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隨縣傳統器用》序 觸動我心裡那個最柔軟的部分

原標題:觸動我心裡那個最柔軟的部分——為《隨縣傳統器用》序

作者:劉村漢

《隨縣傳統器用》作者鄧世勳

圖文並茂的《隨縣傳統器用》,

讓我驚喜, 讓我感動, 它觸到了我心裡那個最柔軟的部分。

這本書把我帶到了生我長我的那個地方。 小學和中學階段的假期, 基本上在田間度過, 許多農具我都用過, 囿於直接經驗, 更多的農具我知道但不熟悉, 翻開《隨縣傳統器用》我大開眼界, 細數一下, 農副業生產工具和農家生活用具, 不下百件(套), 從犁耙到棒, 從䉪(礱)子到磨肘子, 從鐵鍋到撈罐杷, 應有盡有, 巨細無遺。

涼搖窩(鄧世勳攝)

牛, 我放過, 犁, 我掌過, 但是我不知道接長縻繩的那個機關叫轉柱兒, 我不知道調節進犁深度的部件叫加犁楔兒, 當時是由別人調好了讓我用的。 見過打牆的, 不知道一版牆打幾層, 見過打魚的, 不知道那些網怎樣區分。 本書的文字和圖片給我補了這一課。 詳細如此, 我在別的書中未曾見過。

每件(套)用具都講到功用, 實際就是相關的農副業勞作跟家務活, 它們直接讓我回到青少年時代, 讓我溫習曾經幹過的農活之外, 還瞭解到不曾接觸過的活計。 例如揚場, 有風往前揚, 無風往後掀;石膏點豆腐,

一物降一物, 裡面包含著科學的智慧。

本書內容的延伸閱讀是一個創新。 若干件(套)器物後面附上相關的俚語俗話, 這是隨縣農民熱愛勞動生活的直接宣示, 並為民間的語言、文學指引了源頭, 給人多方面的啟迪。 就連圖片也含有延展的知識, 五張犁的照片, 從原始的耜到複雜的犁, 依次排列, 默默地講述著一部耕具的演進歷史。

升子和鬥(鄧世勳攝)

俱往矣, 很多東西已隨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成了文物古董, 在普通視野裡難得一見, 這當然是社會的進步。 但是, 作為一種傳統的農耕文化, 連影子也看不到, 不得不令人惋惜。 作者有心, 讓我們能夠重溫那段歷史, 啟動了鄉土文化的記憶, 我心存感激。

作者出身農民, 讀書時就靠打柴維持生計, 高中畢業後當農民, 當村幹部, 熟悉農村的一切。 後來從事基層文化工作, 也是跟農民打交道, 採集了大量的民間故事、歌謠、謎語、諺語和歇後語, 積累豐厚, 講起農村事物如數家珍, 說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經歷就是財富,

四十年的鄉鎮文化沒有白乾。 我曾參觀過作者參與設計的銀杏穀旅遊區, 千年古樹蔭蓋下, 到處是石磨(第4聲)地坪石磨路, 石磨圍牆石磨凳, 大的小的, 南方的北方的, 單溜槽雙溜槽的, 儼然一座露天石磨博物館, 據說有幾十萬件, 是從東南西北十幾個省收集來的。 對歷史文物如此上心, 不辭辛勞, 令人感佩。

斯書讓我感動, 斯人讓我感動, 懷著對作者的敬意, 樂為之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