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地震之源,發生于群山中的地震如何被人有效預支,並做出預防呢

地震, 是對人類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 據統計, 1900-1979 年中, 全球共發生嚴重災害性地震近600次, 死亡120多萬人。 我國

20世紀以來死於地震的總人數達55萬之多。

地震猶如一個龐大怪 獸, 不僅奪走數以萬計的人的生命, 而且在瞬間毀滅無數財產。 同 時, 它還形成火災、海嘯、水災、山崩、地陷、火山爆發和瘟疫等次 生災害, 其情景, 駭人驚世。 為了戰勝震害, 人類對地震做了幾千年 的探索研究。 我國古代人民和科學家, 對地震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 貢獻, 不僅留下豐富的地震記錄, 而且積累了大量地震知識, 提出了許多預報地震的方法。 《詩經》上就有對西元前780年西周大地震的理記載:“燁燁震電, 不寧不令, 百川沸騰, 山塚窣崩, 高岸為穀, 深谷為陵。 ”《銀川小志》上則有古人對地震前兆的總結:“大約冬春居多, 如井水忽渾濁, 炮聲散長, 群犬圍吠, 即防此患。 ”特別是我國 古代科學家在地震儀器上有著偉大的創造發明。
世界上第一架觀測 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就是在西元132年由我國的張衡發明的。 這 一儀器要比外國同類儀器早誕生近1 700多年, 它“以精銅鑄成, 圓 徑八尺, 合蓋隆起, 形似酒樽。 ”西元138年3月1日, 它的西方龍 嘴張開, 成功實測出隴西地震, 成為當時遙遙領先於世界的一項偉 大發明, 至今仍為中外科學家研究和宣傳。 人類通過地震史料的研 究和對歷次地震的觀察, 揭開了地震“怪獸”神秘的面紗, 認為地 震是可以預測、預報的, 人類具有防震和抗震的能力。 為此, 人類開 設了震因學、震史學和震兆學, 推動了地震科學技術的形成和發展。

地震也叫地動, 是指因地球內部的巨大壓力使岩石斷裂、移動 而引起的震動。 它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 大致分為構造地震、火山 地震和陷落地震三類。 震源可在陸地, 也可在海洋。 為了防禦地震的 突然襲擊, 許多國家建立了相應管理機構和研究所, 以加強地震預 測、預報工作, 提高人類自身的抗震能力。 我國在河北邢臺發生大地 震後,

按周恩來總理的指示, 于1970年成立了國家地震局, 使我國 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由國家組織、在全國範圍進行地震監測預報的 國家。

在地震預報方面, 世界上起初僅有長期和短期預報。 隨著現代 科技的發展, 人們發明了多種地震監測儀器。 目前, 各個大陸已有 500多個大型聯網地震儀站, 便於及時、準確地捕捉地震的行蹤。 我 國建立了約900個小型地震及各類前兆觀測台站, 21個區域及地方 遙測地震台網, 10個數位地震儀台站, 並佈設了 3萬千米形變、重 力及地磁流動測線, 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觀測系統, 並建立了全國及 區域通訊系統。 目前, 人們可以通過地面形態、地下水、地磁場、重 力場、地溫、地應力的變化和地聲、地光、地震雲等現象對地震作出 成功的預測和預報。

1976年龍陵地震前, 有位值班員看到天空出現 一條橘紅色的光帶, 他立即判斷這是地光, 並迅速拉響警報器, 及時 疏散人員, 避免了地震傷亡事故。 同樣, 1979年日本奈良市健田市 長在訪問我國期間, 在北京飯店看到條帶狀雲, 從而與我國地震工 作者一樣, 用地震雲預測到江蘇溧陽地震。 我國1995年東海海域 7.3級地震的預報成功, 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國際上唯一成功預 報破壞性地震的事件。 我國地震預報水準處於世界前列。

在地震預報研究方面,我國也頗有建樹。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宗’ 晉在這方面享有國際聲譽。他的分階段漸進式預報理論被國際社會 譽為“中國的地震預報模式”。馬宗晉因此於1977年3月被羅馬尼亞 政府邀請對佛朗卡震區進行考察論定,平息了因“美國之音”誤傳 而引起的風波,他也因此于1987年應美國之邀到該國講學。

地震研究,提高了地震預測的水準,同時也增強了人類防震、抗 震的能力。首先,人們盡可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我國唐山大地震 時,絕大部分建築遭破壞,而唐山麵粉廠因為是按8度設防建設的, 即使在遭受10級破壞性地震襲擊時,仍未受嚴重破壞。其次,堅持 走“以預防為主,綜合防震減災”的道路,注重抓好地震預報、震 災預防、地震應急、震後救災與重建四個工作環節。1989年10月17 日,三藩市發生大地震,市內一個體育館內正舉行一場精彩的棒球比賽。地震突然發生,比賽暫停,但幾千名觀眾很鎮靜地坐在原位, 無一人奪路逃生。這是美國平時重視地震防禦和國民心理承受力教 育的結果。我國在這方面也有典範,1976年7月中旬唐山大地震前 夕,該市青龍縣召開農村三級幹部會時,接到國家預報中心有關下 半年有地震的預報消息,縣委當即進行抗震減災工作部署,普遍搭 防震棚,設測報點,結果該縣在唐山市20多萬人死亡的情況下卻無 一人傷亡。該縣的經驗已受到聯合國的重視。

作為一門科學,地震科學目前尚不盡完善,地震預報仍有相當 的難度。但是,地震研究的成果已使人們相信,人類可以防禦這一災 害。1987年,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169號決議,決定在1990 ~ 2 000年開展“國際減災”活動,地震已作為重要的內容列人自然災害 系統研究工作。人類最終將準確無誤地在地震發生前拉響警報。

在地震預報研究方面,我國也頗有建樹。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宗’ 晉在這方面享有國際聲譽。他的分階段漸進式預報理論被國際社會 譽為“中國的地震預報模式”。馬宗晉因此於1977年3月被羅馬尼亞 政府邀請對佛朗卡震區進行考察論定,平息了因“美國之音”誤傳 而引起的風波,他也因此于1987年應美國之邀到該國講學。

地震研究,提高了地震預測的水準,同時也增強了人類防震、抗 震的能力。首先,人們盡可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我國唐山大地震 時,絕大部分建築遭破壞,而唐山麵粉廠因為是按8度設防建設的, 即使在遭受10級破壞性地震襲擊時,仍未受嚴重破壞。其次,堅持 走“以預防為主,綜合防震減災”的道路,注重抓好地震預報、震 災預防、地震應急、震後救災與重建四個工作環節。1989年10月17 日,三藩市發生大地震,市內一個體育館內正舉行一場精彩的棒球比賽。地震突然發生,比賽暫停,但幾千名觀眾很鎮靜地坐在原位, 無一人奪路逃生。這是美國平時重視地震防禦和國民心理承受力教 育的結果。我國在這方面也有典範,1976年7月中旬唐山大地震前 夕,該市青龍縣召開農村三級幹部會時,接到國家預報中心有關下 半年有地震的預報消息,縣委當即進行抗震減災工作部署,普遍搭 防震棚,設測報點,結果該縣在唐山市20多萬人死亡的情況下卻無 一人傷亡。該縣的經驗已受到聯合國的重視。

作為一門科學,地震科學目前尚不盡完善,地震預報仍有相當 的難度。但是,地震研究的成果已使人們相信,人類可以防禦這一災 害。1987年,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169號決議,決定在1990 ~ 2 000年開展“國際減災”活動,地震已作為重要的內容列人自然災害 系統研究工作。人類最終將準確無誤地在地震發生前拉響警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