接受廣告創意的撩撥,上升為決策者。

以本文開頭的母嬰食品為例,針對產婦媽媽/婆婆投放時,我們可以說:

>>都知道母乳餵養好,可是怎麼吃才能產出好奶水?(除去到月子會所的產婦,月子裡由媽媽或婆婆做月子餐的較多,她們更介意是否母乳餵養、關心怎樣吃可以下奶)

針對產婦老公投放時,我們可以說:

>>吃貨老婆的月子這樣過才完美(赤果果的教你如何秀恩愛)

針對產婦本人投放時,我們可以說:

>>讓哺乳餐更好吃的秘訣,新媽媽都該進來看看(說真的,對於習慣重口的新媽媽來說,清湯寡鹽的哺乳餐真的有多難吃就有多難吃,這個點超級痛)

比如還有出於家庭成員人際關係的考慮,家庭成員對其他成員施加影響的程度等,只要找到衝突的底層邏輯,就能找到對應的突破點,通過資訊流廣告將說服成員的理由精准送達,從而改變他們的決策。

思路2:一群人比一個人更好搞定

實踐中,傳統廣告的受眾和廣告方式的單一性決定了行銷工作者可能要花很大的精力去瞭解這5個角色中誰更有可能成為決策者?吸引誰更容易有效果?誰最容易在最短路徑內受影響成為決策人?然後用針對性的文案去吸引這個人。但在行銷工作開始初期,你根本沒法準確預測誰是潛力股,一旦選錯,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廣告無效。

相比,資訊流廣告並不需要預先設定誰是決策者,因為,每個角色都有轉化的可能。你只需要認真洞察每一個角色的痛點,做好每個創意,精准分發到對應的角色,每個相關的人都能準確的接受廣告創意的撩撥,上升為決策者。

以本文開頭的母嬰食品為例,針對產婦媽媽/婆婆投放時,我們可以說:

>>都知道母乳餵養好,可是怎麼吃才能產出好奶水?(除去到月子會所的產婦,月子裡由媽媽或婆婆做月子餐的較多,她們更介意是否母乳餵養、關心怎樣吃可以下奶)

針對產婦老公投放時,我們可以說:

>>吃貨老婆的月子這樣過才完美(赤果果的教你如何秀恩愛)

針對產婦本人投放時,我們可以說:

>>讓哺乳餐更好吃的秘訣,新媽媽都該進來看看(說真的,對於習慣重口的新媽媽來說,清湯寡鹽的哺乳餐真的有多難吃就有多難吃,這個點超級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